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及其土壤变异规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3-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促进水陆交错带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在典型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Pearson 相 关系数法和冗余分析法研究了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的植被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土 壤养分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砾石滩、草地、灌草地和疏林地)的 植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均有显著差异。随着水淹时间的减少,水陆交错带由分布零星草 本植物群落逐渐演变为草、灌、乔植物群落,植被物种α多样性(Shannon-Wiener 指数、Pielou 指数和Simpson 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呈逐渐增加趋势,在砾石滩最低,在疏林地最高。(2) 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差异。随水淹时间的减少,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增加, 而土壤含水量、有效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以上养分含量最大值多出现 在灌草地或疏林地,草地次之,砾石滩最低。(3)相关性及冗余分析得出土壤有效氮、速 效钾、有效磷和有机质与植被物种α多样性各指标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效氮和速效 钾与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关联性最强。综上:漓江水陆交错带不同植被类型下植被物种组成及 多样性、土壤养分具有异质性分配格局,适度水淹有利于植被群落聚集,对土壤养分积累有 一定促进作用;草本植物对适度水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漓江水陆交错带生态修复过程中 需针对性设计不同植被类型区域的修复方案,并充分考虑植被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效养分之 间的关系。

  • 喀斯特林地细根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 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 含量和比值及其与环境 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总体上乔木林两类细根C、N、P 含量高于灌木林,表明乔木 物种细根对养分的吸收和储存比灌木物种更强。另外,两种林地类型活细根C 含量显著高 于死细根(P < 0.05),而活细根N、P 含量则低于死细根。(2)两种林地类型的两类细根 C 含量在雨季均低于旱季;灌木林活细根N、P 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乔木林相反。灌木 林活细根C∶N、C∶P 和N∶P 比值在雨季均低于旱季;乔木林两类细根的C∶N 和C∶P 比值在雨季高于旱季,而N∶P 比值则是雨季低于旱季。雨季较低的活细根N∶P 比值,表 明灌木林和乔木林的植物在雨季的P 限制程度较低。(3)两种林地类型上坡两类细根的C 含量均高于中坡和下坡,而灌木林下坡N、P 含量相对较高,乔木林中坡N、P 含量相对较 高;灌木林上坡两类细根C∶N、C∶P、N∶P 比值相对较高,乔木林下坡两类细根的C∶N 比值高于其它坡位而C∶P 和N∶P 比值是上坡高于其它坡位,表明两种林地中的植物在上 坡受P 限制影响较强,在中下坡受影响较弱。(4)冗余分析表明,林地类型、有效磷、季 节是细根C、N、P 养分含量及比值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们的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8.8%、6.6%、 6.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时应考虑适当的林地类型、季节以及坡位差异 造成的N: P 比值变化的影响,以便于加快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

  • 皖北淮河平原幼龄‘中山杉118’根际与非根际细菌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生态景观绿化树种‘中山杉 118’对皖北淮河平原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该研究分析了其根际 与非根际土壤养分差异、微生物类群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4 a 生‘中山杉 118’根际对大量元素的 富集能力较弱,水解性氮和有效磷出现亏欠现象,全氮与非根际持平,对全磷、全钾和速效钾有低程度的 富集;‘中山杉 118’根际对微量元素铁、铜、锰的富集能力较强,其中根际有效锰含量显著高于非根际;‘中 山杉 118’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均为碱性,根际 pH 略小于非根际,且根际的电导率大于非根际,根际对速效 钠、速效镁、速效钙有一定程度的富集,对有机碳和有机质也有一定的富集性。(2)Anosim 组间群落结 构差异显著性检验 R 值为 0.224(P=0.022),R 值显著大于 0,表明‘中山杉 118’根际与非根际细菌群落差 异显著。‘中山杉 118’根际与非根际共有 OTUs 5 283 个,根际特有 1 307 个,非根际特有 1 265 个。根际细 菌多样性略小于非根际,两者的优势菌种为厚壁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粘球 菌门、放线菌门、泉古菌门,其中仅酸杆菌门与有效磷显著正相关,丰度较高的菌种中厚壁菌门、拟杆菌 门在根际的含量 17.94%、5.21%高于非根际 1.84%、3.90%,且两者与环境因子相关性不显著。梭菌纲、拟 杆菌纲和芽孢杆菌纲在根际的丰度比非根际分别高出 14.05%、1.32%、2.06%。(3)UPGMA 聚类树表明, ‘中山杉 118’根际 R4 样品独聚一枝,非根际样品 NR4 和 NR5 聚为一枝,NR1、NR2 和 NR3 与根际 R1、 R2、R3、R5 聚为一枝,R4 的物种多样性及物种丰度明显低于其他样品且分布不均匀。综上认为,尽管幼 龄‘中山杉 118’根际效应较弱,但其是根际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富集的主要因素,栽培过程中应多补充 微量元素,适量补充大量元素。

