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烟草野火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叶际微生物种群稳定与烟株健康密切相关。为揭示感染野火病烟株叶际微生态特征,该 文采用Illumi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病程度烟株叶片的病斑与健康组织进行微生物群落结 构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病斑组织与健康组织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 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在病斑组织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织;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链格孢属(Alternaria)、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和锥盖伞属(Conocybe),仅假单胞菌属在病斑组织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织。(2)病斑组 织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健康组织,并随病害程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呈先减后增、丰 富度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病斑组织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病害程度的增加先增后减, 轻度和中度病叶病斑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健康组织,但重病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 和丰富度低于健康组织。(3)病斑和健康组织细菌的基因功能信息及相对丰度基本类似,主要 为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3 类;真菌的优势功能类群为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 内生真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真菌、未定义腐生真菌、木质腐生真菌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 真菌。该结果为认识烟草野火病演变规律及叶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利用CRISPR/Cas9 技术创制番茄青枯病抗性基因 Slmlo1/6 突变体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青枯病是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致病菌生理小 种复杂、易变异,而MLO 基因隐性突变mlo 具有广谱抗性,前期研究表明Slmlo1/6 可能参 与番茄青枯病抗性反应。为进一步研究番茄Slmlo1/6 青枯病抗性基因功能,该文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创制Slmlo1/6 基因突变材料,并进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首先设 计SlMLO1/6 靶点序列gRNA,并与U6 启动子组装,再将含高效靶点的U6-gRNA1/6 片段 通过Bsa I 酶切连入CRISPR 载体pBGK,构建形成双基因融合敲除载体pBGK-SlMLO1/6。 重组质粒经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DH5α和平板培养,挑选阳性单克隆。验证 正确后,再经农杆菌(Ag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 介导的遗传转化和潮霉素抗性筛选, 最终获得9 株番茄编辑苗。(2) 靶点区测序显示,植株M2 和M8 分别缺失177 bp 和7 bp 的SlMLO1 片段,M7 缺失12 bp 的SlMLO6 片段,M9 发生SlMLO6 单碱基T 插入,总计4 株单基因纯合突变体,其他均为杂合型突变。(3)RT-qPCR 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 变株SlMLO1/6 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尤其是M2、M7 和M8。(4)表型鉴定表明,SlMLO1/6 可能是番茄青枯病易感基因。总之,该文成功构建了MLO 基因编辑载体并实现了番茄转化, 纯合突变体获得了青枯病抗性。氨基酸丢失和移码突变可能是Slmlo1/6 抗性功能转变的主 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番茄抗青枯病基因功能研究和抗病育种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遗传工 程材料。

  • 基于FUNGuild 的山药腐烂块茎真菌群落研究及潜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山药腐烂块茎的真菌群落特征及主要病原,该研究采用ITS 扩增子测序技术 和FUNGuild 分析阐明了其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特征及生态功能类群,并对潜在病原真菌 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 1 ) 山药腐烂块茎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 (Ascomycota),优势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刀 菌属(Fusar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粉红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等。 真菌生态网络呈现明显的模块化和高比例的正相关边数(99.33%),真菌间趋向于极强的 正向合作。(2)FUNGuild 分析显示,10 个真菌生态功能类群与山药块茎腐烂高度相关。 其中, 凋落物腐生- 未命名腐生- 木腐菌( dung saprotroph-undefined saprotroph-wood saprotroph)和内生-植物病原真菌(endophyte-plant pathogen)的相对丰度分别达到33.74% 和23.64%,其代表性属分别为青霉和炭疽属。除此之外,与植物病原和木腐菌同时相关的 生态功能类群共有3 个,总相对丰度达到13.67%,代表性属为镰刀菌属。进一步Trait 分 析表明,青霉和镰刀菌等7 属真菌很可能与山药块茎腐烂密切相关。(3)共分离鉴定真菌 22 株,隶属于6 个属,包括镰刀菌属(9 株)、青霉属(5 株)和曲霉属(Aspergillus,4 株)等。该研究结果为阐明山药块茎腐烂的发病规律、定向使用农药及筛选生防菌提供了 很好的参考。

