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8-12-04
  • The posterior cranial portion of the earliest known Tetrapodomorph Tungsenia paradoxa and the early evolution of tetrapodomorph endocrania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Abstract Here the posterior cranial portion of the tetrapodomorph Tungsenia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Pragian, ~409 million years ago) of Yunnan, southwest China, is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attern of posterior skull roof and the morphology of the otoccipital region of the neurocranium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providing precious insight into the combination of cranial characters of the earliest known tetrapodomorph to date. The posterior cranium of Tungseniadisplays a mosaic of features previously linked either to basal dipnomorphs such as Youngolepis(e.g., the well-developed subjugular ridge, the strong adotic process, and the poorly developed fossa bridgei) or to typical tetrapodomorphs (e.g., the lateral dorsal aortae commenced from the median dorsal aorta postcranially). The independent ventral arcual plate is also found in the advanced tetrapodomorph Eusthenopteron. The new endocranial material of Tungsenia further fills in the morphological gap between Tetrapodomorpha (tetrapod lineage) and Dipnomorpha (lungfish lineage) and unveils the sequence of character acquisition during the initial diversification of the tetrapod lineage. The new phylogenetic analysis strongly supports the basalmost position of Tungsenia amongst the tetrapod lineage.

  • Discovery of Omeisaurus (Dinosauria: Sauropoda) in the Middle Jurassic Shaximiao Formation of Yunyang, Chongqing,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A cervical vertebra recovered from the Middle Jurassic Lower Member of the Shaximiao Formation in Town of Puan, Yunyang County, Chongqing is assigned to an species undeterminata of the sauropod dinosaur Omeisaurus based on morphological and comparative study. The centrum of this mid-cervical is much hollower than solider with extremely developed fossa/foramen complex and has a high ratio (5.05) of its anteroposterior length excluding the articular ball divided by the mean value of the posterior articular surface mediolateral width and dorsoventral height. Additional features of this cervical include central length about twice the total vertebral height, a prominent midline keel on the central ventral surface, deep and long cavities bounded by centroprezygapophyseal lamina/ intraprezygapophyseal lamina and centropostzygapophyseal lamina/intrapostzygapophyseal lamina, respectively, a coel on the dorsal half of the postzygapophyseal centrodiapophyseal fossa, long prone epipophysis extending beyond the postzygapophysis facet, anteroposteriorly length of the neural spine about half the length of the centrum, and concavities on the anterior one third lateral surface of the neural spine. Therefore, this discovery reveals new 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on Omeisaurus, and this Omeisaurus-bearing Puan dinosaur quarry represents the easternmost occurrence of this genus.

  • 基于生理生化指标选择红锥二代优良家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通过对 29 个红锥优树二代家系苗光合碳氮同化过程关键物(叶绿素、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总 ATP 酶含量、PEP 羧化酶含量和 RUBP 羧化酶含量)进行测定,运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进行优良家系的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9 个生理指标 29个家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叶绿素 a 含量为 0.13~0.72 mg·g-1Fw,叶绿素 b 含量为 0.01~0.27mg·g-1Fw,叶绿素 a+b 含量为 0.18~0.98 mg·g-1Fw,类胡萝卜素含量为 0.03~0.32 mg·g-1Fw,硝 酸 还 原 酶 活 性 为 1.16~10.26 µg··g-1··h-1 , 谷 氨 酰 胺 合 成 酶 活 性 为 0.30~1.24A··mg-1protein·h-1,总 ATP 酶含量为 0.37~3.55 U·mg-1 prot,PEP 羧化酶含量为 8.42~21.24IU·L-1,RUBP 羧化酶含量为 2.09~9.12 ng·mL-1。其中总 ATP 酶含量变异最大,其次为硝酸还原酶活性;变异最小的为 RUBP 羧化酶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分别多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筛选出 10 个红锥优树二代优良家系,重复率达到了 90%,分别为 B2、B5、P5、A6、P3、P6、R3、D2、R4 家系。说明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法均可用于评价红锥二代优良家系。其中家系 B2、B5 表现最佳.