  • 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对根际土酶活性和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对根际土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我们测 定了灌草丛、灌木林、灌乔林和乔木林4 个植被恢复阶段群落水平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的 β-1,4-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 磷酸酶(ACP)的活性与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根际 土以及根系分泌物的4 种酶活性在植被恢复后期显著高于植被恢复前期;乔木林的根系分 泌物酶活性C:P 和N:P 比值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阶段,而根际土酶活性比值相反。相关 分析显示,根系分泌物酶活性与对应的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对于根系分泌物酶活 性,土壤酶活性与相关养分的相关性程度明显变强了。另外,根际土以及根系分泌物βG、 NAG 和LAP 酶活性与根际土有机碳(SOC)和全氮(TN)呈显著正相关,根际土以及根 系分泌物ACP 酶活性与根际土速效磷(AP)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 根系分泌物酶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具有正向的作用。根系分泌物酶是土壤酶的有利补充, 在碳氮磷养分循环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控根系分泌物分泌及其酶活性可能为喀 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新的视角。

  • 施盐和磷对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及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施盐磷对重要海防林树种台湾相思幼苗叶光合作用与养分特征的影响,该文 设置 0%(B0)、0.2%(B1)、0.4%(B2)、0.6%(B3)和 0.8%(B4)的 NaCl 溶液和不施 (P0)、0.5 g·kg-1(P1) 和 1.5 g·kg-1(P2) 3 个供磷水平过磷酸钙磷肥,在此基础设置盐磷 6 个耦合处理,测定幼苗光 合作用和养分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盐胁迫显著抑制台湾相思幼苗的生长发育,盐度 含量越高,影响程度越大。低盐施磷对台湾相思幼苗生长不利,中高盐施磷显著减缓盐对幼 苗生长的抑制作用。(2)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受盐胁迫影响显著。中低盐施磷后气孔关 闭程度上升从而加剧盐胁迫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但高盐适当施磷可显著提高台湾相思幼 苗光合能力。(3)盐胁迫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且对光系统Ⅱ造成危害。低盐胁迫施磷对 台湾相思幼苗叶绿素合成不利,高盐适当施磷可以提高叶绿素合成量、稳定细胞膜结构以及 提高叶片潜在光合能力。(4)盐胁迫对叶的 Fe、Mn、Na、Cu 等金属元素含量有较强干扰。 盐胁迫基础上施磷有效促进幼苗对部分元素的吸收。整体上,盐胁迫条件上施磷可以提高台 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和吸收养分的能力。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台湾相思树的耐盐性以及磷利用 率提供理论依据,为沿海防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意义。

