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小黄花茶内生真菌的多样性分析及抑菌活性初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小黄花茶内生真菌种类和种群分布规律以及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该研 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小黄花茶内生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进行鉴定, 结合统计学分析评价其多样性,再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菌株。结果表明: (1)从小黄花茶 324 份组织块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 261 株,隶属于 1 门 5 纲 9 目 22 属,其 中优势属包括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间座壳属(Diaporthe)、拟盘多毛孢属 (Pestalotiopsis),分离频率分别为 21.84%、16.86%、10.34%。(2)研究发现小黄花茶内 生真菌在不同季节分布不同,冬季分离出的菌株数量最多,为 72 株,占 27.59%,分属于16 个属;春季 62 株,分属于 13 个属;夏季 59 株,分属于 15 个属;秋季 68 株,分属于 13个 属;冬季的香农-维纳指数(H′)、辛普森指数(D)、均匀度指数(E)和丰富度指数(M)最 高,春季与冬季内生真菌种类相似性较高,夏季与秋季内生真菌种类相似性较高。(3)小 黄花茶内生真菌不同部位分布不同,茎中内生真菌的分布最多,有 102 株,占 39.08%,分 属于 15 个属;根 61 株,分属于 10 个属;叶 98 株,分属于 15 个属;茎的香农-维纳指数、 辛普森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最高,叶部与茎部内生真菌种类最为相似。(4)平 板对峙结果显示,在35 株供试内生真菌中,有26 株内生真菌至少对1 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 制作用,占74.29%,其中CJ-II-2、XY-V-3、QY-II-4、QJ-III-2、DJ-I-2 对8 种植物病原真菌 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XY-V-3 对8 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最佳,抑菌率均高于50%, XY-V-3 和QJ-III-2 对2 株小黄花茶病原真菌的抑菌率高于50%,具备防治小黄花茶自身病 害的潜力。小黄花茶内生真菌多样性丰富,部分菌株表现出较好地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作用, 为生物防治产品的研发和小黄花茶病害的防治奠定了基础。

  • 油橄榄AP2/ERF 转录因子鉴定及水胁迫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 AP2/ERF 基因家族在油橄榄水胁迫中的应答机制,该研究对受干旱及水淹胁迫的‘佛奥’和 ‘TYZ-1 号’2 个品种的根和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基于全基因组数据对油橄榄中 AP2/ERF 转录因子的蛋白理化性质、基因结构及系统进化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与水胁迫相关的 AP2/ERF 转录因子在两个油橄榄品种中的基因表达差异情况并用荧光定量 PCR 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在油橄榄中鉴定得到 110 个 AP2/ERF 基因家族成员,该 110 个蛋白质所含氨基酸大小为 173-717bp,均不存在信号肽,为非分泌蛋白,将油橄榄 AP2/ERF 与模式植物拟南芥 AP2/ERF 蛋白构建进化树,发现油橄榄 AP2/ERF蛋白分为 AP2、RAV、ERF 和 Solosist 四个大类,其中 ERF 分为 ERF 和 DREB 两个亚类,ERF 包含 ERF B1~ERF B6 六个子亚类,DREB 包含 DREB A1~DREB A6 六个子亚类,这与模式植物拟南芥 AP2/ERF 的分类一致,每个亚家族同时包含了油橄榄和拟南芥 AP2/ERF 蛋白,说明拟南芥和油橄榄的 AP2/ERF 家族在进化水平上有一定的相似性。(2)基因结构及保守元件分析中发现油橄榄 AP2/ERF 同一亚家族蛋白具有相同的基因结构及保守元件。结合基因表达和进化树中已知水分调控功能的基因初步推测OeAP2-75,OeAP2-97, OeAP2-101,OeAP2-23, OeAP2-13 与 油 橄 榄 水 分 调 节 密 切 相 关 , OeAP2-13,OeAP2-28,OeAP2-104, OeAP2-75, OeAP2-80,OeAP2-50 在两个品种中都有不同的表达量,推测这可能是‘佛奥’和‘TYZ-1 号’抗性不同的原因。利用 RT-qPCR 技术检测油橄榄 AP2/ERF 基因在不同胁迫下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 OeAP2-101,OeAP2-28, OeAP2-42 受水胁迫诱导显著上调,这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该研究结果可为油橄榄 AP2/ERF 家族基因的抗逆性表达及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为油橄榄选育抗旱、耐涝砧木品种提供了方法和理论依据。