  • 西藏札达县藏族有用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 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མངའ་རི, 转写:mngav-ri)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 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人群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 富的野生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为全面系统地调查、记录和研究札达县藏族对野生植物的传 统利用知识,该研究采用了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共访谈到173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 3 639 条利用报告(UR)。通过UV、CV 和CII 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以下结果:(1) 札达县藏族掌握着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传统知识,利用119 种野生植物,分属40 科83 属。 (2)该地野生植物利用类别多样,有8 个利用类别,且多种植物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用途。 (3)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植物是葛缕子(Carum carvi)(UV=1.220)、冻原白蒿(Artemisia stracheyi)(UV=0.919)、心叶大黄(Rheum acuminatum)(UV=0.890)、柏木(Cupressus sp.)(UV=0.769)和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UV=0.757),这些植物和当地藏族生活息 息相关。(4)复杂多样的高原环境显著影响该地区野生植物的利用。该研究不仅系统地记录 了札达县野生植物的利用知识和特征,有助于该地区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促进传统 知识的传承,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 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解析赤皮青冈叶片黄化变异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赤皮青冈叶色黄化变异机制,该研究以赤皮青冈叶色变异植株和正常植株的 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通量RNA 测序技术分别进行代谢组 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代谢组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出正常植株和突变体 之间存在257 个和357 个显著差异代谢物(significantly changed metabolites,SCMs),其中 槲皮素、白矢车菊素、杨梅素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糖苷衍生物(吡喃酮啡肽A、异鼠李 素3-葡糖苷酸等)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而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则 显著下降。(2)转录组测序检测出4 146 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1 711 个基因上调表达,2 435 个基因下调表达。(3)KEGG 富集分析表明, SCMs 和DEGs 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研究结 果表明突变体叶色黄化可能是受到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体发育异常以及黄酮物质合成增加 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此外,MYB 和bHLH 家族基因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证实该两类转录 因子参与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该研究结果为植物黄化突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 为叶色功能基因挖掘与园林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 基于解剖学的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花叶类玉兰的全绿叶、花叶和全黄叶为试验材料,该研究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 片解剖结构、光响应曲线等方面探讨3 种类型叶片的解剖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从解剖学 揭示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成因。结果表明:(1)花叶类玉兰的黄色叶斑是由叶绿体结构异常 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形成的叶绿素型叶斑。(2)花叶类玉兰黄色区域类囊体结构异常,ATP 合成受阻,阻碍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3)解剖结构显示全绿叶栅栏组织发达,叶绿体完 整性和色素含量均高于花叶和全黄叶,其净光合速率较高。(4)全绿叶和花叶的最大净光合 速率和光饱和点存在显著性差异,全绿叶较花叶能够耐受更大范围的强光。该研究进一步阐 明了花叶类玉兰的叶绿体结构影响其光合特性,为花叶类玉兰的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参考。

  • 中国柿属植物二新记录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报道中国柿科(Ebenaceae)柿属植物二新记录种——粗毛叶柿(Diospyros dasyphylla Kurz)和苏门答腊柿(Diospyros sumatrana Miq.),提供了二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物候期、 生境特点和分布等信息,并基于国内的野外调查情况对其进行了濒危等级评估。粗毛叶柿与 木果柿(Diospyros xylocarpa Y. M. Shui, W. H. Chen Sima)相似,区别在于前者的幼枝及 叶背密被黄褐色糙毛,成熟果直径约6 cm,宿存果萼长8 mm;苏门答腊柿与椭圆叶柿 (Diospyros elliptifolia Merr.)相似,区别在于其前者的花冠白色,瓶状,果直径约2 cm, 宿存果萼直立。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和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BJFC)。 这些资料为中国柿属植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Osteology of Turfanodon bogdaensis (Dicynodontia)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提交时间: 2024-05-31

    摘要: Within the dicynodont genus Turfanodon, there are two recognized species, T.bogdaensis and T. jiufengensis. Both species are known by relatively complete cranial materials, but the mandibles and most postcranial bones have been described only for T. jiufengensis. This paper reports new dicynodont specimens from Turpan, Xinjiang, referring them to T. bogdaensis. They can clearly be differentiated from T. jiufengensis by the flatter lateral surface of the snoutregion, a prominent swelling on the lateral dentary shelf, and the rounded femoral head. Thediagnosis of Turfanodon is revised. The combination of a flat circumorbital rim, posterior portionof anterior pterygoid rami with converging ventral ridges, and a possible autapomorphy, a deepnotch on scapula forming procoracoid foramen, are confirmed. It also differentiated from alldicynodonts other than Myosaurus, Kembawacela and Lystrosaurus by having accessory ridgeslateral to the median palatal ridge.