  • 广西天坑森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和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天坑负地形生境土壤酶活性、养分和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内在联系, 为喀斯特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与重建提供理论基础。该文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为 研究区,基于天坑坑内—坑口—坑外群落多样性调查和土壤生境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 冗余分析方法,探究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坑内 木本植物有 21 种 31 属 20 科,坑口木本植物有 91 种 58 属 58 科,坑外木本植物有 47 种 30 属 30 科,天坑坑内 Margalef 指数和 Patrick 指数显著低于天坑坑口和坑外生境,沿天坑 坑内—坑口—坑外生境变化,物种分布总体较为均匀,但物种数量增多;(2)天坑坑外土 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坑内和坑口生境,坑内的土壤全镁、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 高于坑口和坑外生境,坑外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坑口和坑内生境, 表明天坑坑内土壤磷含量较高,但土壤酶活性总体偏低;(3)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土 壤酶活性相关性强。综上结果可知,天坑生境对物种多样性、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 的分布特征影响较大,土壤速效磷、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含水量、土壤脲酶、土壤全镁 和土壤全磷是影响天坑森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 黄土高原小流域不同植物群落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的垂直 变化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黄土高原生态恢复重建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特征是评价黄土区植被恢复效应的有效途径。该文以典型半干旱黄土小流域􀀁3 种恢复方式下(天然荒草、自然恢复、人工恢复)的􀀁5 种植物群落(长芒草群落、赖草群落、苜蓿群落、柠条群落、山杏群落)不同深度的土壤(0~20 cm、20~40 cm、40~60 cm)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法分析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变化特征,并探讨各指标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群落类型和土壤土层深度对土壤SOC、TN、TP 均有显著影响,土层深度还显著影响土壤􀀁TK 的分布,但两者交互作用只对TN 含量有显著影响。0~20 cm 土层中,土壤􀀁SOC、TN 含量表现为柠条灌丛显著高于长芒草、赖草、苜蓿和山杏群落(P<0.05)。(2)在土壤垂直剖面上,除􀀁C:N 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外,其他土壤化学计量比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在􀀁0~20 cm 和􀀁20~40 cm 的土层中,土壤􀀁C:N 表现为赖草群落显著高于长芒草、苜蓿、柠条和山杏群落(P<0.05),而土壤􀀁C:P、􀀁N:P、N:K 均表现为人工恢复柠条群落最高;在􀀁40~60 cm 的土层中,山杏土壤􀀁C:K 显著低于长芒草、赖草、苜蓿和柠条群落(P<0.05)。(3)不同群落土壤􀀁SOC、TN、TP、TK 含量彼此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SOC 含量与􀀁TN 含量、TN 含量与􀀁TP 含量、SOC 含量与􀀁TP含量、TN 含量与􀀁TK 含量在􀀁5 种植物群落中均达到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C:P 与􀀁C:K、􀀁C:K 与􀀁N:K、N:P 与􀀁N:K 间均具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C:N 与􀀁N:P、C:N 与􀀁N:K、P:K与􀀁C:P、P:K 与􀀁N:P 间均呈负相关关系。综合来看,不同植物群落土壤􀀁SOC、TN、TP、TK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人工恢复柠条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综合更强,更有利于改善当地土壤质量。

  • 增加提高大狼耙草入侵种群的生长和竞争能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2-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了解养分增加对入侵植物生长和竞争的影响以及不同入侵种群对养分变化响应的差异 有助于预测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为探讨大狼耙草的入侵风险,该文通过同质种植园实验, 研究了不同养分水平下大狼耙草河北、江苏、江西和广西四个入侵种群在单种和各种群与近 缘本地植物金盏银盘混种时的生长和竞争响应。结果表明:(1) 单种时四个种群的株高、分枝 数和总生物量在高养分下显著高于低养分下,繁殖比在低养分下显著高于高养分下(江苏种群 除外);混种时四个种群各生长参数的竞争响应在高养分下小于低养分下。(2) 各养分下,广 西和江西种群的株高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河北种群,广西种群的分枝数最多(低、中和高养分 下分别为12±0.86、16.83±0.95 和21.83±1.14);河北种群的繁殖比在低养分[(47.33±3.29)%] 和高养分[(25.74±2.82)%]下最高,且显著高于同养分下的广西种群[低养分为(30.92± 1.78)%和高养分为(19.77±1.22)%]。中养分下,河北种群总生物量的竞争响应(-0.51±0.04) 显著大于广西种群(-0.35±0.06),繁殖生物量的竞争响应(-0.46±0.03)也显著大于广西种群 (-0.28±0.07)。以上结果说明了高养分提高大狼耙草的生长和竞争能力;并且,生长和竞争能 力在种群间有差异。养分增加和入侵种群间基因流可能会潜在地提高大狼耙草的入侵风险。

