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45.5±3.64) kg的“长×大”二元杂交生长育肥猪1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猪。对照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5.05%的正常蛋白质水平饲粮,试验组喂蛋白质水平为12.97%的低蛋白质水平饲粮。预试期为5 d,正试期为30 d。结果表明:1)低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低蛋白质水平饲粮可提高生长育肥猪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2组试验猪粪便菌群组成在门水平上差异较小,而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物种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除了门水平和纲水平,其他分类水平上细菌相对丰度2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低蛋白质水平饲粮能够显著提高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疣微菌科(Ruminococcaceae)、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和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等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和纤维分解产生丁酸的有益菌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Paraeggerthella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等易使机体受到感染的细菌相对丰度(P<0.05)。此外,群落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低蛋白质水平饲粮组猪相比于正常蛋白质水平饲粮组猪有着不同的肠道微生物区系。由此可见,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无不利影响,还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有利于机体健康。

  • 饲粮中消化能、粗蛋白质和粗纤维水平对育肥苏姜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肉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消化能、粗蛋白质和粗纤维水平对育肥苏姜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162头体重(50.49±4.78) kg的苏姜猪,随机分为9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公母各占1/2)。采用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消化能水平分别为11.64、12.24、12.84 MJ/kg,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3%、14%,粗纤维水平分别为5%、8%、11%,配制9种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显示:1)11.64 MJ/kg消化能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高于12.24、12.84MJ/kg消化能组(P<0.05);饲粮消化能水平对试验猪的平均日增重(ADG)、料重比(F/G)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试验猪的ADG、ADFI和F/G均无显著影响(P>0.05)。8%和11%粗纤维组的ADG、ADFI、F/G分别显著高于(P<0.05)、极显著高于(P<0.01)、极显著低于(P<0.01)5%粗纤维组。2)12.24 MJ/kg消化能组屠宰率和胴体长显著高于11.64 MJ/kg消化能组(P<0.05);11%粗纤维组平均背膘厚极显著低于5%粗纤维组(P<0.01)。3)12.84 MJ/kg消化能组的肌肉红度值极显著高于11.64和12.24 MJ/kg消化能组(P<0.01);13%粗蛋白质组肌肉pH24 h显著低于12%粗蛋白质组(P<0.05);8%和11%粗纤维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5%粗纤维组(P<0.01)。综合考虑上述因素,育肥苏姜猪饲粮中消化能、粗蛋白质、粗纤维的适宜水平分别为12.84 MJ/kg、12%、11%。

  • 饲粮能量和对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76只8~9月龄陕北白绒山羊,随机分为2组,每组38只。试验组代谢能为9.24 MJ/kg,粗蛋白质含量9.37%,对照组代谢能为8.60 MJ/kg,粗蛋白质含量为8.73%。试验期65 d,其中前10 d为预试期。结果表明:试验组平均日增重、屠宰率、眼肌面积、GR值、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在陕北白绒山羊育肥阶段,饲粮粗蛋白质含量由8.73%提高到9.37%,代谢能由8.60 MJ/kg提高到9.24 MJ/kg能显著提高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

  • 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研究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水平及适应策略,本试验首先对异育银鲫幼鱼[(11.6±0.4) g]持续饥饿处理90 d,期间水温(15.2±2.0) ℃,随后分别采用20%(P20)、25%(P25)、30%(P30)、35%(P35)和40%(P40)蛋白质水平饲料恢复投喂56 d,期间水温(24.4±2.2) ℃,监测饥饿和恢复投喂期间形体指标、脏器系数、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90 d后,鱼体体重显著下降(P<0.05),肝脏系数和肠长系数显著降低(P<0.05),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2)恢复投喂后,第14天时,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28天时,P20组体重显著低于P30、P35、P40组(P<0.05),第42和56天时,P35和P40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这2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接近。3)恢复投喂第56天,P20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35和P40组(P<0.05)。4)恢复投喂后,肠道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第28天P35、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降低,第28天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30、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提示,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利用及适应过程有较大差异;恢复投喂初期,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影响不大,机体摄食及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较高蛋白质水平(35%~40%)可有效促进生长,回归分析获得理论最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1%。