  • 民族药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民族药刺梨根茎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为验证该民族药化学成分的抗炎功活性。该文以民族药新鲜刺梨根茎为原料,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其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炎症模型,考察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对巨噬细胞经LPS刺激后产生的NO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刺梨根茎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获得1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刺梨苷(1)、野蔷薇苷(2)、蔷薇酸(3)、β-D-glucopyranosyl-(2a→1b)-2a-O-β-L-arabinopyranosyl-(2b→1c)-2b-O-β-L- arabinopyranosyl-(2c→1d)-2c-O-β-L-arabinopyranosyl-(2d→1e)-2d-O-β-L-arabinopyranosyl-(2e→1f)-2e-O-β-L-arabinopyranoside(4)、儿茶素(5)、3-O-methylellagic acid-4´-O-β-D- xylopyranoside(6)、3-O-methylellagic 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7)、委陵菜酸(8)、桦木酸(9)、spinosic acid(10)、arjunic acid(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α-tocopherol(14)、正二十六烷(15)。其中化合物4、6、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对其中的化合物1-7进行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1-7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的NO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化合物1-7在抗炎作用上表现出较好活性,其IC50分别为25.07、24.56、17.65、9.80、16.67、40.83、34.98 μmol·L-1 (阳性对照地塞米松22.46μmol·L-1 ),其中化合物3、4、5的活性优于地塞米松。实验结果阐明了刺梨根茎中的三萜类、鞣花酸类、黄酮类和寡糖类化合物是其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验证了刺梨根茎的民间抗炎功效。

  • 三种厚朴叶绿体基因组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8-0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深入发掘日本厚朴、厚朴、凹叶厚朴叶绿体基因组差异,筛选厚朴优良性状候选基因,开展三种厚朴的分子遗传研究,该文利用 Illumina HiSeq 高通量测序平台首次对日本厚朴叶绿体进行测序、组装,并与已有的厚朴、凹叶厚朴叶绿体基因组共同注释,获得三个物种叶绿体基因图谱,筛选出三个基因组中的差异基因,又与同科中 11 个亲缘物种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比对,构建 NJ 遗传树。结果表明:日本厚朴叶绿体基因组的 Clean Reads 为 19 791 019,Q30 为 91.33%,组装后基因组全长 160 051 bp,GC 含量为 39.2%,含 tRNA 37 个,rRNA 8 个。比对分析发现三种厚朴具有相似的 IR、LSC 和 SSC 结构,以及 GC 含量和 tRNA 数量,但编码基因种类和数量、内含子和外显子的数量和结构等存在差异。日本厚朴的功能基因数目较厚朴、凹叶厚朴分别多 6 个和 4 个,主要分布于 LSC 区和 IR 区,涉及核糖体大亚基、核糖体小亚基和未知功能基因类群。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进一步显示日本厚朴与凹叶厚朴亲缘关系较近,其次是厚朴。该研究表明日本厚朴具有更丰富的叶绿体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变异特征,是其适应高纬度地区弱光、低温环境的分子机制,这为厚朴类优良品种的分子选育提供有力的指导。

  • 雌雄异株地钱(Marchantia polymorpha)对镉胁迫生理响应的性别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6-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雌雄地钱在镉胁迫下性别响应差异,采用室内培养法,对野外采集的地钱雌雄配子体进行CdCl2 (100 mg·L-1)溶液胁迫处理,定期取样观测其生理指标并在雌雄间进行比较。同时,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雌雄地钱所有指标的综合评价值,评估雌雄地钱耐镉能力差异。结果表明,雌雄地钱在镉胁迫后,各个指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谷胱甘肽 (GSH)、丙二醛 (MDA)均表现出显著上升,过氧化物酶 (POD)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均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叶绿素a (Chla)、叶绿素b (Chlb)均表现出显著下降;雌性地钱叶绿素a/叶绿素b (Chla/Chlb)显著上升雄性地钱仅在胁迫8 d显著上升,其余天数下无显著变化;综合评价值显示耐镉能力:雄性地钱>雌性地钱。该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雌雄异株植物对胁迫的性别响应差异提供了参考。