  • 氮、磷、钾肥对绣球‘花手鞠’容器苗生长及状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指导绣球容器苗的合理施肥,该研究以两年生盆栽绣球‘花手鞠’(Hydrangea macrophylla ‘Hanatemari’)为材料,利用“3414”平衡施肥设计,研究了氮(N)、磷(P)、钾(K)三种肥料的四个水平(N、K2O:0、4、8、12 g·plant-1;P2O5:0、1.5、3、4.5 g·plant-1)对‘花手鞠’生长及植物养分状况的影响,并利用临界浓度法确定适宜的施肥量,为绣球容器苗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N肥处理中‘花手鞠’苗高、蓬径、植物生长指数(PGI)、地上部分及全株生物量均随施肥量升高呈上升趋势,当施肥量超过“2”水平时这些指标变化不再显著,或略有下降。(2)低水平P肥(P1)和低水平K肥(K1)有利于􀀁‘花手鞠’生物量的积累。(3)绣球叶片和茎中的养分含量均随N、P、K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而根系中K含量随K肥水平的升高变化不显著,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根据临界浓度法确定‘花手鞠’叶片中N和P的适宜范围分别为35.31~46.64 g·kg-1和1.88~2.28 g·kg-1。综合考虑养分含量、植物生长指标及生产成本,盆栽绣球N、P、K肥适宜的用量为N2(8 g N·plant-1)、􀀁P1(1.5 g P2O5·plant-1)和K1(4 g K2O·plant-1)。

  •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对泡核桃功能性状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影响因素,可揭示其对石漠化环境的适应机理。该文以中国南方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的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为对象,揭示土壤养分对叶片结构和光合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泡核桃叶功能性状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叶面积减小,比叶面积增大,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先降后升,蒸腾速率、胞间CO2 浓度、气孔导度和光能利用率先下降后升高,其他性状变化趋势不显著。(2)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养分能够解释 37.4%的光合性状变异与 53.4%的结构性状变异,其中全磷和溶解性有机碳对光合性状影响最大;对结构性状影响最显著的是碱解氮和速效磷。(3)比叶面积分别与叶干物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极显著正相关,叶厚度与叶组织密度极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胞间 CO2 浓度、气孔导度极显著正相关,水分利用速率与蒸腾速率、胞间 CO2 浓度、气孔导度极显著负相关;光能利用率与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泡核桃为适应喀斯特石漠化的特殊生境采取增强生长功能性状,同时提高资源获取能力的开拓型生长策略,以提高对环境胁迫的抵御和适应能力。

  • 苦竹叶片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海拔梯度对苦竹林立竹叶片C、N、P 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苦竹林丰产培育提供参考。以 3 个海拔梯度 [低海拔,(200±10) m;中海拔,(400±10) m;高海拔,(800±10)m]苦竹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 1-3 年生立竹叶片 C、N、P 含量,分析了其化学计量特征和异速增长关系。结果表明:立竹年龄对苦竹叶片 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影响明显,随立竹年龄的增大,苦竹叶片 C、N、P 含量和 N:P 总体上均呈降低趋势,而C:N、C:P 总体上呈升高趋势。海拔对苦竹叶片 C、N、P 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有重要影响,随海拔梯度升高,不同年龄立竹叶片 C 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变化趋势,N、P 含量总体上呈降低趋势,而 C:N、C:P 和 N:P 均呈升高趋势。不同海拔梯度苦竹林立竹叶片 C、N、P 含量和 C:N、C:P 差异显著,中、高海拔苦竹林立竹叶片 N:P 无显著差异,均显著高于低海拔苦竹林;不同海拔梯度苦竹林立竹叶片 C、N、P 间呈显著的正异速增长关系,随海拔梯度的升高,C-N、C-P 异速增长指数显著升高,而 N-P 异速增长指数显著下降。研究表明,高海拔苦竹林虽然 N、P 利用效率提高,但立竹叶片碳含量较低,P 素限制性作用增强;中海拔苦竹林不仅具有较高的N、P利用效率,而且立竹叶片碳含量高,是苦竹林丰产培育的适宜海拔。