  • 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含量和生化参数对不同饲粮的动态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含量和生化参数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的动态响应。选取18头35日龄平均体重为(10.0±1.0) kg三元(杜×长×大)杂交断奶阉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并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LP)、17%(MP)和20%(HP)的饲粮。每头试验猪安装颈动脉血管插管,术后恢复5 d,于第6~8天正式试验。每天采食前,采食后30、60、120、180和300 min连续采集颈动脉血液10 mL,分别检测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仔猪采食前后各时间点血清中游离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p)、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甘氨酸(Gly)和谷氨酸(Glu)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血清中Lys、Met、Thr、Trp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升高。HP组仔猪采食前后各时间点血清游离氨基酸[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精氨酸(Arg)]和尿素含量显著高于MP和LP组(P0.05)。综上所述,断奶仔猪饲粮在平衡4种氨基酸(Lys、Met、Thr、Trp)的基础上,常规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血清游离Val、Ile、Arg含量显著降低,但对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和相关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而蛋白质水平降低6个百分点,血清游离Leu和尿素含量显著降低,TP、ALB含量和ALP活性显著升高,但对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

  • 饲料对台湾泥鳅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台湾泥鳅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及体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8.57±0.35) g的台湾泥鳅72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投喂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和40%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台湾泥鳅末重和增重率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时达到最大。饲料系数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时最低。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增加到40%,末重、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变化(P>0.05)。基于增重率和饲料系数的折线模拟结果表明,台湾泥鳅达到最大增重率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4.57%,饲料系数最低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47%。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和成活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台湾泥鳅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最高时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3.61%和34.68%。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台湾泥鳅脏体比和肝体比均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鱼体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鱼体粗脂肪含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结果提示,适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鱼体生长速度,增加鱼体可食用部分比例,提高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但饲料蛋白质水平过高,会降低蛋白质沉积率和蛋白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指标和蛋白质利用情况,台湾泥鳅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3.61%~35.47%。

  • 不同饲粮对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选取2月龄断奶、体重(20.80±2.75) kg藏公羔羊90只,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0.8%、12.0%和13.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2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显示:1)12.0%蛋白质水平组臧羔羊的试验第60~90天及第90~120天日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2)12.0%蛋白质水平组臧羔羊的腹泻率及尿道感染率较低,死亡率最低。3)在试验第60天,12.0%蛋白质水平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与10.8%和13.2%蛋白质水平组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0.8%和13.2%蛋白质水平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10.8%蛋白质水平组(P0.05)。4)12.0%蛋白组水平组的单位成本增重最高,达到73.05 kg/元,总收入和净收入最高,净收入达到7 800.51元。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蛋白质水平影响早期断奶藏羔羊的生长发育,12.0%蛋白质水平可提高藏羔羊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和死亡率,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生长性能,并降低饲养成本。

  • 饲粮能量和对滩羊小肠中小肽和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滩羊小肠中小肽和氨基酸转运载体mRNA表达量的影响。选取112只健康、体重相近的滩羊,随机分成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7只羊。标准水平的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参考《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各组试验滩羊分别饲喂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饲粮:0.84×标准水平(Ⅰ组)、0.96×标准水平(Ⅱ组)、1.08×标准水平(Ⅲ组)和1.20×标准水平(Ⅳ组)。试验根据羊体重分2个阶段:29~35 kg和36~40 kg。于每个阶段末,每个重复屠宰1只试验羊,取其小肠组织样,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小肽转运载体1(PepT1)、y+型氨基酸转运载体1(CAT1)、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载体3(EAAT3)mRNA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29~35 kg阶段末,小肠中PepT1 mRNA的表达量随着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Ⅱ组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Ⅳ组小肠中CA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Ⅲ组小肠中EAAT3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在36~40 kg阶段末,Ⅱ组小肠中Pep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Ⅱ组小肠中CAT1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Ⅲ组(P<0.05);小肠中EAAT3 mRNA的表达量随着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提高呈上升趋势,Ⅲ组和Ⅳ组小肠中EAAT3 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会影响滩羊小肠中PepT1、CAT1、EAAT3 mRNA的表达量,使机体对小肽和氨基酸的吸收利用率随之改变,以适应滩羊的生长发育。

