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西藏札达县藏族有用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 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མངའ་རི, 转写:mngav-ri)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 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人群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 富的野生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为全面系统地调查、记录和研究札达县藏族对野生植物的传 统利用知识,该研究采用了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共访谈到173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 3 639 条利用报告(UR)。通过UV、CV 和CII 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以下结果:(1) 札达县藏族掌握着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传统知识,利用119 种野生植物,分属40 科83 属。 (2)该地野生植物利用类别多样,有8 个利用类别,且多种植物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用途。 (3)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植物是葛缕子(Carum carvi)(UV=1.220)、冻原白蒿(Artemisia stracheyi)(UV=0.919)、心叶大黄(Rheum acuminatum)(UV=0.890)、柏木(Cupressus sp.)(UV=0.769)和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UV=0.757),这些植物和当地藏族生活息 息相关。(4)复杂多样的高原环境显著影响该地区野生植物的利用。该研究不仅系统地记录 了札达县野生植物的利用知识和特征,有助于该地区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促进传统 知识的传承,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 西藏煨桑植物的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 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西藏进行了4 次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访谈了23 个乡镇的459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19 科36 属83 种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 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们普遍掌握着丰富的煨桑植物知识;(2)青稞 (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滇藏方枝柏(Juniperus indica)、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的文化价值指数(CV)较高,是煨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3 种植物;(3)煨桑植 物的利用呈现出地域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展现出当地人对煨桑植物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采 集的实践经验。该研究将有助于煨桑文化的传承以及煨桑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 利用。

  • 国家植物园植物文化建设与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园的形成和发展在历史长河中处处体 现着人类因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形成的植物文化。现代植物园在植物迁地保护上做出了卓越贡 献,然而其植物文化的建设则稍显滞后。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传统文 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作用越来越被重视。在此背景下,该文探 讨了生物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之间紧密联系、共同演化的关系,回顾了早期植物园和我 国古典园林中植物文化的体现。并通过对全球3 085 个现代植物园主要功能的分析,发现开 展了民族植物学研究的植物园仅占比7.36%,而开展了保护生物学研究的占比11.18%,制 定了植物保护计划的占比17.18%,揭示了现代植物园保护功能的提升和文化功能的弱化。 基于当前植物园植物多样性有效保护中对植物文化建设的需求,该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植物 园植物文化建设的不足,主要包括:(1) 植物物种多样性信息中植物文化信息数据不足。(2) 欠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中传统知识惠益分享的考虑。(3) 缺少以文化展现植物多样性的主题 园。在此基础上,该文聚焦于国家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的目标,从植物多样性保护 和利用、惠益共享、公众参与等三个层面对国家植物园体系中的植物文化建设提出了建议, 以期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生态文明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体系提供参考。

  • 我国白裤瑶饲料植物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白裤瑶非常喜欢饲养和食用当地黑猪,对饲料植物的采集和管理具有独特而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该研究旨在对白裤瑶地区饲料植物及其有关的本土知识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为其传统知识的保存提供数据支撑,为现代新型饲料的开发提供思路。2019 年至􀀁2021年,我们通过关键人物访谈、半结构式访谈、小组讨论等调查手段,多次前往白裤瑶地区进行了饲料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同时,本研究还通过打分排序和统计植物利用频率筛选出了综合利用价值高的饲料植物。结果表明:(1)白裤瑶传统饲料植物共􀀁104 种,隶属于􀀁42 科􀀁85 属;被引用植物种数最多的科是菊科(16 种,占总种数的􀀁15.38%),其次为荨麻科(13 种,占总种数的􀀁12.5%)。(2)枝叶(56.73%)、全草(26.92%)和叶(8.65%)为当地饲料植物的主要利用部位,大多数饲料植物是草本植物(88.46%),多数饲料植物一年四季都可以采集(占总数的􀀁64.42%),保障了家猪食物来源充足,切碎(打碎)后煮熟饲喂是主要的加工方法。(3)当地被受访者引用最多的物种是玉蜀黍、构树、番薯、桑、金荞麦、稻。(4)根据综合打分排序,在当地具有较高综合评价的饲料植物分别为构树、番薯、桑、金荞麦、南瓜。白裤瑶对饲料植物用于养猪的利用和管理有着丰富的传统知识,十分科学,且保存的较为完善,相关的饲料植物资源也值得进一步开发和推广。

