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2-7
  • 广西维管植物5新记录属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报道了广西维管植物5个新记录属、种,即双角草属(Diodia L.)、伏金腰箭属(Calyptocarpus Less.)、兔儿伞属(Syneilesis Maxim.)、凤头黍属(Acroceras Stapf)和落芒草属(Piptatherum P. Beauv.),以及隶属于该5属的双角草(Diodia virginiana L.)、金腰箭舅(Calyptocarpus vialis Less.)、兔儿伞[Syneilesis aconitifolia (Bunge) Maxim.]、山鸡谷草[Acroceras tonkinense (Balansa) C. E. Hubbard ex Bor]和钝颖落芒草(Piptatherum kuoi S. M. Phillips & Z. L. Wu)。其中双角草和金腰箭舅为归化种,文中提供了2个新归化种的形态描述和照片,并对其入侵性给予了评估;兔儿伞、山鸡谷草和钝颖落芒草为本土植物,提供其特征集要描述和照片,并对其生物地理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 头花杜鹃、陇蜀杜鹃及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和陇蜀杜鹃(R. przewalskii)是极具观赏价值的 野生花卉和药用植物。为探讨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的遗传结构及进化特征,该 研究利用 Illumina HiSeq 4000 平台对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的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测序,经 组装和注释后,结合 7 个已发表的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进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和系 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头花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全基因组呈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 构,均由一个大单拷贝区(105 990、109 191 bp)、一个小单拷贝区(2 617、2 606 bp)和 一对反向重复区(45 825、47 516 bp)构成,全长分别为 200 257、206 829 bp。(2)头花 杜鹃和陇蜀杜鹃叶绿体基因组中共鉴定出 263 个SSR 位点,大部分 SSR 偏好使用 A/T 碱 基;密码子偏好使用 A/U 结尾。(3)杜鹃属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中普遍存在基因丢失以 及基因组重排等结构变异现象。该研究丰富了杜鹃属植物的基因组资源,为头花杜鹃、陇蜀 杜鹃的育种、遗传进化及系统发育等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绣球‘杜丽’AP3 基因克隆与基因编辑载体构建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绣球 (Hydrangea macrophylla) 是以花序为主要观赏部位的园林植物,多用作切花装饰和景观营造,在亚洲、美洲、欧洲广泛栽培。为探究 AP3 基因在绣球花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加快重瓣绣球新品种培育进程,该研究以绣球‘杜丽’为材料,克隆其 MADS-box B 类基因 HmAP3,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基因功能;根据 HmAP3 序列信息,筛选出高特异性编辑靶点并构建 CRISPR/Cas9 基因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载体整合到绣球基因组中。结果表明:(1) HmAP3 全长 546 bp,共编码 181 个氨基酸,测序结果表明其氨基酸序列与参考序列一致性为 100%,与拟南芥 AtAP3 相似度为 58.8%;(2)不同属植物 AP3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在同属不同物种中 AP3 蛋白主要结构则较为保守,仅在少数基序上存在差异;(3)在 HmAP3 中共鉴定到 2 个高特异性靶点,并成功构建 2 个单靶点 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4)本研究共获得 5 株基因组内含有 Cas9 序列的抗性芽,但其靶点均未突变,在抗性芽中没有检测到 Cas9 表达。本研究探讨了 AP3 基因在重瓣绣球育种中的价值,对绣球的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了初探,为绣球优良品种繁育工作奠定基础。

  • 八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对光强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我国南方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红树林群落的人工恢复和改造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进行红树种类的空间配置,这需要明确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为人工红树林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该文选取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遮荫控制试验,研究这8种红树植物一年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光照强度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无瓣海桑、秋茄、桐花、银叶树和黄槿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出下降趋势。(2)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S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10%光照强度处理下的活性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的抗氧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从对光照的生理适应角度来看,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一定耐阴性,适宜种植在光照条件稍弱的林下;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