  • 饲粮粗对济宁百日鸡繁殖性能及初生雏鸡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济宁百日鸡繁殖性能及初生雏鸡器官指数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41~48周龄济宁百日鸡饲粮粗蛋白质需要量。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40周龄体重接近、产蛋率无显著差异(P>0.05)的健康济宁百日鸡产蛋种鸡525只,随机分为5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1只鸡。各处理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3%、14%、15%、16%和17%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极显著影响了平均日粗蛋白质摄入量(P<0.01),平均日粗蛋白质摄入量随着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明显增加。2)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或极显著影响了种鸡的产蛋总数、种蛋合格数和出雏数(P<0.05或P<0.01)。3)44周龄种蛋孵化的初生雏鸡,种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仅显著影响了心脏指数(P<0.05);48周龄种蛋孵化的初生雏鸡,种鸡饲粮粗蛋白质水平显著影响了小肠指数(P<0.05),极显著影响了肝脏指数和血清尿酸含量(P<0.01)。综合试验结果,满足41~48周龄济宁百日鸡种鸡最佳繁殖性能的适宜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为14.81%。

  • 饲料对台湾泥鳅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和体成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索饲料蛋白质水平对台湾泥鳅幼鱼生长性能、形体指标及体成分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8.57±0.35) g的台湾泥鳅720尾,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0尾鱼,投喂蛋白质水平分别为25%、30%、35%和40%的试验饲料,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台湾泥鳅末重和增重率均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均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时达到最大。饲料系数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且在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时最低。饲料蛋白质水平从35%增加到40%,末重、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变化(P>0.05)。基于增重率和饲料系数的折线模拟结果表明,台湾泥鳅达到最大增重率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4.57%,饲料系数最低的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5.47%。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蛋白质效率、蛋白质沉积率和成活率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台湾泥鳅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最高时的饲料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3.61%和34.68%。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台湾泥鳅脏体比和肝体比均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鱼体粗蛋白质含量呈先升高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鱼体粗脂肪含量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结果提示,适量增加饲料蛋白质水平可提高鱼体生长速度,增加鱼体可食用部分比例,提高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但饲料蛋白质水平过高,会降低蛋白质沉积率和蛋白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指标和蛋白质利用情况,台湾泥鳅适宜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3.61%~35.47%。

  • 饲粮粗对猪胃肠道钙敏感受体基因表达、胃肠激素分泌及胃功能性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猪胃肠道钙敏感受体(CaSR)基因表达、胃肠激素分泌及胃功能性酶(H+-K+-ATP酶、胃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小肠CaSR基因表达量与血清胃肠激素浓度以及胃CaSR基因表达量与H+-K+-ATP酶和胃蛋白酶活性的关系。选择35日龄、初始体重为(9.57±0.64) kg的“杜×长×大”杂交断奶仔猪18头,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NP组(NRC标准粗蛋白质水平组)、MP组(较标准蛋白质水平组降低3%粗蛋白质水平)和LP组(较标准粗蛋白质水平组降低6%粗蛋白质水平),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根据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分别于仔猪阶段(35~80日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20%(NP组)、17%(MP组)和14%(LP组)的饲粮,生长猪阶段(81~110日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8%(NP组)、15%(MP组)和12%(LP组)的饲粮,肥育猪阶段(111~160日龄)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6%(NP组)、13%(MP组)和10%(LP组)的饲粮,平衡饲粮的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和色氨酸(Trp)水平,试验期125 d。试验结束后采集前腔静脉血液,屠宰全部试验猪后取胃食糜、胃、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组织及黏膜,测定血清胃肠激素浓度、胃食糜中胃蛋白酶和胃黏膜中H+-K+-ATP酶活性以及胃肠道各段组织中CaSR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LP组猪胃CaSR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NP和MP组(P0.05)。2)与NP组相比,MP和LP组猪血清酪酪肽(PYY)和葡萄糖促胰岛素肽(GIP)浓度显著降低(P<0.05),MP组血清胆囊收缩素(CCK)浓度显著升高(P<0.05),LP组胃黏膜中H+-K+-ATP酶与胃食糜中胃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3)胃CaSR基因表达量与胃黏膜中H+-K+-ATP酶和胃食糜中胃蛋白酶活性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十二指肠CaSR基因表达量与血清GIP浓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血清PYY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趋势(0.05≤P<0.10);空肠CaSR基因表达量与血清GIP和PYY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回肠CaSR基因表达量与血清PYY浓度呈显著正相关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饲粮粗蛋白质水平降低影响猪胃肠道CaSR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胃功能性酶活性及胃肠激素分泌。

