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3-5
  • New material of Paukkaungmeryx minutus (Cetartiodactyla, Archaeomerycidae) from the late Middle Eocene Pondaung Formation, Myanmar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5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描述了缅甸中部邦塘组Myaukse Kyitchaung地点原始反刍类古鼷鹿科小包康鼷鹿 (Paukkaungmeryx minutus Ducrocq et al., 2020)的牙齿新材料。新材料的上臼齿与正型标本 相比形态上仅有微小的变异,如更加发育的颊侧和舌侧齿带。下颊齿具有原始的特征, 包括:简单的p4, 下臼齿呈丘月齿型,以及下三角座后壁无褶状结构。新材料的发现使 Paukkaungmeryx成为邦塘发现的第二个同时保存上、下牙齿的古鼷鹿科成员,也展现了古 鼷鹿科早期演化的复杂历史。

  • 利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危机之一,在以爱知目标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保 护目标均未实现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变革性转型以遏制和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趋势成为当务之 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因其坚持整体性、系统性、多样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权 衡性和包容性等原则,成为应对全球危机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分析机理和功能层面生物多样 性和NbS 的关系,阐明了NbS 利用恢复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营养级来指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 路径,提出了利用NbS 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重内涵,一是以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 持续性为目标,二是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在建立NbS 和生物多样性关联认知的基础上,本文进 一步梳理了NbS 的概念内涵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一致性,以及NbS 在生态空间、农业空 间、城镇空间的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方法,归纳了NbS 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国内外实践案例, 讨论了NbS 协同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效益,展望了NbS 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规划的愿景,以期为促进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框架 履约、推进NbS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提供参考。

  • 演替理论与植被恢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提出要高质量保护和恢复各30%的土地,最 大化地实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缓解气候变化的目标。演替理论和植被恢复可以为实现30%的 保护和恢复目标服务。演替理论是植被生态学中的核心理论,演替是指在一个地点上由一群 不同物种组成的生命体的结构或组成随时间而变化的过程。植被恢复是以植物种植、配置为 主,恢复或重建植物群落或天然更新恢复植物群落的过程,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变化的过程,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演替是植 被恢复的基础,植被恢复被视为对演替过程的操纵,以达到恢复受损植被生态系统的目标。 演替理论可以指导植被恢复,植被恢复也对演替理论的发展有益。演替按裸地性质可分为原 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有研究建议将恢复过程视为第三演替,这将有助于理解通过人为干预促 进植被恢复成功的管理选择,特别是通过强调退化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和生物遗存的管理选 择。此外,还提出了植被恢复理论和演替理论未来可能重点关注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 生物多样性保护背景下云南省野生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要求坚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维持机 制的原则,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好愿景的实现路径。云南拥有全国乃至全球都极为 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形成了独特的菌文化。该研究在调查云南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 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从全国到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指出,随着天然菌类 产品日益受到追捧,野生食用菌的采集销售量大增、产值高涨,背后潜藏野生食用菌数量锐 减,部分野生食用菌类群处于濒危、易危的境地。人们生态保护意识薄弱,无序采集、乱采 滥采等因素都危及野生食用菌资源的生存发展;与此同时,相关产业标准的缺失也极大阻碍 了云南野生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对此,建议(1)加快野生食用菌资源保护与发展的专门立 法,不能停留在目前碎片化或者混同化的立法状态,也不能只满足于本地的政策性保护;(2) 建构野生食用菌采集、销售(包括国际贸易)、加工、运输等标准体系,对野生食用菌进行 分类分级精准保护,尤其对于采集国家保护类群,应当逐步建立起采集许可证体系;(3) 强化全产业链技术支撑,推进野生食用菌种质保藏、人工培育、精深加工等科技体系建设。 使野生食用菌的采集、加工和流通做到有标准可依,资源的保护利用做到有政策可查,为野 生食用菌的保护、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 南亚热带乡土树种与桉树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营造乡土树种人工林和桉树人工林是我国南亚热带森林经营的常见模式,但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及 功能对乡土树种和桉树人工林的响应特征与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南亚热带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马尾 松(Pinus massoniana)、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和外来树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 E. grand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各林分土壤(0~20 cm)18S rRNA高通量测序数据,利用FUNGuild数据库,比较分析乡土树种与尾巨桉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 多样性和功能类群的差异特性及其影响的主导土壤环境因子。结果表明:(1)5个研究林分土壤真菌优势 门均为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但不同乡土树种林分与尾巨桉林的土壤真菌优势目存在差异。(2)尾巨桉 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其群落组成结构也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差异显著(P<0.05)。 (3)4个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的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高于尾巨桉林,且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土壤丛枝菌根 真菌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尾巨桉林,尾巨桉林土壤共生营养型以及外生菌根真菌和木材腐生菌的相对丰度明 显高于乡土树种人工林。(4)pH是导致尾巨桉林与乡土树种人工林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和功能类群差异 的主要土壤环境因子。综上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将尾巨桉林改建成火力楠林或米老排林可提高土壤养分 水平,提升土壤生态功能。

