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生长素输出载体蛋白PIN1在作物根和胚中的亚细胞定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长素输出载体在植物发育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生长素输出载体蛋白PIN1在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根和胚中的亚细胞定位尚不清楚。在该项研究中,我们首先分析了OsPIN1b和它的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发现小麦(TaPIN1)、玉米(ZmPIN1b)和大豆 (GmPIN1b)中的PIN1序列与水稻的OsPIN1b序列分别具有61.5 %、62.5 %、61.9 %的相似性。我们进一步根据水稻Nipponbare的OsPIN1b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OsPIN1b多肽并注射入健康的新西兰白兔获得了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在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的有效性后,发现可以利用该抗体可以有效检测到水稻叶片及根中OsPIN1b的表达。为检测OsPIN1及其同源物在不同作物胚根和胚中子叶细胞的定位,利用制备的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并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发现水稻的OsPIN1b、小麦的TaPIN1和玉米的ZmPIN1b非极性定位在早期的胚根和胚中子叶的表皮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大豆中的GmPIN1b非极性定位在胚根表皮细胞的质膜上,而在胚的子叶细胞中是胞质定位。为进一步检测水稻中OsPIN1b的亚细胞定位,对水稻根分生区表皮细胞用蛋白质转运抑制剂BFA (brefeldin A)及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处理后,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发现水稻中的OsPIN1b可以通过胞吞转运途径从水稻根表皮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本研究利用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有效检测了OsPIN1b及其同源物在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胚根表皮细胞及胚中子叶表皮细胞的亚细胞定位,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生长素输出载体OsPIN1b及其同源物通过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而参与作物发育的作用机制。

  • 大肠杆菌细胞裂解系统的构建及其在真菌毒素降解酶表达中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目的:大肠杆菌中分泌表达重组蛋白受限于其分泌效率,为此设计构建大肠杆菌诱导裂解系统以实现胞内重组蛋白的快速高效分泌。方法:利用大肠菌素E7对细胞的裂解能力,构建共表达目标重组蛋白和E7的大肠杆菌细胞裂解系统,使目标重组蛋白在E7表达后得以释放到培养基中。结果:首先以红色荧光蛋白(red fluorescent protein, RFP)为报告基因,在pET28a(+)载体上构建大肠杆菌素E7和红色荧光蛋白两个表达盒,通过对比分析IPTG一步诱导和IPTG-阿拉伯糖分步诱导系统蛋白的表达效果,发现分步诱导系统能够更高效的表达并释放目标蛋白到培养基。在IPTG-阿拉伯糖分步诱导裂解系统中表达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基因,培养基上清液中检测到玉米赤霉烯酮降解酶有较好的表达量和较高的活性,能够在37 ℃反应30 min的条件下降解约5.8 μg玉米赤霉烯酮毒素。结论:利用大肠菌素E7成功构建大肠杆菌细胞裂解系统,并且此系统在快速释放胞内表达外源蛋白方面有适用性。

  • 二次制粒工艺下膨化添加比例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及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二次制粒工艺下膨化玉米添加比例对颗粒饲料加工质量以及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与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饲粮设5种膨化玉米添加比例(膨化玉米添加量占玉米添加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0、25%、50%、75%、100%,采用二次制粒工艺进行颗粒饲料的加工。选用28日龄初始体重为(8.57±0.87) kg的断奶仔猪8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进行50 d的饲养试验,分为前期(第1~28天)、后期(第29~50天)2个阶段。结果表明:1)在颗粒饲料加工质量方面,颗粒饲料硬度、颗粒饲料耐久性指数(PDI)、淀粉糊化度随着膨化玉米添加比例的增加而增加。2)在断奶仔猪生长性能方面,前期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料重比则表现为未添加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全期末重、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料重比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在断奶仔猪养分表观消化率方面,干物质与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均以100%组最高,未添加组最低,且未添加组均显著低于各添加膨化玉米组(P<0.05)。4)在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方面,75%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未添加组、50%组和100%组(P<0.05);未添加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50%组、75%组和100%组(P<0.05);100%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未添加组(P<0.05);50%组血清钙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考虑膨化玉米添加比例对颗粒饲料硬度、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加工成本的影响,建议在二次制粒工艺条件下,断奶仔猪饲粮中膨化玉米添加量为玉米添加总量的25%。

