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云南古林箐喀斯特森林大样地木本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a 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 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 相似性系数和PCA 分析的方法,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 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之间的地理联系。结果表明:(1)DBH ≥1 cm 的木本植物约有78 科238 属406 种(含种下单位且不包括木质藤本)。(2)该大样 地科以含2~5 种和含1 种的科占优势,分别占总科数的37.18%和34.62%,属以含2~4 种和含 1 种的属占优势,分别占总属数的30.25%和65.13%。(3)通过对科和属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 发现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 种类型和7 种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类型占比最大,占50.77%, 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比值(R/T)为4.42;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 种,以“热带亚 洲成分”为主,“泛热带成分”和“旧世界热带成分”次之,分别占33.47%、18.22%、13.98%, R/T 为10.25。(4)云南古林箐、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科和属组成的Jaccard 相似性系 数比较显示古林箐和补蚌具有最高的科和属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74 和0.395),补蚌和弄 岗的科和属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分别为0.575 和0.297)。(5)属的植物区系谱PCA 主成分 分析与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类似,但是科的PCA 分析结果与科的相似性分析结果不同, 科PCA 分析结果显示古林箐和弄岗具有更多的地理联系。综上所述,该样地科属组成丰富、 热带性质显著、区系起源古老、过渡地位明显、区系联系广泛。但是,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 谱比较不能得出上述3 个地区一致的地理联系结果。

  • 多胺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增殖与体胚分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外源多胺(PAs)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EC)增殖及体胚分化的影响机制, 该研究以“妃子笑”荔枝EC 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法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腐胺(Put)、亚 精胺(Spd)及精胺(Spm),分析了不同PAs 处理后EC 形态、结构、内源PAs 含量及相 关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外源Put、Spd 和Spm 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 增殖率,降 低了体胚诱导及萌发数量。经外源PAs 处理增殖的EC 胚性细胞大小较一致,染色深且均匀, 多细胞原胚减少,可见已经分化完全的早期子叶胚。(2)外源PAs 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 中内源PAs 含量,其中Put 处理EC 中各类内源PAs 及总PAs 含量最高;当在含外源PAs 培养基上增殖的EC 转入不含外源PAs 的培养基上增殖时(恢复培养),EC 中的Put 含量 仍然显著高于对照,内源Spd 和Spm 则显著降低。(3)外源Put 处理显著提高了EC 中的 鸟氨酸脱羧酶(ODC)、精氨酸脱羧酶(ADC)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而外源Spd、 Spm 处理显著降低了EC 中的ODC 及ADC 活性,外源Spd 显著提高了多胺氧化酶(PAO) 活性;恢复培养后,EC 中ADC 和DAO 活性比恢复培养前显著降低,ODC、PAO 无显著 性差异。综上认为,外源PAs 可以通过调节PAs 代谢相关酶活性影响内源PAs 含量,进而 影响荔枝EC 增殖和体胚诱导。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As 调节荔枝体胚发生机制,提高 荔枝离体再生效率提供了基础。