  • 枫香叶片变色期全长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枫香因其树形优美,入秋后叶色红艳或橙黄,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景观生态树种。 为了解枫香叶片变色及其次级代谢过程的遗传基础,该文以枫香 5 个变色期叶片混合样品为 材料,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PacBio 平台)对其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 全长转录组测序共获得 41.04 Gb 的高质量数据,从中鉴定出全长非嵌合序列 563 180 条,通 过聚类和去冗余,获得 27 269 条高质量全长转录本。在 27 269 条全长转录本中预测到 2 035 条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并检测出 14 892 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和 1 856 个转 录因子。(2)基因注释结果表明,NR、GO、COG、KEGG 等 8 个数据库共注释了 24 857 条转录本,KEGG 数据库共获得了 124 个条代谢途径,主要有核糖体、碳代谢、氨基酸生物 合成等,在类黄酮和叶绿素代谢途径中分别有 49 和 71 个转录本参与。上述结果初步揭示了 枫香叶片变色期转录组信息以及功能特性,为后续研究枫香叶片变色分子机制、色素代谢合 成途径和调控、相关功能基因克隆以及叶色改良提供基础数据。

  • 缓释肥对杉木容器苗生长、光合生理和养分积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索杉木容器苗生长、光合特性及养分积累对不同缓释肥用量的响应特征。该 文通过设置 6 种不同缓释肥用量处理(0、200、400、800、1 000、1 200 g·m-3),研究不 同缓释肥用量对杉木幼苗生长、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并结 合隶属函数法对各生长和生理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以期筛选出适合杉木容器苗生长的施肥 水平,为杉木优质苗木的高效培育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施用缓释肥可 不同程度促进杉木幼苗苗高、地径生长及植株总生物量的积累。(2)缓释肥处理可显著增 加杉木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叶片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 Ⅱ 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 Ⅱ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和实际量子产量(QY)值。(3) 缓释肥处理可不同程度促进杉木幼苗养分的积累,其中锰、铁和锌积累量变化最显著。(4) 隶属函数法分析结果表明,当缓释肥用量为 1 000 g·m-3 时其隶属值最大,表明该处理下苗 木综合生长状况最好。综上所述,1 000 g·m-3 缓释肥用量是适宜杉木壮苗培育的施肥量, 在该处理下通过促进植株体内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元素的积累,增加叶片光合色素含量, 提高叶片 PS Ⅱ光化学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进而增强叶片对光能捕获和利用效率,最终改 善苗木生长。

  • 千岛湖片段化生境中木本植物种子雨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片段化生境中木本植物种子雨的基本特征,该研究根据2015—2020 年在千岛 湖样岛上的植物群落长期监测样地内每月收集的种子雨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 检验对 木本植物的种子雨密度进行年际差异分析,对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的种子雨密度进行月份间 差异性分析;并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探究岛屿空间特征(岛屿面积、距最近岛屿的距离、 距大陆的距离)以及气候因子(0 °C 以上积温、降水量)对木本植物以及不同传播方式物 种的种子雨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6 年间,29 个样岛共240 个收集器共收集到877 178 粒木本植物的成熟种子,属于26 科40 属52 种。(2)动物传播为木本植物主要的种子 传播方式。不同传播方式物种的种子雨时间动态存在较大差异。(3)木本植物的种子雨年 密度与岛屿面积和年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4)自主传播物种的 种子雨月密度与距最近岛屿的距离呈显著正相关,而动物传播物种的种子雨月密度雨与距 大陆的距离呈显著正相关,风力传播物种的种子雨月密度与月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生境 片段化通过岛屿空间特征影响了木本植物种子雨的时间动态。