  • 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对全株青贮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以全株玉米为材料,试验分为对照组(不含添加剂)、纤维素酶(1 g/kg)组、复合益生菌(2 mL/kg)组、复合益生菌(2 mL/kg)和纤维素酶(1 g/kg)联合组(菌酶联合组)进行青贮,每组3个重复。青贮45 d后,测定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成分、发酵品质和微生物菌落数,分析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纤维素酶组和菌酶联合组全株玉米青贮中的粗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菌酶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纤维素的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全株玉米青贮的感官品质得到提高,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pH显著降低(P<0.05);菌酶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的氨态氮/总氮(P<0.05)。3)与对照组相比,菌酶联合处理显著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中的乳酸菌、酵母菌和需氧菌的数量(P<0.05)。本试验得出,纤维素酶和复合益生菌的联合处理有效提高了全株玉米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品质。

  • 赤霉烯酮毒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一种常见的饲料霉菌毒素,主要由多种镰刀菌产生。在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等谷物中均有检出,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ZEA会造成动物生殖机能异常,同时表现为生长性能的下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畜牧业由于ZEA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性问题。本文综述了ZEA的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肝脏和肾脏毒性、遗传毒性及肿瘤诱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概述。

  • 留茬高度对不同品种全株青贮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留茬高度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的影响,并探讨对于不同特性的玉米品种应如何选择留茬高度,为合理生产和利用全株玉米青贮提供理论支持。选取黑龙江省广泛种植玉米品种,高淀粉品种阳光1号、高蛋白质品种中原单32和高产量品种龙福208 3种不同特性的全株玉米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19、49 cm 2个留茬高度,共6个处理,每个处理2个重复。测定规营养成分含量、发酵品质及24、30和48 h瘤胃降解率。结果显示:1)对于全株玉米青贮营养成分含量,留茬高度由19 cm增加到49 cm后,3个品种的粗蛋白质(CP)、淀粉含量显著提高(P0.05),且该品种在19 cm留茬高度下48 h瘤胃NDFD最大。由此可见,增加留茬高度可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DM、CP、淀粉含量,但会降低其NDF含量,以及减小发酵过程的缓冲性,从而对发酵指标影响较小。因此,对于高淀粉低纤维类玉米品种如阳光1号,可选择较低留茬高度,以获得质与量最大化;而高蛋白质或高产量玉米品种如中原单32、龙福208,可适当提高留茬高度,改善青贮品质。

  • 赤霉烯酮对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玉米赤霉烯酮(ZEA)对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ZEA染毒浓度为0(对照)、0.10、0.40、1.60、6.25和25.00 µg/mL,染毒48 h后检测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率、坏死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细胞内活性氧(ROS)以及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Bak-1、p53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 mRNA表达量及细胞培养液上清中相应凋亡基因蛋白含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ZEA染毒导致鸡脾脏淋巴凋亡率、坏死率、ROS含量、细胞培养上清液中p53、Bax、Bak-1及caspase-3的含量以及细胞内p53、Bax、Bak-1及caspase-3的mRNA表达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1或P<0.05),且随毒素浓度升高而升高;而ZEA组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和上清液Bcl-2含量却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由此可知,ZEA染毒可促进体外培养鸡脾脏淋巴细胞凋亡,且呈剂量依赖性。

  • 不同酸化剂与粉混合对香蕉茎叶和假茎青贮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探讨不同酸化剂与玉米粉混合对高水分香蕉茎叶和假茎青贮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分别以鲜香蕉茎叶和假茎(静置48 h,对应含水率91.1%和94.8%)为青贮原料,添加不同酸化剂与玉米粉进行青贮。在香蕉茎叶青贮时分别添加10%玉米粉(YY组)、10%玉米粉+0.6%甲酸(YJ组)、10%玉米粉+0.4%乙酸(YS组)、10%玉米粉+0.5%丙酸钙(YB组),同时设不添加酸化剂与玉米粉的对照(CK1组);在香蕉假茎青贮时分别添加10%玉米粉(JY组)、10%玉米粉+0.6%甲酸(JJ组)、10%玉米粉+0.4%乙酸(JS组)、10%玉米粉+0.5%丙酸钙(JB组),同时设不添加酸化剂与玉米粉的对照(CK2组)。青贮45 d后开封,对各组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定和实验室评定。结果显示:不同添加剂处理后得到的香蕉茎叶和假茎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均优于相应的对照组(CK1和CK2组);与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添加玉米粉的YY组和JY组pH均显著降低(P<0.05),乳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添加不同酸化剂的YJ、YS和YB组与YY组的干物质、粗蛋白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而JY组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总酚含量均显著低于JJ组(P<0.05),且香蕉茎叶组和香蕉假茎组中均以添加甲酸与玉米粉的组(YJ组和JJ组)乳酸含量最低,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由此可见,在青贮时加入酸化剂与玉米粉可提高高水分香蕉茎叶和假茎的青贮品质,其中以添加甲酸与玉米粉时的青贮品质最佳。