  • 贵州兔眼蓝莓不同品种香气成分的测定与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和明确贵州兔眼蓝莓不同品种的果实香气成分及含量,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 微萃取和气相色谱-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对贵州主栽兔眼蓝莓‘杰兔’‘灿烂’ ‘顶峰’‘梯芙蓝’和‘粉蓝’等品种的果实香气组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5 个品种共检测出7 大类46 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有8 种、萜类有13 种、苯环类有9 个、醛 类仅3 种、酯类5 种、烷烃类有4 种、其他类有4 种。(2)‘顶峰’的香气成分最多,有33 种,‘粉蓝’最少,仅24 种;各品种香气组分中,醛类占比最大,其次为苯环类,‘灿烂’醛 类含量最高(59.32%),‘粉蓝’苯环类含量最高(42.58%)。(3)5 个品种中,‘杰兔’的香气 成分总含量最高,为172 872.20 ng‧g-1,其次是‘灿烂’,为162 200.87 ng‧g-1;‘顶峰’和‘粉 蓝’的香气成分总含量较低,分别为91 284.45 ng‧g-1 和97 511.10 ng‧g-1。5 个兔眼蓝莓品种在 香气成分和含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为蓝莓品种的优选和深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了 重要依据。

  • 多胺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增殖与体胚分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外源多胺(PAs)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EC)增殖及体胚分化的影响机制, 该研究以“妃子笑”荔枝EC 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法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腐胺(Put)、亚 精胺(Spd)及精胺(Spm),分析了不同PAs 处理后EC 形态、结构、内源PAs 含量及相 关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外源Put、Spd 和Spm 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 增殖率,降 低了体胚诱导及萌发数量。经外源PAs 处理增殖的EC 胚性细胞大小较一致,染色深且均匀, 多细胞原胚减少,可见已经分化完全的早期子叶胚。(2)外源PAs 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 中内源PAs 含量,其中Put 处理EC 中各类内源PAs 及总PAs 含量最高;当在含外源PAs 培养基上增殖的EC 转入不含外源PAs 的培养基上增殖时(恢复培养),EC 中的Put 含量 仍然显著高于对照,内源Spd 和Spm 则显著降低。(3)外源Put 处理显著提高了EC 中的 鸟氨酸脱羧酶(ODC)、精氨酸脱羧酶(ADC)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而外源Spd、 Spm 处理显著降低了EC 中的ODC 及ADC 活性,外源Spd 显著提高了多胺氧化酶(PAO) 活性;恢复培养后,EC 中ADC 和DAO 活性比恢复培养前显著降低,ODC、PAO 无显著 性差异。综上认为,外源PAs 可以通过调节PAs 代谢相关酶活性影响内源PAs 含量,进而 影响荔枝EC 增殖和体胚诱导。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As 调节荔枝体胚发生机制,提高 荔枝离体再生效率提供了基础。

