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幼鱼维生素C需要量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条纹锯鮨(Centropristis striata)幼鱼维生素C需要量。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法,选取平均体重为(88.34±24.1) g的条纹锯鮨幼鱼630尾,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实测值)分别为10.97(对照)、74.03、148.33、213.64、335.33、618.88和910.98 mg/kg等氮等能饲料。检测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条纹锯鮨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相关酶活性、各组织中维生素C积累量和肌肉成分的影响。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74.03 mg/kg组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0.97、618.88和910.98 mg/kg组(P<0.05),74.03 mg/kg组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10.97和910.98 mg/kg组(P<0.05),10.97和910.98 mg/kg组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74.03和618.88 mg/kg组(P<0.05),335.33 mg/kg组的肥满度显著低于74.03、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2)10.97、74.03 mg/kg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618.88和910.98 mg/kg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0.97 mg/kg组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低于213.64、335.33、618.88、910.98 mg/kg组(P<0.05)。3)335.33 mg/kg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10.97、74.03、910.98 mg/kg组(P<0.05),335.33 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10.97、618.88、910.98 mg/kg组(P<0.05),335.33 mg/kg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10.97 mg/kg组(P<0.05)。4)10.97 mg/kg组肝脏SOD和过氧化物酶(CA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48.33、335.33和910.98 mg/kg组肝脏MDA含量显著低于10.97 mg/kg(P<0.05)。5)74.03 mg/kg组肌肉SOD活性和T-AOC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213.64、335.33、618.88、910.98 mg/kg组血清谷丙转氨酶(GOT)活性显著低于10.97 mg/kg组(P<0.05),10.97 mg/kg组肝脏GOT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10.97、74.03 mg/kg组血清谷草转氨酶(GP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7)910.98 mg/kg组血清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910.98 mg/kg组肝脏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10.97、74.03、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618.88 mg/kg组的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量显著高于10.97、74.03、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8)74.03 mg/kg组肌肉水分含量显著低于10.97、148.33和213.64 mg/kg组(P<0.05),910.98 mg/kg组肌肉胶原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以特定生长率、肝脏中维生素C积累量和血清溶菌酶活性为评价标准,通过折线回归模型得出条纹锯鮨幼鱼饲料维生素C需要量分别为66.66、309.93和345.11 mg/kg

  • 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肝脏中牛磺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和牛磺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试验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试验共配制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是含60%鱼粉的对照1饲料、含45%鱼粉的对照2饲料,含30%鱼粉且分别添加0.5%和1.0%牛磺酸的2种含牛磺酸饲料。选取健康、初始体重为(17.33±0.55) 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随机分配到12个养殖桶中,每个养殖桶中投放25尾。将12个养殖桶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养殖桶,每组随机投喂1种试验饲料,持续投喂56 d。结果显示:1)各组存活率(SR)无显著差异(P>0.05);特定生长率(SGR)以1.0%牛磺酸组最高,对照2组最低,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1组和0.5%牛磺酸组的饲料效率(FE)显著高于对照2组(P0.05);各组蛋白质沉积率(PPV)、蛋白质效率(PER)、肝体比(HSI)、脏体比(VSI)和肥满度(CF)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血清和肝脏中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肝脏中半胱氨酸双加氧酶(CDO)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2组肝脏中半胱亚磺酸脱羧酶(CS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1组、0.5%牛磺酸组和1.0%牛磺酸组(P0.05)。综合来看,饲料中添加0.5%或1.0%的牛磺酸可以减少30%的鱼粉用量而不显著影响红鳍东方鲀幼鱼的生长性能。