  • 纤枝金丝桃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滇产植物纤枝金丝桃的物质基础、寻找活性化合物,该文用80%乙醇对纤枝金丝桃地上部分浸渍提取,应用HP-20大孔吸附树脂、硅胶、葡聚糖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对纤枝金丝桃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从纤枝金丝桃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ttenuatumione G (1)、uralodin B (2)、chipericumin C (3)、2,5-二羟基-1-甲氧基氧杂蒽酮(4)、1,7-二羟基氧杂蒽酮(5)、1,7-二羟基-4-甲氧基氧杂蒽酮(6)、槲皮苷(7)、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8)、芹菜素􀀁-7-O-β-D-(6''-O-乙酰基)-葡萄糖苷(9)、木犀草素(10)、槲皮素(11)、白桦脂酸(12)、白桦脂酸甲酯(13)、白桦脂酮酸(14)、β-谷甾醇(15)。化合物1-14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化合物1-14进行体外抗乳腺癌活性测试,结果仅显示化合物3、6、13对2种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MDA-MB-231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们的IC50值分别为48.6~123.5 μg·mL-1。该研究结果对综合开发利用纤枝金丝桃资源具有理论和应用意义。

  • 石灰土和酸性土生境下金花茶组植物叶片钙形态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不同生境下金花茶组植物叶片钙形态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其对土壤钙的适应机制,为其保育措施制定提供参考。以􀀁10 种石灰土生境和􀀁4 种酸性土生境的金花茶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其生境土壤的钙含量和􀀁pH,以及该生境下植物叶中的硝酸钙和氯化钙、水溶性有机酸钙、果胶酸钙、磷酸钙和碳酸钙、草酸钙、硅酸钙和总钙含量。结果表明:(1)石灰土生境的土壤钙含量和土壤􀀁pH 均极显著(P<0.01)高于酸性土。(2)在石灰土生境中,金花茶组植物的叶钙形态以草酸钙(41.17%)为主,而在酸性土生境中则以果胶酸钙(43.10%)为主,除硝酸钙和氯化钙、果胶酸钙外,石灰土金花茶的各叶钙形态和总钙含量均极显著(P<0.01)高于酸性土金花茶。(3)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叶钙形态含量与土壤􀀁pH 和土壤钙含量呈极显著(P<0.01)正相关,表明土壤环境对金花茶组植物叶钙形态特征有重要影响。(4)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叶钙形态含量在物种间存在极显著(P<0.01)差异,表明金花茶组植物在物种分化过程中叶钙形态特征具有多样性。(5)基于叶钙形态特征的聚类分析显示,14 种金花茶可归为􀀁3 大类。综上所述,不同生境背景下金花茶组植物的叶钙形态差异可能是土壤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结果。

  • 乌鲁木齐达坂城山区地衣生态位特征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揭示达坂城山区地衣对生境资源的利用状况及竞争程度,该研究在野外设置􀀁30个样方,调查􀀁30 个样方的物种盖度数据,利用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指数及排序分析,探讨达坂城山区地衣的生态位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达坂城山区生态位最宽的为丽黄鳞衣(Rusavskia elegans)和内卷野粮衣(Circinaria contorta),对不同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其他地衣物种生态位宽度较窄,对环境资源利用程度低。(2)物种间生态位重叠值整体偏低,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的物种对极少,地衣物种生态位分化程度高,物种间竞争不激烈。(3)生态位较宽的物种与多数物种之间都存在生态位重叠,但重叠值较低;一些生态位宽度较窄的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宽度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线性关系。(4)地衣物种沿海拔梯度分布具有差异,且海拔、光照强度、湿度、风速和干扰是本地区地衣群落物种生态位特征差异的主导环境因子。综上,达坂城山区地衣物种由于生境资源的竞争占据各自独特的生态位,形成了生态位的分化,群落较为稳定,沿海拔梯度的生境条件差异是物种差异分布的重要原因。该研究可以为地衣群落构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该地区地衣物种的多样性和生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中国苦苣苔科植物濒危现状与多样性保护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截至2021 年12 月31 日,我国已知苦苣苔科植物共有􀀁805 种(含种下等级,下同),隶属于􀀁45 个属,主要分布在西南至华南地区,其中特有种和狭域种十分丰富。苦苣苔科大部分种类仅适应于某些特化的微生境,因此极易由于自身的原因和外界因素的干扰而致危。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风险,在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参考最近发表的新分类群中关于濒危等级评估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辅以近年来实地调查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对中国苦苣苔科已知物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统计分析和重新评估。同时,依托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苦苣苔专业委员会、广西植物研究所国家苦苣苔科种质资源库和中国苦苣苔科植物保育中心平台,首次创新了从新种发现和发表、濒危状况评估、即时启动保育和园艺新品种培育同步进行的物种保护新模式。分析结果表明,有必要提高政府相关部门对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因此,建议:(1)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紧迫性的认识;(2)针对濒危的,尤其是被评估为极危(CR)和濒危(EN)的类群开展􀀁“抢救性保护”、迁地与就地保护和野外回归;(3)积极开展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研究。这些是将来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基础和必要前提。