  • 饲粮粗对中华蜜蜂蜂王质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中华蜜蜂蜂王质量的影响。选取基本情况相近的中华蜜蜂9群,随机分成3组,每组3群,在每群蜂巢门口装置脱粉器,阻止花粉进入,使其处于缺粉状态。Ⅰ组、Ⅱ组、Ⅲ组蜂群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为15%、25%、35%的试验饲粮,45 d后控制蜂王产卵,并进行人工育王,待蜂王出房后,测其初生重、胸宽,并检测其卵巢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转铁蛋白(transferrin,Trf)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蜂王的初生重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Ⅲ组和Ⅱ组培育蜂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I组(P<0.05),且Ⅲ组还显著高于Ⅱ组(P<0.05);蜂王的胸宽随饲粮粗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升高,但3个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Ⅲ组和Ⅱ组培育蜂王卵巢的Vg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但Ⅲ组与Ⅱ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培育蜂王卵巢的Trf相对表达量3个试验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相对表达量最高的是Ⅲ组,最低的是Ⅰ组。由此得出,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中华蜜蜂育王质量存在影响,高蛋白质饲粮可以增加中华蜜蜂蜂王的初生重,促进蜂王卵巢Vg和Trf的表达。育王时,中华蜜蜂饲粮粗蛋白质水平不应低于25%。

  • 饲粮对意大利蜜蜂归巢能力及记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白质水平对意大利蜜蜂归巢能力及记忆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选择9群群势相当的本地意大利蜜蜂,随机分为3组,每组3群。Ⅰ组、Ⅱ组、Ⅲ组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5%、25%、35%的试验饲粮。饲喂45 d后,测定采集蜂分别在1 000、2000 m处的回归率及不同日龄(刚出房、10日龄、20日龄)工蜂3个记忆相关基因[谷氨酸受体基因(GluRA)、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基因(Nmdar1)、酪胺受体基因(Tyr1)]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Ⅱ组和Ⅲ组蜜蜂在1 000、2 000 m处的回归率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10和20日龄工蜂的GluR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Ⅱ组和Ⅰ组(P0.05);Ⅱ组和Ⅲ组10日龄工蜂的Tyr1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各试验组刚出房工蜂的GluRA、Nmdar1、Tyr1以及20日龄工蜂的Tyr1相对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得出,饲粮蛋白质水平过低会影响意大利蜜蜂的归巢能力及记忆相关基因的表达。

  • 杜长大肥育猪大肠食糜养分分析及不同对盲肠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用体外法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杜长大肥育猪盲肠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首先采集10头杜长大肥育猪大肠不同区段食糜,测定其主要养分含量,以确定食糜碳水化合物与粗蛋白质添加比例;然后以3头猪盲肠食糜为接种物,酪蛋白水解物为发酵底物进行体外发酵试验。试验组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00、1.75和2.50 mg/mL,每组4个重复,37 ℃体外发酵24 h,测定产气量、pH以及氨态氮、菌体蛋白质和短链脂肪酸含量。结果显示:1)猪盲肠食糜各养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碳水化合物与粗蛋白质含量比范围为1.86~3.24,平均值为2.66。2)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升高,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氨态氮、总短链脂肪酸、支链脂肪酸、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和异戊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因此,猪大肠碳水化合物与粗蛋白质比例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而盲肠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发酵能力随底物蛋白质水平的升高而增强。