  • 独龙族传统代粮植物食用观音座莲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食用观音座莲(Angiopteris esculenta)是独龙族(中国云南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 重要的野生代粮植物,其地下部分可用于加工蕨粉以制作食物。为深入调查、记录独龙族利 用食用观音座莲的传统知识,解读独龙族食用该蕨类植物的科学内涵,该文采用民族植物学 的方法对食用观音座莲相关的传统知识进行调查、记录,运用食品科学的方法对蕨粉的基本 成分、形态、理化性质及糊化特性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表明:(1)食用观音座莲在独龙 族的传统生计中有多种用途,定量分析表明其食用用途的相对引用频率(RFC)远大于其他 用途,说明食用是独龙族利用该植物最主要的方式。(2)独龙族使用传统方法采集食用观 音座莲膨大叶柄基部和根茎加工并食用蕨粉具有深厚的科学内涵,表现在:蕨粉中富含淀粉, 其总淀粉含量为 86.2%,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3)蕨粉相关理化性质优越,其 中冻融稳定性和凝沉稳定性较强,可用于冷冻食品和淀粉产品的生产、加工;回生值和衰减 值远低于常见淀粉,说明其具有良好的热糊稳定性和冷糊稳定性,且不易回生。该研究为食 用观音座莲后续的加工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总体来说,食用观音座莲蕨粉具有较大的开发 利用潜能,通过人工栽培提高产量,有利于提高当地居民收入、促进偏远地区乡村振兴。

  • 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的资源调查及可持续利用建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湘西地区祛风除湿的医药传统知识历史悠久,但相关药用植物的资源本底和传统知识现状还不够清楚。该文基于民族植物学调查方法,对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的组成、相关传统知识、定量评价、实际估价和在《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录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就该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关建议。结果表明:湘西地区目前利用的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共有48科65属71种,以毛茛科(Ranunculaceae) 和五加科(Araliaceae) 居多;根、全株、茎(藤)为主要利用部位;生活型主要是草本、藤本和灌木,乔木较少;与药用植物相关的传统知识在代际传播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寻骨风(Aristolochia mollissima Hance)、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 Osbeck) 和广防风[Anisomeles indica (L.) Kuntze]显示出最高的知识一致性水平,是本次调查中3种最常用的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当地药用植物的本地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总体维持在较为平稳的水平,且缺乏对药材消费需求的了解;有25种祛风除湿药用植物在《湖南省中药材标准》(2009年版)收录的功能与主治为祛风除湿、关节痹痛、风湿等。随着现阶段我国资源立法的不断完善,建议对湘西地区祛风除湿药用植物相关传统知识加强保护,提高该类资源的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水平;并充分利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和技术手段,加强区域内传统医药资源的发掘和创新,让湘西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更好地为人类健康做出贡献。

  • 牡丹组植物的药用研究与考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牡丹干燥根皮自古以来就有入药的传统,尤其在中药和民族药中被广泛使用。为了阐明牡丹组植物在古籍中的记载情况和民族药中的利用现状,该文对中国八部经典医学古籍、37 部地方志和民族药传统知识进行整理,采用民族植物学编目方法,对牡丹组植物在古籍和民族药中的入药种类、地理分布、入药部位、炮制方法和功效等相关传统知识进行考证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古籍中记载的牡丹组植物种类被考证为 2 种,分别为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和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有 14 种炮制方法和 18 类功效;现有 9 个民族药使用 4 种牡丹组植物入药,为牡丹(P. suffruticosa)、滇牡丹(P. delavayi)、紫斑牡丹(Paeonia rockii)和四川牡丹(Paeonia decomposita);在古籍和民族药中,牡丹(P. suffruticosa)入药的频率高于其他品种;古籍以根、丹皮和花入药与民族药记载相一致,入药部位以根和丹皮的使用频率最高。芍药属牡丹组植物有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肺炎、急性高烧、乌头中毒、急性阑尾炎、中风、癫疾、炭疽、安神和润泽肌肤等多种药用、保健和护肤功效,为该类植物资源的研发提供了知识原型和应用基础研究。