  • 植物多糖通过核因子κB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信号通路发挥抗氧化作用的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植物多糖是植物提取物中重要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氧化、免疫增强、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在抗氧化作用方面,植物多糖通过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减少炎症因子的分泌,缓解氧化应激损伤;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MAPK/Nrf2)信号通路清除机体或细胞内自由基,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或含量,增强机体或细胞对氧化应激的抗性。本文主要综述了氧化应激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阐述NF-κB及MAPK/Nrf2信号通路在植物多糖发挥抗氧化作用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存在问题,为植物多糖作为抗氧化剂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罗伊氏乳杆菌LR1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营养物质转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罗伊氏乳杆菌LR1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营养物质转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144头初始体重为(6.49±0.01) kg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喹乙醇+75 mg/kg金霉素,罗伊氏乳杆菌组饲喂基础饲粮+5×1010 CFU/kg罗伊氏乳杆菌LR1。试验期为1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血清葡萄糖(GLU)的含量(P<0.05),且显著降低了血清尿素氮(UN)的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胃动素(MLN)和空肠胆囊收缩素(CCK)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MLN的mRNA表达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Na+依赖性谷氨酰胺载体2(ASCT2)、阳离子氨基酸运载体1(CAT1)、小肽转运体1(PepT1)和空肠中性和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以及空肠与回肠y+L氨基酸转运体1(y+LAT1)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空肠y+LAT1、CAT1、PepT1和空肠与回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mRNA表达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脂肪酸合成酶(FASN)和十二指肠与空肠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以及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空肠ACCα的mRNA表达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空肠和回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1)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SGLT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3(SGLT3)的mRNA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1010 CFU/kg罗伊氏乳杆菌LR1对断奶仔猪的肠道营养物质转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断奶仔猪肠道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促进小肽、氨基酸及脂肪酸吸收转运,增强脂肪酸的合成。罗伊氏乳杆菌LR1在替代猪饲用抗生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用于开发新型猪饲料抗生素替代物。

  • 饲粮中添加表皮生长因子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游离氨基酸和小肠黏膜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表皮生长因子(EGF)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血清游离氨基酸和小肠黏膜水解氨基酸含量的影响。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的21日龄断奶仔猪42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和Ⅲ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00和400 µg/kg EGF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4 d。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EGF对断奶仔猪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没有显著影响(P>0.05)。2)断奶后7 d,Ⅱ组血清尿酸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而Ⅱ组和Ⅲ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断奶后14 d,Ⅲ组血清肌酐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且Ⅲ血清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值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饲粮中添加EGF对断奶仔猪血清尿素氮、葡萄糖、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生长激素含量,白蛋白/球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3)断奶后7 d,Ⅱ组血清牛磺酸、丙氨酸、瓜氨酸和组氨酸含量显著低于Ⅲ组(P<0.05),Ⅱ组血清精氨酸、谷氨酸和丝氨酸含量显著低于Ⅰ组和Ⅲ组(P<0.05),各组之间其他血清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4)断奶后14 d,与Ⅰ组和Ⅲ组比,Ⅱ组空肠黏膜缬氨酸和回肠黏膜半胱氨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Ⅱ组空肠黏膜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半胱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组氨酸含量也有升高趋势(P<0.10)。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高剂量EGF能够降低血清免疫球蛋白A等生化指标含量,而饲粮中添加低剂量EGF能够降低血清和小肠黏膜部分氨基酸含量。

  • 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结构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5±1)日龄、体重(6.24±0.32) kg的健康“杜×长×大”杂交仔猪36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8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0、500、1 000和2 000 mg/kg丁酸梭菌的试验饲粮。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250和1 000 mg/kg丁酸梭菌添加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提示,25~55日龄断奶仔猪饲粮添加250~500 mg/kg丁酸梭菌可改善断奶仔猪肠道结构,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乳酸菌胞外多糖益生功能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乳酸菌是公认的食品安全级微生物,其所产胞外多糖是乳酸菌生长代谢过程中产生并分泌于胞外的一种糖类化合物,有多种益生功能,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等。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乳酸菌胞外多糖的结构、功能及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综述了乳酸菌胞外多糖益生功能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对胞外多糖的作用机制作了简要概述,同时讨论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乳酸菌胞外多糖在动物营养中的进一步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 枯草芽孢杆菌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肠道菌群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肠道菌群及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2周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樱桃谷肉鸭6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g/kg枯草芽孢杆菌(BS组)和1 g/kg复合芽孢杆菌(CB组)。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BS组和CB组肉鸭第5周和第3~6周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第5周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3)BS组和CB组肉鸭盲肠中菌落总数、芽孢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S组肉鸭盲肠中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BS组和CB组肉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空肠黏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改善肠道形态,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以及刺激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肉鸭生长。