  • 澳洲坚果果仁MiMYB44L 基因克隆与结构功能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常绿坚果树,其果仁富含 脂肪酸和蛋白等营养成分。为鉴定澳洲坚果果仁中与营养成分形成相关基因,该研究采用转 录组学、基因克隆、荧光定量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从澳洲坚果果仁营养成分含量显著差异品 种‘桂热1 号’和‘A4’的果仁转录组中挖掘调控基因。结果表明:(1)转录组分析发现‘桂热 1 号’相比‘A4’果仁中上调基因1 667 个,下调基因1 798 个,KEGG 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 主要在淀粉和糖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碳代谢路径。(2)发现一个差异表达基因 gene-LOC122077931 编码R2R3-MYB 转录因子MYB44L,并采用RACE 技术在‘桂热1 号’ 果仁中克隆了MiMYB44L,其全长1 165 bp,ORF 长度999 bp,编码332 个氨基酸。(3)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证明MiMYB44L 含有R2R3-MYB 家族特征的SANT 结构域,不含有 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含有磷酸化位点。(4)测定了10 个澳洲坚果品种果仁中蛋白质含量, 发现MiMYB44L 在澳洲坚果高蛋白含量品种中表达显著高于其在低蛋白含量品种中的表达 量,整体相关系数0.54,达到极显著水平。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MiMYB44L 在澳洲坚果 营养成分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 氮素形态对穿心莲氮吸收、分配和内酯成分积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明确药用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利用特征 及其与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的关系,以硝态氮(NN)、铵态氮(AN)、酰胺态氮(UN)和 氨基酸态氮(GN)为单一氮源,采用15N 同位素示踪和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氮素形态对穿 心莲不同生长时期(快速生长期、拔节期、现蕾期、开花期)氮素吸收、分配和穿心莲内 酯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和根中氮含量随生长时期逐渐下降,NN 处理氮 含量较低。(2)穿心莲氮吸收速率在营养生长期较高,生殖生长期急速下降,穿心莲对 AN、UN 和GN 的吸收速率较高。(3)现蕾期叶片氮分配比例减少,茎氮分配比例增加,与 NN 处理相比,该时期AN、UN 和GN 处理降低了叶片氮分配比例,而提高了茎和根氮分配比 例。(4)快速生长期NN 处理的光合作用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较低,叶片氮 在羧化系统和生物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也较低;UN 和AN 处理分别在现蕾期和开花期降 低了叶片氮在羧化系统中的分配。(5)AN、UN 和GN 提高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 含量,降低了现蕾期和开花期14-去氧穿心莲内酯含量,不同氮素形态对新穿心莲内酯的 影响较小。(6)穿心莲内酯和新穿心莲内酯含量与叶、茎、根氮含量、氮吸收速率及叶和 根中氮分配比例显著负相关,而与茎中氮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14-去氧穿心莲内酯则相反。 综上所述,营养生长期是穿心莲氮吸收的主要时期,穿心莲能更好地利用铵态氮、酰胺态 氮和氨基酸态氮,并通过优化氮分配促进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

  • Host plant traits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haping the composition of epiphytic microbiota in the arid desert, Northwest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Phyllosphere microorganisms are a crucial component of environmental microorganisms, highly influenced by host characteristics,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lant health and productivity. Nonetheless, the impact of host characteristics on shaping phyll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plants with different life forms remains ambiguous. Utilizing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ology,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composition of phyllosphere epiphytic microorganisms (e.g., bacteria and fungi) of various plant life forms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Gurbantunggut Desert, Northwest China. Functional annotation of prokaryotic taxa (FAPROTAX) and fungi function guild (FUNGuild) were employed to assess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microorganisms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stochastic and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in shaping phyll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Result showed a diverse array of phyllosphere epiphytic microorganisms in the desert plants, with Proteobacteria, Cyanobacteria, and Actinobacteriota dominating bacterial community, while Ascomycota and Basidiomycota were prevalent in fungal community. Comparison across different plant life forms highlighted distinct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dicating strong filtering effects by plant characteristics. FAPROTAX prediction identified intracellular parasites (accounting for 27.44% of bacterial community abundance), chemoheterotrophy (10.12%), and phototrophy (17.41%) as the main functions of epiphytic bacteria on leaves of different life form plants. FUNGuild prediction indicated that phyllosphere epiphytic fungi primarily served as Saprotrophs (81.77%), Pathotrophs (17.41%), and Symbiotrophs (0.82%). Co-occurrence network analysis demonstrated a predominance of positive correlations among different microbial taxa. Raup-Crick dissimilarity index analysis revealed that deterministic processes predominantly influenced phyllosphere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assembly. Variance partitioning analysis and random forest modeling suggested that plant leaf functional trait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oth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with fung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showing a closer association with leaf nutrients and physiology compared with bacteri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 distinct responses of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to plant traits were attributed to the differing properties of bacteria and fungi, such as bacteria having higher potential dispersal rates and broader ecological niches than fungi. Overal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phyllosphere bacterial and fungal communities undergo similar community assembly processes, with fungi being more influenced by plant characteristics than bacteria. These findings offer novel insights into the ecology of phyllosphere microbial communities of desert plants.

