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茂兰喀斯特森林退化区凋落物的分解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6-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亚热带气候型的茂兰喀斯特森林退化区次生林和灌木林的凋落物分解动态过程,采用分解袋法,对茂兰喀斯特森林退化区不同类型的凋落物在不同坡位的分解状况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观测研究。通过分析凋落物分解时的失重量和失重率的动态变化,比较次生林和灌木林的凋落叶的失重率变化以及不同坡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类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在退化区内存在明显的差异,落叶>常绿叶>枯枝(P<0.05),三种凋落物整体变化趋势在分解过程中大致相同, 它们在早期都快速分解,中期分解变慢,后期开始加速;落叶在次生林与灌木林中的分解速率为前期基本同步,后期为灌木林落叶>次生林落叶,而常绿叶在灌木林与次生林中的分解速率表现为基本同步;利用回归方程对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进行估测,得出落叶和常绿叶在在灌木林中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少于次生林的;在不同坡位,三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总体趋势为中坡>上坡;三种凋落物的C含量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分解时间增加,N含量增加,而C/N比降低。

  • 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测中国泌乳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组成的精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评估化学计量学模型预测中国泌乳奶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组成的精度,分析影响模型预测精度的原因。本研究选择了3个经典的奶牛瘤胃VFA模型,分别为MUR模型、DIJ模型和BAN模型。试验数据来自我国主要科研团队的18篇论文,包括14篇SCI、3篇中文核心期刊和1篇未见刊的英文文章,论文数据含动物饲粮、体重、干物质采食量、饲料添加剂、VFA各组分比例。采用预测误差均方(MSPE)和一致性相关系数(CCC)2种分析方法对3个经典的奶牛瘤胃VFA模型的估算精度进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BAN模型乙酸比例估算精度最高(决定系数=0.140,P=0.007),预测误差均方根为6.8%,误差主要来自整体偏差的偏离(47.8%)。3个模型无法预测丙酸、丁酸、其他酸比例。总之,BAN模型预测乙酸比例的精度是3个模型中最高的,但预测精度仍然偏低,误差来源于整体偏差的偏离,迫切需要利用更多数据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VFA化学计量学预测模

  • 不同能量水平的象草饲粮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在饲粮中应用玉米替代象草,增加能量水平对肉牛生长、消化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从而为肉牛育肥过程中合理使用能量饲料提供依据。选取30头21月龄左右的杂交公牛[(449.4±45.7) kg],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低能组、中能组和高能组,对应饲粮干物质中玉米和象草的含量分别为12.5%、22.5%、32.5%和60.0%、50.0%、40.0%,每组10头。试验期45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40 d。正试期内测定平均日增重、料重比,并计算经济效益;最后5 d用全收粪法测定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最后2 d分别于晨饲前及晨饲后2.5、6.0 h测定瘤胃液pH;最后1 d采集血液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平均日增重以高能组最高(1.31 kg/d),中能组次之(1.21 kg/d),低能组最低(0.96 kg/d),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干物质采食量、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为高能组>中能组>低能组,高能组与低能组差异显著(P0.05);高能组、中能组晨饲后2.5和6.0 h瘤胃液pH显著低于低能组(P0.05)。综合得出,肉牛育肥期以象草为唯一粗饲料时,提高饲粮中玉米含量以增加能量水平提高了肉牛干物质采食量、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平均日增重和经济效益,降低了料重比;当饲粮中玉米含量达32.5%时对瘤胃发酵和肉牛健康也无不利影响,具有最大的养殖经济收益

  • 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系统:19 kPa以下排气压力不影响发酵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排气压力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特征的影响。选用3只体重相近、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湘东黑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利用全自动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系统,选用6种发酵底物进行48 h体外发酵,研究9、14和19 kPa 3种排气压力对总产气量、甲烷产量、产气参数、干物质消失率、发酵液pH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产量等发酵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发酵底物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参数影响显著(P0.05)。由此可见,排气压力由9 kPa增至19 kPa对体外模拟瘤胃发酵特征无影响。

