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大苞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组合及一新异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3-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大苞苣苔属(Anna Pellegr.)自1930 年建立以来,对该属植物的分类修订甚少,早期 的物种发表和修订都依据采集的标本完成,存在性状描述简略或不准确、物种界定模糊等问 题。在对白花大苞苣苔[Anna ophiorrhizoides (Hemsl.) B.L.Burtt & R.A.Davidson]和红花大苞 苣苔(Anna rubidiflora S. Z. He, F. Wen & Y. G. Wei)的历史考证、形态学对比和模式产地的 调查考证中,作者发现1911 年H. Léveillé发表的Didymocarpus cavaleriei H. Lév.与红花大苞 苣苔(Anna rubidiflora)实为同种,前者被处理为白花大苞苣苔的异名。在对白花大苞苣苔 和红花大苞苣苔的多个居群形态特征对比和地理分布信息整理后,发现二者的形态特征有一 定的差异,但仅依据花冠颜色作为种一级分类单位的界限并不恰当,综合考虑形态和地理分 布特征,故提出将红花大苞苣苔处理为白花大苞苣苔的变种。依据2018 年《国际藻类、菌 物和植物命名法规》中的规定和建议, 本文提出一个新组合兼新等级名称Anna ophiorrhizoides (Hemsl.) B. L. Burtt & R. A. Davidson var. cavaleriei(H.Lév.)X. X. Bai & F. Wen,并将Anna rubidiflora 处理为新组合的异名。

  • 山茶属瘤果茶组10 种植物的花粉和叶表皮微形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10 种瘤果茶组植物进行叶表皮微形态和花粉形态观 测,并分别依据花粉特征和叶表皮特征进行聚类分析,以期能为该组植物的系统演化、分类 鉴定等提供必要依据,其中10 种植物的花粉形态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1)10 种植物 的花粉形态和大小差异不大,为近球形、长球形或扁球形;极面观为三裂近圆形或三裂近三 角形;赤道观面为椭圆形,极赤比(P/E)为0.85~1.16,萌发孔类型为三孔型;外壁纹饰特 征差异较显著,为颗粒状、皱沟状或皱波状至颗粒状形态,有较为重要的分类价值。(2) 通过对测量指标提取主成分聚类分析,当欧氏距离为4.5 时,得到4 个分类群,部分分类结 果和宏观形态学分类一致。(3)10 种植物的叶表皮细胞为不规则型和多边形,种间形态差 异较大;曾氏瘤果茶和荔波红瘤果茶的上下表皮均有腺体;气孔器仅分布在下表皮,均为环 列型;垂周壁样式呈现出浅波形、波形、直曲形和深波形。此外,叶表皮微形态的细胞大小 和气孔器特征(大小、密度)在种间有显著差异。该研究表明花粉形态和叶表皮微形态在瘤 果茶组中类型多样,可作为区分部分近缘种类群的依据。

  • 施氮磷钾肥对短肋羽藓的生长生理及植株呈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短肋羽藓是一种分布广泛、景观价值高的藓类植物,但目前缺乏相关的栽培研究。 为获得适合短肋羽藓(Thuidium kanedae)生长发育的最优施肥处理。该文以不施肥(CK) 作为对照,采用尿素(N 肥)、过磷酸钙(P 肥)和硫酸钾(K 肥)组合处理,设置 3 个施 肥水平(1-3)的施肥方案。通过观测不同处理中短肋羽藓的生长长度、覆盖度和植株颜色 占比,筛选有利于其生长及植株呈色的施肥方案。同时测定优选施肥方案中苔藓相关生理指 标的变化,以探讨施肥对短肋羽藓的生长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N1、N2P2K2 处 理下植株覆盖度最大且显著高于 CK;植株长度以 N1、N2K2 处理下最高且大于 CK;N3P3K3 和 N2P2K2 处理的植株绿度维持效果最好。(2)N 肥、NK、NPK 配施方案对短肋羽藓生长 的促进作用最好,这些处理总体上植株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 CK,可溶 性蛋白含量低于 CK。(3)相关性分析表明:绿色占比与覆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生长长 度与植株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可知,不同肥施处理对短肋羽藓的生长及植 株呈色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人工栽培的短肋羽藓施肥方案应以 N 肥为主,P、K 配施为辅, 其中,N2P2K2(N、P、K 的施肥量依次为 26、14、28 kg・hm-2・a-1)处理下,短肋羽藓的生 长状况和绿度最好。