  • 贵州兔眼蓝莓不同品种香气成分的测定与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和明确贵州兔眼蓝莓不同品种的果实香气成分及含量,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 微萃取和气相色谱-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对贵州主栽兔眼蓝莓‘杰兔’‘灿烂’ ‘顶峰’‘梯芙蓝’和‘粉蓝’等品种的果实香气组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5 个品种共检测出7 大类46 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有8 种、萜类有13 种、苯环类有9 个、醛 类仅3 种、酯类5 种、烷烃类有4 种、其他类有4 种。(2)‘顶峰’的香气成分最多,有33 种,‘粉蓝’最少,仅24 种;各品种香气组分中,醛类占比最大,其次为苯环类,‘灿烂’醛 类含量最高(59.32%),‘粉蓝’苯环类含量最高(42.58%)。(3)5 个品种中,‘杰兔’的香气 成分总含量最高,为172 872.20 ng‧g-1,其次是‘灿烂’,为162 200.87 ng‧g-1;‘顶峰’和‘粉 蓝’的香气成分总含量较低,分别为91 284.45 ng‧g-1 和97 511.10 ng‧g-1。5 个兔眼蓝莓品种在 香气成分和含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为蓝莓品种的优选和深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了 重要依据。

  • IGFBP-3蛋白对重离子辐射损伤小鼠的防护作用研究

    分类: 物理学 >> 核物理学 分类: 生物学 >> 放射生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06

