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17-10
  • 改良低温螯合法分离家兔小肠绒毛和隐窝细胞及分离效果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研究家兔小肠绒毛和隐窝细胞的分离方法,为深入研究小肠上皮结构与功能提供体外模型。试验以新西兰白兔为试验材料,在不同螯合剂浓度(5、10、15、20、25 mmol/L EDTA)和螯合温度(4、25 ℃)下分离小肠绒毛和隐窝细胞,检测所分离细胞团的产量、形态、细胞活率、完整性。结果表明:1)各螯合条件下分离的绒毛和隐窝细胞形态完整,基因组DNA与总RNA完整;2)螯合温度越高且EDTA浓度越大时,细胞富集率越高,但对细胞毒害作用也越强,4 ℃、5 mmol/L EDTA条件下绒毛和隐窝细胞富集率分别为7.75%和1.01%,绒毛相对完整率和隐窝细胞相对活率分别为91.67%和93.48%;25℃、25 mmol/L EDTA条件下绒毛和隐窝细胞富集率则分别高达17.89%和4.99%,但绒毛相对完整率和隐窝细胞相对活率仅为4.25%和5.17%;3)综合分析后确定,4 ℃、10 mmol/L EDTA条件下分离效果最佳;4)在最佳条件下所分离隐窝富集物的溶菌酶和α-防御素的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绒毛富集物(P0.05),显示细胞依然具有较高活力。由此可见,改良的低温螯合法适用于家兔小肠绒毛和隐窝细胞的高效分离。

  • 白藜芦醇通过激活去乙酰化酶1/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影响牛脂肪细胞凋亡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RES)对牛皮下脂肪细胞凋亡率以及去乙酰化酶1(SIRT1)/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关键因子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的影响。选取18月龄鲁西黄牛的皮下前体脂肪细胞,在细胞分化的第0天,更换为RES浓度分别为0(对照)、100、200和400 μmol/L的培养液处理48 h,每组设3个重复。应用Hoechst 33342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blot)分别检测SIRT1/AMPK信号通路上的关键因子SIRT1、AMPK、叉头转录因子1(FoxO1)、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促凋亡蛋白Bcl-2相关X蛋白(Bax)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并利用油红O染色鉴定脂肪细胞。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不同浓度RES处理后的牛皮下脂肪细胞凋亡率均极显著增高(P0.05)。由此可见,RES通过激活SIRT1/AMPK信号通路,同时激活通路下游的FoxO1,促进了牛皮下脂肪细胞的凋亡,为通过营养调控技术降低牛皮下脂肪沉积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油脂类型对肉鸡不同组织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究油脂类型对肉鸡不同组织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APDH)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试验选用240只1日龄的科宝肉鸡母雏,随机分为8个组(4个单一油脂组,分别在饲粮中添加5.00%亚麻油、玉米油、芝麻油和猪油;4个混合油脂组,分别在饲粮中添加2.50%猪油+2.50%玉米油、2.50%猪油+2.50%芝麻油、2.50%亚麻油+2.50%玉米油和2.50%亚麻油+2.50%芝麻油),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组织及油脂类型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对42日龄肉鸡组织GAP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影响显著(P0.05)。42日龄肉鸡胸肌GAP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和腹脂(P0.05);玉米油组胸肌中GAP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但日龄对肉鸡肝脏GAPDH基因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显著(P<0.05)。由此可见,油脂类型对肉鸡GAP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影响呈现组织间的差异,玉米油可提高胸肌GAP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42日龄肉鸡胸肌GAP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肝脏和腹脂,21日龄肉鸡肝脏GAPDH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42日龄。

