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8
  • A Temnospondyl Tooth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of the Ordos Basin, Shaanxi Province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11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An isolated large temnospondyl tooth was discovered from the Middle Triassic Tongchuan Formation, Weibei Oilfield, Ordos Basin, Shaanxi Province of China. Compared with the teeth of crocodylomorphs, plesiosaurs and temnospondyls, the tooth can be referred to temnospondyl based on the following features: the crown is elongated and recurved with a circular cross-section; there are no denticles or carinae on the crown; well-marked apicobasal grooves are shown on the crown surface. This tooth represents the first temnospondyl found in the Middle Triassic Tongchuan Formation and is the youngest fossil record of temnospondyls in the North China Block.

  • A cuboid bone of a large Late Miocene elasmothere from Qingyang, Gansu, and its morphological significance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11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A cuboid specimen collected from the Late Miocene stratum at Qingyang, Gansu, China is described here. The size of the Qingyang specimen is comparatively huge, even larger than the average size of Elasmotherium caucasicum collected from Nihewan, Hebei, China. The morphology of the Qingyang specimen is identical to that of other specimens of Elasmotheriini; thus, the Qingyang specimen belongs to a huge elasmothere, most probably Sinotherium. By comparison with extant rhino species, the complex of the main body and the apophysis exhibit functional significance. The angle between the frontal plate of the cuboid and the main axis of the apophysis can suggest the ecological conditions occupied by an elasmothere. From analysis of the morphology of the cuboid, Sinotherium and the more derived elasmotheres probably lived in forested or wooded environments, differing from the previous hypothesis of their paleoenvironment.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8-11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学的精神疾病,多发生于个体受到重大创伤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到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表观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多变环境因素调控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学科,近年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表观遗传机制之一——组蛋白修饰机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由于组蛋白修饰可以受到多种酶的调控,其灵活的可逆化和精细调控为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因此,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研究主要使用动物模型,临床研究较少;组蛋白的类型则主要关注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此外,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前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区域,参与免疫系统、血清素系统和神经肽Y能系统等相关通路的调节。当前PTSD组蛋白修饰的研究结果间还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更加一致和实用的分析和报道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的影响。

  • Metagenomic evidence for the coexistence of SARS and H1N1 in patients from 2007-2012 flu seasons

    分类: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1-08-11

    摘要: By re-analzying public metagenomic data from 101 patients infected with influenza A virus during the 2007-2012 H1N1 flu seasons in France, we identified 22 samples with SARS-CoV sequences. In 3 of them, the SARS genome sequences could be fully assembled out of each. These sequences are highly similar (99.99% and 99.7%) to the artificially constructed recombinant 5 SARS-CoV (SARSr-CoV) strains generated by the J. Craig Venter Institute in USA. Moreover, samples from different flu seasons have different SARS-CoV strains, and the divergence between these strain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natural evolution. Our study also shows that retrospective studies using public metagenomic data from past major epidemic outbreaks serves as a genomic strategy for the research of origins or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进展与未来工作的思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是为了“抢救性拯救保护”我国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指导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来的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实施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项拯救纳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是一项科学性强、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高、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抢救性保护”与“系统研究”并重是科学拯救与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途径。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系统研究,是指导或支撑其有效保护的重要工作。该文重点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调查与评估、生态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遗传多样性方面对近年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奠定新的理论基础或思路。该文还基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其未来拯救保护工作需求,对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未来的保护研究工作重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该综述可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 甘蔗 ScNRAMP 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NRAMP 蛋白(natural resistance-associated macrophage proteins)家族在植物响应重金属胁迫时起重要作用,能够转运 Fe2+、Mn2+、Zn2+和 Cd2+等重金属离子。为探究甘蔗ScNRAMP 基因家族的特征,该文基于甘蔗割手密基因组鉴定了 ScNRAMP 基因家族,并进行了理化特性、基因结构、顺式作用元件、保守基序、结构域和进化关系等分析。结果表明:甘蔗 ScNRAMP 基因家族含有 29 个成员,不均匀分布在 19 条染色体上;编码蛋白均为不稳定蛋白,无信号肽,亚细胞均定位在质膜上;各成员保守基序有 6~10 个不等,跨膜数有 6~12 个不等,二级结构主要构成元件为 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甘蔗 ScNRAMP 基因家族可能通过激素代谢参与逆境胁迫和生长发育等生物过程;利用割手密的 RNA-seq 转录组表达数据进行了组织特异性分析,发现 ScNRAMP 在甘蔗不同发育阶段的叶和茎中具有时空表达特性;进化树分析将甘蔗 ScNRAMP 家族成员分为 3 个亚家族(I,II 和 III)。该研究在全基因组水平上系统地鉴定了现代栽培甘蔗祖先种之一割手密 NRAMP 基因家族,为进一步了解甘蔗 NRAMP 基因提供了基础,也为后续甘蔗重金属研究提供了重要候选基因。