    摘要: 我国载人航天和核技术应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辐射与核安全仍将长期成为国家重大需求,持续开发新的辐射防护分子靶标和相关药物具有重要价值。先前的研究已发现电离辐射暴露后小鼠血液中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的水平显著上升,但是,IGFBP-3蛋白的功能及其血液水平的变化对小鼠辐射损伤的影响仍不清楚。本研究在小鼠肝脏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MKC)中建立了Igfbp3基因过表达和敲低细胞模型,利用CCK-8、EdU掺入、克隆形成和微球吞噬实验对碳离子照射后不同细胞模型的增殖活力、DNA复制活性和吞噬能力进行检测;在小鼠模型中,通过在照射前2小时尾静脉注射重组IGFBP-3蛋白提前升高血液IGFBP-3蛋白水平,检测致死剂量(5 Gy)碳离子全身照射后小鼠的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过表达IGFBP-3蛋白显著提高了MKC细胞在辐射暴露后的DNA复制活性、细胞活力、克隆形成率和对微球的吞噬能力,相反地,敲低IGFBP-3蛋白表达则降低了以上检测指标。碳离子辐射暴露前尾静脉注射IGFBP-3蛋白可以显著延缓急性放射损伤小鼠的死亡时间。以上结果从细胞和动物水平表明了IGFBP-3蛋白具有减轻辐射损伤的作用和作为辐射防护药靶的巨大潜力。通过增强小鼠体内Kupffer细胞的辐射抗性和吞噬能力来降低辐射暴露后的感染风险可能是IGFBP-3蛋白发挥辐射防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大豆膨胀素基因GmEXPB5 和GmEXPB7 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膨胀素(expansin,EXP)通过调控细胞壁的松弛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为研究EXP 基因在大豆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对大豆中的两个EXP 基 因(GmEXPB5 和GmEXPB7)及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 GmEXPB5 和GmEXPB7 分别位于大豆第10 和12 号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分别为272 和267 个氨基酸。GmEXPB5 蛋白分子 量为29.07 kD,理论等电点为7.51;GmEXPB7 蛋白分子量为29.09 kD,理论等电点为8.66。 GmEXPB5 和GmEXPB7 均为稳定的亲水蛋白且定位于细胞壁中。GmEXPB5 和GmEXPB7 蛋白均含有一段信号肽序列和一个保守的DPBB_1 结构域。(2) GmEXPB5 蛋白与鹰嘴豆 CaEXPB15 蛋白亲缘关系最近,GmEXPB7 蛋白与密花豆、赤豆和豇豆的EXPB3 蛋白有着 较近的亲缘关系。(3) GmEXPB5 和GmEXPB7 在大豆根、茎和叶中均表达且它们在根和叶中 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茎中的表达量。(4) GmEXPB5 和GmEXPB7 在大豆幼苗中可以响应盐、 干旱和低温胁迫。(5) GmEXPB5 启动子区域含有两种与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 和 ARE);GmEXPB7 启动子区域含有五种与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ARE、 CGTCA-motif、TC-rich repeats 和MBS)。上述结果表明,GmEXPB5 和GmEXPB7 能够参 与大豆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 六盘山区幼龄辽东栎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从不同年龄的幼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根系分离可培养共生真 菌,菌落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物种进行鉴定,阐明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 共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从幼龄辽东栎根系中分离获得249 株 真菌, 经鉴定隶属于2 门5 纲7 目8 科15 属18 种, 其中2 种隶属于担子菌门 (Basidiomycetes),16 种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种水平上,以灰粉无柄盘孢 菌(Pezicula pruinosa)分离频率最高,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1.93%;托雷斯氏丛赤壳菌 ( Dactylonectria torresensis ) 、强壮土赤壳菌( Ilyonectria robusta ) 、北美黑盘菌 (Atrocalyx nordicus)次之,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02%、2.01%和2.01%。(2)共生 真菌种类和数量在不同树龄的辽东栎中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4-5 年生植株分离频率最 高(44.98%),依次为三年生植株(29.32%)、二年生植株(19.68%)和一年生植株 (6.02%)。综上所述,宁夏六盘山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共生真菌种类丰富,随树龄增 长其种类和数量增加;灰粉无柄盘孢菌是六盘山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共生真菌的绝对 优势物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植物共生微生物资源、探索辽东栎与共生微生物互 作在本地逆境的适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 水分和土壤微生物对干热河谷山合欢和银合欢生长性状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被恢复是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外来种。为比 较本地种和外来引进种对水分与微生物的响应差异,该文选取当地乡土种山合欢(Albizia kalkora)和外 来种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采用气候箱模拟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条件,通过土壤水分控制和微 生物接种研究了水分和各自的土壤微生物对两种豆科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于银合 欢,山合欢的种子发芽率、根生物量、根冠比和氮磷比较银合欢高58.82%、76.13%、90.59%和18.42% (P<0.05);(2)干旱条件下山合欢的根生物量和氮浓度比湿润条件低33.67%和8.65%(P<0.05),银 合欢的株高、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在干旱条件下较湿润条件低了39.32%、40.06%和39.61%(P<0.05), 表明干旱抑制了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3)山合欢在干旱条件下的根瘤数量多于湿润条件(P<0.05), 而银合欢在湿润条件与干旱条件下的根瘤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4)除枯叶生物量比例,土壤微生物接 种、土壤微生物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山合欢和银合欢的生长并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以上研究表明山合欢 较银合欢可能更适宜干旱环境,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物种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土壤微生物对植 物生长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 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及其殖居植物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露石是岩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物,其上发育着多样的微生境并殖居着多样的 植物,但殖居植物与微生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该文以西双版纳的一片发育在石灰山上的 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为研究对象,测量586 个露石微生境的自身特征与外界环境因子,并调查 其上殖居植物的物种组成情况,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来揭示露石微 生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殖居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岩溶森林中露石微生境的土 深(4.92±4.00)cm、面积(532.28±1 575.10)cm2 等特征值变异性较大。(2)微生境中共 调查到44 科82 属90 种1 518 株乔、灌、草植物,其中在岩溶基质中具有优势的适宜种占 总物种数的35.6%。(3)微生境的面积与土深对殖居植物物种组成及丰富度的解释度大于 70%。(4)露石微生境内的殖居植物物种丰富度与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递衰指数型种- 面积关系。综上所述,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存在高度异质性,面积和土深是影响 植物殖居的关键因子,种-面积关系主导了露石表面微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格局。

