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我国五种仙茅科植物叶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澄清仙茅科属间系统关系的分类学问题,本文选择了我国仙茅科三属五种植物为研 究对象,利用显微镜、扫描电镜和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其叶形态、叶表皮显微特征和叶解 剖特征,结果如下:(1)叶形态有三种:小型平整叶、中型波状叶、大型折扇状叶。(2) 叶表皮毛状体结构为单细胞单列,可分为三类:长柔毛、糙伏毛和星状柔毛。(3)叶表皮 细胞有六边形和五边形,气孔为平列型、椭圆形,气孔大小和密度呈反比。(4)蜡质纹饰 有四类:光滑、颗粒、屑状和壳状。(5)叶中脉横切面分平整型和龙骨型,维管束有圆形 和长圆形,叶表皮厚度和表皮细胞具相关性。五种植物的叶形态和叶解剖特征比较分析认为, 一些特征组合有助于理解属间亲缘关系,其余特征则适用于种间物种鉴定。

  • 浙江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及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次生针阔混交林是亚热带地区常见的森林类型,研究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的演替特征及其更新规律,将为本地区植被恢复及森林经营管理提供重要依据。该文基于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 1 hm2固定样地 2013 和 2018 年两次调查数据,从木本植物组成、群落物种多样性、物种重要值、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了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2013—2018 年间,群落内物种数和植株数均呈显著下降(P<0.05);(2)样地内DBH≥1 cm的个体死亡1 505株,年均死亡率6.40%,新增个体 71株,年均补员率0.35%;(3)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下降(P<0.05),其中 Margalef 丰富度指数下降最多,降低了 25.03%,Shannon-Wiener 指数降低了 11.88%;(4)林冠层中常绿阔叶树种的优势地位在进一步加强,而针叶树种的优势度在逐渐下降;(5)5 年间,大、中径级的个体比例逐渐增加,小径级植株的存活个体比例逐渐下降。本研究表明,2013—2018 年间,东白山次生针阔混交林群落组成和结构总体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动态变化,群落处于次生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快速演替阶段。

  • 传统傣药竹叶兰的花粉团发育及分类学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了兰科单型属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过程,包括花形态解剖特征、8个花粉团的形成机制、花药壁发育模式、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等特征,为该属复杂的系统亲缘关系提供胚胎学证据,结果如下。成熟花药有两个药室,每个药室有4个一簇金色的花粉团,被白色花药帽。早期花药原基分化出的一对并列侧生药室,每个药室中央小孢子囊分化出一对纵横交错的不育隔膜组织将其分割为4个次生小孢子囊,最后发育为4个花粉团。花药成熟时,由于每个药室内的花粉团间的隔膜组织发生不彻底降解,导致4个花粉团在花药开裂处粘合成一簇。发育完好的花药壁共有6 ~ 7层,由外到内为表皮、3 ~ 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双核绒毡层,符合多层型花药壁的发育模式。花药成熟时,表皮退化,纤维性加厚发生在3 ~ 4层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彻底降解。小孢子母细胞通过同时型胞质分裂产生了正四面体型、左右对称、十字交叉型排列的小孢子四分体。小孢子四分体继续保持在同一胼胝质内完成了雄配子体发育,形成了2 - 细胞型的四合花粉。四合花粉两两或松散或紧密排列,构成了粉质花粉团。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证实、补充并分析了竹叶兰属的花粉团发育特征,为该属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 超大表面积自驱动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制备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9-03-05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目的:利用新型纳米森林材料,构建一种操作简单、检测快速、灵敏度高的用于现场检测的自驱动微流控芯片。方法:利用MEMS加工技术制备出具有优良光学性能和大表面积的石英纳米森林结构微流道,对该纳米森林结构的高度、宽度/横向尺寸、密度、表面积、光学性能、毛细驱动效果、荧光增敏效果做出评价,利用双抗体夹心的方法进行蓖麻毒素的检测。结果:纳米纤维锥底直径约200~300nm,高度约1.0um,纳米森林的密度约为10个/μm2,估测表面积比底面积达5:1以上。其在波长为680nm处的透光率达89.5%,驱动流速约5mm/s,与平面结构相比,其饱和荧光显色成倍提高。蓖麻毒素的检测限低于10 pg/ml,在 10~6250pg/ml范围内具有较好线性关系。结论:基于纳米森林结构,成功构建了一种具有超大表面积和高灵敏度的毛细自驱动微流控芯片。

