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及其殖居植物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露石是岩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物,其上发育着多样的微生境并殖居着多样的 植物,但殖居植物与微生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该文以西双版纳的一片发育在石灰山上的 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为研究对象,测量586 个露石微生境的自身特征与外界环境因子,并调查 其上殖居植物的物种组成情况,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来揭示露石微 生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殖居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岩溶森林中露石微生境的土 深(4.92±4.00)cm、面积(532.28±1 575.10)cm2 等特征值变异性较大。(2)微生境中共 调查到44 科82 属90 种1 518 株乔、灌、草植物,其中在岩溶基质中具有优势的适宜种占 总物种数的35.6%。(3)微生境的面积与土深对殖居植物物种组成及丰富度的解释度大于 70%。(4)露石微生境内的殖居植物物种丰富度与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递衰指数型种- 面积关系。综上所述,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存在高度异质性,面积和土深是影响 植物殖居的关键因子,种-面积关系主导了露石表面微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格局。

  • 本地和外来草本物种对水分条件时间的可塑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6-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极端气候导致的干旱和水淹事件频发,影响了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生长。为了解 外来种和本地种植物对干旱和水淹事件发生顺序的响应,探讨草本植物适应水分时间异质性 的策略,该研究以美国蒙大拿州西部 4 种本地植物和 4 种外来植物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植物 分别进行持续湿润(对照,CK)、水淹‐干旱(I-D)和干旱‐水淹(D-I)处理,并观测一 系列形态和生物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持续湿润(CK)相比,干旱-水淹和水淹 -干旱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外来种的总生物量(P < 0.05)。(2)干旱-水淹显著降低了本地种早 期总生物量、后期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但显著提高了其后期的相对生长(P < 0.05)。(3) 干旱-水淹处理显著降低了所有植物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的异速指数,外来种异速指数显 著高于本地种(P < 0.05)。综上所述,极端事件(水淹和干旱)的发生顺序能改变外来植物 和本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早期干旱比后期干旱更容易减少植物生物量的积累,但能促进本 地种后期的生长;本地种在环境胁迫下不被降低的总生物量表现,说明维持表型稳定的能力 较强。干旱-水淹处理下本地种和外来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关系的分配方式不同。

  • 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叶片微形态与光合生理特征及其生态适应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对异质性生境条件的适应策略,以广西弄岗原生性 森林7 个优势树种为对象,测定各树种成年个体叶片微形态指标及生长季光合生理特征,探 讨树种叶片结构功能对喀斯特峰丛山地异质性生境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沿喀斯特 地貌部位的洼地-中坡-山顶生境梯度,树木的叶片紧密度、栅栏组织厚度、角质层厚度、上 表皮厚度等9 个微形态指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叶片疏松度呈现显著下降趋势;(2)沿洼 地-中坡-山顶生境梯度,树木的光补偿点、暗呼吸效率、最大蒸腾速率等呈现显著上升趋势; 而最大水分利用效率、最大胞间CO2 浓度、表观量子效率等呈现显著下降趋势;(3)叶片 紧密度与光合能力、蒸腾能力等相关指标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叶片疏松度与这两类指标表现 为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优势树种叶片功能性状存在光合效率和耐旱性 之间的权衡,洼地生长的树木具有显著的弱光适应特征,中坡生长的树木表现较广的生境适 应范围,山顶分布的树种受强光、高温和裸岩限制,表现出较强的干旱适应特征以及保守的 生态适应策略。

  • AA 野生种花生Ty1-copia 类反转座子RT 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旨在克隆 Ty1-copia 类反转录转座子 RT 基因,为分离花生属 Ty1-copia 类反转 录转座子全长序列和研究其功能提供序列基础。根据RT 基因的保守区设计简并引物,以两 份 AA 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Arachis duranensis”为试材,利用 PCR 扩增其基因组 DNA,回 收、克隆和测序目的条带后,对所获得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目的条 带大小约为 260 bp 大小,分别从两份野生种花生材料中克隆到 41 条和 27 条 RT 基因序列, 68 条序列的长度变化范围为 256 ~270 bp,AT 所占比例范围为 55.86%~68.42%,AT 与 GC 比例范围为 1.27~2.17,核苷酸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 49.8%~99.2%,存在较高异质性。(2) 68 条序列被划分为 6 个家族,家族Ⅰ和Ⅳ为主要成分。(3)68 条序列中的 19 条发生了无 义突变,Arachis duranensis(PI219823)要比 Arachis duranensis(PI262133)的无义突变率 高。(4)氨基酸序列间相似性范围为 4.7%~100%,呈现高度异质性。(5)各家族中代表 序列的蛋白质三级结构在整体构型上一致,但在螺旋结构数、折叠结构数、转角数和氢键数 上存在较大差别。(6)序列间保守基序总体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变异,呈现一定异质性; 系统进化树将 68 条序列分为 10 类,大部分序列都聚在 A 和 B 两大类中。(7)另有部分 AA 染色体组野生种花生的 RT 基因序列与其他物种植物的 RT 基因序列亲缘关系较近,推 测不同物种植物之间可能发生过 Ty1-copia 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横向传递。该研究为花生属基 于 Ty1-copia 类反转录转座子的新分子标记开发和应用奠定基础。

  • 黄土高原油松和辽东栎林下植物β多样性差异及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4-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β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论题,相同的β多样性格局可能由不同的生态过程所决定。该研究通过构建零假说模型和典范变异分解的方法,比较了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Form.Pinus tabulaeformis)和辽东栎天然林(Form. Quercus wutaishanica)林下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确定了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在β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旨在揭示两种林型林下植物群落β多样性形成过程的差异,为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1)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的林下群落均具有相似的β多样性大小,也均呈现了明显的种内聚集过程。(2)环境和空间共同解释了两种林型林下物种组成的较大变化(草本层:[E + S] = 33-45%;灌木层:[E + S] = 21-35%),且主要以环境解释量为主(包括纯环境变量[E | S]和空间化的环境变量[E ∩ S])。(3)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林下群落β多样性形成过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生境异质性差异以及特定的环境因子间,海拔梯度、枯落物厚度以及土壤养分(速效氮和速效钾)是引起两种林型林下物种差异的显著环境因子。结果说明,黄土高原的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的群落构建均由确定性的环境过滤为主导;但是,两种林型的环境过滤过程并不一样,主要表现为生境异质性的差异和不同的环境限制因子。对于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应该保证不同群落的生境异质性,同时,不能忽视扩散限制及其与生境异质性二者交互作用对β多样性的影响

  • 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为阐明广西区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345个调查样地土壤数据,估算了广西区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描绘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广西区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0-100cm)达到1686.88Tg,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24.70 Mg/hm2,低于全国森林土壤平均水平。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呈中等强度空间相关,Kriging插值显示土壤碳密度高值区在东北区域,低值区在西北区域,表现为喀斯特区域低,非喀斯特区域高的特点。广西主要森林土壤碳密度在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下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竹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黄壤>红壤>赤红壤>石灰土。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土层深度、经纬度、海拔是影响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子,其中以土层深度影响最大,主要受岩溶地貌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