  • 枯草芽孢杆菌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肠道菌群及肠道形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樱桃谷肉鸭生长性能、免疫器官指数、肠道菌群及肠道形态的影响。试验选取2周龄体重相近、健康的樱桃谷肉鸭60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 g/kg枯草芽孢杆菌(BS组)和1 g/kg复合芽孢杆菌(CB组)。试验期为4周。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BS组和CB组肉鸭第5周和第3~6周的平均日采食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第5周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3)BS组和CB组肉鸭盲肠中菌落总数、芽孢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BS组肉鸭盲肠中乳酸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BS组和CB组肉鸭十二指肠绒毛高度、黏膜厚度、绒毛高度/隐窝深度以及空肠黏膜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空肠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改善肠道形态,增加肠道内有益菌的数量以及刺激免疫器官的发育,促进肉鸭生长。

  • 饲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及乳脂中共轭亚油酸(CLA)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600±29) kg、胎次2~3胎、泌乳期(158±3) d及泌乳量(22.8±1.8) kg/d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15头,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5头,进行为期40 d的饲养试验,其中1~9 d为预试期,10~40 d为正试期。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和试验2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96和160 g/(d·头)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结果表明:整个试验期间,2个试验组的产奶量(第24、31和40天)、乳脂率、乳脂产量、乳蛋白率、乳蛋白产量、非脂固形物含量以及乳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短链脂肪酸、中链脂肪酸和长链脂肪酸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个试验组的乳脂中CLA含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30.7%和38.6%,其中试验2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饲粮中添加适量的黄花蒿乙醇提取物对奶牛产奶性能没有明显影响,但可以提高其乳脂中CLA含量,从而优化乳脂中脂肪酸的比例。

  • 长期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猪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长期饲喂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猪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18头三元(杜×长×大)杂交28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对照组[高粗蛋白质(HCP)组]采用符合NRC(2012)推荐营养需要的饲粮,试验组是根据NRC(2012)标准,在添加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y)4种必需氨基酸础上,将饲粮氮水平分别降低3%[中粗蛋白质(MCP)组]和6%[低粗蛋白质(LCP)组]。试验期125 d。结果表明:1)在肝脏中,与HCP组相比,LCP组显著降低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脂肪酸合成酶(FAS)、苹果酸酶1(ME1)及锚蛋白1(ANK1)的基因表达量(P0.05);与HCP组相比,MCP及LCP组均显著降低脂肪酸氧化分解相关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a(PPARa)、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PT)的基因表达量(P0.05)。由此可见,在NRC(2012)基础上,适当的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3%)可促进LDM中脂肪酸合成、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但对肝脏中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无显著影响;适当的降低饲粮蛋白质水平(3%)可降低LDM及肝脏中脂肪酸氧化分解相关基因的表达,但并不增加LDM肌内脂肪含量。

  • 植物源性抗氧化剂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植物源性抗氧化剂是一类来源于植物,具有抗氧化功能的物质,在养殖业中作为饲料添加剂被应用,具有来源广泛、高效、安全和无残留等特点。本文主要综述了此类抗氧化剂在畜牧业中常用的种类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并总结了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今后更广泛深入地开展植物源性抗氧化剂的研究与应用,进一步阐明深层次作用机理提供参考。

  • 热应激对猪肠道健康、免疫系统和肉品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在实际生产中,热应激导致猪生长性能降低、免疫力减弱以及肉品质下降,给养猪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研究热应激对猪肠道健康、免疫系统和肉品质的影响规律对指导实际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热应激对猪肠道健康、免疫系统和肉品质的影响及分子机制进行综述,并总结了改善热应激的可行性措施,为缓解养猪业中热应激带来的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下降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