  • 鳙鱼对10种蛋白质饲料原料中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鳙鱼(Aristichthys nobilis)对鱼粉(国产)、干酒糟及其可溶物(DDGS)、菜籽粕、米糠、豆粕、酶解羽毛粉、棉籽粕、小麦麸、玉米蛋白粉和花生粕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总能以及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试验饲料按照基础饲料和待测饲料原料7:3的比例构成,并添加0.5%的三氧化二钇(Y2O3)作为外源指示剂。挑选初体重为(290.02±2.82) g的鳙鱼,随机分成11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随机选取1组作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剩余10组为试验组分别投喂试验饲料。投喂1周后通过虹吸法收集粪便。结果表明:1)10种饲料原料中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的范围分别为69.9%~85.7%、73.5%~88.3%、81.2%~91.1%和81.9%~86.3%。2)在10种饲料原料中,米糠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最高,而鱼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最高;酶解羽毛粉的干物质、粗脂肪和总能的表观消化率最低,玉米蛋白粉的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最低。3)各饲料原料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基本维持在65.59%~99.17%,且都以小麦麸较低。由此可见,鳙鱼对鱼粉具有很好的利用效果,其次是豆粕和花生粕,而酶解羽毛粉中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最低,小麦麸各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均比较低。

  • 不同饲粮模式下奶牛乳腺对长链脂肪酸摄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饲粮模式下奶牛乳腺对长链脂肪酸摄取的影响。选用健康且胎次、体重[(554±21) kg]、泌乳期[(120±4) d]和产奶量[(24.30±1.47) kg/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30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为3组,每组10头。3组奶牛饲喂不同模式的饲粮,即以苜蓿、羊草和全株玉米青贮为粗饲料的饲粮(MF组)、营养水平约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1组)和粗饲料比例等同MF组但以单一玉米秸秆为粗饲料的饲粮(CS2组)。试验期90 d,分3期进行,每期30 d,在每期的最后2 d采集饲粮样、乳样和血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体重和干物质采食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和日乳脂产量均有显著(P<0.05)。MF组的产奶量和日乳脂产量均显著高于CS1组和CS2组(P<0.05),而CS1组则显著高于CS2组(P<0.05);MF组的乳脂率显著高于CS1组(P<0.05)。2)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动、静脉血浆中C16:0、C18:0、C18:2cis-6、C18:1cis-9和总长链脂肪酸的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3)不同饲粮模式对奶牛的血流量造成了显著的影响(P<0.05),呈现出CS1组>MF组>CS2组。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动脉对总长链脂肪酸的供给量,表现为MF组和CS1组显著大于CS2(5 629.51、6 605.02 g/d vs. 3 878.91 g/d)(P<0.05)。4)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率,表现为MF组和CS2组显著高于CS1组(10.99%、10.84% vs. 7.39%)(P<0.05)。5)不同饲粮模式影响了奶牛乳腺对总长链脂肪酸的摄取量,表现为MF组(618.69 g/d)>CS1组(487.87 g/d)>CS2组(420.56 g/d),组间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揭示了在低质粗饲料条件下,增加精料浓度并不能有效提高奶牛对长链脂肪酸的摄取。

  • 酵母培养物对生长期锦江黄牛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对生长期锦江黄牛生产性能、抗氧化能力及免疫性能的影响,为生长期肉牛培育及锦江黄牛饲粮配制提供依据。试验选择16头6月龄、体重140 kg左右的锦江黄牛公犊,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8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饲粮基础上添加30 g/(d·头)酵母培养物,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1)试验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第30天和第60天,试验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也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4)试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在试验第3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在试验第30天和第6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上述结果可知,饲粮中添加30 g/(d·头)酵母培养物可促进饲粮中养分的消化,增加生长期锦江黄牛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性能,进而改善其生产性能。

