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2-6
  • OsIMA1 增强水稻对镉逆境的适应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铁(Fe)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而镉(Cd)是对植物有害的元素,且植 物对 Fe 和 Cd 的吸收存在拮抗作用。OsIMA 是一类正调控水稻 Fe 吸收的一类小肽,其过表 达可以促进 Fe 的积累。为探究 OsIMA 是否参与水稻对 Cd 胁迫的适应性,该研究以水稻为 研究材料,利用荧光定量PCR 分析了OsIMA 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遗传转化和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构建了 OsIMA1 过表达植物和 ima1 突变体植物,评估了 OsIMA1 过表达和突 变体植物在 Cd 逆境条件下的株高,并用利用电联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量了根和地上部的 Fe 和 Cd 含量。结果表明:(1)Cd 处理后,OsIMA1 和 OsIMA2 的转录水平上调。(2)OsIMA1 过表达植物比野生型植物对 Cd 胁迫更耐受。(3)ima1 功能缺失突变体比野生型植物对 Cd 胁迫更敏感。(4)Cd 含量检测发现,OsIMA1 过表达植株根系的 Cd 含量较高,而 ima1 突 变体植株地上部的 Cd 含量较高。综上所述,OsIMA1 通过限制 Cd 从根向地上部的转运以 增强水稻对 Cd 逆境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为定向培育耐 Cd 作物提供了理论依据。

  •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叶片微形态与光合生理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对异质性生境条件的适应策略,以广西弄岗原生性 森林7 个优势树种为对象,测定各树种成年个体叶片微形态指标及生长季光合生理特征,探 讨树种叶片结构功能对喀斯特峰丛山地异质性生境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沿喀斯特 地貌部位的洼地-中坡-山顶生境梯度,树木的叶片紧密度、栅栏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上 表皮厚度等9 个微形态指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叶片疏松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2)沿洼 地-中坡-山顶生境梯度,树木的光补偿点、暗呼吸效率、最大蒸腾速率等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胞间CO2 浓度、表观量子效率等呈现显著下降趋势;(3)叶片 紧密度与光合能力、蒸腾能力等相关指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叶片疏松度与这两类指标表现 为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存在光合效率和耐旱性 之间的权衡,洼地生长的树木具有显著的弱光适应特征,中坡生长的树木表现较广的生境适 应范围,山顶分布的树种受强光、高温和裸岩限制,表现出较强的干旱适应特征以及保守的 生态适应策略。

  • 葱属植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葱属植物是被子植物最大的属之一,包括大蒜、洋葱、大葱、韭菜等多种具有独特辛 辣风味的蔬菜作物。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是葱属植物特有的次生代谢产物,是葱属植物 各种挥发性含硫化合物的前体物质,赋予葱属植物独特的辛辣风味和药用价值。因此,研究 葱属植物 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的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在葱属植物中已发现了 7 种 S- 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这些 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主要在叶片中经谷胱甘肽途径合成, 然后转运到鳞茎等贮藏器官的细胞质中积累。目前,关于葱属植物 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 降解的研究较多,而 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的研究较少。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 砜是植物硫代谢的下游产物,上游还涉及含硫化合物的吸收、转运、半胱氨酸和谷胱甘肽的 代谢等过程,这些代谢过程的变化也可能影响 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今后应加 强两方面的研究,一是继续克隆鉴定 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 并研究其功能;二是加强葱属植物硫代谢的研究,为研究 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生物合成 的调控奠定基础。这些研究将为深入解析葱属植物 S-烷(烯)基半胱氨酸亚砜的代谢途径和利 用分子育种技术调控葱属植物的风味提供参考。