  • 海南东寨港两种红树植物旱季和雨季的光合生理特征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是退化植物群落恢复、重建植物种选择的重要依据。为 研究不同红树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该文于 2021 年旱季的 4—5 月、雨季的 7—9 月 利用 LI-6400 光合仪,测定了红树植物秋茄和海莲的光合生理参数和主要生态因子,并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主要生态因子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秋茄旱 季净光合速率日均值(8.43 μmol-2·s-1)略低于雨季(8.67 μmol-2·s-1),差异不显著;而 海莲旱季净光合速率日均值(7.03 μmol-2·s-1)显著低于雨季(9.41 μmol-2·s-1);旱季秋 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高于海莲,而雨季秋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显著低于海莲。(2) 旱季、雨季秋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等光合生理因子日均值变化幅度 小于海莲,水分利用效率也低于海莲。(3)旱季、雨季两种红树植物均存在“光合午 休”现象。旱季,秋茄属于非气孔限制,而海莲属于气孔限制;雨季,秋茄和海莲均属 于气孔限制。(4)旱季影响秋茄净光合速率的主要决策因子是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限 制因子是相对湿度,而生态因子对海莲净光合速率均起限制作用,其中饱和水汽压差是 主要限制因子;雨季秋茄和海莲的主要决策因子均是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限制因子均是 饱和水汽压差。综上研究表明,秋茄对于生境变化有着更强的适应性,而海莲不仅具有 较好耐旱性能,还更适合高温多雨生境,研究结果为退化红树林的恢复重建植物种选择 提供科学依据。

  • 鹧鸪花中一个新的木脂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鹧鸪花枝叶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MCI、C18、Sephadex LH-20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从鹧鸪花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hiconnarone A(1),3β, 21-dihydroxy-24-methylenecycloartane(2),3-Oxo-threo-23, 24, 25-trihydroxytirucall-7-ene(3),16-dehyde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4),ergost-5, 24(28)-diene-3β, 23S-diol(5),7α-羟基谷甾醇(6);(2)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2-4为三萜化合物,5和6为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鹧鸪花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枫香EST-SSR 引物开发及有效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枫香是广西重要的乡土树种之一,有着较高的用材、观赏及药用价值,该文基于枫香转录组测 序结果进行 EST-SSR 引物开发,可为枫香群体遗传学研究的开展提供有效、可靠的分子标记工具,对于 该树种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枫香 SSR 位点并设计引物, 通过 PCR 扩增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出具有较高多态性的枫香 EST-SSR 引物,并通过对 1 个枫香天 然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验证这些 SSR 引物实际应用效果。结果表明:(1)基于转录组测序得到的枫 香 SSR Unigene 中共发掘到 23 777 个 SSR 位点,单核苷酸重复类型 SSR 位点占总位点比例最高 (46.54%)。重复次数上,5~12 次之间的 SSR 位点占比最高(72.36%)。(2)共开发出 262 对 SSR 引 物,有效扩增率为 53.1%,最终筛选出扩增稳定、条带清晰的引物 18 对。(3)多态性检测结果表明,所 有位点均具有多态性;天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该天然群体中等位基因数量(Na)、有效等位基 因数量(Ne)、Shonnon 信息指数(I)、观察杂合度(Ho)变化范围分别为 2~4、1.112 8~2.609 6、 0.208 9~1.112 7 和 0.275 9~1.000 0,平均值分别为 2.333 3、1.957 4、0.708 5 和 0.722 6。综上所述,在枫 香中占优势的 SSR 位点重复类型和重复基序与其他物种基本相同;本研究所开发的 18 对枫香 EST-SSR 引物可以满足开展枫香群体遗传学研究的需要,为后续枫香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标记引物。

