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六堡茶群体种叶绿体基因组捕获历史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六堡茶群体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cv. ‘Liupao’)是制作六堡茶的主要原材 料植物。为探索六堡茶群体种的遗传背景,特别是其系统发育和演化历史,该文对27 份六堡 茶群体种和5 份突肋茶开展了浅层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了六堡茶群体种的系统发育 关系、分歧进化时间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在叶绿体树上,六堡茶群体种样品 被分为距离较远的两组,一组与茶亲缘关系最近,嵌入了主要由茶组成的分支内部,分别与 不同栽培茶聚在一起,另一组则形成单系分支,与突肋茶亲缘关系最近且嵌入其内部;然而, 在核基因树上,六堡茶群体种样品与栽培茶及山茶属其他几个物种聚为一支,但与突肋茶关 系较远;核质基因组系统发育矛盾表明,部分六堡茶群体种的祖先曾与突肋茶发生过杂交事 件,捕获了突肋茶的叶绿体基因组。(2)分子钟分析进一步表明,该杂交事件发生在1.55 百 万年前的第四纪时期,远早于人类栽培和制作茶的历史。(3)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的 遗传多样性分析均发现,六堡茶群体种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有较大的演化潜力。该研 究将为六堡茶群体种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Primulina pingguoensis H.S. Ma & B. Pan),该新种与同属的囊筒报春苣苔(Primulina carinata Y.G. Wei, F. Wen & H.Z. Lü)最为相似,但两者从形态上能明显地区别,平果报春苣 苔花冠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型,长宽比>2 (vs.圆形至卵圆形,长宽比<1.5,顺序下同), 花冠内部具紫色条纹,与花冠同色,无明显导蜜线(vs.棕色条纹,与花冠不同色,具两条 黄色导蜜线),花冠筒管状,腹面隆状,(vs.狭漏斗状,明显隆起,形成一清晰的龙骨), 叶片椭圆形到宽卵形,6.5~9.5 × 4.5~6.5 cm (vs.宽椭圆形到卵形,4.0~5.0 × 3.0~4.0 cm)等。 该新种目前只在模式产地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及周边发现有分布,目前该溶洞内开始发展 畜牧养殖,对该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压力。该文对该新种的分布区(EOO)和占有面积(AOO) 分别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根据IUCN 红色名录标准,可 暂定为“极度”级别。该种作为传统中药,被当地居民用于新生儿去胎毒等方面,有一定的 保护和利用价值,此物种的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研究今后可进一步开展。该种面临生境 破坏和野外采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与该种同一乡 镇分布的物种紫麟报春苣苔(Primulina purpureokylin F.Wen, Yi Huang & W.Chuen Chou), 后者花冠筒漏斗状,叶片深绿至紫色,叶两面具紫红色粗伏毛而明显区别;距离该种5 km 内分布有小白花报春苣苔(Primulina alba R.F.Li & B.Pan),后者花明显小型,花冠筒状, 纯白色,与该种相区别。通过比较该种与报春苣苔属其他物种,发现也有一些物种花筒或多 或少有膨大,例如浅黄报春苣苔(Primulina lutescens B.Pan & H.S.Ma)、粉花报春苣苔 [Primulina roseoalba (W.T.Wang) Mich. Möller & A. Weber]、中华报春苣苔[Primulina dryas (Dunn) Mich. Möller & A. Weber]、多莛报春苣苔[Primulina polycephala (Chun) Mich. Möller & A. Weber]以及崀山报春苣苔[Primulina langshanica (W. T. Wang) Yin Z. Wang]等,初步推断 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花筒膨大可能与特定传粉者有关,然而这一假设需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和实 验论证。