  • 森林木质藤本数量过度增加的机制与生态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木质藤本是森林物种多样性维持的组成部分,然而近年来热带、亚热带森林,尤其是 次生林内木质藤本数量的过度增加给森林的恢复和健康发展造成威胁,这一现象却未得到太 多关注。至今国内尚未有研究对森林木质藤本过多的现象、增加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综合认 识。该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木质藤本数量增加的机制与生态效应进行分析和总结,以 期为森林管理和恢复等方面的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综合相关研究认为:(1)木质藤本数 量的增加与气象干旱、大气 CO2 浓度上升、自然干扰和森林破碎化有关。在环境变化的情 况下,木质藤本在形态、行为、生理等方面比树木更具优势,表现为更快的生长速率、更强 的繁殖力、可塑性和高效的资源获取力。(2)木质藤本主要是通过遮荫胁迫、资源竞争和机 械压力与损伤等方式对树木造成影响。(3)木质藤本过度增加在个体水平上会阻碍树木生长、 生殖并引起树木死亡,在群落水平上会改变物种组成、降低多样性,在生态系统水平上会降 低森林碳储量、改变碳、矿质养分和水分循环过程等。综合以上研究建议结合野外长期监测 与控制实验开展木质藤本种群动态变化与环境变化关系、森林干扰对木质藤本生长的影响、 木质藤本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适应机理、木质藤本数量过度增加的生态效应评价研究。同时, 应积极探索合理的森林木质藤本管控方法。

  • 细叶十大功劳叶中总生物碱大孔树脂纯化及抗氧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确定细叶十大功劳叶中总生物碱大孔树脂分离纯化的最佳工艺条件及抗氧化活性,通 过比较6 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总生物碱的静态吸附和解吸附效果,优选出最佳树脂并考察其动态 纯化总生物碱的工艺条件,采用DPPH 法对纯化前后的总生物碱抗氧化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表 明:(1)AB-8 型大孔吸附树脂纯化效果最好,其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浓度50 mg·mL-1(生药 浓度)、上样量26 BV、上样液流速2 BV·h-1;吸附完成后,先以3 BV 水洗,再以4 BV 50% 乙醇洗脱,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总生物碱含量由13.33%提高到56.64%。(2)各样品对DPPH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为对照品Vc(IC50=10.39 μg·mL-1)>总生物碱纯化品(IC50=39.08 μg·mL-1) >总生物碱粗品(IC50=55.28 μg·mL-1)。AB-8 型大孔吸附树脂可有效富集细叶十大功劳叶中 总生物碱有效部位,细叶十大功劳叶中总生物碱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 利用红外相机监测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8 合作期刊: 《干旱区地理》

    摘要: 红外相机技术目前已成为监测陆栖哺乳动物和地栖鸟类的常用技术手段。为监测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内鸟类和兽类资源,于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保护区内选取30个红外相机位点共布设58台红外相机,累积工作29730个工作日,共获得99850份图像及视频数据,采集独立有效照片5744张;共观测到野生陆生脊椎动物9目19科29种,其中兽类5目10科15种,鸟类4目9科14种。观测到的动物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Panthera uncia),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分别为北山羊(Capra sibirica)、马鹿(Cervus canadensis)、猞猁(Lynx lynx)、赤狐(Vulpes vulpes)、黑鸢(Milvus migrans)以及暗腹雪鸡(Tetraogallus himalayensis)。森林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60.569),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山斑鸠(Streptopelia ori⁃entalis,RAI=0.854);高山草甸及裸岩生境中,兽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马鹿(RAI=18.693),鸟类相对多度指数最高的是暗腹雪鸡(RAI=0.316)和黄嘴山鸦(Pyrrhocorax graculus,RAI=0.854)。物种累积曲线结果显示:兽类物种数在200 d之后几乎不再增长,而鸟类物种数在100 d之后增速放缓但一直持续增长,表明时长450 d的红外相机监测力度对保护区中的兽类而言较为充分,对鸟类而言还不够充分。研究结果可为新疆天池博格达峰自然保护区野生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提供数据参考,为该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 Nothosaurus luopingensis n. sp. (Sauropterygia) from the Anisian, Middle Triassic of Luoping, Yunnan Province,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Nothosaurus luopingensis n. sp. from Member II of the Guanling Formation (Anisian, Middle Triassic) of Luoping, Yunnan, China is described based on a specimen comprising the skull and most of the postcranial skeleton. The specimen is assigned to Nothosaurus of Eosauropterygia as suggested by a series of skull characters, such as the maxillary tooth row extending posteriorly beyond the level of the anterior margin of the upper temporal fenestra, the longitudinal diameter of the upper temporal fenestra is more than twice as long as that of the orbit, and the presence of maxillary fangs. Compared with Lariosaurus, the following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pectoral girdle and the limbs also support the assignment of the specimen to Nothosaurus, i.e., the clavicles with expanded anterolateral corners, the characteristically curved humerus with a straight preaxial angle and a postaxial concavity, the distinct deltopectoral crest on the proximal part of the humerus, no hyperphalangy in the manus, and the absence of pachyostosis in the vertebrae and ribs. On the other hand, the specimen possesses some postcranial features that were previously considered to occur mainly in Lariosaurus, such as there being more than three ossifications in the carpus, having four sacral ribs, and an interclavicle without any trace of a posterior stem. These postcranial characters may no longer be used as the diagnostic features of Lariosaurus. N. luopingensis is distinguished from other Nothosaurus species by a unique combination of derived characters, including that the jugal enters the orbit, the nasals are separated, the posterior end of the frontal is bifurcate, pedal digits V and IV are long and subequal in length, and the ungula phalanx is stout. Our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confirms the monophyly of Nothosaurus and suggest that N. luopingensis is the sister group of N. yangjuanensis within the genus.

