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妊娠后期能量饲喂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和血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妊娠后期能量饲喂水平对母猪繁殖性能和血脂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选用长白×大白杂交经产妊娠母猪48头,于妊娠第85天开始按照体重和胎次随机分为低、中等、高和极高4种不同能量饲喂水平组(n=12),4组能量饲喂水平分别为1.12、1.32、1.52和1.72倍维持代谢能需要量,并分别命名为1.12M、1.32M、1.52M和1.72M组。试验饲粮为玉米-豆粕型饲粮,代谢能(ME)为13.38 MJ/kg,粗蛋白质(CP)含量为15.09%。中等能量饲喂水平参照NRC(2012)妊娠母猪有效代谢能推荐值,低、高、极高能量饲喂水平在此基础上分别减少15%、增加15%和增加30%。1.12M、1.32M、1.52M和1.72M组母猪的日采食量分别为2.17、2.56、2.94和3.33 kg/d,代谢能摄入量分别为29.10、34.23、39.37、44.50 MJ/d。试验期为23 d。结果显示:随着妊娠后期能量饲喂水平的增加,哺乳母猪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下降(P<0.05)。妊娠100 d时,随着能量饲喂水平的增加,母猪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线性升高(P<0.05),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浓度二次升高(P<0.05)。在妊娠后期,母猪血清总胆固醇浓度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而显著降低(P<0.05);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浓度在妊娠107 d时显著低于妊娠100和85 d时(P<0.05);血清甘油三酯浓度在妊娠100 d时显著高于妊娠85、107 d时(P<0.05),且妊娠107 d时显著高于妊娠85 d时(P<0.05)。由此可见,妊娠后期增加能量饲喂水平可降低母猪哺乳期的采食量;妊娠后期母猪血脂处于生理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能量饲喂水平可进一步引起血清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总胆固醇浓度升高。

  • 血氨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机体各组织氨基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氨及肠道微生物分解生成的氨吸收均可进入血液,形成血氨。血氨浓度过高会严重危害动物健康,已逐渐成为畜牧业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血氨的代谢特性及对动物健康的影响,以为畜牧业实际生产中血氨的检测提供数据参考。

  • 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主要综述了谷氨酸和天冬氨酸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肠道功能的影响

  • 饲粮中添加绿狐尾藻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绿狐尾藻对肥育猪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胴体品质的影响。采用单因子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用40头初始体重为(55.20±2.18)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和Ⅳ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10%和15%绿狐尾藻,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Ⅱ和Ⅲ组肥育猪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Ⅳ组的终末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Ⅲ组的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和Ⅳ组的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Ⅲ和Ⅳ组的平均背膘厚和Ⅳ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降低(P0.05),Ⅱ和Ⅲ组的pH45 min、pH24 h有增加趋势(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10%绿狐尾藻对肥育猪的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可改善血清生化指标,降低平均背膘厚,减缓肌肉pH下降速度,降低滴水损失,改善猪肉品质。

  • α–酮戊二酸和大蒜素对生长猪生长发育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α–酮戊二酸(AKG)和大蒜素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选用40头初始平均体重为(30.64±1.35) kg的健康三元(杜×长×大)杂交生长猪,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5组试验猪分别饲喂无抗基础饲粮(对照组)、无抗基础饲粮+25 mg/kg抗生素(Ⅰ组)、无抗基础饲粮+1%AKG(Ⅱ组)、无抗基础饲粮+0.5%大蒜素(Ⅲ组)、无抗基础饲粮+1%AKG+0.5%大蒜素(Ⅳ组)。预试期7 d,正试期21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Ⅰ组和Ⅳ组生长猪的平均日增重分别提高了10.80%和9.91%,但差异不显著(P>0.05)。2)与对照组相比,Ⅱ组钙的表观消化率显著提高(P0.05),血清AST和ALT活性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Ⅳ组回肠绒毛高度及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提高(P<0.05)。5)与对照组相比,Ⅳ组回肠中杯状细胞和淋巴细胞数目显著增加(P<0.05)。综上,无抗饲粮中联合添加1%AKG和0.5%大蒜素可通过改善肠道形态结构,提高对粗蛋白质、钙和磷等养分的消化吸收能力,促进肠道健康,进而改善生长猪的生长性能。

  • 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含量和生化参数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的动态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断奶仔猪血清氨基酸含量和生化参数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的动态响应。选取18头35日龄平均体重为(10.0±1.0) kg三元(杜×长×大)杂交断奶阉公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并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LP)、17%(MP)和20%(HP)的饲粮。每头试验猪安装颈动脉血管插管,术后恢复5 d,于第6~8天正式试验。每天采食前,采食后30、60、120、180和300 min连续采集颈动脉血液10 mL,分别检测血清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相关生化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仔猪采食前后各时间点血清中游离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p)、天冬氨酸(Asp)、丝氨酸(Ser)、甘氨酸(Gly)和谷氨酸(Glu)含量影响均不显著(P>0.05)。但血清中Lys、Met、Thr、Trp含量随饲粮蛋白质水平的降低而升高。HP组仔猪采食前后各时间点血清游离氨基酸[缬氨酸(Val)、异亮氨酸(Ile)、精氨酸(Arg)]和尿素含量显著高于MP和LP组(P0.05)。综上所述,断奶仔猪饲粮在平衡4种氨基酸(Lys、Met、Thr、Trp)的基础上,常规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血清游离Val、Ile、Arg含量显著降低,但对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和相关生化指标无显著影响;而蛋白质水平降低6个百分点,血清游离Leu和尿素含量显著降低,TP、ALB含量和ALP活性显著升高,但对血清中其他氨基酸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影响不显著。

  • 饲粮添加α–酮戊二酸对生长猪氮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添加α–酮戊二酸(α-ketoglutarate,AKG)对生长猪氮以及钙、磷代谢的影响。试验选用初始体重为(34.98±2.18) kg的健康三元杂交(杜×长×大)猪18头,按体重相近、性别比例相同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各组AKG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1%和2%。先进行为期14 d的饲养试验,观察生长性能;然后进行消化代谢试验,试验期为7 d,前5 d为预试期,后2 d为粪尿收集期(全收粪法)。结果表明:1)1%AKG添加组有改善35~45 kg生长猪生长性能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提高平均日增重(P=0.194 2)和平均日采食量(P=0.258 3),降低料重比(P=0.419 7)。2)随着AKG添加水平提高,尿氮含量有下降趋势(P=0.143 2),粪氮、总氮含量及总氮排放率极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见,在35~45 kg的生长猪饲粮中添加1%~2%AKG可有效降低机体氮、钙、磷排放,提高氮及钙、磷的利用率和日增重。

  • 基因组时代林木抗病分子机理研究的新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6-0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林木的分子病理学研究长久以来落后于农业作物病理学。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问世,林木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从2006年至今,杨树、云杉等重要森林树种的全基因组测序相继完成,这为全面解析林木的抗病过程提供了遗传背景。同时,转录组学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应用使得人们能快速地积累大量的数据,从而为揭示林木和病原菌之间的分子互作机制奠定了基础。近两年来CRISPR/Cas9基因编辑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创新不断。高效地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基因组学研究有利于林木育种的研究。本文阐述了林木对抗病原菌入侵的生理机制,综合论述了近十年来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研究在木本植物分子病理学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总结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林木抗病领域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林木抗病育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