  • 百色民间植物崇拜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崇拜是人类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朴素理念的基本体现。为了解百色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内涵以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和管理的影响,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了百色地区民间崇拜植物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从自然崇拜、传统节日文化、生命礼俗和传统医药等几个方面探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百色民间崇拜植物分属53个种,47个属,28个科,其中蔷薇科和豆科种类最多,分别为5种,其次是桑科和禾本科,分别为4种。从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9种,占总种数的73.58%,草本11种,占总种数的20.75%;灌木3种,占总种数的5.67%。其中有4种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列为国家Ⅱ级名录(闽楠、蚬木、格木、红椿),有5种植物被列为各省市区(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红楠、广西青冈、桃金娘、苏木、黄檀)。这些植物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百色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湖南江华瑶族药浴植物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瑶族民间药浴历史悠久,是重要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手段,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华瑶族自治县药浴植物丰富,药浴配伍独具当地特色。本研究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对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瑶族传统利用的药浴植物进行了调查。共收集整理了152种药浴植物,隶属于70科125属,记录了其瑶名、学名、入药部位以及功能主治等。并调查记录了部分常用药浴与产后药浴植物配伍。结果表明:江华瑶族药浴植物中草本植物占明显优势,且多为全草入药,主要用于治疗风湿关节炎、跌打损伤、妇科病以及皮肤病等,常用的药浴植物多为祛风除湿的“风药”;同时,通过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珍贵药浴植物种群规模因过度采挖和生境破坏而减小;对比了广西、云南、湖南等地区瑶族药浴植物的异同,探讨其背后的相关性和原因。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瑶族药浴面临诸多方面的威胁,其内部科学性仍有待探究,需进一步加强综合研究与合作,为其保护、传承和发扬提供保障。

  • 凉山彝族喜食的四种野菜营养成分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1-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评估四种野菜的营养价值,为指导凉山彝族人民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供参考,为科学开发和利用凉山的野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发展山地农业多样性提供参考。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四川凉山彝族喜食的四种野菜,即楤木、牛口刺、紫花碎米荠、鞘柄菝葜进行氨基酸、脂肪、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进行检测分析含量。四种野菜中至少含17种氨基酸,其中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和多种药用氨基酸。四种野菜中,楤木中谷氨酸含量较高,为0.41%,鞘柄菝葜、紫花碎米荠和牛口刺中天门冬氨酸含量较高,分别为0.80%、0.33%和0.05%;牛口刺的必须氨基酸/氨基酸总量(EAA/TAA)及必须氨基酸/非必须氨基酸(EAA/NEAA)最高,分别为为34.44%和67.78%。与《中国食物成分表》上栽培根菜类和叶菜类的同类营养成分相比,紫花碎米荠的蛋白质含量较高,为3.26%,且富含多种维生素(VA、VB、VB2、VC、VE和β-胡萝卜素)。凉山彝人喜食这四种野菜与其营养需求、饮食习惯和文化息息相关。四种野菜具有高能量、 低钠、粗纤维含量较低、口感较好、富含矿物质元素(铜、铁、锌、锰和镁)的特点,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

  • 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知识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学研究、实验与植物演化、发展 提交时间: 2018-06-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瑶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红瑶是其中一个分支,因妇女服饰上的花纹图案以大红色为主而得名,其生活习俗饱含民族特色,他们对植物尤其是药用植物的利用方式,与其他民族不同。该研究采用经典的民族植物学理论和方法,访问调查了广西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种类,根据植物拉丁名、中文名、当地名、用途、用法及药用部位,对其进行民族植物学编目,并与《中国药典》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共记录到药用植物95种,隶属于57科83属,其中蔷薇科、百合科种类最多,分别含有7种,显示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全株入药的植物种类41种,占总数的43.16 %,根入药的种类为23种,占总数的24.21 %;再次是叶入药的种类,为13种,占总数的13.68 %。药用植物的药用部位以全株、根及叶为主;治疗风湿类疾病的药物比重最大,达到23.47 %,推测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关;与《中国药典》比较,发现71种植物未被其收录,另有17种虽被收录但主治功效不同,被收录且主治功效大致相同的药物仅有7种,这为新型中药研发提供借鉴。最后探讨了龙胜红瑶传统药用植物的药用价值、资源现状及文化传承的问题。该研究为保存红瑶的民族知识、继承民族传统奠定了科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