  • 饲粮中添加鹅脱氧胆汁酸对种鸡脂代谢、生产性能及子代肌肉发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饲粮中添加鹅脱氧胆汁酸(CDCA)对种鸡脂代谢、生产性能及子代肌肉发育的影响。试验选用14周龄矮脚黄种鸡8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6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0、50、100和500 mg/kg的CDCA,试验期4周。在试验最后1周收集种蛋进行孵化,出雏后的子代根据种鸡分组情况分为5组,饲养期12周。结果表明:1)饲粮中添加CDCA对种鸡的体重、产蛋率和蛋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 mg/kg的CDCA能够显著增加种鸡血清中甘油三酯(TG)含量(P<0.05),显著降低血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 mg/kg的CDCA能够显著降低试验第14天和第28天种鸡蛋内总胆汁酸(TBA)含量(P<0.05),显著增加蛋内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 mg/kg的CDCA能够显著增加子代腓肠肌肌纤维密度和子代公鸡肝脏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00 mg/kg的CDCA能够显著降低子代母鸡的平均日增重、子代公鸡腓肠肌总蛋白沉积量和子代母鸡腓肠肌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500 mg/kg的CDCA能够显著降低子代母鸡腓肠肌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和子代公鸡腓肠肌LDH活性(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CDCA对种鸡的生产性能无显著影响,但会影响种鸡的脂代谢以及蛋内沉积特别是TBA的沉积,进而对子代肌肉发育产生抑制作用,因此CDCA在种鸡饲粮中的应用应注意添加剂量以及使用时间。

  • 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评定棉籽粕营养价值和蛋公鸡代谢能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利用近红外反射光谱技术测定棉籽粕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和蛋公鸡代谢能的可行性。从全国范围内收集76个不同产地、不同年份、不同加工方式的棉籽粕样品,测定其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并通过蛋公鸡强饲试验测定其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随机选取定标集(n=56)和外部验证集(n=20)样品,建立近红外定标模型。结果表明:1)不同来源棉籽粕的营养成分和蛋公鸡代谢能变异较大,变异系数为2.52%~84.75%,其中水分、粗脂肪、粗纤维、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的变异系数超过10%;粗蛋白质、粗灰分和总能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58%、9.81%和2.52%。2)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和总能的定标决定系数为0.923 5~0.975 8,交互验证决定系数为0.824 7~0.930 3,外部验证决定系数为0.879~0.896;表观代谢能和真代谢能的定标决定系数为0.969 0和0.926 8,交互验证决定系数为0.917 0和0.905 7,外部验证决定系数为0.911和0.892。因此,常规营养成分和代谢能的定标方程均可用于日常分析。

  • Flavobacterium sp. M1-14发酵生产VK2过程的温度与kLα控制策略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9-20

    摘要: 维生素K2(VK2)是一系列具有异戊二烯侧链的甲萘醌类化合物,根据侧链长短不同,以MK-n表示。高活性VK2主要由微生物合成,具有防治骨质疏松症、出血症、肝硬化及帕金森症等疾病的生理功能。黄杆菌是其重要生产菌株,可合成包括MK4,MK5和MK6多种VK2同系物。 我们发现通过调控发酵温度,可以控制黄杆菌合成VK2的同系物类型和产量。在20~37℃范围内,25℃时Flavobacterium sp. M1-14生长最好,生物量达到8.8 g/L,但发酵产物完全是MK6,产量为13.9 mg/L,单位菌体产量1.6 mg/g。当发酵温度高于30℃,黄杆菌可同时合成MK4、MK5和MK6。37℃时,MK4和MK5产量最高,分别为1.6mg/L和1.7mg/L,VK2总量12.5 mg/L,但此时生物量仅5.5g/L,单位菌体产量为2.3mg/g。针对黄杆菌菌体生长和VK2同系物合成的最适温度差异,考虑采用变温发酵提高生物量和VK2产量。经多因素优化后,我们开发出先低温后高温的两段式变温策略,即25℃先发酵48小时,之后转为37℃继续发酵96小时,VK2产量达到20.9 mg/L(其中MK4为2.1 mg/L,MK5为2.3 mg/L、MK6为16.5mg/L),生物量为8.8g/L,单位菌体产量2.4mg/g。 继而,在30L发酵罐上,我们通过控制通气量和转速,考察了不同温度发酵对氧需求情况。发现在25℃和37℃时,黄杆菌发酵合成VK2的最佳kLa分别为360 h-1和60 h-1。针对变温发酵过程中菌体对氧需求的变化,我们开发了两阶段变kLa控制策略。优化后在变温发酵前期24小时kLa为360 h-1,之后120小时kLa 为60 h-1,VK2产量达到28.7 mg/L,(其中MK4为2.8mg/L,MK5为3.4 mg/L、MK6为22.5 mg/L),较起始提高了107%,生物量为15.5 g/L,单位菌体产量1.9 mg/g。 通过变温变kLa分阶段发酵调控策略,可以改变黄杆菌合成VK2的同系物类型,明显提高VK2产量,为实现VK2生物制备的工业化奠定了优化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