  • 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与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基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 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在文献研读、标本查阅、野外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版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名录,编制县域(市辖区)地理分布图,并从科学研究情况、受威胁现状和保护现状 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湖北省现有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5 种,其中一级11 种,二级144 种。(2)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鄂西和鄂西南,以神农架林区和利川市最多。(3) 研究较多的物种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旗舰物种和区域代表性物种。此外,有超过1/3 的 物种(55 个)基本无研究涉及。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研究集中在遗传多样性与 遗传结构、全球变化条件下未来分布预测和谱系地理等方面。(4)参照《中国生物多样性 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包含9 个极危物种、30 个濒危物种、 41 个易危物种和19 个近危物种。受威胁因素主要为直接采挖或砍伐、生境退化或丧失和物 种内在因素。(5)目前湖北省有137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比88%)全部或部分位 于自然保护地之内,其余18 种(占比12%)全部位于自然保护地之外。目前湖北省共引种 栽培了93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他62 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尚无迁地保护记录。此外, 仅有极少的物种有野外回归实践。(6)目前,湖北省有7 个野生植物(其中5 个为湖北特 有种)虽然分布范围局限,且受内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但是尚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名录。此外,该文指出当前湖北省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和保护中的薄弱环节和 空缺,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研究建议。

  • 连作木薯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木薯连作障碍形成机制,该研究以定点大田连作木薯三年,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 信息学手段研究连作年限对木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结果表明:(1)连作对木 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真菌群落α多样性及群落的分类和发育系统β多样性影响显著。(2)木薯的主要优势 菌门是子囊菌门、SAR 超类群、担子菌门、毛霉门和unclassified_k__Fungi,主要优势菌纲为粪壳菌纲、 散囊菌纲、座囊菌纲和Intramacronucleata。非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组成变化较大,从第一年的漆斑菌 属、粪壳菌纲、座囊菌纲向单一的Knufia 属演化;根际土壤的真菌则从子囊菌门的肉座菌目、刺盾炱目、 漆斑菌属、座囊菌纲、粪壳菌纲向norank_d__Eukaryota 门Monosiga 属演化。(3)土壤pH、有机质含 量、碱解氮含量、有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土壤真菌群落变化影响显著,尤其影响 子囊菌门、SAR 超类群、担子菌门和毛霉门的分布。综上所述,木薯连作会引起根系分泌物累积,改变 土壤理化性质及真菌的生存环境,进而引起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的变化;其中,非根际土壤中子囊 菌由漆斑菌属、粪壳菌纲、座囊菌纲向单一的Knufia 属演变;根际土壤中子囊菌门的肉座菌目、漆斑菌 属、粪壳菌纲等有益真菌的相对丰度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降低,进而引发木薯连作障碍。

  • 西藏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 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西藏进行了4 次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访谈了23 个乡镇的459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19 科36 属83 种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 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们普遍掌握着丰富的煨桑植物知识;(2)青稞 (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滇藏方枝柏(Juniperus indica)、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的文化价值指数(CV)较高,是煨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3 种植物;(3)煨桑植 物的利用呈现出地域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展现出当地人对煨桑植物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采 集的实践经验。该研究将有助于煨桑文化的传承以及煨桑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 利用。