  • 高原山地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石漠化演替过程中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评价石漠化地区土壤恢复效应的有效途径。本文以 5 个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分析 0~20 cm 土层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状况、稳定性水平和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而言,无石漠化样地中>2 mm 和 0.25~2 mm 两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其平均直径(MWD、GMD)最大,而可蚀性 K 值最低。(2)不同石漠化环境中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变化范围是 20.78~56.28 g‧kg -1 、1.17~2.14 g‧kg -1 以及 0.41~0.97 g‧kg -1 ,无石漠化样地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全磷含量在 5 种环境中变化规律不明显;团聚体C/N、C/P 和 N/P 的变化范围分别是 11.50~28.60、25.19~121.75 和 1.65~4.69,无石漠化样地团聚体 C/N、C/P 和 N/P 均明显高于潜在、轻度、中度和强度,较小粒径 C/N 较高,而 C/P和 N/P 较高为>2 mm 和 0.25~2 mm 两粒径。(3)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别与其 C/N、C/P 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全磷含量则与 C/P、N/P 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PC/N>N/P。该地从无石漠化到强度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无石漠化土壤结构较好,团聚体中 N 元素成为影响该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 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养分变化特征,在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选择了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 种林分,分析了马尾松针叶和根系的C、N、P 含量和比值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显示:(1)所有龄林与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N:P 比值均大于16,表明该地区马尾松明显受P 限制,幼龄林更加明显。(2)马尾松针叶C 含量随着林龄增长逐渐增大后下降,N 与P 含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导致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呈微弱上升趋势但没达到显著水平;根系C 含量、P 含量和C:N 比值逐渐增大,N 含量、C:P 比值和N:P 比值呈U 字型且都在幼龄林最大;针叶和根系在成熟林阶段均具有较高的P 含量和最高的C 含量。(3)中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的C 和N 含量较高且P 含量最高,C:N 比值较低且C:P 比值和N:P 比值最低;根系的C、N 和P 含量较高,而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较低。(4)马尾松的根系养分尤其是P 含量在不同龄林和不同密度林之间的变化比针叶更加剧烈,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比针叶更强。上述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受P 限制,在低龄林加强P 肥管理和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中等密度)则有利于缓解马尾松受P 限制的状态。

  • 珍贵固氮树种降香黄檀与二代巨尾桉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以二代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邻接的二代巨尾桉纯林(PP)作为对照(CK),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土壤酶活性分别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重点探究南亚热带 PP 引入降香黄檀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PP 相比,(1)MP 的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 pH 值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 61.92%(P<0.05)、60.12%(P<0.05)、72.87%(P<0.01)、488.49%(P<0.01)和 15.97%(P<0.05);(2)MP 的真菌/细菌(F/B)显著降低,但总微生物生物量、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G-/G+)并无显著变化;(3)MP 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而 pH 值、NH4+-N 和 C/Nlitter是驱动其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异的最显著性因子;(4)MP 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 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提高,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显著降低,酚氧化酶(PO)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该研究说明在连续短周期经营的桉树林中套种固氮树种降香黄檀,将可能是提高桉树林土壤质量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

  • 蒋家沟流域不同海拔灌草层群落特征与土壤关系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干热河谷区不同海拔梯度植物群落灌草层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水分之间的关系,选择干热河谷典型流域——蒋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域。在流域内海拔1 400~3 000 m范围设置样带,并对样带内8个海拔梯度的植物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统计不同海拔梯度灌草层的物种组成,测定土壤养分、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并将土壤指标与植被多样性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内样地共发现灌草层植物32科77属80种,且灌草层植物群落组成、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全磷(TP)含量、土壤含水量和持水量均受海拔梯度的显著影响(P<0.05)。其中,土壤含水量、持水量、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均随着海拔升高不断增加,且高海拔区域SOC含量显著高于中低海拔区域(P<0.05)。土壤TP含量与Pielou指数,土壤含水量与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物种数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除海拔梯度外,土壤养分、水分含量也是影响植物群落灌草层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 有机肥对粉垄蔗地土壤及甘蔗产量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施用有机肥对粉垄条件下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蚯蚓粪、猪粪分别与复合肥配施于粉垄蔗地中,并以单施复合肥作为对照,研究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对粉垄土壤理化性状及甘蔗养分、产量、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有机肥与复合肥混施可在不同时期分别提高粉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对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的提升主要集中于甘蔗生长前期(6月—8月),但在土壤pH值和容重方面影响不显著。(2)蚯蚓粪、猪粪与复合肥混施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甘蔗生长前期的+1叶和根系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使产量分别比对照提升了28.09%和32.81%。砍收时甘蔗的茎长、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蔗汁糖分、甘蔗糖分高于对照但不显著,出苗率、分蘖率、锤度影响不显著。(3)粉垄耕作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也能提高甘蔗根叶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提高甘蔗产量。