  • 全混合日粮粗饲料水平对奶牛的挑食行为、瘤胃内容物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粗饲料水平对奶牛挑食行为、瘤胃内环境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选用12头泌乳中期[泌乳时间(119±26) d]经产荷斯坦奶牛[体重(629±46) kg],随机分为4组,每组中1头安装瘤胃瘘管,按4×4拉丁方设计,饲喂粗饲料水平分别为40%、50%、60%和70%(干物质基础)的4种全混合日粮。共进行4期动物试验,每期试验21 d。结果表明:饲粮粗饲料水平对奶牛挑食行为有显著(P40%时,奶牛喜食粒度0.05)。随饲粮粗饲料水平的增加,瘤胃液外流速度和瘤胃固相外流速度显著线性增加(P0.05);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显著线性增加(P<0.01),瘦素(LEP)和非酯化脂肪酸(NEFA)含量有线性增加趋势(0.05≤P<0.10),血清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INS)含量有线性降低的趋势(0.05≤P<0.10)。综上所述,饲粮粗饲料水平是影响奶牛挑食行为、瘤胃内容物及血清指标的重要因素。

  • 产酸丙酸杆菌耐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为了解除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酸过程中代谢产物(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实验室保藏的产酸丙酸杆菌(耐30g/L丙酸)为出发菌株P-0,通过丙酸压力筛选获得了一株耐10g/L丙酸的产酸性能良好的菌株P-10,降低了发酵过程中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菌株P-10做摇瓶发酵,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49.66 g/L,产酸速率为0.30g/L·h,较出发菌株P-0提高了53.04%;7L发酵罐实验表明,菌株P-10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55.63g/L,产酸速率0.33g/L·h。同时对菌株P-10做二次接种实验,结果表明,84h为二次接种最适时间段,且84h进行二次接种时,丙酸浓度提高了17.77%,二次接种实验不但有利于有机酸的积累,而且可以提高菌株的产酸能力和耐酸能力;经过选育的菌株P-10具有优良的产酸稳定性,有利于菌种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同时对后续的发酵分离耦合具有重要意义。

  • 产酸丙酸杆菌耐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为了解除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酸过程中代谢产物(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实验室保藏的产酸丙酸杆菌(耐30g/L丙酸)为出发菌株P-0,通过丙酸压力筛选获得了一株耐10g/L丙酸的产酸性能良好的菌株P-10,降低了发酵过程中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菌株P-10做摇瓶发酵,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49.66 g/L,产酸速率为0.30g/L·h,较出发菌株P-0提高了53.04%;7L发酵罐实验表明,菌株P-10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55.63g/L,产酸速率0.33g/L·h。同时对菌株P-10做二次接种实验,结果表明,84h为二次接种最适时间段,且84h进行二次接种时,丙酸浓度提高了17.77%,二次接种实验不但有利于有机酸的积累,而且可以提高菌株的产酸能力和耐酸能力;经过选育的菌株P-10具有优良的产酸稳定性,有利于菌种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同时对后续的发酵分离耦合具有重要意义。