  • 大豆膨胀素基因GmEXPB5 和GmEXPB7 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膨胀素(expansin,EXP)通过调控细胞壁的松弛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为研究EXP 基因在大豆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对大豆中的两个EXP 基 因(GmEXPB5 和GmEXPB7)及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 GmEXPB5 和GmEXPB7 分别位于大豆第10 和12 号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分别为272 和267 个氨基酸。GmEXPB5 蛋白分子 量为29.07 kD,理论等电点为7.51;GmEXPB7 蛋白分子量为29.09 kD,理论等电点为8.66。 GmEXPB5 和GmEXPB7 均为稳定的亲水蛋白且定位于细胞壁中。GmEXPB5 和GmEXPB7 蛋白均含有一段信号肽序列和一个保守的DPBB_1 结构域。(2) GmEXPB5 蛋白与鹰嘴豆 CaEXPB15 蛋白亲缘关系最近,GmEXPB7 蛋白与密花豆、赤豆和豇豆的EXPB3 蛋白有着 较近的亲缘关系。(3) GmEXPB5 和GmEXPB7 在大豆根、茎和叶中均表达且它们在根和叶中 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茎中的表达量。(4) GmEXPB5 和GmEXPB7 在大豆幼苗中可以响应盐、 干旱和低温胁迫。(5) GmEXPB5 启动子区域含有两种与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 和 ARE);GmEXPB7 启动子区域含有五种与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ARE、 CGTCA-motif、TC-rich repeats 和MBS)。上述结果表明,GmEXPB5 和GmEXPB7 能够参 与大豆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 云南古林箐喀斯特森林大样地木本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a 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 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 相似性系数和PCA 分析的方法,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 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之间的地理联系。结果表明:(1)DBH ≥1 cm 的木本植物约有78 科238 属406 种(含种下单位且不包括木质藤本)。(2)该大样 地科以含2~5 种和含1 种的科占优势,分别占总科数的37.18%和34.62%,属以含2~4 种和含 1 种的属占优势,分别占总属数的30.25%和65.13%。(3)通过对科和属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 发现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 种类型和7 种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类型占比最大,占50.77%, 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比值(R/T)为4.42;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 种,以“热带亚 洲成分”为主,“泛热带成分”和“旧世界热带成分”次之,分别占33.47%、18.22%、13.98%, R/T 为10.25。(4)云南古林箐、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科和属组成的Jaccard 相似性系 数比较显示古林箐和补蚌具有最高的科和属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74 和0.395),补蚌和弄 岗的科和属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分别为0.575 和0.297)。(5)属的植物区系谱PCA 主成分 分析与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类似,但是科的PCA 分析结果与科的相似性分析结果不同, 科PCA 分析结果显示古林箐和弄岗具有更多的地理联系。综上所述,该样地科属组成丰富、 热带性质显著、区系起源古老、过渡地位明显、区系联系广泛。但是,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 谱比较不能得出上述3 个地区一致的地理联系结果。

  • 健康人连续一个月摄入营养素补充剂后尿液蛋白质组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5-25

    摘要: 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是一种常见的健康管理手段。还没有研究从尿液蛋白质组的角度探究复合营养素补充剂对健康人的整体影响。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健康人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2周后、4周后与服用前的尿液蛋白质组,发现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2周后尿液蛋白质组的变化较为显著,差异蛋白及其富集到的通路与营养素补充可能相关,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服用复合营养素两周后,9人中有4人发生从无到有的变化,9人的平均变化倍数(FC)达到450)。本研究的结果从尿液蛋白质组的角度提供关于复合营养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影响的新线索,有助于优化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指南和建议,开发对于不同人群营养素补充的个性化策略。

  • 峨眉拟单性木兰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 的常绿乔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极度濒危植物。为了探究峨眉拟单性木兰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 的时期及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以两性花中的不育雄蕊和雄花中的可育雄蕊为试材, 利用石蜡切片观察两种雄蕊的花药发育过程,并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 脯氨酸含量,分析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结果表明:(1)不育雄蕊与可 育雄蕊在减速分裂时期出现明显差异,不育雄蕊的绒毡层致密、没有发育,四分体未形成,随后解 体,花粉囊中无花粉。可育雄蕊的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发育正常,成熟时花粉囊开裂,花粉 粒溢出。(2)不育雄蕊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在减数分裂时期、单核期 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低于可育雄蕊。(3)不育雄蕊 POD 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减数分裂时期、 单核期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高于可育雄蕊;不育雄蕊 CAT 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同 时期的可育雄蕊。综上可知,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在减速分裂时期,其败育的主要原因是物质 能量代谢降低,绒毡层没有进一步发育,不能给小孢子母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过氧化氢酶( CAT) 及过 氧化物酶( POD) 的活性异常,造成细胞内不能及时清除自由基,使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受阻, 无法形成四分体。