  • 低分子质量壳寡糖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盲肠微生物数量及脾脏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α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低分子质量(1 000 u)壳寡糖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血清生化指标、盲肠微生物数量以及脾脏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因表达的影响。选取体重和产蛋率相近的58周龄海兰褐壳蛋鸡60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0、600、900 mg/kg壳寡糖的试验饲粮。预试期为7 d,正试期为42 d。结果表明:1)添加300、600和900 mg/kg壳寡糖组的产蛋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4.52%(P0.05)和4.08%(P>0.05)。2)试验第3、6周末,添加600和900 mg/kg壳寡糖组的鸡蛋哈夫单位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6.87%、6.69%和6.47%、6.60%(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600、900 mg/kg壳寡糖显著降低了血清葡萄糖、胆固醇含量和谷草转氨酶活性(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600、900 mg/kg壳寡糖显著提高了盲肠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数量(P<0.05),显著降低了盲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数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300、600 mg/kg壳寡糖显著提高了脾脏IL-2 mRNA表达水平(P<0.05),饲粮添加600 mg/kg壳寡糖显著提高了脾脏TNF-α mRNA表达水平(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壳寡糖,提高了蛋鸡的产蛋率和哈夫单位,调节了肠道微生物菌群,增强了蛋鸡的免疫力,适宜壳寡糖添加水平为600 mg/kg。

  • 不同加工方式针茅草对绵羊干物质采食、消化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针茅草的不同加工方式对绵羊采食、消化及瘤胃内环境的影响。选用体重[(45±2) kg]、年龄(1.5~2.0岁)相近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乌珠穆沁羯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分析干草、草颗粒、草块、草粉4种加工方式的针茅草对绵羊干物质采食量、表观消化率及瘤胃液pH及总氮、氨氮、总可利用氮、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预试期10 d,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针茅草颗粒的干物质采食量及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与其他各组相比,针茅草颗粒组的绵羊食后1 h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总氮、氨氮和总可利用氮浓度较高。3)草颗粒组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干草和草粉组(P<0.05)。由此可见,针茅草颗粒的干物质采食量、表观消化率以及在绵羊瘤胃内的发酵指标均较优,是饲喂绵羊的最佳利用形态。

  • 谷氨酰胺对脂多糖应激仔猪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谷氨酰胺(Gln)对断奶仔猪不同阶段生长性能的影响,以及其对脂多糖(LPS)诱导肠道损伤后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生长性能的影响。选用24头28日龄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和LPS组饲喂基础饲粮,Gln+LPS组饲喂添加了1%的外源性Gln的基础饲粮;在试验第22、25、28、30天,LPS组和Gln+LPS组腹腔注射100 μg/kg BW LPS,对照组则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试验期30 d。结果表明:1)LPS处理前(试验第1~21天),与对照组相比,Gln+LPS组显著提高了试验第1~7天断奶仔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P0.05)。3)LPS组断奶仔猪的小肠长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和Gln+LPS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Gln+LPS组断奶仔猪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降低(P0.05);Gln+LPS组和LPS组断奶仔猪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的Gln能够显著提高仔猪断奶后第1~7天的生长性能,之后效果不明显。饲粮中添加1%的Gln能够调节应激仔猪的血清生化指标,改善其生长性能和小肠长度,从而缓解仔猪断奶应激。

  • 饲粮魔芋甘露寡糖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毛皮质量、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魔芋甘露寡糖(KON-MOS)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生长性能、毛皮质量、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0.84±0.07) kg的断奶獭兔12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其中,Ⅰ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Ⅴ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KON-MOS添加水平为50、100、150、200 mg/kg的试验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 60 d。结果表明:1)饲粮KON-MOS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的平均日增重、料重比有显著影响(P<0.05)。以Ⅲ组平均日增重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最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粮KON-MOS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的腹泻率和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试验组两者均低于对照组。2)饲粮KON-MOS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的被毛密度、被毛长度和毛皮重量无显著影响(P>0.05),对皮张面积有显著影响(P<0.05)。Ⅲ组皮张面积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饲粮KON-MOS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的全净膛率及半净膛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各试验组两者均高于对照组。4)饲粮KON-MOS添加水平对生长獭兔屠宰后45 min时和24 h时的pH、剪切力、蒸煮损失以及亮度(L*)、红度(a*)、黄度(b*)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合考虑本试验所测指标,生长獭兔饲粮中适宜的KON-MOS添加水平为100 mg/kg。