  • 氨基酸供给与内分泌互作调控乳蛋白合成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限制性氨基酸研究是泌乳奶牛研究的一个热点之一,关于其影响乳蛋白合成途径而进行的一系列体内外研究表明:底物效应可能不是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是氨基酸及其构成作为信号因子对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内信号通路的影响。本文从乳蛋白合成的影响因素入手,概括了氨基酸供给、激素分泌及二者相互作用对乳蛋白合成的调节,以期为阐明氨基酸供给影响乳蛋白合成的途径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 全混合日粮饲喂泌乳奶牛群摄入养分偏离的原因分析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全混合日粮(TMR)饲喂泌乳奶牛群摄入养分偏离的原因分析及对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30个高产牛群,每个牛群采样5 d。采取牛群TMR及剩料样品,进行养分分析和颗粒分级评定,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记录产奶量,取奶样测乳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养分、颗粒的变异系数与牛群生产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30个牛群饲喂的TMR产奶净能(NEL)和粗蛋白质(CP)、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微生物蛋白质(MCP)、瘤胃非降解蛋白质(RUP)、瘤胃能氮平衡(RENB)、小肠可消化粗蛋白质(DCPSI)、钙(Ca)含量分别为6.56 MJ/kg和16.22%、35.71%、21.38%、77.84 g/kg、92.15 g/kg、14.77 g/kg、104.04 g/kg、1.43%,其中高于配方目标的指标有NDF(1.94%)、Ca(0.57%)、RUP(5.03 g/kg)、RENB(6.95 g/kg),低于配方目标的指标有CP(-0.36%)、ADF(-1.54%)、NEL(-0.12 MJ/kg)、MCP(-7.71 g/kg)、DCPSI(-2.12 g/kg)(正值表示提高,负值表示降低)。观测期内,RUP[(16.26±7.10)%]、MCP[(22.78±13.38)%]、RENB[(64.29±34.29)%]3种养分的变异系数大于10%,其他养分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长、中、短、细4类颗粒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5.78±9.25)%、(9.12±7.86)%、(6.00±4.00)%、(11.15±9.62)%。回归分析表明,TMR养分和颗粒度变异影响产奶量和乳成分,NEL变异系数每升高1个百分点,产奶量下降3.662 kg/d;长颗粒变异系数每升高1个百分点,产奶量下降0.124 kg/d,乳脂率升高0.012%。结果提示,TMR饲喂泌乳奶牛摄入养分因投料不准确、加工质量不稳定、搅拌不均匀、挑食等与配方养分产生差异。TMR加工质量稳定性影响到产奶量和乳成分,其中NEL、DCPSI、RENB的变异影响产奶量,长颗粒变异影响产奶量和乳脂率。

  • 产酸丙酸杆菌耐酸菌株的选育及其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为了解除微生物发酵生产丙酸过程中代谢产物(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实验室保藏的产酸丙酸杆菌(耐30g/L丙酸)为出发菌株P-0,通过丙酸压力筛选获得了一株耐10g/L丙酸的产酸性能良好的菌株P-10,降低了发酵过程中丙酸对菌体生长的抑制作用。菌株P-10做摇瓶发酵,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49.66 g/L,产酸速率为0.30g/L·h,较出发菌株P-0提高了53.04%;7L发酵罐实验表明,菌株P-10发酵周期168h,丙酸浓度为55.63g/L,产酸速率0.33g/L·h。同时对菌株P-10做二次接种实验,结果表明,84h为二次接种最适时间段,且84h进行二次接种时,丙酸浓度提高了17.77%,二次接种实验不但有利于有机酸的积累,而且可以提高菌株的产酸能力和耐酸能力;经过选育的菌株P-10具有优良的产酸稳定性,有利于菌种的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同时对后续的发酵分离耦合具有重要意义。

  • Thymidine Kinase 1 (TK1) 重组蛋白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为获得具有免疫原性的TK1重组蛋白。通过构建能够表达TK1蛋白的重组菌BL21-pET32a-TK1,采用大肠杆菌pET32a表达系统,优化IPTG浓度、诱导温度、诱导时间使BL21-pET32a-TK1重组菌表达目的蛋白的作用条件最佳。表达产物用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获得TK1蛋白,并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进行检测。用TK1重组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检测蛋白免疫原性。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能够表达TK1蛋白的重组菌BL21-pET32a-TK1,在37℃条件下,IPTG浓度为0.2mM/L、诱导6h时重组蛋白TK1表达量最高。镍离子亲和层析梯度洗脱在80mM咪唑条件下TK1蛋白纯度最大,灰度分析为87.3%,浓缩后蛋白浓度为5.96mg/ml。用该蛋白制备杂交瘤共获得10株稳定分泌TK1抗体的阳性单克隆细胞株,表明TK1重组蛋白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本实验成功获得可溶性、抗原活性高、免疫原性强的TK1重组蛋白,为肿瘤科学及临床应用研究提供物质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