  • 通过尿蛋白质组探究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摘要: 如何鉴别诊断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一直都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尿液蛋白质组学的角度出发,从两家医院收取年龄相近的尿液样本,利用成组分析和一对多分析两种方法,探究鉴别诊断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成组分析的实验结果显示,抑郁组与双相组相比,在严格的筛选条件下,筛选标准为FC≥2或≤0.5,双尾非配对t检验P < 0.01可鉴定到108个差异蛋白,随机产生的差异蛋白平均为3.7个,这些蛋白和疾病差异相关的可信度96.6 %。在一对多分析中,有24个差异蛋白被13例抑郁患者样本共同鉴定到,其中的16个差异蛋白在所研究的所有抑郁患者中呈现出完全一致的表达变化趋势,且其中有6个差异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有关;有41个差异蛋白被13例中的12例抑郁患者样本共同鉴定到,且其中的19个差异蛋白在12例抑郁患者中呈现出完全一致的表达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均反映出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蛋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12例及以上抑郁患者样本共同鉴定到的差异蛋白富集到了多个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这一结果和以往的研究一致:免疫机制可能是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具有主要免疫靶点的药物可以改善抑郁症状。未来或许可通过观测抑郁症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对精准治疗抑郁症提供方向和依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尿液蛋白质组可以鉴别诊断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为治疗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提出可能的机制和潜在的靶点,为今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了工具。

  • 水母雪兔子通气组织形成相关基因SmPAD4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通气组织是水母雪兔子(Saussurea medusa)应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结构,其形成 通常伴随着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发生,而细胞的死亡与通气 组织的形成通常受到PAD4 基因(Phytoalexin deficient 4)的调控,但PAD4 如何调控水母雪 兔子通气组织形成的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水母雪兔子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和 RACE 技术克隆了通气组织形成相关基因SmPAD4,对其序列、系统进化、表达和亚细胞定 位等进行分析,并采用hi-1IL PCR 技术扩增其启动子,以探讨该基因在环境适应中的功能。 结果表明:(1)SmPAD4 基因cDNA 全长为2 047(GenBank 登录号为OR766038),包括1 866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21 个氨基酸,分子式(C3163H4906N848O910S26),该蛋白为碱性 亲水性不稳定蛋白。(2)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mPAD4 与刺苞菜蓟(Cynara cardunculus) CcPAD4 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3)扩增出1 049 bp 的SmPAD4 启动子序列,包含有 光响应元件、低氧应答元件、干早、生长素应答元件等顺式作用元件。(4)实时荧光定量 分析显示,SmPAD4 基因在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紫外和低氧 胁迫下SmPAD4 基因在叶和茎中表达量均上调,根中表达量下调。(5)亚细胞定位显示, SmPAD4 分布于细胞核、细胞膜和叶绿体。该研究表明,SmPAD4 基因拥有独特的蛋白结构 域,并且响应低氧和紫外两种环境胁迫,在通气组织的形成以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中具有重 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SmPAD4 基因在水母雪兔子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2021 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相关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 整合得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组成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 (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原有的葫芦苏铁(Cycas changjiangensis)、海南苏铁 (C. hainanensis)、念珠苏铁(C. lingshuigensis)、台湾苏铁(C. taiwaniana)归并入闽粤 苏铁(C. taiwaniana);相比1999 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原有的半枫荷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和线苞两型豆(Amphicarpaea linearis)被解除保护级别,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从一级保护降级为二级保护,新增127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加上原有的,共173 种(含变种),隶属53 科83 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 物8 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65 种,海南省特有种32 种,分属于4 个类群,其中被子 植物种类最丰富,有129 种。(2)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信息和本次调查结果,龙尾苏铁 (C. rumphii)、三亚苏铁(C. shanyagensis)、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紫纹兜 兰(Paphiopedilum purpuratum)一直尚未调查到。(3)173 种保护植物的生活型共有5 种 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115 种),其次是地面芽植物(34 种)和地下芽植物(22 种), 地上芽及垫型植物均为最少(1 种)。(4)在科水平上,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 含47 种(27.17%);在属水平上,石斛属(Dendrobium)种类最多,含21 种(12.14%)。 (5)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科以泛热带及其变型分布为主;属以热带亚洲 及其变型分布为主。综上,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热带性质及特有现象明显,新增 保护种较多,因此应持续开展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加强执法力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生境 的干扰和破坏,针对性地采取就地、迁地保护措施以加强保护管理。