  • 施盐和磷对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施盐磷对重要海防林树种台湾相思幼苗叶光合作用与养分特征的影响,该文 设置 0%(B0)、0.2%(B1)、0.4%(B2)、0.6%(B3)和 0.8%(B4)的 NaCl 溶液和不施 (P0)、0.5 g·kg-1(P1) 和 1.5 g·kg-1(P2) 3 个供磷水平过磷酸钙磷肥,在此基础设置盐磷 6 个耦合处理,测定幼苗光 合作用和养分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盐胁迫显著抑制台湾相思幼苗的生长发育,盐度 含量越高,影响程度越大。低盐施磷对台湾相思幼苗生长不利,中高盐施磷显著减缓盐对幼 苗生长的抑制作用。(2)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受盐胁迫影响显著。中低盐施磷后气孔关 闭程度上升从而加剧盐胁迫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但高盐适当施磷可显著提高台湾相思幼 苗光合能力。(3)盐胁迫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且对光系统Ⅱ造成危害。低盐胁迫施磷对 台湾相思幼苗叶绿素合成不利,高盐适当施磷可以提高叶绿素合成量、稳定细胞膜结构以及 提高叶片潜在光合能力。(4)盐胁迫对叶的 Fe、Mn、Na、Cu 等金属元素含量有较强干扰。 盐胁迫基础上施磷有效促进幼苗对部分元素的吸收。整体上,盐胁迫条件上施磷可以提高台 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和吸收养分的能力。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台湾相思树的耐盐性以及磷利用 率提供理论依据,为沿海防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意义。

  • 生物钟PRR蛋白促进拟南芥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物钟(circadian clock)是激发植物生理特征节律性表达并使之维持稳定的保守内源调节机制。PRR(PSEUDO-RESPONSE REGULATOR)蛋白家族是生物钟中央振荡器的重要组分,调控植物种子萌发、下胚轴伸长和开花等多种生命过程。花青素(anthocyanins)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的繁衍、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胁迫有重要作用。该文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钟PRR蛋白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功能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在PRR基因单突变体及多突变体幼苗中,花青素的积累明显降低,并且某些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2)相反,在PRR5过表达幼苗中,花青素的积累以及某些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3)蛋白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RR5蛋白能与MYB75、TT8、MYB90及MYB113等花青素调控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4)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拟南芥PRR5诱导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依赖于MYB家族花青素调控蛋白。综上所述,生物钟PRR蛋白可能通过PRR5与MYB75、TT8等相互作用促进拟南芥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和积累。

  • 竹亚科单枝竹属芸香竹花枝和花特征补充描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繁殖器官在竹类植物的分类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组在广西马山县观察到竹亚科单枝竹属芸香竹正在开花,根据观察到的开花状况和采集到的标本解剖观察结果,该文对其花枝和繁殖器官特征做了详细的中文及拉丁文补充描述。经对比芸香竹与属内已知繁殖器官结构的单枝竹和小花单枝竹的繁殖器官,三个竹种有相同的繁殖器官结构特征,但在小花数目和大小等方面具有差异。繁殖器官比较表明该属竹种的繁殖器官对喀斯特地貌环境有特殊的适应性,也支持依据营养器官差异划分的三个类群各自为独立竹种。