  • 川黔地区濒危植物红豆树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豆树(Ormosia hosiei)是我国南方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人 文价值。为了解红豆树种群在川黔山区的生存现状及制约种群发展的原因,该文以川黔 4个 区域红豆树自然种群为调查对象,采用典型样地调查的方法,根据不同种群的分布特征, 每个种群分别设置 2 个面积为 20 m ×20 m 的具有代表性的样地进行调查,通过编制种群静 态生命表、绘制存活曲线、计算数量动态指数、利用生存函数及时间序列模型分析了川黔山 区不同红豆树种群的结构与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河株村和干耳盘村种群龄级结构呈 倒“J”型结构,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呈不规则“哑铃”型结构,红豆树种群自然更新能 力强,但中龄级个体容易缺失;(2)4 个种群均为增长型,存活曲线接近于 Deevey-Ⅱ型, 其中河株村、陈家湾村和绒春村种群消失率和死亡率呈“多峰型”,种群在生长中期容易受 到外界干扰;(3)红豆树种群数量动态变化表现为幼龄级个体死亡率高,成熟龄级个体数 量动态稳定的特点,其形成原因与山区地形特点和红豆树种子传播特性有关;(4)RDA 排 序结果显示,海拔、坡度是影响幼龄个体数量结构的主导因子,人为干扰是影响种群中高龄 个体数量结构的主要因素。综上所述,川黔山区红豆树天然种群结构与数量特征的形成受制 于山区地形特点、红豆树自身繁殖特性以及环境压力。通过对种群幼龄个体密度控制和中龄 个体生长空间管理,是提高种群幼苗存活率,促进中龄个体健壮生长,维持红豆树天然种群 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 闽楠幼苗适应弱光环境的可塑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深入研究闽楠幼苗在极弱光环境下的可塑性及生存策略,该研究以闽楠 2 年生幼苗为试验 材料,通过人工遮阴方式模拟不同光环境(100%、35%和 10%透光率),测定不同处理下闽楠幼苗 叶片表观形态、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等参数,探讨幼苗形态、生理可塑性与光适应的内在联系。结 果表明:(1)闽楠幼苗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均随着光强的减 弱而增加,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值等均以 10%透光率下最小。(2)35% 透光率的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 Gs)、蒸腾速(率 transpiration rate, Tr)、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 LUE)、光系统Ⅱ(PS Ⅱ)的光化学淬灭系数、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有效光合量子产量及潜在光化学效率等均显著高于 100%和 10%透光率处理。(3) 叶绿素 a、叶绿素 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及 Fv/Fm 等均随着光强的减弱而增加,但叶绿素 a/b 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降低。(4)幼苗结构和生理可塑性指数显示,光合色素含量特征>形态特征> 光合特征>解剖结构特征>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其中叶面积、比叶面积、Pn、Gs、LUE 及光合色素 含量的可塑性指数在 0.455~0.755 之间。综上所述,闽楠幼苗不适宜在全光照下生长,在 35%左右的 透光率下表现良好;在 10%透光率下,闽楠叶片通过增加叶面积、比叶面积、Pn 及光合色素含量来 提高对光能的捕获;弱光下闽楠幼苗主要通过调节光合色素含量与形态的可塑性,协同解剖结构、 光合生理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塑性的变化来适应弱光环境。该研究可为今后闽楠栽培管理提供理论 依据。