  • 氮肥施用对岩溶区石灰土种植火龙果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岩溶区石灰土条件下火龙果的氮肥施用水平对其果实品质的影响,模拟岩溶 区石灰土土壤环境开展盆栽试验,以“台湾大红”火龙果为实验材料,在磷(P)和钾(K)分别为 0.216、0.324 kg 基础上,设置4 种施氮水平(CK、T1、T2、T3),测定21 个果实品质指 标,比较不同施氮水平的火龙果品质差异,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11 个外观品质指标进 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施氮可提高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降低 蛋白质含量及膳食纤维含量,高氮处理(T3)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果实 可滴定酸含量、维生素C 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而固酸比随施氮量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高 氮水平明显提高了果实的纵横径、果形指数及单果重。(2)施氮处理降低了火龙果果实N 含量,提高了P 含量,各处理间的N、P 含量差异显著;果实K 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 提高;施氮增加了果实B 含量,降低了果实Cu 含量;不同处理果实Mn、Fe、Ca、Mg 含 量高低排序为T3>T1>CK>T2;Zn 含量随施氮量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高氮水平 处理的主成分综合评价得分最高,说明选择桂林岩溶区棕色石灰土种植火龙果时,再辅以一 定量的P、K 肥基础上,高氮处理更有利于提高火龙果品质,在实际生产中需根据种植园的 土壤肥力状况进行适当调整。

  • 广西景天科景天属(Sedum)植物小志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基于文献考证、馆藏标本鉴定及野外调查,对广西景天属(Sedum L.)植物进 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景天属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概述,确定目前分布有 17 种,其中 6 个新 记录种。该文先对广西景天属植物物种多样性进行概述,然后对藓状景天(S. polytrichoides Hemsl.)进行订正,随后分别对 6 个新记录种:钝萼景天(S. leblancae Hamet.)、黎平景天 (S. lipingense R. B. Zhang, D. Tan & R. X. Wei)、龙泉景天(S. lungtsuanense S. H. Fu)、 圆叶景天(S. makinoi Maxim.)、细小景天(S. subtile Miq.)、土佐景天(S. tosaense Makino) 进行简述,并提供其形态特征集要与彩色照片。此外,还对广西景天属植物的多样性以及资 源潜在利用价值等进行了讨论,并附有分种检索表和各个分类群在广西的分布情况,以期为 该属后续的研究与利用提供本底资料。

  • 半蒴苣苔属植物染色体制片优化及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8-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染色体数目和倍性是系统与进化生物学和遗传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基础信息。苦苣 苔科半蒴苣苔属(Hemiboea)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约 44 种,主要分布于 我国南部地区。因其根系细小且相互缠绕以及染色体小型的特点,获取其根尖材料进行 染色体制片研究染色体往往比较困难。目前该属仅有 3 种的染色体数目被报道,绝大部分 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模式与物种的进化关系亦不清楚。为 了探索该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及染色体数目与物种的进化关系,本研究根据半蒴苣苔 属植物具有叶片扦插繁殖的特性,采用叶片水培生根法来获取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弄岗半蒴苣苔(H. longgangensis)、龙州半蒴苣苔(H. longzhouensis)、江西 半蒴苣苔(H. subacaulis var. jiangxiensis)、华南半蒴苣苔(H. follicularis)和永福半蒴苣苔 (H. yongfuensis)6 种植物的根尖材料,探索了不同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对 染色体制片实验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并进行染色体计数,同时基于半蒴苣苔属染色体数目 的进化历史探讨染色体数目的进化模式及其与物种进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上午 9:30-10:00 取材,解离 10 min 以及染色 15 min 为半蒴苣苔属染色体制片的适宜条件;(2) 确定了半蒴苣苔属上述 6 种植物均为二倍体,染色体数目均为 32(2n=2x=32);(3)除个别 物种染色体数目有变化外,该属大部分物种染色体数目可能为 2n=2x=32,且染色体数目变 化可能是非整倍化的作用,与物种进化没有明显关系。本研究为半蒴苣苔属以及具有类似 叶片再生植株特性的类群的染色体制片提供了参考,并为该类群的分类,系统进化等方面 的研究提供了启示。