  • On kannemeyeriiform dicynodonts from the Shaanbeikannemeyeria Assemblage Zone of the Ordos Basin,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Shaanbeikannemeyeria is a common tetrapod from the lower part of the Ermaying Formation of the Ordos Basin, China. There are taxonomical questions surrounding this genus, such as the validity of the genus, and how many species are included within it. Several specimens have been collected since 1978. Shaanbeikannemeyeria first appeared from the top of the Heshanggou Formation. These specimens are described to clarify the diagnostic characters, the individual variations and the phylogenetic position of Shaanbeikannemeyeria. Only one species, S. xilougouensis, is recognized. It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following autapomorphies: occiput strongly inclined relative to the palate such that the skull is much shorter basally than dorsally, sword tip-like premaxillary posterodorsal processes, tall and dorsally-convex cutting blade on the medial edge of the dorsal surface of the dentary, reflected lamina with a separated posteroventral process, and 15 dorsal vertebrae. This species shows variations on the cranial morphology, such as the occiput height relative to the width, the snout tip (sharp or obtuse), the shape of the orbital portion of the zygomatic arch, and the shape of caniniform process. Some variations could be ontogenetically related,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aniniform process and tusk, the posterior extension of the maxilla on the zygomatic arch,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frontal and the premaxilla, the intertemporal bar width, and the exposing degree of the parietals. Based on postcranial bones, the second dicynodont genus (possibly Parakannemeyeria) is present in the lower Ermaying Formation.

  • 蓖麻根腐病抗性鉴定及其 SSR 标记的初步建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蓖麻根腐病是茄腐镰孢菌(Fusarium solani)引起的根部病害,严重威胁蓖麻产量。 由于缺乏抗源,制约了抗病品种的选育。为寻找抗病种质、建立抗性分子标记,本研究对 252 份材料的抗性进行了表型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表明:(1)浓度为 1×106 个∙mL-1 的孢子 悬浮液灌根是一种有效的接种方法;以接种后枯萎天数为基础的 5 级评价法,可作为鉴定标 准。(2)鉴定出了 130 份抗病材料,其中高抗的 105 份。(3)野生材料中抗病材料比例(66%) 远高于栽培材料(35%),建议将野生材料,尤其是中国华南野生材料的研究利用作为今后 抗病育种的重要方向。(4)初步建立了 8 个与抗性关联的 SSR 标记。该结果提供了有效的 根腐病抗性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筛选出了一批育种迫切需要的抗病基因资源,初步建立了 可用于辅助选择的 SSR 标记,为蓖麻抗根腐病育种奠定了重要基础。

  • 苋科(广义)入侵植物墙生藜在中国的新记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外来物种的归化和入侵对全球环境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已成为当今各国生物 多样性管理和生态保护中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我国是遭受外来生物入侵危害最为严重的国 家之一,在外来物种入侵的预警、管理和治理等方面形势严峻。基于野外调查和文献研究, 本文报道了苋科(广义)入侵植物墙生藜(Chenopodiastrum murale)在中国的新记录。墙 生藜原产于地中海地区,现已扩散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40 多个国家,是一种有 着较大危害的外来入侵植物,同时也是我国海关和检验检疫部门明确规定禁止入境的检疫性 有害生物,现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发现该外来入侵植物。本文对它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 描述,简要介绍了它的分类历史,提供了可供鉴定比对的野外生态照片;此外, 对墙生藜可 能的传入途径进行了分析,对它的危害和风险作了简要评估。该物种的新发现,说明我国外 来入侵生物的本底调查非常重要。