  • 本地和外来草本物种对水分条件时间异质性的可塑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6-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极端气候导致的干旱和水淹事件频发,影响了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的生长。为了解 外来种和本地种植物对干旱和水淹事件发生顺序的响应,探讨草本植物适应水分时间异质性 的策略,该研究以美国蒙大拿州西部 4 种本地植物和 4 种外来植物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植物 分别进行持续湿润(对照,CK)、水淹‐干旱(I-D)和干旱‐水淹(D-I)处理,并观测一 系列形态和生物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持续湿润(CK)相比,干旱-水淹和水淹 -干旱处理均显著降低了外来种的总生物量(P < 0.05)。(2)干旱-水淹显著降低了本地种早 期总生物量、后期地下生物量和根冠比,但显著提高了其后期的相对生长(P < 0.05)。(3) 干旱-水淹处理显著降低了所有植物的地下-地上生物量关系的异速指数,外来种异速指数显 著高于本地种(P < 0.05)。综上所述,极端事件(水淹和干旱)的发生顺序能改变外来植物 和本地植物的生物量分配,早期干旱比后期干旱更容易减少植物生物量的积累,但能促进本 地种后期的生长;本地种在环境胁迫下不被降低的总生物量表现,说明维持表型稳定的能力 较强。干旱-水淹处理下本地种和外来种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关系的分配方式不同。

  • 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不同地形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亚热带喀斯特地区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揭示不同地形下群落 的物种多度格局形成的作用机制,丰富该地区植物群落构建理论,该文以贵州茂兰喀斯特地区 山脊、槽谷、鞍部、洼地四种典型地形下植物群落的乔木层与灌木层为对象,统计物种多度, 采用累计经验分布曲线(ECDF)表征多度分布格局,采取wilcoxon 秩和检验探究不同地形之 间物种多度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生态学模型进行多度拟合,利用Kolmogorov-Smirnov(K-S) 检验与赤池信息量准则(AIC)检验模型接受与拟合优度。结果表明:(1) 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的 个体数量与物种数存在差异,鞍部个体数最多,洼地的物种数最多,山脊的个体数、物种数均 最少。(2) 不同地形下植物群落的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无显著差异,而灌木层之间出现显著差 异,山脊与鞍部、洼部,鞍部与槽谷、洼部都存在显著差异。(3) 不同地形下乔木层物种多度 对中性模型接受较好,其中山脊拟合最优,对生态位模型接受较差,仅山脊与鞍部通过两种生 态位模型,拟合优度不及中性模型。而灌木层对中性模型接受也较好,鞍部拟合最优,对生态 位模型接受较差,仅洼地通过断棍模型。且整体而言,乔木层比灌木层能更好接受两种生态学 模型,可能乔木层物种多度格局有更明显生态过程的印记,但是不同地形下灌木层拟合优度差 异更大,可能与灌木层物种对环境变化更剧烈有关。不同地形会引起群落构建不同程度的生态 学过程,物种多度分布格局会逐渐适应地形。