  • 广西维管植物5新记录属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报道了广西维管植物5个新记录属、种,即双角草属(Diodia L.)、伏金腰箭属(Calyptocarpus Less.)、兔儿伞属(Syneilesis Maxim.)、凤头黍属(Acroceras Stapf)和落芒草属(Piptatherum P. Beauv.),以及隶属于该5属的双角草(Diodia virginiana L.)、金腰箭舅(Calyptocarpus vialis Less.)、兔儿伞[Syneilesis aconitifolia (Bunge) Maxim.]、山鸡谷草[Acroceras tonkinense (Balansa) C. E. Hubbard ex Bor]和钝颖落芒草(Piptatherum kuoi S. M. Phillips & Z. L. Wu)。其中双角草和金腰箭舅为归化种,文中提供了2个新归化种的形态描述和照片,并对其入侵性给予了评估;兔儿伞、山鸡谷草和钝颖落芒草为本土植物,提供其特征集要描述和照片,并对其生物地理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 生物炭施用对桂北桉树人工林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究土壤酶活性对生物炭输入的响应特征,为合理应用桉树枝条生物炭提供理论参考。该研究基于桂北桉树人工林田间试验,以桉树人工林采伐剩余物枝条为原料,在500 ℃条件下厌氧制备生物炭,施用质量分数分别为0(CK)、0.5%(T1)、1%(T2)、2%(T3)、4%(T4)和6%(T5)的桉树枝条生物炭,输入1 a 后,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沿着土层垂直深度,土壤酶含量减小。(2)各土层脲酶、过氧化氢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脱氢酶的含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在生物炭施用量为6%时含量最高。(3)酸性磷酸酶、蔗糖酶、亮氨酸氨基肽酶和纤维二糖苷酶的含量随着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其中酸性磷酸酶和亮氨酸氨基肽酶在生物炭施用量为2% 时含量最高,蔗糖酶和纤维二糖苷酶则在生物炭施用量4%时含量最高。总体上,桉树枝条生物炭施用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桉树人工林的土壤酶活性。该研究结果可为林业废弃物制备生物炭资源化利用途径及其在桉树人工林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 不同生长年限华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华重楼生长发育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关系,该研究利用 Illumina 高 通量测序技术对 3 年生、5 年生、7 年生、9 年生等四个不同生长年限的华重楼根际土壤细 菌 16S rRNA 和真菌 18S 序列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年限根际土壤中主 要优势细菌均为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和绿弯菌门;优势真菌为子囊菌门、担子菌 门与毛霉门。(2)不同生长年限华重楼根际土壤中细菌物种较真菌更丰富,多样化程度更 高。细菌多样性随着华重楼生长年限的增加呈降低、升高、再降低的“И”字型规律,最低 点在第 5 年、最高点在第 7 年;真菌多样性则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Λ” 字型规律,最高点在第 7 年。细菌群落丰富度随着生长年限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Λ” 字型规律,第 7 年时丰富度最高;而真菌丰富度随着生长年限增长变化不大。(3)UPGMA 聚类分析显示,随着生长年限的推进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明显,细菌群落演变比较 剧烈的时期是在定植后第 7 年、而真菌群落则在定植后第 5 年。(4)Spearman 相关性分析 发现速效钾和全氮是影响华重楼根际土壤细菌组成的主要因子,全钾是影响真菌组成的主要 因子。综上结果说明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华重楼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不同,第 5~7 年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产生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

  • 养分增加提高大狼耙草入侵种群的生长和竞争能力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2-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了解养分增加对入侵植物生长和竞争的影响以及不同入侵种群对养分变化响应的差异 有助于预测入侵植物的入侵风险。为探讨大狼耙草的入侵风险,该文通过同质种植园实验, 研究了不同养分水平下大狼耙草河北、江苏、江西和广西四个入侵种群在单种和各种群与近 缘本地植物金盏银盘混种时的生长和竞争响应。结果表明:(1) 单种时四个种群的株高、分枝 数和总生物量在高养分下显著高于低养分下,繁殖比在低养分下显著高于高养分下(江苏种群 除外);混种时四个种群各生长参数的竞争响应在高养分下小于低养分下。(2) 各养分下,广 西和江西种群的株高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河北种群,广西种群的分枝数最多(低、中和高养分 下分别为12±0.86、16.83±0.95 和21.83±1.14);河北种群的繁殖比在低养分[(47.33±3.29)%] 和高养分[(25.74±2.82)%]下最高,且显著高于同养分下的广西种群[低养分为(30.92± 1.78)%和高养分为(19.77±1.22)%]。中养分下,河北种群总生物量的竞争响应(-0.51±0.04) 显著大于广西种群(-0.35±0.06),繁殖生物量的竞争响应(-0.46±0.03)也显著大于广西种群 (-0.28±0.07)。以上结果说明了高养分提高大狼耙草的生长和竞争能力;并且,生长和竞争能 力在种群间有差异。养分增加和入侵种群间基因流可能会潜在地提高大狼耙草的入侵风险。