  • 菌制剂和复合酶制剂对青贮秸秆化学组成及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以酶制剂、酶-菌复合制剂对玉米秸秆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分析其对玉米秸秆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旨在探索通过打破纤维微观结构提高玉米秸秆利用率的作用机制。试验设置秸秆原料组(CS组)、青贮对照组(CK组)、复合酶制剂组(CPL组)、复合酶-单活菌组(CPLP组)、复合酶-双活菌组(CPLB组)。使用真空包装机抽空玉米秸秆青贮袋中的气体,室温发酵45 d后,分析各组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采用苯酚硫酸法+4,4′二羧酸-2,2′-喹啉(BCA)法、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和伊红美兰法分析各组玉米秸秆纤维微观结构。结果表明:1)与CK组相比,CPL组的pH、氨态氮/总氮(NH3-N/TN)和乳酸/乙酸显著降低(P<0.05),CPL组的乳酸、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CPLB组的乳酸含量显著增加(P<0.05);CPLP和CPLB组的pH、NH3-N/TN、乳酸/乙酸以及NDF、ADF、纤维素、半纤维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2)与CK组相比,CPL组的三级结构结晶度显著升高(P<0.05),一级结构聚合度和四级结构比表面积无显著差异(P>0.05),二级结构氢键作用力无明显变化;CPLP和CPLB组的一级结构聚合度显著降低(P<0.05),四级结构比表面积显著增高(P<0.05),二级结构氢键作用力减弱,三级结构结晶度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复合酶-单活菌和复合酶-双活菌显著改善了玉米秸秆的化学组成,通过降低玉米秸秆纤维素的一级结构聚合度和三级结构中纤维素非结晶区,减弱二级结构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增加四级结构比表面积,有效地破解了玉米秸秆细胞壁的微观结构,从而提高了秸秆的利用率。

  • 喷浆皮的肉鸭代谢能评定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评定喷浆玉米皮在樱桃谷肉鸭上的代谢能,并建立其代谢能的化学组分预测方程。试验选择体重为(3.3±0.3) kg的56日龄樱桃谷肉公鸭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鸭,其中一组作为内源组。采用真代谢能(TME)评定法,强饲单一原料,强饲量为肉鸭体重的2%,禁食排空期为48 h,强饲后,用集粪袋收集排泄物48 h。结果表明,喷浆玉米皮营养组分中粗脂肪和粗纤维含量的变异较大,按照国际饲料分类方法,部分样品属于能量饲料,部分样品属于蛋白质饲料。喷浆玉米皮的表观代谢能(AME)、氮校正表观代谢能(AMEn)、TME和氮校正真代谢能(TMEn)分别为(6.36±1.61)、(6.58±1.57)、(7.84±1.54)、(7.29±1.50) MJ/kg,变异较大,且其TMEn的最优预测方程为:TMEn=-0.219 NDF+16.940(R2=0.881 4,P=0.001 7)。由此可见,不同批次喷浆玉米皮在樱桃谷肉鸭上的AME、TME、AMEn、TMEn存在较大差异;利用化学组分建立的喷浆玉米皮TMEn的预测方程决定系数(R2)较大,说明方程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参考意义。