  • 螺旋藻对仔猪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及粪便菌群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开拓螺旋藻饲料资源,本试验研究了螺旋藻单独及其与含有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菌的益生菌联用对仔猪生长性能、免疫性能以及粪便菌群的影响。按2×2析因试验设计,将80头平均体重为(8.85±0.20) kg、口蹄疫(FMD)母源抗体为阴性的断奶仔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螺旋藻组(添加0.5%的螺旋藻)、益生菌组(添加0.5 kg/t的益生菌)以及藻菌组(添加0.5%的螺旋藻与0.5 kg/t的益生菌),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猪,饲粮以粉料形式饲喂。试验期28 d。第8日免疫猪O型及A型FMD疫苗,第7日及第28日采集血清及新鲜粪便。结果显示:1)螺旋藻显著提高了仔猪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降低了料重比(P<0.05)。2)第7日和第28日螺旋藻对O型和A型FMD抗体滴度皆无显著影响(P>0.05)。3)第28日螺旋藻极显著提高了仔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及补体3含量(P<0.01),对血清补体4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4)第7日和第28日螺旋藻对仔猪粪便中乳酸菌、大肠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除第28日IgG、IgM和补体3含量外,螺旋藻与益生菌无互作(P>0.05)。结果表明,FMD疫苗免疫期间饲粮中添加0.5%的螺旋藻可以促进仔猪的生长,与益生菌配伍能够提高仔猪的体液免疫性能。

  • 饲料中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及添加表面活性素对凡纳滨对虾蜕壳间期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通过2组试验分别研究饲料中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蜕壳间期及添加表面活性素对凡纳滨对虾蜕壳间期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一:将100尾均重为(0.61±0.02) 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10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尾虾),即饲喂基础饲料的对照组以及饲喂分别添加0.2%、0.4%和0.6%胆固醇与1.0%、2.0%和3.0%卵磷脂的试验饲料的9个试验组,试验期为35 d,研究饲料中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对凡纳滨对虾蜕壳间期的影响。试验二:将90尾均重为(0.48±0.03) g的凡纳滨对虾随机分为6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尾虾),对照组饲喂试验一中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分别为0.4%和2.0%的试验饲料,5个表面活性素添加组分别饲喂在对照组饲料基础上添加10、20、40、80和160 mg/kg表面活性素的试验饲料,研究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凡纳滨对虾蜕壳间期及肝胰腺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饲料中胆固醇水平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蜕壳间期(P0.05);饲料中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对蜕壳间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分别为0.4%和1.0%组、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分别为0.4%和2.0%组以及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分别为0.6%和2.0%组的蜕壳间期显著短于其他组(P<0.05),其中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分别为0.4%和2.0%组蜕壳间期最短。与对照组相比,仅10 mg/kg表面活性素添加组凡纳滨对虾蜕壳间期显著缩短(P<0.05),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P<0.05);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的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与对照组相比,10和20 mg/kg表面活性素添加组的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升高(P<0.05),其他表面活性素添加组则显著降低(P<0.05);除10 mg/kg表面活性素添加组外,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的肝胰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0.05);仅10和20 mg/kg表面活性素添加组的肝胰腺丙二醛水平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由此得出,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胆固醇水平及其与卵磷脂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蜕壳间期,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分别为0.4%和2.0%时蜕壳间期最短;在胆固醇和卵磷脂水平分别为0.4%和2.0%的饲料中添加10 mg/kg表面活性素可缩短凡纳滨对虾的蜕壳间期,提高肝胰腺抗氧化能力。

  • 绝食对九龙牦牛体重、血清激素和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冷季绝食应激时九龙牦牛体重、血清激素和生化指标的变化。选择8头健康无病、生长发育良好的2岁九龙牦牛8头,体重为(90.75±8.66) kg,按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绝食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正常饲喂,绝食组牦牛做断料处理。试验期7 d。分别在试验开始后的第1、3、5、7天称重和通过颈静脉采血。结果表明:绝食7 d后牦牛的体重显著降低(P<0.05),血清中葡萄糖、胰岛素含量显著下降(P<0.05),血清非酯化脂肪酸、甘油三酯、脂联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糖异生前体物质丙酸、乳酸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血清中来源于体储降解的甘油、β-羟丁酸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血清中糖异生关键酶丙酮酸羧化酶、果糖1,6二磷酸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葡萄糖六磷酸酶的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绝食7 d后牦牛开始大量动用体储,提高糖异生代谢过程,维持机体代谢的正常需要,保证血清葡萄糖含量的稳定以维持生命。