  • 基于光谱指数的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定量估算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讨适合于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的光谱指数,在总结以往基于光谱指 数的植物生化参数估算研究基础上发现,常用光谱指数通常采用差值、比值、归一化以及倒 数差值方式来构建。因此,我们通过上述 4 种光谱指数构建方式对所采集的 4 种典型喀斯特 植物——黄荆(Vitex negundo)、盐肤木(Rhus chinensis)、朴树(Celtis sinensis)和红背 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叶片原始光谱反射率及其一阶导数值与同步测定的叶片叶绿 素含量进行遍历分析,以期获得最优光谱指数并将其应用于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定量 估算研究。结果表明:(1)常用光谱指数中,改良红边归一化指数(modified red-edg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mND705)对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估算效果较好 (决定系数为 0.45,均方根误差为 0.26 mg•g-1)。(2)虽然荧光比值(fluorescence ratio index, FRI1)和叶绿素吸收面积光谱指数(chlorophyll absorption area index, CAAI)在估算喀斯特 与非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能力相当,但是其估算精度相对较低(决定系数小于 0.45)。 (3)通过差值、比值、归一化以及倒数差值方式构建的光谱指数无论是基于植物叶片原始 光谱反射率,还是其一阶导数值,相比常用光谱指数都能更好地估算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 含量(决定系数大于 0.60)。其中,基于植物叶片原始光谱反射率一阶导数值的差值光谱指 数[dD(760, 769)]对喀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估算精度最好,其决定系数为 0.71,均 方根误差为 0.19 mg•g-1。结果表明,结合高光谱遥感技术的光谱指数模型可快速定量估算喀 斯特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为典型喀斯特地区植物生长诊断及其对环境胁迫适应性评价提供 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 基于转录组的不同火龙果品种抗性差异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不同的品种抗性不同,为进一步探究不同火龙果品种之间的抗性差异,为后续火龙果 抗性育种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2000 测序平台对‘普通白肉’(BR)和‘厄瓜 多尔黄龙’(EY)两个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参考GO Ontology、KEGG 等公共数据 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分类与富集分析。结果显示:(1) BR 与EY 共有14 248 个差 异基因,其中5 446 个基因上调,8 802 个基因下调。(2) 相关GO 功能分析表明这些差异 基因主要参与酶催化活性、细胞组分、代谢过程等,其中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349 个差异 基因在BR 中表达量上调。(3)KEGG 通路分析显示,大部分差异基因富集在新陈代谢、 生物合成等,其中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有12 个,如CYP86 与CER1 等。参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差异基因在BR 中较EY 表达量上调,且显著富集,表明BR 与 EY 在生长发育、细胞代谢过程差异显著。参与角质、木栓质和蜡质生物合成的差异基因在 BR 中表达量上调,此类基因在BR 中具有较高的表达量且显著富集,表明BR 可能具有较 强的抗旱和抗病能力。

  • 中国喀斯特天坑演化及植被生态系统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喀斯特天坑(Tiankeng) 是近年来在喀斯特地区发现的一类深陷地表的负地形地质奇观,由于受到四周岩壁的圈闭作用及地形的约束,喀斯特天坑内部形成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原始小气候,孕育了丰富独特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资源。在系统梳理前期天坑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天坑植被生态系统研究为重点,兼顾天坑分布和演化规律,综述了天坑在这些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和新的认识,进而分析了目前天坑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围绕上述天坑研究领域,提出天坑研究未来发展的 5 个研究方向:(1)系统性、大尺度和多学科联合探究天坑成因及其植被生态系统的演化规律;(2)天坑内生物资源对坑外荒漠化地区生态修复作用及其机制;(3)天坑土壤微生物分布规律及其与植物互作机制;(4)环境变化对喀斯特天坑生态系统的影响效应;(5)旅游开发对天坑植被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