  • 台湾早熟蜜桃优良芽变新种质‘五月红’的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桃是我国重要的果树种类,分布十分广泛,在水果生产中排第四位,然而适合南方栽培的品种稀少。通过资源调查在广西大学标本园内的一棵台湾早熟蜜桃大枝上发现一个芽变新种质,命名为‘五月红’,进一步对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植物学性状以及果实经济性状等进行观测分析,同时通过 SRAP 分子标记检测与母株台湾早熟蜜桃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五月红’芽变新种质成熟期比台湾早熟蜜桃提前 20 天左右,5 月上中旬成熟,果变大,核变小,可食率提高,并且颜色均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提高,保持了台湾早熟蜜桃需冷量低、品质优良和风味极佳的优点,属于特早熟优质种质资源;通过琼脂糖电泳检测 SRAP 扩增组合引物 me9/em5 在‘五月红’DNA 样品中能够扩增到 1200 bp 大小的特异性条带,表明‘五月红’在 DNA 遗传水平上与母株台湾早熟蜜桃发生了变异,属于新的特早熟种质资源。‘五月红’芽变新种质的发现将为适合南方栽培的特早熟桃品种的选育提供重要材料,有助于优化不同熟期品种的栽培结构,进而促进南方桃种植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 罗霄山脉中段地区银木荷群落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是山茶科常绿高大乔木,常作为防火树种用于造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罗宵山脉是亚洲东部重要的生境栖息地。为充实罗宵山脉地区的植被类型研究,探讨银木荷群落与海拔和纬度的关系,文章采用群落学研究方法,调查了罗宵山脉中段井冈山、齐云山、南风面和五指峰 4 处典型的银木荷群落,结果表明:(1)4 个群落分别有维管植物 30 科 50 属 84 种、45 科 70 属 106 种、33 科 47属 78 种和 38 科 66 属 99 种。(2)银木荷在井冈山和齐云山中均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在群落中最高;在南风面和五指峰中为次优势种。(3)井冈山、齐云山和五指峰的银木荷群落物种丰富度高,且分布均匀。南风面的银木荷群落物种丰富度偏低,且分布不甚均匀。(4)4 个群落中银木荷所处的演替阶段不同,井冈山和齐云山种群为从稳定型向衰退型的过渡,南风面种群处于衰退型,五指峰种群经历一段时间的衰退后,可重新侵入到群落中。(5)4 个群落的高位芽植物均高于总种数的 75%,其次是地下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结论:4 个银木荷群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南风面群落,以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林的特点为主;第二类是井冈山、齐云山和五指峰群落,其群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以热带性属为主,物种数量随海拔增高而减少,随纬度升高而减少。银木荷群落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不同演替阶段银木荷群落同时存在,是罗宵山脉中段地区作为植物栖息地的又一明证。

  • 青钱柳的快速繁殖技术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青钱柳是中国特有的胡桃科青钱柳属单种属速生乔木,有重要地医用价值,被誉为医学界的第三棵树,但其种苗繁育难大、效率低,因此,以青钱柳幼嫩茎段为外植体,研究其种苗快速繁殖技术,为其优良无性系的规模化繁育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青钱柳最佳采样时间为 4—6 月,最佳外植体为轻微木质化茎段;最佳的外植体表面消毒方法为用 0.1% HgCl2浸泡 5~7 min,消毒成功率 54.1%,无菌外植体存活率 88.7%;初代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0 mg∙L-1+IBA 0.2 mg∙L-1+蔗糖 30.0 g∙L-1,芽诱导率80.5%,培养 21 d 初代芽苗平均高度 3.0 cm;最佳继代增殖培养基为 MS+6-BA 0.5 mg∙L-1+IBA 0.05mg∙L-1+TIBA 0.02 mg∙L-1+蔗糖 30.0 g∙L-1,培养 35 d,增殖系数 7.0 / 35 d,平均苗高 4.5 cm,芽苗健壮且无玻璃化;生根前的壮苗培养基为 MS+6-BA 0.5 mg∙L-1+IBA 0.05 mg∙L-1+蔗糖 30.0 g∙L-1,培养 35 d,长出的芽苗高大健壮,平均苗高 6.0 cm;生根培养基为 1/2WPM+IBA 1.5 mg∙L-1+5-NGS 4.5 mg∙L-1+蔗糖 20.0g∙L-1,培养 40 d,最高生根率 83.3%;生根苗较适合的移栽基质为泥碳土,较好的移栽季节为 3—5 月和10—11 月,移栽后在遮光度 70%的大棚中培养 40 天,移栽成活率 54.3%~65.6%。

  • 辽东栎种子的顽拗性:脱水和低温敏感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硅胶(快速脱水)和 35 ℃电子恒温干燥箱中脱水(缓慢脱水)及冷藏(4 ℃)和冻藏(-4 ℃)的方法,研究了辽东栎种子的脱水和低温敏感性及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栎种子成熟散落时具有较高的含水量(96.0%)和萌发率(78.9%),不论是快速脱水还是缓慢脱水,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着脱水时间的延长和含水量的降低呈减小趋势,至脱水 96 h 后(快速和缓慢脱水种子含水量分别为 66.0%和 69.8%),种子全部失去活力;辽东栎种子活力与含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轻度脱水可促进种子萌发;快速脱水种子比缓慢脱水种子具有更高的脱水耐性。辽东栎种子不能耐受低温贮藏,萌发率、萌发速率、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在 4 ℃下冷藏 30 d 或-4 ℃下冻藏 6 h 后均显著降低;冷藏 90 d 或冻藏 48 h 后种子全部丧失活力。