  • Elucidating Electronic Structure Variations in Nucleic Acid-Protein Complexes Involved in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Using a Tight-Binding Approach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分类: 化学 >> 物理化学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物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摘要: Transcription factor (TF) are proteins that regulates the transcription of genetic information from DNA to messenger RNA by binding to a specific DNA sequence.Nucleic acid-protein interactions are crucial in regulating transcription in biological systems. This work presents a quick and convenient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tight-binding models and offers physical insights into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proper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 complexes and DNA motifs. The tight binding Hamiltonian parameters are generated using the random forest regression algorithm, which reproduces the given ab-initiolevel calculations with reasonable accuracy. We present a library of residue-level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extensive electronic structure calculations over various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nucleobases and amino acid side chains from high-quality DNA-protein complex structures. As an example, our approach can reasonably generate the subtle electronic structure details for the orthologous transcription factors human AP-1 and Epstein-Barr virus Zta within a few seconds on a laptop. This method potentially enhances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variationsof gene-protein interaction complexes, even those involving dozens of proteins and genes. We hope this study offers a powerful tool for analyzing transcription regulation mechanisms at an electronic structural level.

  • 横断山区六种八居群鼠尾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鼠尾草属(Salvia)是唇形科(Lamiaceae)最大的属,属下多种为民间常用草药,亦有供观赏 的种类。为探究横断山区物种在细胞学水平的进化方式,讨论形态分类学与分子系统学之间的分 类关系,本研究通过广泛收集染色体文献资料,采用植物常规压片法对采集自横断山地区 6 种 8 居群鼠尾草属植物进行核型分析,并构建了中国地区分布的鼠尾草属植物叶绿体系统发育树。统 计结果表明:(1)全世界范围内约 23%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数据有报道,其中分布在中国地区 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报道率为 32.10%,分布在横断山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报道率为 40.54%, (2)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以 x = 8 和 x = 11 为主,分布在中国地区的鼠尾草属植物染色体基数 均为 x = 8;实验结果表明:(1)西藏鼠尾草(S. wardii)核型数据为首次报道。(2)雪山鼠尾草(S. evansiana)首次在云南德钦地区发现二倍体居群。将细胞学数据结合叶绿体进化树开展染色体进 化关联分析,论证多倍化可能不是鼠尾草属物种适应高海拔环境的主要机制,表明多倍体不是该 属物种形成的主要进化途径而是以二倍体水平为主,推测染色体组的加倍可能是造成物种在形态 学与分子系统学上分类关系不一致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丰富了横断山区鼠尾草属植物的染色体核 型数据,结合区域分子系统树探讨染色体特征的进化关系,为今后深入研究该属物种的核型进化 做出了探索,为开展祖先物种染色体基数推演分析补充了基础数据。

  • 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特征及所依托植被类型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状况及生境特征,该文 基于 2 021 版《国 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通过数据整理和野外调查等方法,对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的分布特征及所依托植被类型开展研究。结果表明:( 1 )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植物共 53 科 、 83 属 、 1 73 种,在全国各省份中物种数位列第五,物种密度位排在首位 (基于当前公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据基础)。 2 )海南省 1 9 个 市 县 行政区均有国 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中部及以南 市 县 分布的物种数远大于北部 市 县 )),其中物种丰 富度最大的为昌江黎族自治县( 7 5 种),物种密度最高的为陵水黎族自治县( 0.604 5 ind. ·km 2 ));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数在海拔 a ltitude Alt 0~186 7 m 的 9 个区段(梯度值为 200 m )内均有分布,并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呈微降 骤升 缓降的趋势 ,物 种数最多的海拔区段为 800 m Alt<1 000 m 及 1 000 m Alt<1 200 m ,均有 8 1 种,最少的 海拔区段为 1 600 m Alt<1 867 m ,仅有 9 种。( 3 )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境复 杂,共依托于 11 种植被类型,物种丰富度最高的为低地雨林( 114 种),其次是山地雨林 105 种),最小的是半红树林( 1 种);物种受干扰程度最大的植被类型是淡水湿生草丛, 其次是低地雨林,最小的是山地云雾林。该研究结果可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 护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 新冠疫情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森林面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森林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森林面积的损失常会导致区域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或丧失。为探讨新冠疫情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以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森 林损失面积、生物多样性完整性数据、年度新冠疫情感染数据(2020 年和 2021 年)、国内 生产总值(GDP)为研究对象,进行关联分析、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构建和回归预测。研究结 果表明,虽然新冠病毒的每百万人口感染数量与森林损失面积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具体表现 为疫情显著减少了因城市和农业的大规模扩张导致的森林损失面积,但是在疫情爆发的 2 年间(2020 年和 2021 年),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森林损失总量仍然持续上升,主要 原因是疫情间接加速了人工林和天然林的采伐。回归模型预测:新冠疫情期间,全球生物多 样性热点地区的森林损失面积在 2020 年和 2021 年分别增加了 5.83%和 21.78%。由此本研 究发现,新冠疫情对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的森林损失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森林损失面积 仍在增加。