  • 外源NO 处理对四种桉树幼苗铝胁迫抗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外源一氧化氮(NO)对铝胁迫下桉树幼苗耐铝性的影响。以 4 种 3 月生桉树幼苗(巨桉、 尾叶桉、圆角桉、尾巨桉)为研究对象,将硝普钠(SNP)作为外源 NO 供体,采用水培法,研究 不同浓度 NO(0、50、100、200、400、800 molL-1)对 120 mgL-1 铝胁迫条件下桉树幼苗的 ROS、 抗氧化酶活性和有机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等生理指标的影响,并比较 4 种桉树在 NO 处理下的耐铝 性差异。结果表明:(1)在铝胁迫下添加适宜浓度外源 NO (50 molL-1NO200 molL-1),可促 进四种桉树提高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APX)活性,清除体内的 ROS 和降低 MDA 的积累,提高抗铝性,但在高浓度的 NO(800molL-1) 处理下桉树幼苗的抗氧化 酶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降低,表现出胁迫反应。(2)一氧化氮对于敏感型桉树的耐铝性有较强 的提升作用,对耐受型桉树的耐铝性提升不明显,最终在 NO 的作用下四种桉树的抗铝性趋于一致。(3) SOD、MDA、CAT、O2-、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这些指标可作为评判桉树耐铝性强弱的关键指标。该研 究为桉树耐铝种质资源的选择提供科学参考,为深入了解 NO 调控桉树种间耐铝性差异的机制奠定了基 础。

  • 两种豆科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的吸收、分配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豆科植物在氮素缺乏的荒漠生态系统中大量存在,是该生态系统提供有效氮的中心, 也是这一区域重要的先锋物种。然而,到目前为止,针对荒漠生态系统豆科植物对氮素吸收 利用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研究选择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和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 ~ 5、5 ~ 15 cm 土层添加 3 种不同形态氮(15N-NH4 +、15N-NO3 -、15N-Glycine),研究两种植物及各器官对不同形态氮 素的吸收、分配策略。结果表明:(1)在不同土层中,两种植物均偏好吸收硝态氮,且弯 花黄芪、镰荚黄芪对硝态氮的最高吸收速率分别为3.26、2.59 g g1 h1。(2)在不同土 层中,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氮源吸收及分配有显著性差异(P 15N-Glycine > 15N-NH4 +,且硝态氮对 弯花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在37% ~ 41%之间,而对镰荚黄芪氮素吸收的贡献率最高可达 45%。(4)植物各器官间均对不同形态氮的回收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 茎>根,而5 ~ 15 cm 土层中,弯花黄芪表 现为:叶>根>茎。总体上,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活型豆科植物对氮素 吸收及分配能力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且受到不同土壤深度、氮形态的影响。该结果为新 疆干旱、半干旱区豆科植物的氮吸收利用及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 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突出普遍价值初探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全球最具有保护价值的自然保护地,强调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的完整 性和在全球的唯一性。世界自然遗产有助于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促进 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该研究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动植物及植被群落(亚洲北缘热带雨林)为研究对象,从 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区系组成、特有种等生物生态过程方面,评估海南潜在世界自然 遗产地的全球突出普遍价值。结果表明:(1)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分布有 3 653 种野 生维管植物,资源植物种类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 540 种,各类野生动物占比全国的比例 高达 10%~30%,生物多样性极高。(2)植物区系独特,海南岛的热带雨林植被区划属于 印度-马来雨林群系,属马来区的部分呈现出热带性和与中国华南大陆共源性显示出明显的 热带边缘性质,为中国华南植物区系与亚洲热带雨林的过渡类型。(3)植物区系中的植物 物种特有性较低,特有属仅有 7 个,特有种仅约占岛内植物的 1/10,较低的特有性表明了 其大陆起源特征,是生物多样性不可替代的元素,具有鲜明的环境指示特色。本研究明确 了海南潜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在全球背景下的突出普遍价值,为海南未来申遗提供科学依据 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