  • 使用 Biotracks 采集植物标本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Biotracks 是一款自然观察类的公众科学应用,目前已经被各类科学调查和自然观察项目广泛使用。我们利用 Biotracks 的标本采集项目将野外采集的数据与标本馆的数字馆藏系统连接起来,使用户在手机上记录的信息,可以被应用到标本馆的标本数字化之中。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数字标本的转录效率,还从根本上改变了整个标本收集流程中的数据整合方式,使得标本从采集到收藏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效率提升。同时,新的标本收集模式还能够自然地将标本的野外照片与数字标本融为一体,从而使得传统标本原本很难呈现的颜色、行为、立体结构、环境等信息最终可以通过数字标本再次展现给研究者。这不仅在信息维度上拓展了传统标本的内涵,结合公众科学,未来还有望进一步延伸馆藏标本鉴定和讨论的时空范围。除此之外,公众科学在解决标本馆问题中所展现出来的潜质,也为我们重新审视标本馆的领域价值提供了新的视角。

  • NaCl 与干旱双重胁迫下黑果枸杞幼苗对外源水杨酸的生理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干旱、盐分已成为限制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在干旱与 NaCl 双重胁迫下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一定影响。为了探究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对盐旱逆境的适应性,该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 NaCl 与干旱胁迫共同作用对其幼苗生长的影响,并观察盐旱逆境下黑果枸杞幼苗对外源水杨酸的生理响应,探究提高 NaCl 与干旱胁迫下黑果枸杞幼苗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外源水杨酸(0.1、0.5 mmol·L-1)处理下,黑果枸杞叶内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Pro)含量有所增加,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且 0.5 mmol·L-1水杨酸处理效果优于 0.1 mmol·L-1 处理。综上结果可知,黑果枸杞对于轻度盐旱胁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适宜浓度水杨酸可提高盐旱逆境中黑果枸杞叶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为进一步了解盐旱双重胁迫下黑果枸杞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 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我国木兰科(Magnoliaceae)植物栽培历史悠久且种类丰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但由于生境的破坏和自身繁殖能力的限制,木兰科许多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传统繁殖方式繁殖效率低下,而组织培养技术是推进木兰科种质资源保存及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可以应用于濒危资源保护、育种和无性系苗木的商业化生产中。木兰科植物的组织培养中无菌短枝扦插途径研究较多,体系已相对完善,一些种类的木兰科植物可以通过此途径得到生根苗;器官发生途径研究相对较少,愈伤组织诱导困难及不定芽分化困难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体细胞胚发生途径在国内鲜有研究。该文从无菌短枝扦插、器官发生、体细胞胚发生等不同再生途径出发,分析了外植体类型、培养基类型、生长调节剂浓度、培养条件等方面对离体生长的影响,归纳了组培过程中生根困难与褐化等技术问题与解决措施,展望了木兰科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木兰科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 紫玉兰‘红元宝’Ml3GT1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UDP-类黄酮 3-O-葡萄糖基转移酶(3GT)是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重要催化酶之一。为研究其在紫玉兰花青素苷合成途径中的作用,该文以紫玉兰品种‘红元宝’(Magnolia liliflora ‘Hongyuanbao’)为材料,根据转录组测序获得的 3GT 序列设计引物,利用 RT-PCR技术克隆花青素苷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结构基因 Ml3GT1,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1)Ml3GT1 基因的 cDNA 序列长度为 1 863 bp,其中最长开放阅读框(ORF)为 1 374 bp,编码一条 457 aa 的肽链,相对分子质量为 49.37 kDa,理论等电点(pI)为 6.04。(2)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其具备典型的植物次生产物糖基转移酶信号序列(PSPG box)。(3)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Ml3GT1 蛋白与小苍兰、矮牵牛、番薯等物种的 3GT 蛋白聚在一支。(4)qRT-PCR 结果显示 Ml3GT1 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在花中的表达量最高,在嫩叶和老叶中有少量表达,而在根和茎中几乎不表达;且随着花的发育,Ml3GT1 基因的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并在盛花期达到最高。上述结果表明,Ml3GT1 可能参与类黄酮 3-O 的糖基化修饰,本研究结果将为木兰属植物花色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 四川乌头属一新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描述了自四川西部发现的毛茛科乌头属一新种,泸定乌头。此种隶属乌头属乌头亚属。

  • 三种厚朴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深入发掘日本厚朴、厚朴、凹叶厚朴叶绿体基因组差异,筛选厚朴优良性状候选基因,开展三种厚朴的分子遗传研究,该文利用 Illumina H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首次对日本厚朴叶绿体进行测序、组装,并与已有的厚朴、凹叶厚朴叶绿体基因组共同注释,获得三个物种叶绿体基因图谱,筛选出三个基因组中的差异基因,又与同科中 11 个亲缘物种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比对,构建 NJ 遗传树。结果表明:日本厚朴叶绿体基因组的 Clean Reads 为 19 791 019,Q30 为 91.33%,组装后基因组全长 160 051 bp,GC 含量为 39.2%,含 tRNA 37 个,rRNA 8 个。比对分析发现三种厚朴具有相似的 IR、LSC 和 SSC 结构,以及 GC 含量和 tRNA 数量,但编码基因种类和数量、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数量和结构等存在差异。日本厚朴的功能基因数目较厚朴、凹叶厚朴分别多 6 个和 4 个,主要分布于 LSC 区和 IR 区,涉及核糖体大亚基、核糖体小亚基和未知功能基因类群。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日本厚朴与凹叶厚朴亲缘关系较近,其次是厚朴。该研究表明日本厚朴具有更丰富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变异特征,是其适应高纬度地区弱光、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这为厚朴类优良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有力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