  • 不同轻基质配比和施肥处理对盆栽梅花‘骨里红’幼苗生长和生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指导‘骨里红’幼苗的合理施肥,该文以一年生‘骨里红’梅扦插苗为材料,设 计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轻基质原料配比(体积比)、单次施肥量和施肥频率对‘骨 里红’梅生长和生理的影响,并通过苗木质量指数(QI)公式得出各处理的QI 指数,对各 单项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并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结合隶属函数模型算出施肥效果D 值, 为‘骨里红’幼苗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轻基质体积比在松针土∶草炭∶ 珍珠岩(体积比)=1∶2∶2 的组合下‘骨里红’幼苗的整体生长情况最好,优于其他两种 基质配比。(2)施肥处理中,‘骨里红’苗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含量、光合 参数均随施肥量升高呈上升趋势,但施肥量过高时部分指标不再升高,或略有下降。(3) ‘骨里红’叶片中的养分含量施肥量的上升而增加。(4)20 d 的施肥频率和200 mL 的单 次施肥量条件下,有利于‘骨里红’苗生物量的积累。综合考虑植物生长指标、生理指标、 养分含量及QI 指数、隶属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养分含量营养液中氮浓度为420 mg·L-1、 磷浓度为217 mg·L-1、钾浓度为273 mg·L-1,松针土∶草炭∶珍珠岩(体积比)=1∶2∶2、 单次施肥量为150 mL、施肥频率为15 d 为适宜‘骨里红’梅一年生苗生长的轻基质施肥方案。 该结论为‘骨里红’梅的轻基质栽培提供了技术支撑,为进一步探讨适宜各品种梅花的通用 配方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梅花科学施肥及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 陕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保护现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依据 2 021 版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陕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名录》, 开展了 陕西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特征和保护现状 调查研究 。 结 果表明:( 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 38 科 67 属 104 种(含种下等级),含石松类 1 科 1 属 3 种,占总数的 2.88%2.88%;裸子植物 2 科 6 属 6 种 2 变种,占 6.73%6.73%;被子植物 35 科 60 属 85 种 1 亚种 10 变种,占比高达 90.38% 。( 2 )保护植物约占全省维管植物科的 18.18% 、 属的 5.09% 、种的 2%2%,秦岭石蝴蝶、长柱玄参为陕西特有种。 3 )新名录保留 1 999 版 国家 重点保护植物 26 种,新增 78 种,含原 陕西省 地方重点保护植物 24 种,象鼻兰、曲茎石斛、 紫斑牡丹等原无保护级别直接列入的共 54 种,占全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 52% 。 濒危等级分析显示,极危( CR 占 4.81% 、濒危( EN )和易危 VU )均 占 24.04% 。( 4 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在陕西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镇坪县多达 60 种,占全省保护 植物的 57.69%57.69%,平利县和佛坪县均有 47 种。( 5 )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 林公 园等共 249 个,在保护区内有分布的保护植物约 70 种,占总数的 67.31% 。建议开展新增物 种 、 尤其是原来无保护级别的 5 4 种 的资源和分布调查 与研究 更新 自然保护区 的保护植物 信息 并进行 动态监测 加大陕西省黄土高原区域植物园建设,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提供 科学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