  • 百色民间植物崇拜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崇拜是人类崇尚自然,敬畏生命朴素理念的基本体现。为了解百色民间植物崇拜文化内涵以及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作用和管理的影响,采用民族植物学方法调查了百色地区民间崇拜植物文化及其文化特征,从自然崇拜、传统节日文化、生命礼俗和传统医药等几个方面探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百色民间植物文化内涵丰富,并表现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百色民间崇拜植物分属53个种,47个属,28个科,其中蔷薇科和豆科种类最多,分别为5种,其次是桑科和禾本科,分别为4种。从生活型的组成来看,乔木植物占绝对优势,有39种,占总种数的73.58%,草本11种,占总种数的20.75%;灌木3种,占总种数的5.67%。其中有4种植物在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中被列为国家Ⅱ级名录(闽楠、蚬木、格木、红椿),有5种植物被列为各省市区(地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红楠、广西青冈、桃金娘、苏木、黄檀)。这些植物形成了多样的植物群落,对百色地区植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 半蒴苣苔复合群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物种界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为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种形态变异幅度大,曾包括多个变种;分布范围广,在多种类型的生境基质上皆有分布。本研究包括典型半蒴苣苔和与之近缘,且曾被归为其变种的翅茎半蒴苣苔(H. pterocaulis),以及我们新发现的与两者形态上分别最相近的另两种变异类型,对其关键形态、微形态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结合查阅标本、文献资料以及长期的野外追踪调查,统计分析了半蒴苣苔不同类型间的地理和生境分布;此外,通过DNA证据,初步重建各物种及变异类型间的系统发育和单倍型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茎、叶、花和开花物候等多性状组合能够区分半蒴苣苔复合群各类型。(2)半蒴苣苔复合群四类型间在叶表皮细胞形状和气孔分布等方面无甚区别;而在表皮毛的有无、复表皮层数、维管束数量和排布存上存在差别,或有助于分类。(3)典型半蒴苣苔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至南部,向南延伸至越南北部,在石灰岩、丹霞等生境基质上皆有分布;翅茎半蒴苣苔仅分布于广西桂林市小部分区域的喀斯特山石灰岩基质上;而另两种变异类型则分布更为狭域,仅分布于桂林市永福县一个或相邻的数个喀斯特山石灰岩基质上。(4)DNA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半蒴苣苔复合群四类型各自独享单倍型;但重建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则表明,金钟山居群与翅茎半蒴苣苔聚为一支,两者亲缘关系最近但相互之间不成单系,金钟山居群是否为独立物种还需更多证据加以检验,而半蒴苣苔则与永福半蒴苣苔两者间互为单系,支持两者为独立物种。

  • 广西青藓科分类学修订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通过对采自广西24 个县(市)的1 147 份青藓科植物标本的逐一鉴定及相关文献的查阅,确认广西青藓科植物有11 属、44 种,其中包括广西青藓科植物新纪录属1 属,即拟异叶藓属(Pseudokindbergia),新纪录种7 种,分别为拟异叶藓(P. dumosa)、匐枝青藓(Brachythecium procumbens)、阔叶尖喙藓(Oxyrrhynchium latifolium)、泛生尖喙藓(O. vagans)、华东细喙藓(Rhynchostegiella sinensis)、长肋拟青藓(Sciuro-hypnum populeum)和弯叶拟青藓(S. reflexum)。该文提供了修订后的广西青藓科植物名录,并对其中的新纪录属、种的主要形态学识别特征、生境和地理分布等进行了详细描述。

  • 石山苣苔属四种(含一变种)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石山苣苔属(苦苣苔科)约41种,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石灰岩地区。目前为止,仅其中四种的染色体数目被研究和报道,其余绝大多数物种的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尚不清楚,染色体数目和倍性在该属及其姐妹属报春苣苔属中的演变历史及其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的影响亦不清楚。该文以叶片水培生根法获取的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即石山苣苔原变种(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albatus)、齿缘石山苣苔(Petrocodon dealbatus var. denticulatus)、弄岗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angensis)、石山苣苔未定名种(Petrocodon sp.)的根尖细胞为实验材料开展染色体实验,探索了多种不同的实验条件对染色体制片效果的影响并获取染色体数目,然后在石山苣苔属和报春苣苔属系统树上追踪了染色体数目和倍性的演变历史,并探讨染色体数目尤其倍性变化是否对两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存在影响。结果表明:长度为1~1.5 cm的根尖,0.002 mol·L-1 8-羟基喹啉溶液预处理5 h,解离4 min为较适宜的染色体制备条件;四种(含一变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染色体数目一致,均为二倍体(2n=2x=36);两属之间及两属各自的最近共同祖先染色体数目尚不能确定,除个别物种染色体条数或倍性有变化外,其余已知染色体数目的物种均为2n=2x=36,在两属中高度一致;石山苣苔属与报春苣苔属物种多样性分化尤其两属物种多样性巨大差异与染色体数目和基因组倍性变化无关。本研究可为石山苣苔属植物及其近缘类群染色体制备提供参考,也为进一步对该类群的分类、系统演化和物种形成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启示。