  • 圆叶牵牛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圆叶牵牛植物资源丰富但全草少有研究,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认识很有必要。本文对采自云南大理的圆叶牵牛干燥全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 75%乙醇冷浸提取,浸膏以水分散,依次以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RP-18 等多种材料柱层析结合重结晶等方法,从圆叶牵牛醇提物乙酸乙酯部分分离得到 12个单体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分别鉴定为木栓酮(1),β-木栓醇(2),β-香树脂醇(3),α-香树脂醇(4),6β-羟基豆甾-4-烯-3-酮(5),胡萝卜苷(6),β-谷甾醇(7),豆甾醇(8),7-羟基香豆素(9),对香豆酸-对羟基苯乙醇酯(10),山奈酚香豆酰基葡萄吡喃糖苷(11),单棕榈酸甘油酯(12)。化合物 2-5、10-12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 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植物叶性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选取桂林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25种主要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叶干质量(DW)、叶干物质含量(LDMC)、叶面积(LA)、叶厚度(LT)、比叶面积(SLA)和叶组织密度(LTD)等叶性状指标,探讨不同物种叶性状的差异以及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探究檵木群落老龄林植物适应岩溶石山生境的机制。结果表明,DW,LDMC,LA,LT,SLA和LTD在乔木层8种植物之间以及灌木层17种植物之间分别均呈极显著差异(P <0.01)。乔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DW,LDMC和LT,灌木层植物叶片具有相对较大的SLA,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叶片LA和LTD差异不显著。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乔木层与灌木层植物叶性状相关性除LTD与LDMC和LA,SLA与LA不一致外,其他性状两两之间相关性均表现为一致性。主成分分析表明,在6个叶性状指标中,DW,LDMC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乔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抵御外界干扰及不利环境的能力和对生长环境干湿程度适应的能力,具有“缓慢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SLA和LTD可以作为反映岩溶石山檵木群落老龄林灌木层植物适应生境的重要叶性状指标,主要表征植物获取资源的能力,具有“快速投资-收益”叶经济谱的特点。

  • 地黄 SCoT 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和指纹图谱的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目标起始密码子多态性分子标记(SCoT)标记是一种基于单引物扩增反应的新型目的基因分子标记。研究采用 L25(56)正交设计和单因素两种方法,对影响地黄 SCoT-PCR反应的 5 个因素(模板 DNA 浓度,引物浓度,ddH2O 和 Mix 的用量以及退火温度)进行优化,优化后的反应体系为:总体积为 25 μL,含有 8 μL ddH2O,1 μL 模板 DNA(80 ng•μL-1),μL 引物(8 μmol•L-1)和 15 μL Mix,退火温度为 45 ℃。运用 30 份地黄种质材料,优化的SCoT-PCR 正交体系进行多次重复验证,获得了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的扩增图谱,证明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利用该体系对 32 条 SCoT 引物进行两次筛选,得到 14 个扩增产物清晰、重复性好且多态性条带相对较高的引物。最终利用 SCoT4 等 5 条引物构建了上述地黄 2 个种共 30 份种质的 SCoT 指纹图谱。利用这 5 个 SCoT 引物指纹图谱可以将 7 个地黄常用栽培品种区分开。研究表明,SCoT 分子标记体系适用于地黄主要品种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所构建的指纹图谱也为地黄常见的 7 个栽培品种的区分提供参考依据。这些结果为地黄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分子育种和遗传多样性等研究奠定了基础。

  • 烟草种子成熟过程中膜脂的变化规律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采用脂类组学方法系统研究了烟草种子成熟过程中膜脂含量及组成比例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构成叶绿体和类囊体膜的重要脂类质体膜脂的含量及其在总膜脂中组成比例在种子成熟的整个过程中保持下降趋势;而构成细胞膜的重要脂类质外体膜脂含量在种子成熟前期下降显著,在授粉 21 天后基本保持不变。总膜脂含量的变化规律与质体膜脂类似,但在授粉后第 29 天后含量达到稳定状态。因油脂在种子成熟过程中不断积累,且化学结构与膜脂相似,质体膜脂含量的降低可能与种子成熟过程中种子对油脂累积的持续需求以及对叶绿体及类囊体的需求降低有关。质外体膜脂含量在授粉 21 天后基本保持不变的原因可能是脂质外体膜脂是细胞膜组成的主要膜脂,细胞膜在种子成熟以及成熟种子萌发过程中均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质外体膜脂只在种子成熟的前期有部分转化为油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