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3-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磷(P)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杉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 带地区,杉木林的土壤酸化,P 素利用效率低,研究杉木林转化后对土壤P 素的影响对生 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新 种植的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 土,重点探究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改造成阔叶林后土壤P 组分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改造后的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 量P 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林;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土壤全P 比 杉木林和米老排林更容易转化为速效P;(2)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 际土壤中氯化钙提取P 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米老排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酶提取P、盐酸提取P 和柠檬酸提取P 含量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红锥林; (3)RDA 结果表明调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 组分的关键因子分别是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 生物量碳。综上所述,将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有利于森林土壤P 的储存和供应。该研究为 提高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P 有效性的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策略等方面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磷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1-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有机磷( Po 是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团聚体 Po分布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南亚热带的马尾松纯林( PP)和近自然化改造后的马尾松 −阔叶树种混 交林( CP)为对象,采集 0~10 cm土样后利用干筛法将其筛分为 >2 mm、 0.25~2 mm和 MRO P>MLO P>LO P,而在 CP中为 HRO P>MLO P>MRO P>LO P。( 3 CP中的 MBP和 ACP活性在原土及各团聚体径级中均显著 高于 PP 并 且随着团聚体径级的减小 ACP活性上升。( 4)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 AP)、土壤 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 MBP和全氮( TN)为土壤 Po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认为,近自 然化改造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中磷的积累与转化,该研究结果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和生产力 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 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对叶片穿透力机械强度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叶片穿透力强度是反映叶片机械抗性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最终结果受到针直径与校准 方法的影响。为探究不同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对叶片穿透力测定的影响,该文对比研究了 广西大学校园中30 种具平行脉单子叶植物与具网状脉双子叶植物的叶片穿透力在不同直径 穿刺针测定与校准条件下的差异及该差异与功能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利用穿刺 针周长、横截面积及叶片厚度等进行校准,不同校准方式下不同直径穿刺针测定的叶片穿透 力不同。(2)不同校准方式下,利用3 种直径穿刺针测到的穿透力之间差异不同,其中, 在只利用穿刺针周长和利用针周长与叶片厚度校准后,不同粗细穿刺针之间的叶片穿透力无 显著差异;在只利用叶片厚度校准时,穿刺针越粗,穿透力越大;在只利用穿刺针面积和利 用针面积与叶片厚度校准后,穿刺针越粗,穿透力越小。单子叶植物3 种不同直径穿刺针的 穿透力均大于相同粗细穿刺针下双子叶植物的穿透力。(3)不同校准方式下3 种直径穿透 力之间的差异与叶片性状的相关性有所不同,叶脉类型、叶片密度、比叶重、角质层厚度和 叶脉密度可能是3 种直径穿透力之间差异产生的结构影响因素。综上所述,利用不同直径穿 刺针测定及不同校准方式下对不同叶脉类型植物的叶片穿透力具有不同影响,叶片穿透力测 定过程中需对穿刺针直径及校准方法进行合理地选择和统一,建议测定叶片穿透力时,这3 种针中,直径为0.5 mm 的穿刺针应用于叶脉密度较大、比叶重较小的叶片测定,但不适用 于较为坚硬的叶片,直径为2 mm 的穿刺针不适用叶脉密度较大、比叶重较小的叶片,选择 直径为1 mm 的穿刺针并利用其周长进行校准较为合理。

  • 甘蔗耐寒相关miRNAs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靶基因预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不同基因型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挖掘耐寒相关的 miRNA及相关靶基因,该文以低温胁迫4 ℃处理 24 h 后的3个不同耐寒性甘蔗品种的叶片为材料进行Illumina HiSeqTM2000 高通量测序,构建18 个低温胁迫前后sRNA文库。结果表明(:1)共获得分属于84个家族的已知miRNA 322个及预测得到110个新miRNA,并在已知 miRNAs中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100个(61个上调,39个下调),新miRNA中筛选出差异表达 miRNA37(15个上调, 22 个下调)。(2)利用 psRNATarget、TargetFinder 和Tapirhybrid软件对所获得的差异表达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预测得到1844个靶基因并进行GO 分析揭示了这些靶基因的3个主要功能类别,即分子功能、细胞组分与生物过程。(3)为验证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可靠性,筛选 14 个miRNA 及其靶基因进行qRT-PCR 验证,表明这些 miRNA 均被检测发现且大部表达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4)还鉴定出部分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这些基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低温胁迫反应。综上结果表明,耐寒型甘蔗体内 miRNA 直接或者间接作用靶基因实现表达调控相关代谢途径,对其重要农艺性状均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 半蒴苣苔复合群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物种界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为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种形态变异幅度大,曾包括多个变种;分布范围广,在多种类型的生境基质上皆有分布。本研究包括典型半蒴苣苔和与之近缘,且曾被归为其变种的翅茎半蒴苣苔(H. pterocaulis),以及我们新发现的与两者形态上分别最相近的另两种变异类型,对其关键形态、微形态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结合查阅标本、文献资料以及长期的野外追踪调查,统计分析了半蒴苣苔不同类型间的地理和生境分布;此外,通过DNA证据,初步重建各物种及变异类型间的系统发育和单倍型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茎、叶、花和开花物候等多性状组合能够区分半蒴苣苔复合群各类型。(2)半蒴苣苔复合群四类型间在叶表皮细胞形状和气孔分布等方面无甚区别;而在表皮毛的有无、复表皮层数、维管束数量和排布存上存在差别,或有助于分类。(3)典型半蒴苣苔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至南部,向南延伸至越南北部,在石灰岩、丹霞等生境基质上皆有分布;翅茎半蒴苣苔仅分布于广西桂林市小部分区域的喀斯特山石灰岩基质上;而另两种变异类型则分布更为狭域,仅分布于桂林市永福县一个或相邻的数个喀斯特山石灰岩基质上。(4)DNA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半蒴苣苔复合群四类型各自独享单倍型;但重建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则表明,金钟山居群与翅茎半蒴苣苔聚为一支,两者亲缘关系最近但相互之间不成单系,金钟山居群是否为独立物种还需更多证据加以检验,而半蒴苣苔则与永福半蒴苣苔两者间互为单系,支持两者为独立物种。