  •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0-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是最典型的塌陷型天坑群。采用样线法和样方法对天坑群种子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已有资料综合分析了大石围天坑群种子植物区系特征。结果表明:大石围天坑群野生种子植物丰富,有137科445属863种;在科级和属级水平上,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中国特有成分相对贫乏;与热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泛热带成分为主,与温带区系的联系主要以北温带成分为主;热带科和温带科之比,热带属和温带属之比,大石围天坑群都小于中国乐业-凤山世界地质公园,其种子植物区系更能反映该地区过去植物组成的“原貌”,即温带成分过去较现代比例更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有力证据;天坑群保育了82种珍稀濒危植物,包括30属67种野生兰科植物,是现存珍稀濒危植物的“避难所”。

  • 桂北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桉树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响应特征,采用时空互代法,选择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1~5 a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在不同土层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土层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均随土层加深而趋于降低,且各土层间差异显著。(2)细菌、放线菌数量随季节的大小顺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真菌的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酶活性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活性较高,春、冬季活性较低。(3)细菌、真菌、脲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增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放线菌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而蔗糖酶、酸性磷酸酶随林龄的增大趋于增大。(4)林地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与四种土壤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共同影响土壤的质量。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季节响应特征差异较大,总体在冬季最低,主要与气温、水分条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等影响有关。不同季节、土层、林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 资源冷杉与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成分的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比较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资源冷杉(Abies ziyuanensis)和元宝山冷杉(A. yuanbaoshanensis)针叶精油化学组成成分,以期为开发利用两种冷杉针叶精油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利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采用GC-MS分析确定其精油化学物质成分,并基于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组分相对含量。结果表明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中分别鉴定出化学物质21种和22种,其中15种为两种冷杉共有成分;烯烃类物质是资源冷杉和元宝山冷杉针叶精油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占比分别为95.94%和95.02%。两种冷杉共有成分中β-蒎烯、1-石竹烯、莰烯、a-石竹烯和异松油烯具有较高开发利用价值;而非共有成分方面,资源冷杉中a-松油醇和a-蒎烯以及元宝山冷杉中a-依兰油烯和叶醇均具有较大开发利用价值。

  • 中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及地理分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6-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金粟兰属(Chloranthus)不仅是研究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类群之一,而且部分种类被广泛地栽培和使用。尽管前人对该属植物的形态、地理分布、分类、系统发育、化石和化学成分等开展了丰富的研究,然而,我们持续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以往对该属植物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的认识仍不充分,以及该属植物中存在分类观点不统一、名实混淆、沿用错误分类信息等问题。本研究在广泛查阅标本资料和长期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和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较为全面详尽地描述。形态方面,金粟兰属内花部器官尤其药隔形态是种间最有效的分类性状,其中网脉金粟兰药隔形态变异较大,疑为复合群;生活型方面,狭叶金粟兰与网脉金粟兰为常绿草本,区别于该属其它常绿亚灌木以及地上部分每年秋冬季节枯萎的多年生草本种类;地理与生境分布方面,验证了金粟兰属内最近缘的四个长药隔草本物种间的确呈显著水平替代分布格局,而一直被认为只分布在湖北宜昌和重庆奉节等地的狭叶金粟兰则在贵州和江西等地亦有分布,且该种仅生长于大江边这一特殊生境。本研究不仅丰富完善了对我国金粟兰属植物的形态多样性、生活型、地理和生境分布特点等方面的认识,而且为正确地划分和鉴别金粟兰属植物不同种类提供了更详实的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属植物物种的形成、演化和特殊分布格局的成因奠定基础,也为这一类植物资源安全地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