  • 番茄对不同水平下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化感作用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外来入侵植物分泌的化感物质能够影响本地植物的生长生理特性,养分水平对入侵植物的化感潜力有重要影响。通过将番茄植株分别与同种番茄、南美蟛蜞菊、蟛蜞菊植株相邻原位种植,以15%、25%、50%、75%的Hoagland培养液模拟不同养分水平开展温室控制实验,探究不同养分水平下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及其亲缘植物蟛蜞菊的化感作用对本地植物番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番茄在75%养分水平下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物量显著优于其余三个养分水平。(2)随着养分水平降低,番茄叶片的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实际光合量子产量[Y(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及植株的总生物量显著减少,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和植株根系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增加。(3)在25% Hoagland培养液处理下,与南美蟛蜞菊混植番茄的Fv/Fm、Y(II)、qp和总生物量显著低于与蟛蜞菊混植番茄,NPQ和根系生物量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与蟛蜞菊混植番茄。上述结果说明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可能通过根系分泌化感物质抑制番茄的生长发育,且南美蟛蜞菊的化感作用强于蟛蜞菊,而增加栽培基质中的养分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南美蟛蜞菊和蟛蜞菊对番茄的化感胁迫作用。

  • 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变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结构和归还状况的影响,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中,凋落叶初始C含量在过熟林和成熟林较高,N含量在过熟林和中龄林较高,而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导致凋落叶的C﹕N比值和C﹕P比值在成熟林最大,而N﹕P比值不同林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处在较快生长期的幼龄林和中龄林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2)不同密度林中,随着林木密度的增加,凋落叶初始C含量逐渐升高,N含量无显著变化,而P含量在降低;高密度林凋落叶的初始C﹕P比值和N﹕P比值较高,说明高种植密度下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P素重吸收较强。(3)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的破碎凋落叶C含量、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比未破碎凋落叶的低,而N和P含量较高,说明凋落物在降解过程中出现N和P养分的富集现象。(4)中林龄和较高种植密度的马尾松破碎凋落叶与未破碎凋落物的C含量差值最大,而C﹕N比值和C﹕P比值也较低,说明这两种林分的凋落叶C的降解速率可能较大。上述结果表明,中龄林和中高、高密度林的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重吸收效率较高,且凋落叶C的潜在分解速率较高,可能利于有机碳较快进入土壤中。

  • 茂兰喀斯特森林退化区凋落物的分解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6-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亚热带气候型的茂兰喀斯特森林退化区次生林和灌木林的凋落物分解动态过程,采用分解袋法,对茂兰喀斯特森林退化区不同类型的凋落物在不同坡位的分解状况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观测研究。通过分析凋落物分解时的失重量和失重率的动态变化,比较次生林和灌木林的凋落叶的失重率变化以及不同坡位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类型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和失重率在退化区内存在明显的差异,落叶>常绿叶>枯枝(P<0.05),三种凋落物整体变化趋势在分解过程中大致相同, 它们在早期都快速分解,中期分解变慢,后期开始加速;落叶在次生林与灌木林中的分解速率为前期基本同步,后期为灌木林落叶>次生林落叶,而常绿叶在灌木林与次生林中的分解速率表现为基本同步;利用回归方程对凋落叶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进行估测,得出落叶和常绿叶在在灌木林中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少于次生林的;在不同坡位,三种凋落物分解速率的总体趋势为中坡>上坡;三种凋落物的C含量波动性较大,但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分解时间的增加而减少,随着分解时间增加,N含量增加,而C/N比降低。

  • 饲粮碘添加水平对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利用率及氮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碘添加水平对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利用率及氮代谢的影响,以确定五龙鹅饲粮中适宜的碘添加水平。选择4周龄健康五龙鹅3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碘的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0.30、0.60、1.20、2.40 mg/kg碘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Ⅲ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Ⅰ、Ⅱ、Ⅳ、Ⅵ组(P<0.05),Ⅲ组的料重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Ⅴ组(P<0.05或P<0.01)。2)Ⅲ组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Ⅲ组的胸肌率显著高于Ⅰ、Ⅳ、Ⅴ、Ⅵ组(P<0.05),Ⅲ组的腿肌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Ⅳ组的腹脂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Ⅵ组(P<0.05或P<0.01)。3)Ⅲ组的粗蛋白质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粗脂肪、粗灰分利用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钙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磷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利用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的酸性洗涤纤维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或P<0.01)。4)Ⅲ组的沉积氮和沉积效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Ⅵ组(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碘可提高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利用率,5~16周龄五龙鹅饲粮中碘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30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