  • 杏鲍菇菌糠饲料的发酵条件及其对山羊的饲喂效果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杏鲍菇菌糠与豆粕、麸皮复合发酵基质的适宜发酵条件,并研究其对山羊的饲喂效果。试验1,以杏鲍菇菌糠为主要原料,添加不同比例的麸皮和豆粕(4%和4%、4%和2%、2%和4%、2%和2%),发酵剂使用有效微生物群(EM)原液,将发酵混合原料含水量调节至30%左右,在常温下厌氧发酵12 d后对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的发酵品质及营养成分含量进行评定,并测定黄曲霉毒素B1的含量,取最优组合进行饲养试验。试验2,选用60只马头山羊(羯羊),随机分为5组,包括3个试验组和2个对照组,试验组饲粮中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比例分别为30%、45%、60%,对照组未发酵杏鲍菇菌糠比例分别为30%和60%,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试验期为45 d,包括5 d预试期和40 d正试期。结果表明:1)豆粕和麸皮添加比例分别为4%和2%的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发酵品质最佳,且黄曲霉毒素B1含量较低,与未发酵杏鲍菇菌糠相比,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8.78%、11.56%和18.88%,粗蛋白质和粗灰分含量分别提高了19.32%和8.29%,黄曲霉毒素B1含量低至3.03 μg/kg。2)各组山羊的生产性能差异均不显著(P>0.05);随着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添加比例的增加,试验羊的体增重及平均日增重有减少的趋势,料重比和饲料成本有增加的趋势;与未发酵杏鲍菇菌糠添加比例为30%时相比,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添加比例为30%时体增重、平均日增重及干物质采食量提高,料重比降低。结果提示,使用EM原液发酵杏鲍菇菌糠,在发酵基质中添加4%的豆粕和2%的麸皮有助于提升发酵品质;发酵杏鲍菇菌糠饲料在山羊饲粮中添加比例以30%为最佳。

  •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菌群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芽孢表面展示鸡白痢沙门氏菌OmpC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菌群的影响。选择7日龄肉鸡12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和C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1.0×106 CFU/g)枯草芽孢杆菌168制剂和0.1%(1.0×106 CFU/g)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制剂,试验期35 d。结果显示:1)与A组相比,C组肉鸡的终末体重和平均增重分别增加6.14%和6.76%(P>0.05),料重比降低8.21%(P>0.05)。2)28、42日龄时,B组和C组肉鸡的空肠脂肪酶和回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3)28、42日龄时,B组和C组肉鸡的回肠、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A组(P0.05)。结果表明,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具有与枯草芽孢杆菌168相同的效果,能有效促进肉鸡生长,提高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调节肉鸡肠道菌群,提高肠道菌群稳定性和多样性。

  •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菌群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芽孢表面展示鸡白痢沙门氏菌OmpC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对肉鸡生长性能、肠道消化酶活性和菌群的影响。选择7日龄肉鸡12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A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B组和C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1.0×106 CFU/g)枯草芽孢杆菌168制剂和0.1%(1.0×106 CFU/g)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制剂,试验期35 d。结果显示:1)与A组相比,C组肉鸡的终末体重和平均增重分别增加6.14%和6.76%(P>0.05),料重比降低8.21%(P>0.05)。2)28、42日龄时,B组和C组肉鸡的空肠脂肪酶和回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3)28、42日龄时,B组和C组肉鸡的回肠、盲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A组(P0.05)。结果表明,重组枯草芽孢杆菌SE1具有与枯草芽孢杆菌168相同的效果,能有效促进肉鸡生长,提高肠道脂肪酶和蛋白酶活性,调节肉鸡肠道菌群,提高肠道菌群稳定性和多样性。

  • 苜蓿皂苷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皂苷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150只190日龄的海蓝褐壳蛋鸡,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Ⅰ~Ⅳ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120、240、480 mg/kg的苜蓿皂苷。试验期77 d。结果表明:1)Ⅱ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合分析各项指标,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120 mg/kg的苜蓿皂苷效果较好。

  • 单胃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免疫系统的互作关系及可能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单胃动物的肠道中存在着庞大而复杂的微生物区系,它们与宿主免疫系统协同进化。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维持肠道稳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常的肠道菌群能促进免疫系统发育,参与维持宿主免疫功能,协同拮抗病原菌的增殖和入侵。反过来,宿主免疫系统对肠道菌群又有制约和调控作用,如对正常共生菌表现为免疫耐受,对病原菌表现为免疫排斥。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本文综述了单胃动物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并基于现有的研究结果,对其可能的互作机制做了较为系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