  • 外源脂肪酶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外源脂肪酶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活性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6.26±0.02) g的花鲈6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正对照组(G+组)饲喂高蛋白质低脂肪(41.76%粗蛋白质和8.34%粗脂肪)的正常饲料,对照组(G0组)饲喂低蛋白质高脂肪(37.64%粗蛋白质和11.15%粗脂肪)饲料,试验组(G100、G200、G400和G800组)分别饲喂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100、200、400和800 mg/kg脂肪酶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与G+组相比,G0组花鲈的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量和肝体比均升高(P>0.05),脏体比和脂体比显著升高(P0.05),脂肪酸C16:1-n9和C18:3-n3的表观消化率显著升高(P0.05),中肠脂肪酶和肝脏蛋白酶活性降低(P>0.05),血清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含量下降(P>0.05);G200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P<0.05)。由此可见,饲料脂肪可以节约部分蛋白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对花鲈生长性能、体组成和消化酶活性等没有显著影响,但显著提高脏体比和脂体比。在低蛋白质高脂肪饲料中添加脂肪酶,花鲈生长性能有所降低,对消化酶活性及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粗脂肪和部分脂肪酸表观消化率下降,但脏体比和脂体比一定程度上降低,机体抗氧化能力增强。

  • 纳米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剂量的纳米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28日龄体重(9.37±0.48) kg“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5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2、3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50、300和450 mg/kg的纳米氧化锌;高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 000 mg/kg的普通氧化锌。试验期为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纳米氧化锌显著提高了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和腹泻率(P<0.05),其中以300和450 mg/kg剂量组的作用效果较佳,且与普通氧化锌效果相当;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纳米氧化锌能显著提高血清中免疫球蛋白A、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300或450 mg/kg的纳米氧化锌能提高断奶仔猪的免疫机能,改善生长性能,降低腹泻率,具有替代普通氧化锌的潜在应用价值。

  • 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与展望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反刍动物能够将人类不能利用的粗饲料转化为优质蛋白质—肉和奶,这对农业以及人类社会有着重要意义。但是这种转化效率与植物细胞壁的消化率有重要关系,目前植物性原料消化率较低,影响了转化效率。在反刍饲粮中补充外源酶制剂具有提高植物纤维消化的潜力,从而提高饲粮的利用效率。本文总结了外源酶制剂应用现状、作用模式以及发展方向,认为目前外源酶制剂在反刍动物应用上有积极的结果,也存在效果不明显的报道,这可能与酶谱、添加水平、添加方式、底物类型以及宿主的生产水平等方面有关。同时阐述了外源酶制剂是在饲喂前、瘤胃中、瘤胃后的不同环境中起到作用,但详细机制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究。综上所述,尽管酶制剂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以提高饲料消化率为目标的酶制剂仍将会是反刍动物添加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 细菌内毒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表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摘 要:细菌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源,内毒素的检测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构建了一种用于检测细菌内毒素的电化学核酸适体生物传感器,以氨基修饰的内毒素核酸适体EAQ2为配体,通过3-巯基丙酸(MPA)中间连接物,固定修饰在金电极表面,并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两种方式共同表征了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过程。结果发现MPA组装时间在6 h时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自组装单分子层。 构建的生物传感器检测限达0.001 EU/mL,低于目前报道的其他内毒素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并且在0.001-0.1 EU/mL内毒素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0.9878,在实际生物样品的检测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细菌内毒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表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6-01

    摘要: 摘要 细菌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源,内毒素的检测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构摘要 细菌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源,内毒素的检测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构建了一种用于检测细菌内毒素的电化学核酸适体生物传感器,以氨基修饰的内毒素核酸适体EAQ2为配体,通过3巯基丙酸(MPA)中间连接物,固定修饰在金电极表面,并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两种方式共同表征了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过程。结果发现 MPA组装时间在6h时能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自组装单分子层。构建的生物传感器检测限达0.001EU/mL,低于目前报道的其他内毒素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在0.0010.1EU/mL内毒素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2=0.9878,在实际生物样品的检测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 细菌内毒素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性能表征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5-02

    摘要: 摘要 细菌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源,内毒素的检测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构摘要 细菌内毒素为外源性致热源,内毒素的检测在生物制品生产过程中至关重要。本研究构建了一种用于检测细菌内毒素的电化学核酸适体生物传感器,以氨基修饰的内毒素核酸适体EAQ2为配体,通过3巯基丙酸(MPA)中间连接物,固定修饰在金电极表面,并通过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两种方式共同表征了生物传感器的构建过程。结果发现 MPA组装时间在6h时能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稳定的自组装单分子层。构建的生物传感器检测限达0.001EU/mL,低于目前报道的其他内毒素检测方法的检测限,在0.0010.1EU/mL内毒素浓度范围内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 R2=0.9878,在实际生物样品的检测上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