  • 广西植物标本馆馆藏模式标本现状与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模式标本是植物分类和命名的依据和凭证,也是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基本资料。为提 高模式标本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充分利用和互惠共享,该文对广西植物标本馆(IBK)馆藏模式标本的种 类组成、采集地、采集年代及采集人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本馆完成信息数字化的 模式标本共计4 645 号,5 736 份,隶属170 科619 属2 128 种(含种下等级),馆藏模式标本收集的优势 科有樟科、苦苣苔科、茜草科、山茶科、兰科、荨麻科、百合科、猕猴桃科、大戟科、柿科和杜鹃花科等, 优势属有秋海棠属、蜘蛛抱蛋属、马兜铃属、紫金牛属和冬青属等;(2)模式标本分别采自中国的20 个 省(区、市)以及其它2 个国家,模式标本采集较多的省份有广西(48.19%)、海南(24.14%)和广东(11.63%); (3)历年模式标本采集高峰期在上世纪30 年代和50 年代,模式标本命名高峰期在上世纪80 年代,与我 国植物分类学的兴起,以及开展《中国植物志》编研等有关,模式标本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的时 间间隔)平均为21 年,橱柜时间最长为82 年。该文还对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及数字化工作进行了讨论和 展望。

  • 硅藻中国新记录种——帕瓦拉桥弯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对湖南省硅藻多样性研究过程中,该文发现其中一采自湘江的桥弯藻种类具有以 下鉴定特征:(1) 细胞小,其长度小于29 μm;(2) 壳面略微呈背腹之分;(3) 远缝端末梢向 壳面背侧弯曲;(4) 顶孔区很小,由1~3 横列形态不同的两种类型孔纹组成:一种孔纹与壳 面上的孔纹相似,呈狭缝隙状;另一种为圆形小孔,其内部开口上方有袋盖状硅质突出物 覆盖;(5) 壳面背侧中部处线纹密度10~12 条/10 μm、腹侧中部处11~13 条/10 μm,孔纹密 度为30~40 个/10 μm;(6) 在靠近壳面腹侧中央区具有1~2 个孤点。经与帕瓦拉桥弯藻 (Cymbella pavanaensis Vigneshwaran et al.)模式种群相比较,该文确定上述桥弯藻即为帕瓦 拉桥弯藻。该文提供了对帕瓦拉桥弯藻超微结构的更多清晰认识,扩大了其地理分布区域, 且是该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

  • 蕲艾内生细菌的分离鉴定及抑菌活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蕲艾不同组织内生菌组成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该研究采用组织培养 法对蕲艾根、茎和叶内生细菌进行分离,用滤纸片法检测内生菌发酵液挥发物对六种常见病 原菌的抑菌活性,并分别对其最低抑菌浓度(MICs)和最低杀菌浓度(MBCs)进行测定,结合 形态观察、生理生化性质及16S rDNA 序列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1)菌株 lzy-21、lzy-20 和lzy-1 分别具有较强的产纤维素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能力。(2)菌株lzy-20 和wnn4-3 发酵液挥发物对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MICs 均为16 μg·mL-1; 对三者的MBCs 依次为32、32、16 μg·mL-1 和16、32、32 μg·mL-1。(3)菌株lzy-12 对金黄 色葡萄球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MICs 均为16 μg·mL-1,对二者的MBCs 分别为32 μg·mL-1 和16 μg·mL-1。(4)菌株lzy-17 和lzy-21 对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MICs 均为16 μg·mL-1,MBCs 分别为16 μg·mL-1 和32 μg·mL-1。其中,菌株lzy-1 为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到 的皮提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菌株lzy-20、lzy-21 和wnn4-3 依次为高地芽孢杆菌 (Bacillus altitudinis)、韩国芽孢杆菌(Bacillus koreensis)和暹罗芽胞杆菌(Bacillus siamensis), 菌株lzy-12 和lzy-17 分别为松果黄体杆菌(Luteibacter pinisoli) 和嗜烟节杆菌 (Paenarthrobacter nicotinovorans)。上述结果为充分利用内生菌资源生产工业用酶以及深入探 究蕲艾功能内生菌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黔中天龙山典型喀斯特次生林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次生林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文以黔中普定县喀斯特天龙山典型 次生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取单物种及不同径级组地上生物量模型计算优势种及群落生物量,采用 空间分布图描述环境因子与群落地上生物量空间分布状况,利用相关性检验(Person)、一般线性 模型(GLM)以及冗余分析(RDA)讨论群落、生活型、物种地上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 究结果如下:(1)喀斯特次生林群落地上生物量总量为 106.94 t·hm-2,优势种地上生物量占整个 样地的 91.77%,其中常绿植物高于落叶,窄叶柯(Lithocarpus confinis)与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地上生物量在群落中占比最高,分别为 34.23%和 34.37%;(2)岩石裸露率空间分布 呈现明显的上下梯度差异,上坡显著大于下坡,坡度与土壤厚度空间分布不连续,无明显规律;(3) 群落地上生物量与土壤厚度呈显著正相关,二者空间分布趋于一致,土壤厚度是群落地上生物量的 主要影响因子,岩石裸露率与坡度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影响较低;(4)对于不同生活型,岩石裸 露率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程度最高,土壤厚度与坡度对常绿植物的影响大于落叶;(5)对于不同 物种,环境因子与地上生物量的相关性复杂,大部分物种与土壤厚度呈正相关,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刺异叶花椒(Zanthoxylum dimorphophyllum)分别与岩石裸露率、坡度呈正相关。综 上所述,该研究区次生林植被恢复缓慢,土壤厚度是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子,但对于不同 生活型和物种而言,地上生物量对环境的响应会受到生活型差异、物种生境偏好及种间关系等生物 因素的影响。