  • 河鲀营养研究进展及展望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以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为例,综合了国内外关于河鲀主要营养物质需要量、需求特点的研究进展,从河鲀对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或需求特点展开综述,并对下一步相关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河鲀的营养需求及河鲀专用配合饲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 河鲀营养研究进展及展望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以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和暗纹东方鲀(Takifugu obscurus)为例,综合了国内外关于河鲀主要营养物质需要量、需求特点的研究进展,从河鲀对蛋白质和氨基酸、脂肪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或需求特点展开综述,并对下一步相关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河鲀的营养需求及河鲀专用配合饲料的研究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 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替代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体组成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江蓠、浒苔、藻渣和菌渣替代饲料中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体组成和肠道组织结构的影响。试验共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首先配制含60%鱼粉的基础饲料(鱼粉组,作为对照组),然后分别将10%的江蓠、浒苔、藻渣、菌渣与植物蛋白质(谷朊粉、玉米蛋白粉和豆粕)配合后替代基础饲料中35%的鱼粉,投喂初始体重为(16.00±0.11) g的大菱鲆幼鱼77 d。结果表明:1)江蓠、藻渣和菌渣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与鱼粉组无显著差异(P>0.05),浒苔组则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二者均显著高于浒苔、藻渣、菌渣组(P0.05)。2)江蓠、浒苔组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鱼粉组(P0.05),鱼粉组肝脏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江蓠和菌渣组(P0.05)。3)菌渣组的前肠和中肠皱襞高度显著高于鱼粉组(P0.05)。综合来看,将10%江蓠、藻渣和菌渣与植物蛋白质配合后替代饲料中35%的鱼粉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性能无不良影响,并且藻渣和菌渣对大菱鲆幼鱼的肠道组织结构有改善作用。

  • 投喂时间影响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及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的表达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投喂时间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设3个组,分别于早上(06:00)、中午(12:00)、傍晚(18:00)3个不同的时间点投喂大菱鲆幼鱼[初始平均体重为(8.95±0.13) g],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养殖试验周期为45 d。结果表明:06:00投喂组大菱鲆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但06:00投喂组与12:00投喂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18:00投喂组(P0.05)。综上,建议体重8 g左右的大菱鲆幼鱼的投喂时间为06:00。

  • 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探究南极磷虾粉替代鱼粉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性能、血清和肝脏生化指标及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以鱼粉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质源,高筋粉为糖源,鱼油、豆油和磷脂为脂肪源配制基础饲料。以南极磷虾粉分别替代基础饲料中0(对照)、10%、20%、30%、40%、50%的鱼粉,配制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记为R0、R10、R20、R30、R40和R50),饲喂初始体重为(38.16±0.11) g的圆斑星鲽幼鱼50 d,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结果表明:1)R30、R40组圆斑星鲽幼鱼的增重率和饲料效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R10和R3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R40、R50组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R40组肝脏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且R50组肝脏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3)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显著提高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溶菌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综合来看,南极磷虾粉替代10%~30%的鱼粉可以提高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力,并对鱼体的肝脏功能和蛋白质代谢无不利影响。

  • 饲料亚麻酸含量对大规格鲈鱼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亚麻酸(ALA)含量对大规格鲈鱼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确定大规格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苏子油,制成ALA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0.06%、0.99%、2.03%、3.18%、4.12%和5.08%的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将上述试验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07.77±0.64)g的鲈鱼,每个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鱼,养殖周期为12周。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随饲料ALA含量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SGR和FE均在2.03%ALA组有最大值,同时2.03%与3.18%ALA组的SGR和FE差异不显著(P>0.05);肝体指数(HSI)与脏体指数(VSI)均在5.08%ALA组达到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06%ALA组(P0.05)。2)随着饲料中ALA含量的升高,鱼体粗蛋白质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粗脂肪含量呈现增加趋势,4.12%和5.08%ALA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0.06%ALA组(P0.05)。3)2.03%ALA组血清和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3.18%ALA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0.06%与5.08%ALA组(P0.05)外,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4)血清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均在2.03%ALA组最低,且显著低于0.06%与5.08%ALA组(P<0.05);血清中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CHOL)含量在4.12%ALA组有最大值,且显著高于0.06%ALA组(P<0.05);随着饲料中ALA含量的升高,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03%、3.18%、4.12%ALA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中适宜含量(2.03%~3.18%)的ALA能够促进大规格鲈鱼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与肝脏健康水平;以SGR与FE作为评价指标,经二次曲线回归分析得出体重为207.77~406.94 g的鲈鱼饲料中ALA的适宜含量分别为饲料干重的2.53%和2.72%。