  • 宏基因组学揭示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反刍动物瘤胃内栖息着庞大和复杂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与宿主的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息息相关,宿主及其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超级生物体”。由于绝大部分瘤胃微生物不可培养,因此以厌氧培养为基础的传统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宏基因组学通过高通量的测序方法,能够全面展示微生物多样性,准确发现新的功能基因。此外,宏基因组学揭示了宿主基因和微生物组之间的互作关系。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宏基因组学在瘤胃微生物组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不同来源及组合木聚糖酶对木聚糖水解产物组成、细菌增殖与大肠杆菌黏附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来源木聚糖酶及其组合对木聚糖的水解效果,并研究不同木聚糖水解产物对细菌增殖及大肠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黏附性的影响。试验用木聚糖酶A和木聚糖酶B分别来源于毕赤酵母和米曲霉。采用木聚糖酶A、木聚糖酶B、组合酶1(木聚糖酶A:木聚糖酶B=3:7)、组合酶2(木聚糖酶A:木聚糖酶B=1:1)、组合酶3(木聚糖酶A:木聚糖酶B=7:3)分别水解木聚糖,然后测定木聚糖水解产物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增殖和大肠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黏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木聚糖酶有一定的组合效应,木聚糖酶A、木聚糖酶B、组合酶1、组合酶2、组合酶3组木二糖和木三糖的总含量分别为95.70%、86.79%、93.11%、94.55%和87.55%,其中木聚糖酶A组木二糖含量最高,组合酶2组木三糖含量最高。2)培养20 h时,5种木聚糖水解产物对大肠杆菌的增殖(以菌液吸光度值表示)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培养20和30 h时,5种木聚糖水解产物显著促进枯草芽孢杆菌的增殖(P<0.05);培养13和17 h时,5种木聚糖水解产物显著促进乳酸杆菌的增殖(P<0.05)。3)5种木聚糖水解产物均可以显著降低大肠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的黏附率(P<0.05)。由此可见,通过不同来源木聚糖酶及其组合水解木聚糖,可以产生以木二糖和木三糖为主要组分的水解产物,从而起到促进枯草芽孢杆菌和乳酸杆菌增殖、减少大肠杆菌对肠道上皮细胞黏附的作用。

  • 瘤胃保护型亮氨酸对滩羊母羊繁殖性能、消化性能及初乳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瘤胃保护型亮氨酸(RP-Leu)对滩羊母羊繁殖性能、消化性能及初乳品质的影响。选取体重为(42.18±2.62) kg的经产滩羊母羊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对照组采用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分别添加0.10%、0.20%和0.30%的RP-Leu。试验期为妊娠后第35天始至分娩后第60天(断奶)结束。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妊娠期母羊饲粮添加0.20% RP-Leu显著提高了羔羊初生重和断奶重(P<0.05),显著提高了妊娠期母羊粗蛋白质的表观消化率(P<0.05),显著提高了初乳中乳脂、乳蛋白和乳糖含量(P<0.05),同时显著降低了母羊分娩后第15天血清尿素氮含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0.20% RP-Leu能够改善妊娠滩羊氮沉积和初乳品质,同时实现促进羔羊生长发育的目的。