  • 外源褪黑素对小麦幼苗生理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不同浓度外源褪黑素对小麦幼苗生理及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以良星 99 为供 试材料,测定了不同浓度褪黑素处理下小麦幼苗生长形态、光合及荧光参数以及抗氧化酶活 性等关键指标。结果表明:(1)0.1 μmol·L-1 的褪黑素显著提高了小麦植株的光合能力,叶 绿素 Chl a、Chl b 和 Chl (a+b)以及叶绿素荧光参数调节性能量耗散的量子产额 Y (NPQ)、表 观光合传递速率(ETR)和非光化学淬灭(NPQ)均在褪黑素浓度为 0.1 μmol·L-1 时达到增 加最大值;PSⅡ最大光合效率(Fv/Fm)、最大光能转化潜力(Fv/Fo)随褪黑素浓度升高 逐渐降低;光化学淬灭(qL)随褪黑素浓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2)与 CK(0 μmol·L-1) 相比低浓度褪黑素显著降低小麦根和叶中过氧化物酶(POD)及小麦叶中过氧化氢酶(CAT) 的活性,高浓度褪黑素显著增加了小麦 POD 的活性;小麦根中丙二醛(MDA)含量随褪黑 素浓度的增加先下降后上升。研究表明适量褪黑素处理可促进小麦的生长,使小麦光合能力 维持在较高水平,并通过 POD 和 CAT 调节不同褪黑素处理引起的氧化应激。该研究为进一 步深入了解褪黑素在小麦中的调控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亚热带八个阔叶林内不同分布型植物的性状和生态习性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组成我国亚热带地区植被的植物区系来源多样。为了解共同生活在该地区的不同区 系成分间在生态位上存在何种差异,以提高对于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的认识,该研究 以中国亚热带地区8 个阔叶林动态样地内木本被子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谱系线性 回归和方差分析(ANOVA)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温带和热带分布型属植物在生活史性状(即, 叶习性和生长型)和生态习性(即, Ellenberg 生态指示值)上的差异。结果表明:(1)对于涉及 的265 个属,属分布型具有一定的谱系保守性(即, Pagel's λ = 0.935, P< 0.001)。(2)温带分布 型属含落叶阔叶植物和乔木较多,热带分布型属则以常绿阔叶植物和灌木为主。(3)与热带分 布型属植物相比,温带分布型属植物所处环境具有较强光照、较低温度和湿度,且在控制了 叶习性和生长型的影响后,两者间的生态习性差异仍然存在。(4)对于所有植物,或者对于不 同叶习性和生长型功能群而言,温带与热带分布型属植物的相对优势(即物种数的比值)均 受到年平均气温的影响。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区系来源对亚热带阔叶林内木本被子植物的 生活史性状和生态习性均具有重要影响;以及不同区系来源的植物在我国亚热带阔叶林内的 地理更替受到年平均气温的驱动。