  • Elucidating Electronic Structure Variations in Nucleic Acid-Protein Complexes Involved in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Using a Tight-Binding Approach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分类: 化学 >> 物理化学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摘要: Transcription factor (TF) are proteins that regulates the transcript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from DNA to messenger RNA by binding to a specific DNA sequence.Nucleic acid-protein interactions are crucial in regulating transcription in biological systems. This work presents a quick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ight-binding models and offers physical insights into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proper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complexes and DNA motifs. The tight binding Hamiltonian parameters are generated using the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algorithm, which reproduces the given ab-initiolevel calculations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We present a library of residue-level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extensive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over various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nucleobases and amino acid side chains from high-quality DNA-protein complex structures. As an example, our approach can reasonably generate the subtle electronic structure details for the orthologous transcription factors human AP-1 and Epstein-Barr virus Zta within a few seconds on a laptop. This method potentiall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variationsof gene-protein interaction complexes, even those involving dozens of proteins and genes. We hope this study offers a powerful tool for analyzing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mechanisms at an electronic structural level.

  • 针阔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释放的动态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调整低效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P)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探明其 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规律。该研究 以马尾松、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C)和香椿(Toona sinensis, T)的凋落叶为 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树种和质量比例组合为15 个处理(3 个单一树种处理+ 12 个混合处理)后进行野外凋落叶分解实验, 探讨DOC 释放最佳的凋落叶树种 组合以及混合比例。结果表明: (1) 马尾松和大部分混合处理凋落叶(除了PT64)在分 解初期(0~6 个月)的DOC 含量均显著升高,出现富集现象,之后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降 低,在分解中后期(12~18 个月)或分解末期(18~24 个月)再次出现小幅度的碳富集现象。阔叶 所占比例越高其后期DOC 含量越低。(2) 分解前期(0~6 个月)凋落叶DOC 释放的拮抗效应 较强(58.33%),仅有8.33%(1/12)的混合处理表现出协同效应。之后(6~18 个月)其协同效应逐 渐增强(18 个月, 91.67%),分解末期(18~24 个月)凋落叶的协同效应有所减弱(66.67%)。在所 有混合处理中,PT64 在整个分解期间均出现协同效应,其次为PT73、PCT622 以及PCT613 在大部分分解时期(3/4)出现协同效应。(3) 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质 量因子中N 含量、P 含量、木质素含量、缩合单宁含量、C/N、C/N、木质素/N 以及木质素 /P 是影响本研究区域中凋落物DOC 释放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马尾松与阔叶凋落叶 混合后的DOC 释放受到树种、混合比例及分解时间的共同影响。相对于其他混合处理, 阔叶占比≥ 30%且含有香椿(T)的混合凋落叶组合(PT64、PCT613、PCT622 以及PCT613) 更能促进DOC 的释放。

  • 栎属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的质体捕获历史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麻栎亚组(Quercus subsect. Campylolepides)包括麻栎(Q. acutissima)、栓皮栎(Q. variabilis)及小叶栎(Q. chenii)3 个物种,是栎属土耳其栎组(Quercus section Cerris)的东 亚分支,前人已经对麻栎亚组或组内物种的物种形成和谱系地理做过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土 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曾与冬青栎组(section Ilex)发生过古基因渐渗并导致质体捕获, 但目前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质体的具体进化历史仍不清楚。该研究对15 个冬青栎组的样品 进行了基因组浅层测序,并整合先前发表的麻栎亚组及其近缘类群共计325 个重测序数据, 其中麻栎亚组3 物种19 居群276 个体,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质体基因组组装和分析。结果表 明:(1)麻栎亚组3 个物种间存在共享单倍型,但整个麻栎亚组的质体单倍型基本构成一 个单系分支,嵌套在华中至四川凉山州一带冬青栎组物种组成的分支中;(2)麻栎亚组物 种中有一个来自辽东半岛的孑遗麻栎单倍型与冬青栎组物种万山栎(Q. pseudosetulosa)聚 为一个进化枝;(3)两次质体捕获事件均发生在中新世中期,在此之后麻栎亚组与冬青栎 组未发生过质体捕获,推测麻栎亚组跟冬青栎组物种目前已经形成近乎完全的生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