  • 稀有濒危植物贵州红山茶种群结构及数量动态变化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贵州红山茶(Camellia kweichowensis)是红山茶组中稀有5 室蒴果代表种之一,具有重要物 种生物学意义和经济利用价值,为探索贵州红山茶物种稀有濒危原因,解决资源保护利用科学问题, 采用样方法与实测法调查,通过种群年龄结构和生存力分析,开展种群结构动态量化特征和未来发 展趋势的研究。结果表明:(1)贵州红山茶原生植被亚热带湿润性常绿阔叶林特征典型,常绿落 叶阔叶混交林占主体林分,华山松(Pinus armandii)+桦木(Betula luminifer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蓝果树(Nyssa sinensis)+山茶(Camellia sp.)+铃木(Eurya sp.)+木荷(Schima sp.) 等针叶阔叶混交林常见。(2)贵州红山茶植物种群结构为增长型,以小树和中树龄级阶段植株为 主体,占种群数量的73.02%;种群存活曲线Deevey-Ⅱ型特征明显,种群生命期望值在幼苗期达到 最大值,死亡率和消失率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种群数量动态分析表明种群幼苗库丰富,但响 应生境外的干扰敏感,幼苗存活至Ⅶ龄级植株概率陡降至36.17%,整体上表现呈“Ⅳ龄级前增长 -Ⅳ龄级后衰退”的特点。(3)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贵州红山茶在未来2、4、6、8、10 个径 级的生长期之后,种群动态趋向于中树(Ⅴ~Ⅶ龄级)、大树(Ⅷ~Ⅹ龄级)和老树(Ⅺ~ⅩⅢ龄 级)的态势。综上结果表明,贵州红山茶由于生境资源及空间有限性导致种群内部或者不同物种间 的竞争加剧,使种群幼苗存活率降低和低龄级植株数量减少,以及人类掠夺性采伐造成的成年植株 死亡率增高,致使其种群数量增加及种群扩散受阻,分布区狭窄,物种趋于濒危。

  • 碳氮源对花榈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发育及有机物积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花榈木体胚发生过程中不同碳氮源处理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发育 和有机物积累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有利于花榈木体胚发生的碳氮源,优化体胚发 生体系。以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 3 种碳源、4 种蔗糖浓度和 6 种氮源处理下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发育和有机物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1)蔗 糖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葡萄糖和麦芽糖,但其体胚诱导率、体胚分化 率、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2)随着蔗糖 浓度的升高,胚性愈伤组织、体胚诱导率、体胚分化率、胚性愈伤组织重量和可 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添加30 g·L-1蔗糖最高,而胚性愈伤 组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增加的趋势。(3)在6 种氮源处理中,胚性愈伤组织 诱导率以添加500 mg·L-1 谷氨酰胺的处理最高,体胚诱导率则以添加谷氨酰胺和 水解酪蛋白的处理较高,但不同氮源处理间体胚分化率无差异;添加有机氮源的 处理其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无氮源处理。总之,不同的碳氮源 通过影响花榈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发育和有机物的积累,从而影响其体胚诱 导率,但对体细胞胚分化率影响不显著。初步认为 30 g·L-1 蔗糖和 500 mg·L-1 谷氨酰胺作为碳氮源可促进花榈木体胚发生诱导。

  • 不同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以􀀁1 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 含量,探讨不同􀀁N、P、K 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 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 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 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影响;施􀀁K 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 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P 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 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 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 含量的影响最大,K 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 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 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 水平利于叶绿素􀀁a 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 含量的积累,P4 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养分􀀁P 含量的积累。综合分析可知,马尾松幼苗前期应以施􀀁N 为主,配施􀀁P 和􀀁K 相辅,配施􀀁N3P4K2 营养液利于提升幼苗综合质量,即N、P、K 浓度分别􀀁8.25、1.00、1.50 mmol·L-1。

  • 贵州省野生兜兰属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成效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兰科(Orchidaceae)兜兰属(Paphiopedilum)植物花形奇特,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都很高,对环境要求严格,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旗舰”类群。为掌握贵州省野生兜兰属植物资源现状和保护成效,该研究对野生兜兰属植物进行专项调查,对其资源量、分布格局、受威胁因素和就地保护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专项调查共找到8种兜兰属植物的103个分布点,分布于27个县,以南部、西南部为主要分布区,生境复杂多样,自然分布不均衡;(2)各物种分布面积从大到小的顺序为硬叶兜兰>小叶兜兰>麻栗坡兜兰>巨瓣兜兰>带叶兜兰>长瓣兜兰>白花兜兰>同色兜兰,资源丰富度从高到低的顺序为硬叶兜兰>小叶兜兰>带叶兜兰>巨瓣兜兰>麻栗坡兜兰>白花兜兰>长瓣兜兰>同色兜兰;(3)该类群受干扰因素复杂,受威胁较为严重,其中过度采挖、干旱、生境退化和破碎化是其濒危的主要原因;(4)该属“有效保护(EP)”2种,“较好保护(WP)”1种,“一般保护(GP)”2种,“较少保护(LP)”3种,未找到目标物种以致“保护状况不明(PSU)”2种。已调查到的物种保护率达100%,但分布点保护率仅29.13%,各物种分布点保护率差异显著;建议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提升全省兜兰属植物的保护强度,进一步优化保护方式和范围,确保这些珍稀濒危的植物资源得到持续的生存发展。