  • 不同方法处理的全株青贮与秸秆青贮对肉牛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株玉米与玉米秸秆在添加和不添加青贮添加剂的情况下,青贮品质的差异以及对肉牛生长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选取120头西门塔尔杂种牛(18月龄左右、平均体重450 kg)作为试验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牛。试验设计4种含不同粗饲料的试验饲粮,分别为全株玉米青贮饲粮(WS组)、全株玉米加菌青贮饲粮(WS-L组)、玉米秸秆青贮饲粮(CS组)和玉米秸秆加菌青贮(CS-L组)饲粮。试验分为2期,其中预试期10 d,试验前期、后期各40 d。结果表明:1)添加青贮添加剂显著降低了全株玉米青贮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P<0.05),同时增加了干物质(DM)、粗蛋白质(CP)含量(P>0.05),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全株玉米青贮的青贮品质。2)各组之间平均日干物质采食量差异不显著(P>0.05);相比CS组,CS-L组的平均日增重增加,料重比降低,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CS、CS-L组相比,WS和WS-L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3)WS-L组血清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CS-L组(P<0.05),其余各项血清生化指标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4)WS-L组每日利润最高,为10.98元/(头·d),比WS组略有增加,比CS和CS-L组分别增加了51.66%、50.62%。综合分析表明,添加青贮添加剂改善了全株玉米青贮的青贮品质,对玉米秸秆青贮的青贮品质无显著影响;相比玉米秸秆青贮,全株玉米青贮提高了西门塔尔杂交肉牛的生长性能,增加了经济效益。

  • 饲用甜高粱裹包青贮料对肉羊生产性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用甜高粱裹包青贮料对肉羊生产性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以评价饲用甜高粱裹包青贮料对肉羊的饲喂效果。试验选取3~4月龄小尾寒羊[(25.70±1.50) kg]和杜泊羊[(33.40±1.68) kg]母羊各14只作为供试动物,根据饲粮中粗饲料不同将其分为杜泊羊甜高粱青贮组(DG组,n=7)、杜泊羊玉米青贮组(DY组,n=7)、小尾寒羊甜高粱青贮组(HG组,n=7)和小尾寒羊玉米青贮组(HY组,n=7)。饲养试验为期3个月,并于试验第30天、第60天和第90天早晨称重及采集血液。结果表明:1)玉米青贮组(DY组+HY组,n=14)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高于甜高粱青贮组(DG组+HG组,n=14)(P<0.01)。2)试验期内杜泊羊组(DG组+DY组,n=14)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小尾寒羊组(HG组+HY组,n=14)(P<0.05);在试验第60天,杜泊羊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小尾寒羊组(P<0.05);在试验第90天,甜高粱青贮组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玉米青贮组(P<0.05);在试验第90天,HY组的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DY组和HG组(P<0.05);甜高粱青贮组的血清SOD活性在试验第60天你和第90天显著高于试验第30天(P<0.05)。3)血清尿素氮(UN)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GPT)、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分别在试验第60天、第90天、第60天存在显著的品种效应(P<0.05);血清β-羟丁酸(BHBA)含量及谷草转氨酶(GOT)、AKP活性分别在试验第90天、第30天与第90天、第60天存在显著的处理效应(P<0.05);HY组的血清GOT和AKP活性在试验第90天显著高于试验第30天(P<0.05)。综上,饲喂含玉米裹包青贮料饲粮的肉羊的生产性能优于饲喂含饲用甜高粱裹包青贮料饲粮的肉羊,但青贮料长期育肥肉羊存在安全风险,而饲用甜高粱裹包青贮料较玉米裹包青贮料有利于提高肉羊肝脏健康、降低“高血脂”及机体酮症酸中毒等疾病的几率,进而降低安全风险。

  • 不同比例全株青贮饲粮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养分利用、血液学指标和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比例全株玉米青贮饲粮对生长猪生产性能、养分利用、血液学指标和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选取胎次、体重[(33.16±3.49) kg]相近的生长猪(杜×长×大)32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营养水平参照NY/T 65-2004中瘦肉型猪饲养标准供给,试验组分别饲喂含20%、30%和40%全株玉米青贮的试验饲粮,上述4种饲粮养分含量(干物质基础)差异不显著(P>0.05),粗纤维含量依次为3.0%、3.5%、4.0%和4.5%。试验猪单独饲养于代谢笼中,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显示:随着饲粮中全株玉米青贮比例的增加,生长猪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养分(干物质、有机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能)表观消化率、蛋白质生物学价值、净蛋白质利用率、总能代谢率、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呈线性降低(P0.05),但40%全株玉米青贮组的末重、平均日增重、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液血红蛋白浓度和血清铜蓝蛋白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全株玉米青贮可用于生长猪低营养水平饲粮的配制,使用比例为20%~30%时能保障生产性能,并可改善健康状况。