  • 色季拉山 10 种报春花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扫描电镜法,观察、比较了西藏色季拉山 10 种报春花的花粉形态特征,并进行聚类分析,以期为该属植物分类提供孢粉学证据,并进一步为西藏报春花属植物杂交育种及 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供试 10 种报春花属植物的花粉形状为扁球形、近球形,其中工布报春(Primula kongboensis)的花粉粒最小,暗紫脆蒴报春(P. calderiana)的花粉粒最大;西藏报春(P. tibetica)为多沟型花粉,其余报春花的花粉一般具 3 孔沟,大部分孔沟在极区汇合形成复合沟。(2)花粉外壁纹饰大多为穴状或网状纹饰,其中中甸灯台报春(P. chungensis)和西藏报春为网状纹饰中的粗网状类型。(3)基于花粉形态的聚类分析与植物学分类表现出一定的一致性,但粉报春组的西藏报春和工布报春则由于在孢粉 学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保持了相对较远的亲缘关系。研究初步认为,色季拉山 10 种报春花粉形态存在种间差异,可为植物分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但进行分类时仍需结合形态学特征、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综合考虑。

  • 广西天坑森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天坑负地形生境土壤酶活性、养分和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内在联系, 为喀斯特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与重建提供理论基础。该文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为 研究区,基于天坑坑内—坑口—坑外群落多样性调查和土壤生境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 冗余分析方法,探究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坑内 木本植物有 21 种 31 属 20 科,坑口木本植物有 91 种 58 属 58 科,坑外木本植物有 47 种 30 属 30 科,天坑坑内 Margalef 指数和 Patrick 指数显著低于天坑坑口和坑外生境,沿天坑 坑内—坑口—坑外生境变化,物种分布总体较为均匀,但物种数量增多;(2)天坑坑外土 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坑内和坑口生境,坑内的土壤全镁、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 高于坑口和坑外生境,坑外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坑口和坑内生境, 表明天坑坑内土壤磷含量较高,但土壤酶活性总体偏低;(3)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土 壤酶活性相关性强。综上结果可知,天坑生境对物种多样性、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 的分布特征影响较大,土壤速效磷、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含水量、土壤脲酶、土壤全镁 和土壤全磷是影响天坑森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 大粒香水稻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大粒香作为贵州重要的优质稻资源,推广种植面积大,且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为社会带 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对大粒香基因组学理论研究报道不多。为了揭示大粒香水稻叶 绿体基因组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该文对大粒香叶绿体进行测序,分析其基因组特征。结果 表明:(1)大粒香水稻 cpDNA 全长 134 563 bp,包括一个 LSC(80 864 bp),一个 SSC (12 347 bp)和两个 IRs(20 676 bp)。(2)注释到 129 个基因,可分为蛋白编码、tRNA 和 rRNA 三类基因,数量分别为 85 个、36 个和 8 个。(3)密码子偏好分析显示,大粒香 cpDNA 密码子偏好 A 碱基或者 U(T)碱基,亮氨酸密码子使用了 1 944 次,最多;半胱氨 酸的密码子仅使用 198 次,最少。(4)检测到 129 个 SSR,其中有 95 个单核苷酸重复,且 大部分 SSR 序列由 A/T 碱基组成。(5)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大粒香与热带粳稻亲缘关 系最近聚为一类。该研究揭示了大粒香叶绿体基因组信息,并确定了大粒香系统发育所属分 支。

  • 拟南芥bHLH Ib 转录因子调控FIT 的转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FIT 是调控拟南芥铁稳态的一个关键调控因子,它在转录水平受到缺铁诱导,但是背 后的调控机制还不甚清楚。该研究以拟南芥bHLH38 和FIT 的单、双过表达植物及 bHLH Ib 四突变体为研究材料,进行了缺铁处理实验,并通过定量 PCR 分析了FIT 的转录水平。结果 表明:(1)在铁充足时,bHLH38 过表达植物中FIT 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在野生型中水平; (2)在 bHLH Ib 四突变体里FIT 的转录水平不受缺铁诱导;(3)FIT 单过表达不能激活内 源FIT 的转录,但bHLH38 和FIT 的双过表达则可以激活内源FIT 的转录;(4)在缺铁条件 下,所有植物中FIT 的转录水平均与野生型中的FIT 水平无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结果,该研 究认为 bHLH Ib 转录因子是缺铁诱导FIT 转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