  • 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适宜维生素C含量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是在通过研究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生长及消化、吸收、抗氧化、免疫功能的影响,以期得到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适宜的维生素C含量。试验在(12.5±1.5) ℃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 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616.2 mg/kg维生素C组的增重率、饲料效率、摄食率均为最高,其增重率显著高于10.2和909.4 mg/kg维生素C组(P<0.05),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摄食率显著高于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达到组织肝脏和肌肉最大维生素C积累量的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769.5 mg/kg。616.2和769.5 mg/kg维生素C组的血清中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除402.8 mg/kg维生素C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402.8 mg/kg维生素C组的血清中过氧化氢酶和溶菌酶活力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02.8、616.2、769.4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维生素C含量为402.8、616.2或769.4 mg/kg时,胃和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均处在较高水平。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249.1~616.2 mg/kg时可提高肠道皱襞高度,增加肠壁厚度,促进肠道黏膜生长。结果显示: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能有效满足圆斑星鲽幼鱼的生长需求,并可提高抗氧化能力、非特异性免疫力和消化吸收能力。

  • 维生素C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 ℃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 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对照)、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8周。投喂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取10尾鱼,用20 mg/L的氨氮胁迫24 h。结果表明: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769.5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达到饱和,再继续升高饲料维生素C含量,肝脏、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不再显著升高(P>0.05)。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可有效提高机体抗氨氮胁迫能力。

  • 云纹石斑鱼幼鱼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研究云纹石斑鱼幼鱼对高能低氮饲料的适应性,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蛋白质水平分别为35%(P35)、40%(P40)、45%(P45),脂肪水平分别为9%(L9)、12%(L12)、15%(L15),共配制9种试验饲料,依次标记为P35L9、P35L12、P35L15、P40L9、P40L12、P40L15、P45L9、P45L12、P45L15。选取初始平均体重为27.09 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810尾,随分为9组,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饲喂9周后测定其生长性能、肌肉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随着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的升高,云纹石斑鱼幼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先升高后降低,且饲料蛋白质和脂肪水平间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饲料脂肪水平对肌肉粗脂肪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活性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升高,L15组活性最高(121.98 U/L),与L9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尿素氮和饲料蛋白质水平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结果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和脂肪水平为12%时云纹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饲料的利用率较高。

  • 海带渣添加比例及其酶解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探究海带渣添加比例及其酶解产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本试验进行了如下2个试验: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试验和海带渣酶解产物应用效果试验。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试验(试验1):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配制海带渣添加比例分别为0(对照组)、0.5%、1.0%、2.0%、3.0%、5.0%的6种饲料(分别记为D1~D6组),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0) g的凡纳滨对虾49 d后,对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胃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进行测定。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虾。海带渣酶解产物应用效果试验(试验2):在试验1得出海带渣适宜添加比例为3%的基础上,以试验1中添加3%海带渣饲料作为海带渣对照组(A组),再分别用β-葡聚糖酶酶解海带渣(B组)和蛋白酶酶解海带渣(C组)等量替代A组饲料中的海带渣,投喂初始体重为(1.00±0.1) g的凡纳滨对虾56 d,试验结束后测定对虾的生长性能指标以及胃消化酶、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的活性。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对虾。试验1结果显示:D4、D5组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5组对虾的饲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海带渣添加比例的增加,胃中胃蛋白酶及血清中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上述3个种酶的活性均以D5组最高,且D5组血清中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2结果显示:与未经酶解的海带渣相比,海带渣经β-葡聚糖酶酶解后可显著提高对虾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并能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海带渣经蛋白酶酶解后可显著提高对虾的成活率(P<0.05);B和C组对虾的胃中纤维素酶活性较A组显著降低(P<0.05);B和C组血清中酸性磷酸酶、酚氧化物酶活性以及C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A组(P<0.05)。由此得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海带渣的适宜添加比例为3%。海带渣经β-葡聚糖酶酶解后可促进凡纳滨对虾生长,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而海带渣经蛋白酶酶解后可提高凡纳滨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对其生长无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