  • 纤维饲料与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干玉米纤维饲料(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饲粮中的部分苜蓿干草对奶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以奶牛饲粮为发酵底物,采用DCGF与羊草组合后分别等比替代底物中0、5.00%、10.50%、17.50%、22.90%的苜蓿干草,其中DCGF在底物中比例分别为0、3.00%、7.00%、11.00%和15.00%,分别命名为0DCGF、3DCGF、7DCGF、11DCGF、15DCGF组。测定体外发酵24 h的发酵参数、微生物区系及48 h的产气参数。结果表明:1)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发酵产气量、潜在产气量和产气速率影响显著(P0.05)。综上所述,利用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奶牛饲粮中部分苜蓿干草有利于体外瘤胃发酵,其中替代17.50%和22.90%苜蓿干草的体外发酵效果较好,此时饲粮中DCGF的比例分别为11.00%和15.00%。

  • 不同粉碎粒度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消化机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同一配方条件下,不同玉米粉碎粒度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及消化机能影响。饲料原料使用锤片式粉碎机进行粉碎,其中玉米分别用4.0、5.0、6.0、7.0、8.0和10.0 mm的筛孔直径进行粉碎,其他饲料原料均采用5.0 mm的筛孔直径进行粉碎。选取210日龄的海兰褐蛋鸡2 592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2只,各组蛋鸡分别饲喂不同玉米粉碎粒度的饲粮。试验期为16周。结果表明:1)玉米和全价饲粮的几何平均粒径随着筛孔直径的增大而增大,但全价饲粮的差异较小。随着筛孔直径的逐渐增大,粉碎能耗逐渐下降,从3.93 kWh/t降低到1.19 kWh/t。2)随着玉米粉碎粒度的增大,平均蛋重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5.0 mm筛孔直径组平均蛋重显著高于10.0 mm筛孔直径组(P<0.05)。随着玉米粉碎粒度的增大,破蛋率、软蛋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6.0 mm筛孔直径组破蛋率显著低于10.0 mm筛孔直径组(P<0.05),7.0 mm筛孔直径组软蛋率显著低于4.0 mm筛孔直径组(P<0.05)。3)7.0 mm筛孔直径组蛋黄比率显著大于5.0 mm筛孔直径组(P<0.05)。4)5.0 mm筛孔直径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6.0、7.0、8.0、10.0 mm筛孔直径组(P<0.05),5.0 mm筛孔直径组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4.0、7.0、10.0 mm筛孔直径组(P<0.05),7.0 mm筛孔直径组干物质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4.0、10.0 mm筛孔直径组(P<0.05)。5)7.0 mm筛孔直径组盲肠大肠杆菌的数量显著低于4.0、10.0 mm筛孔直径组(P<0.05),5.0 mm筛孔直径组的空肠指数显著高于6.0、7.0和8.0 mm筛孔直径组(P<0.05),8.0 mm筛孔直径组腺胃食糜的pH显著低于4.0、5.0 mm筛孔直径组(P<0.05),6.0 mm筛孔直径组回肠食糜pH显著高于4.0、5.0、7.0、10.0 mm筛孔直径组(P<0.05)。由此可见,针对蛋鸡饲粮,粉碎玉米筛孔直径为6.0 mm时,蛋鸡的生产性能和蛋品质较佳,并有利于肠道健康。