  • 不同水平蛋白质底物对猪结肠微生物体外发酵特性和菌体合成能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体外条件下,探究不同水平蛋白质底物对猪结肠微生物发酵特性的影响,了解猪结肠微生物对蛋白质的利用规律。以成年猪结肠内容物为微生物接种物,在结肠微生物发酵液中分别添加0(C组)、0.10(L组)、0.25 g/L(H组)酪蛋白水解物,厌氧发酵不同时间点(3、6、9、12、18、24 h),分别测定累积产气量、pH及微生物蛋白、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结果显示:1)发酵3、6 h时,L组和H组pH显著低于C组(P<0.05)。2)L组和H组累积产气量均高于C组。3)L组和H组各时间点微生物蛋白浓度均显著高于C组(P<0.05),6 h时H组又显著高于L组(P<0.05)。3)L组和H组各时间点氨态氮浓度均显著高于C组(P<0.05)。4)短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浓度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增加,同时随着蛋白质水平增加而增加。由此可见,蛋白质底物的添加促进了肠道微生物菌体合成,但是过多的蛋白质底物水平并不能进一步提高微生物蛋白浓度;随着蛋白质水平增加,肠道微生物发酵特性进一步提高。

  • 围产前期饲粮粗对荷斯坦经产奶牛产后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前期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产后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影响。选取预产期、胎次、体重相近,上一个泌乳期时长、产奶量相近的21头经产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7头。在围产前期(产前21 d内)饲喂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2.12%(A组)、13.07%(B组)、14.02%(C组),产奶净能均为5.50 MJ/kg的3种不同饲粮,研究其对奶牛产后1~30 d的生产性能和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后1~30 d,B组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比A、C组高5.41%、5.85%(P0.05)。产后2~10 d,B组的乳糖率比C组高4.31%(P<0.05)。围产前期B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比A组高12.56%(P<0.05)。2)产后10、20、30 d,B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分别比C组高31.41%、29.47%、21.38%(P<0.05)。分娩当天,B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比C组高12.98%(P<0.05)。产后30 d,B组血清白蛋白(ALB)、瘦素(LP)含量分别高于C组14.69%、5.97%(P<0.01)。产后20 d,B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均比A、C组低3.57%(P<0.05),血清胰岛素(Ins)含量分别比A、C组低7.26%、12.47%(P<0.01)。产后30 d,B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含量比C组低4.94%(P<0.01)。综上,饲粮粗蛋白质水平13.07%为围产前期适宜饲粮粗蛋白质水平。

  • 饲粮能量和对61~120日龄湖羊羔羊生长性能、氮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能量和蛋白质水平对61~120日龄断奶湖羊羔羊生长性能、氮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2×2两因素两水平试验设计,选取64只61日龄体重相近的纯种湖羊羔羊,随机分为4组,饲喂不同能量和蛋白质水平的饲粮,分别为高能量[代谢能(ME)为10.92 MJ/kg]高蛋白质[粗蛋白质(CP)为15.74%]组、高能量(ME为10.92 MJ/kg)低蛋白质(CP为11.78%)组、低能量(ME为8.64 MJ/kg)高蛋白质(CP为15.72%)组、低能量(ME为8.64 MJ/kg)低蛋白质(CP为11.8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公母各占1/2。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饲粮能量与蛋白质水平对羔羊生长性能指标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饲粮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羔羊61~90日龄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2)饲粮高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81~90日龄、111~120日龄羔羊氮摄入量(P<0.05);饲粮低能量高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81~90日龄、111~120日龄羔羊尿氮排出量(P<0.05),并且以低能量高蛋白质组尿氮排出量最高;对于81~90日龄羔羊,饲粮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氮沉积(P<0.05),而饲粮低能量或高蛋白质水平显著降低了氮生物学效价(P<0.05)。3)羔羊120日龄时,饲粮低能量水平显著降低了血清葡萄糖含量(P<0.05),显著提高了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饲粮低蛋白质水平显著提高了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含量(P<0.05)。综上所述,61~90日龄阶段,饲粮高能量高蛋白质水平可促进羔羊生长;91~120日龄阶段,可适当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以节约生产成本,不会对生长性能产生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