  • 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物种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在建立贵州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名录和地理分布数据库的基础上,对其物种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物种组成、特有性、水平分布、垂直分布和相似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最后采用筛除算法确定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的热点地区。结果表明: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共计􀀁2 族􀀁8 亚族􀀁28 属􀀁153 种(含种下等级),分布在􀀁75 个县级行政区,有􀀁128/45个中国/贵州特有种,垂直分布以􀀁900~1 300 m 海拔段最为丰富。通过计算省级相似性系数,发现贵州与广西的相似程度最高,最后筛选得到􀀁10 个热点县,共代表了􀀁75%的苦苣苔科植物。贵州省为典型的喀斯特高原山地,苦苣苔科植物种类丰富,尤其是广义马铃苣苔属、广义报春苣苔属、广义石山苣苔属和蛛毛苣苔属等,有着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特有性。本研究可以为贵州省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 贵州野生兰科植物就地保护现状及保护空缺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植物界中最进化、种类最丰富的类群之一,有较高的环境要求和较强的生态系统依存性,加上很多兰科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各地采挖频繁,受威胁十分严重,已成为保护植物中的“旗舰”类群。本文基于文献资料和近年来课题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的地理分布状况、就地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以期为该地区野生兰科植物科学合理的保护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贵州省野生兰科植物共“累计筛选法”共鉴别出保护贡献率较高的前

  • 黄土高原油松和辽东栎林下植物β多样性差异及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4-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β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论题,相同的β多样性格局可能由不同的生态过程所决定。该研究通过构建零假说模型和典范变异分解的方法,比较了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Form.Pinus tabulaeformis)和辽东栎天然林(Form. Quercus wutaishanica)林下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确定了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在β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旨在揭示两种林型林下植物群落β多样性形成过程的差异,为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1)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的林下群落均具有相似的β多样性大小,也均呈现了明显的种内聚集过程。(2)环境和空间共同解释了两种林型林下物种组成的较大变化(草本层:[E + S] = 33-45%;灌木层:[E + S] = 21-35%),且主要以环境解释量为主(包括纯环境变量[E | S]和空间化的环境变量[E ∩ S])。(3)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林下群落β多样性形成过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生境异质性差异以及特定的环境因子间,海拔梯度、枯落物厚度以及土壤养分(速效氮和速效钾)是引起两种林型林下物种差异的显著环境因子。结果说明,黄土高原的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的群落构建均由确定性的环境过滤为主导;但是,两种林型的环境过滤过程并不一样,主要表现为生境异质性的差异和不同的环境限制因子。对于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应该保证不同群落的生境异质性,同时,不能忽视扩散限制及其与生境异质性二者交互作用对β多样性的影响