  • 北京市周边地区奶牛场青贮饲料瘤胃降解特性对比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对北京市周边地区奶牛场的玉米青贮饲料中干物质(DM)和中性洗涤纤维(NDF)的瘤胃降解特性进行对比分析。以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健康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通过尼龙袋法测定昌平区、延庆区和房山区3个区,每个区3个奶牛场的玉米青贮饲料中DM和NDF的72 h瘤胃降解率及瘤胃降解参数。结果显示:1)房山区奶牛场的玉米青贮饲料中DM含量平均值最高,但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的平均值最低,昌平区和延庆区的奶牛场DM含量平均值相近,延庆区奶牛场的ADF含量平均值最高,昌平区奶牛场的NDF含量平均值最高。2)昌平区2号奶牛场玉米青贮饲料的DM有效降解率最高,达到了38.47%;房山区3号奶牛场玉米青贮饲料的DM有效降解率最低,仅为28.91%;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3)NDF的有效瘤胃降解率以延庆区1号奶牛场最高,达到了30.18%,而最低的房山区2号奶牛场只有19.63%,二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北京市周边地区不同奶牛场的玉米青贮饲料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特性差异较大,应根据奶牛不同生长发育及泌乳阶段的营养需要,结合实际营养成分,合理配比饲粮

  • 不同方法青贮的秸秆对肉羊屠宰性能、组织和器官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探讨不同方法青贮的玉米秸秆对肉羊屠宰性能、组织和器官发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体重为(24.00±2.42) kg的杜泊×小尾寒羊杂交F1代公羔羊80只,随机分成4组,分别以干玉米秸秆(空白正对照组)、无添加剂的玉米秸秆青贮(Ⅰ组)、添加酶菌复合剂的青贮的玉米秸秆(Ⅱ组)、羊草(羊草对照组)为粗饲料,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羊。预试期8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Ⅰ组、Ⅱ组干物质采食量、宰前活重和胴体重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Ⅱ组屠宰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料重比显著低于Ⅰ组(P<0.05);Ⅰ组、Ⅱ组和羊草对照组之间胴体重和屠宰率差异不显著(P>0.05)。2)除Ⅰ组、Ⅱ组和羊草对照组肝脏和瘤胃重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外,各组其他组织、器官重量及它们占宰前活重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3)各组血清生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玉米秸秆经过酶菌复合剂处理后改善了玉米秸秆青贮的饲用价值,与羊草具有相同的促进生长、组织和器官发育的作用。

  • 乳酸菌制剂对全株青贮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乳酸菌制剂对全株玉米青贮品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选取新鲜全株玉米720 kg,平均分为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5 kg。对照组不添加乳酸菌制剂,试验组分别添加2、10和20 mg/kg的乳酸菌制剂,置于室温条件下保存,试验期60 d。于45和60 d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各试验组感官评价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2)试验组乳酸菌数量显著提高(P<0.05),10 mg/kg组45 d及各试验组60 d的霉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3)试验组45 d乳酸、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丁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2和10 mg/kg组60 d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4)45 d,2及10 mg/kg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P<0.05),2 mg/kg组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提高(P<0.05),各试验组氨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60 d,20 mg/kg组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添加乳酸菌制剂可以改善全株玉米青贮品质,提高营养价值,以发酵过程中霉菌数量最低为依据,推荐乳酸菌制剂的添加量为10 mg/kg。

  • 秸秆生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吸附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09-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促进秸秆的资源化利用,以甘蔗渣、茄子秸秆、玉米芯为材料,采用慢速热解技术于 500 ℃条 件下制备甘蔗渣生物炭(SBC)、茄子秸秆生物炭(EBC)、玉米芯生物炭(CBC),检测其去除水中尼泊金乙酯 的特性。吸附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的制备原料显著影响其对尼泊金乙酯的吸附效果,3 种秸秆制备的生 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吸附能力表现为 SBC>EBC>CBC。此外,水中尼泊金乙酯的初始浓度、吸附温度和时 间等因素均能影响吸附效果。三种生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去除率随尼泊金乙酯初始浓度的增加而降低,高 温有利于吸附。45 ℃下尼泊金乙酯初始浓度为 30 mg· L-1时,甘蔗渣生物炭(SBC)对尼泊金乙酯的去除率最 高,达 99.7%。反应在最开始的 120 min 内增加迅速,经过 270 min 达到吸附平衡。生物炭对尼泊金乙酯的 等温吸附线符合 Langmuir 模式和 Freundlich 模式。研究结果为农业秸秆废弃物应用于尼泊金乙酯等有机污 染物的去除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核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研究与应用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2-13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突变体是研究花粉发育和减数分裂的理想材料,也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种质资源。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陆续被成功克隆,为其在工程不育化杂交种生产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玉米细胞核雄性不育的细胞学鉴定、基因克隆和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途径和前景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