  • 全缘叶紫珠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全缘叶紫珠(Callicarpa integerrima)具有祛风散结和治风湿瘰疬的功效,但目前对其化学成分的报道较少。为研究全缘叶紫珠根、茎的化学成分,该实验利用硅胶柱层析色谱、Sephadex LH-20 葡聚糖凝胶柱层析色谱、ODS 反相硅胶柱层析色谱以及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对全缘叶紫珠根和茎的􀀁95%乙醇提取物进行系统地分离纯化,然后运用NMR 和􀀁ESI-MS 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全缘叶紫珠根和茎的􀀁95%乙醇提取物中共鉴定了􀀁15 个化合物:豆甾烷-4-烯-3-酮(1)、(24R)-5α-豆甾烷-3,6-二酮(2)、2'-羟基-4'-甲氧基二氢查尔酮(3)、α-香树脂醇(4)、β-谷甾醇(5)、熊果酸(6)、对羟基间甲氧基苯甲酸(7)、4-羟基吡啶(8)、对羟基苯甲酸(9)、连翘酯苷􀀁B (10)、nepetifosides D (11)、异毛蕊花苷(12)、毛蕊花苷(13)、pedicularioside M (14)、β-甲氧基连翘酯苷􀀁B (15)。除化合物􀀁4-6、12,13 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全缘叶紫珠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2、3、8、11 和􀀁14 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甘蔗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茎叶的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对甘蔗茎叶,以甲醇提取,提取物采用柱色谱(SiO2、Sephadex LH-20、Rp-18) 进行分离纯化,根据质谱和核磁共振技术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通过􀀁DPPH 法测定化合物的清除自由基能力。结果表明:(1) 从甘蔗茎叶部位共分离鉴定􀀁22 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醛(1),对甲氧基桂皮酸(2),􀀁4-甲氧基苯甲醛(3),香草醛(4),4-羟基肉桂酸甲酯(5),对羟基苯甲酸(6),(2-羟基苯基)(苯基)甲酮(7),对甲基苯甲酸(8),咖啡酸甲酯(9),乌头酸􀀁A (10),乌头酸􀀁E (11),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12),槲皮素(13),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苷(14),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5),硫代二丙酸双十八烷基酯(16),α-conidendrin (17),rel-(2α,3β)-7-O-methylcedrusin(18),3-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19),木犀草素(20),(5S,6S)-5,6-dihydro-3,8,10-trihydroxy-5-(4-hydroxy-3-methoxyphenyl)-6-hydroxymethyl-2, 4-dimethoxy-7H-benzo[c]xanthen-7-one) (21) 和5-O-阿魏酰奎宁酸甲酯(22),其中化合物2-3,7-11,14-19,21-2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 通过DPPH法对含量大的15个化合物(1-9,11-16) 进行自由基清除能力的筛选,其中化合物12 (5-O-二甲氧基肉桂酰基奎尼酸) 显示了较好的抗氧化活性(IC50值为49.58 μg·mL-1)。该研究丰富了甘蔗抗氧化活性物质基础,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牛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确定牛油果的最佳采收期,该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灼烧法、茚三酮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回流提取法和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HASS’、‘V3’和‘V4’等3个品种牛油果果实中粗脂肪、氨基酸、矿质元素以及灰分在6—12月间的含量变化,以阐明牛油果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累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个品种牛油果中油脂的主要成分均为油酸,其中,‘HASS’和‘V4’果实中的粗脂肪含量在12月份达到峰值,‘V3’的则在10月份即达到峰值,之后有所下降。(2)3个品种牛油果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须氨基酸、2种儿童必须氨基酸以及8种人体非必须氨基酸,其中,‘HASS’和‘V3’果实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在11月达到峰值,而V4的则在10月份即达到峰值。(3)3个品种牛油果中均含有P、K、Ca、Mg、Zn、Fe、Mn、Cu、Na等9种矿质元素,其中,P、K、Zn、Fe、Na含量在10—12月累积至最大,其余4种矿质元素变化规律不明显。(4)灰分含量变化规律与粗脂肪相似。研究表明,3个品种牛油果的营养物质均在10月份即达到最佳值,可根据需求进行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