  • 饲粮不同代谢能、粗蛋白质水平对新杨绿壳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通过研究饲粮不同代谢能、粗蛋白质水平对新杨绿壳蛋鸡产蛋后期(44~56周龄)生产性能、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得出其产蛋后期饲粮代谢能和粗蛋白质的适宜配比。选取768羽体重相近的43周龄新杨绿壳蛋鸡,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2羽。采用2 3因子(代谢能水平为10.87和11.08 MJ/kg,粗蛋白质水平为15.00%、15.50%和16.00%)设计试验,共设计6种饲粮。试验预试期1周,正试期12周。结果表明:1)饲粮不同代谢能、粗蛋白质水平对绿壳蛋鸡产蛋后期产蛋率和料蛋比有显著影响(P0.05)。3)高能低蛋组绿壳蛋鸡血清尿素氮含量最低;饲粮较高代谢能水平(11.08 MJ/kg)能显著降低绿壳蛋鸡血清总胆固醇含量(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代谢能、粗蛋白质水平分别为11.08 MJ/kg和15.00%时,更有利于绿壳蛋鸡产蛋后期生产性能的发挥和蛋品质的改善。

  • 不同品种猪及生理阶段葡萄糖转运载体和胰岛素受体表达的发育性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品种猪及生理阶段葡萄糖转运载体(GLUT)1、GLUT4和胰岛素受体(IR)mRNA表达的发育规律。试验以1、7、26、30、60、90和150日龄蓝塘和长白两品种猪背最长肌、半膜肌和半腱肌组织样品cDNA为模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猪GLUT1和GLUT4 mRNA在不同骨骼肌中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1)1~150日龄蓝塘和长白猪背最长肌、半膜肌和半腱肌GLUT1 mRNA表达存在相似的发育变化规律,在1日龄时相对表达丰度最高。2)1~150日龄蓝塘和长白猪半膜肌和半腱肌GLUT4 mRNA相对表达丰度随日龄呈波形式变化,变化速度和程度存在品种差异。1日龄时蓝塘猪背最长肌GLUT4 mRNA相对表达丰度低于同日龄长白猪(P>0.05),而在60日龄时高于长白猪(P>0.05)。3)蓝塘和长白猪背最长肌、半膜肌和半腱肌IR mRNA相对表达丰度在1和30日龄时表现出较高水平,而在7、60、90和150日龄时无显著差异(P>0.05);同日龄蓝塘和长白猪之间IR mRNA相对表达丰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猪骨骼肌GLUT1 mRNA的表达在不同生理阶段存在差异,猪骨骼肌GLUT4 mRNA的表达在不同品种和生理阶段存在显著差异,且其与IR mRNA的表达相关性较弱,无明显规律。

  • 肠道对共生微生物的免疫耐受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动物体肠道中存在数以亿计的微生物,这些共生的微生物能辅助动物体消化代谢和维持肠道稳态。但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同样可以作为抗原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正常情况下,肠道免疫系统能准确辨识共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对其做出免疫耐受,维持内环境稳态;此外,肠道免疫系统还可以避免由于对无害抗原产生反应而造成免疫资源的浪费。免疫耐受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用于减少器官移植后排斥现象的发生,降低子宫对胎儿的免疫排斥反应等。但就如何利用免疫耐受机制减缓反刍动物瘤胃酸中毒,提高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合成和利用效率,完善益生素的饲用规程仍鲜有报道。为此,本综述就免疫耐受的一般概念和应用、肠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肠道共生微生物的免疫原性以及肠道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述。

  • 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的需要量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以饲料精氨酸水平分别为0.67%、0.94%、1.24%、1.58%、1.86%和2.11%的6种等氮等能的半纯化饲料(粗蛋白质含量30.21%,总能17.77 MJ/kg),投喂初始体重为(81.52±2.00) g的吉富罗非鱼60 d,考察饲料精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体成分、血清生化指标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期获得吉富罗非鱼对饲料精氨酸的最佳需要量。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每个网箱放养15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精氨酸水平的升高,吉富罗非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以及蛋白质沉积率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均在1.58%组达到最高值,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肌肉中各氨基酸(除酪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外)、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均随饲料精氨酸水平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精氨酸水平显著影响血清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性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蛋白、尿素氮和葡萄糖含量(P<0.05),也显著影响肝脏和血清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总一氧化氮合酶和溶菌酶的活性(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和蛋白质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吉富罗非鱼对饲料中精氨酸需要量为1.51%~1.58%,占饲料蛋白质的4.99%~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