  • 湿地松雄性不育和可育系小孢子叶球形态和细胞发育动态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湿地松‘松泰’小孢子叶球在发育过程形态是否有差异变化,明确其败育过程、败育方式及影响因素,为湿地松雄性不育品种利用和后期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以‘松泰’ s10败育系和s9可育系为材料,观察小孢子叶球形态发育变化;并对其小孢子叶球进行石蜡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小孢子发育过程。研究结果显示:s10败育系和s9可育系在小孢子母细胞减速分裂前无明显差异,小孢子叶球生长趋势也一致;四分体时期,s10小孢子细胞发育异常,小孢子叶球形态发育也出现异常,二者异常发育具有同步性;可育系从四分体到单核小孢子发育阶段的时间为5 d左右,而败育系持续发育长达20 d左右,持续时间为可育系的4倍。在此期间出现小孢子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降解缓慢,小孢子囊壁组织排列紊乱、降解延迟等现象,最后,s10形成异常二核花粉,且无花粉散出。因此推论s10小孢子败育的原因主要为:小孢子囊壁细胞发育异常,其小孢子叶球形态异常,相对应的其绒毡层在四分体时期发育异常,不能适时的分泌胼胝质酶来降解围绕着四分体的胼胝质壁,也不能适时地合成输送花粉形成所需能量物质,同时囊壁细胞出现降解延迟和层积,这一系列的异常变化导致不能形成正常四分体,从而使花粉败育。

  • 贵州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及保护优先区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为指示物种,结合贵州各县(市、区)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统计信息,基于GIS技术,分析贵州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特征;应用Dobson算法筛选识别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优先区,并利用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信息评价分析所筛选的保护优先区的保护现状。结果表明:(1)在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分布上,总体来说全省南部地区高于北部地区,环省界区域往内陆延伸的物种丰富度明显呈减少趋势。(2)在75%和10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保护水平上,筛选识别出了荔波县等4个和17个县域为保护优先区,其中分别有1个和9个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保护优先区内涵盖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低于5%,且涉及的自然保护区中68.26%的面积是市/县级。(3)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较丰富的区域和全省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与所筛选识别的保护优先区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4)贵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就地保护应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丰富的区域结合本研究筛选的保护优先区为重点,进行优先保护。

  • 贵州石笔木种子内源有机化合物及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浸提法和GC-MS检测了贵州石笔木种子内源有机化合物种类、相对含量,以及种皮和胚乳在不同溶剂、温度和浓度条件下的浸提物活性。结果显示:(1)种皮和胚乳中皆含有有机酸、烯、酯、醇、醛、酚等6类相对含量较高的有机化合物,其中种皮含有机酸7种、烯类1种、酯类5种、醇类3种、醛类3种、酚类1种,胚乳含有机酸6种、烯类1种、酯类1种、醇类1种、醛类1种、酚类1种;(2)种皮浸提物活性显著高于胚乳浸提物活性(P<0.05),且其烯、醛、醇和酯类含量分别高出胚乳含量的8.78%、2.66%、2.15%和1.70%,可能是对种子萌发起主要作用的内源抑制物质;(3)不同条件下处理的浸提液均能显著抑制白菜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浸提液抑制物活性表现为醇溶剂大于水溶剂,并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浸提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在初始温度为100 ℃时,浸提液抑制活性达到最大值。贵州石笔木种子的内源有机化合物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探索其与种子萌发的作用机制,解决种子萌发育苗的关键技术及在农林业生产中应用,这在植物种子的生物学特性及萌发生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紫茎泽兰叶水提液对7种乡土植物幼苗生长和 叶绿素的化感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学研究、实验与植物演化、发展 提交时间: 2018-06-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为供体,7种乡土植物即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构树(Broussonetia papyifera)、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花椒(Zanthoxylum bungeanu)、油茶(Camellia oleifera)、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为受体,研究了紫茎泽兰叶的水浸提液对受试植物幼苗叶绿素含量和生长的化感影响。结果表明:(1)紫茎泽兰叶水提液在低浓度条件下对花椒、火棘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其余5个物种的叶绿素影响不显著。在高浓度处理下杉木、板栗和构树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含量的含量表现显著下降。火棘仅叶绿素b显著下降,马尾松均表现为增加,对油茶和花椒影响不显著;(2)对受体植物生长参数测定后发现,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在高浓度( mg·mL-1)条件下对除板栗外的6种受体植物的所有生长参数均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在低浓度下对火棘、花椒、杉木的地径和冠幅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其余4个物种生长参数影响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