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7
  • Redescription of Nochelaspis maeandrine, the largest eugaleaspiform from the Lower Devonian of Qujing, Yunnan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30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The new specimens of the largest eugaleaspiform Nochelaspis maeandrine are redescribed from two localities of the Xishancun Formation in Qujing City, Yunnan Province, southwestern China. Nochelaspis is most suggestive of Yunnanogaleaspis from the same horizon, but differs in its slit-like median dorsal opening (length/width>6), much stronger inner cornual process, coarse stellate ornamentation, and the serrations along the edges of the median dorsal opening and headshield. The new findings reveal the morphological details on the ventral side of the headshield as well. The oralobranchial fenestra is covered by a large dermal ventral plate, which is decorated with dense, tiny granular tubercles, and aligned with six pairs of separated, large, and circular branchial openings. This condition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osteostracans, in which the oralobranchial fenestra is covered by numerous minute scales or larger dermal platelets, and the branchial openings are slit-shaped and covered by small skin flaps somewhat like those of elasmobranchs. However, the branchial openings of galeaspids and osteostracans are both located ventrally as in modern rays, indicating a benthic lifestyle dwelling on sandy or muddy substrates in a quiet marine environment.

  • On the scientific names of mastodont taxa: nomenclature,Chinese translation, and taxonomic problems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30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乳齿象类是长鼻类演化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奠定了长鼻类各冠群演化的基本格局。乳齿象类的研究有400多年的历史,分类和命名经过多次修订改动,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完全体现在乳齿象命名历史之中。从词源学角度考证乳齿象类各类群的命名来源,整理了175条乳齿象类的中文译名(绝大多数为有效分类名), 包括12个属以上分类群,46个属,117个种,涵盖了乳齿象类几乎全部的种属。在此基础上梳理了乳齿象类的演化脉络,提出乳齿象类分类和命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乳齿象类的头骨和下颌的演化在各支系中都是连续的,体现出了相近的平行演化趋势,而颊齿的形态特征虽然区别不明显,但在各支系中相对稳定。豕棱齿象科(Choerolophodontidae)是乳齿象类中最稳健的单系群,其中厚棱象(Synconolophus)可能是有效属名;玛姆象科中,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和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可能都是有效的,但不一定是美洲乳齿象(Mammut americanum)的直接祖先;铲齿象科(Amebelodontidae)中达氏铲齿象(Platybelodon danovi)与格氏铲齿象(P. grangeri)、赵氏隐门齿象(Aphanobelodon zhaoi)的系统发育关系存在疑问,取决于P.danovi的下门齿断面究竟是否为齿柱状结构,而美洲的布氏柱门齿象(Konobelodon britti) 可能是卢氏匙门齿象(Torynobelodon loomisi)的同物异名,亚洲归入Konobelodon的种不一定是铲齿象类,可能应归为副四棱齿象(Paratetralophodon); 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中锯齿象属(Serridentinus)可能有效,它代表了嵌齿象类中一个偏轭型化的类群,向居维叶象亚科方向演化;居维叶象亚科(Cuvieroniinae)可能仅包括居维叶象(Cuvieronius)和喙嘴象(Rhynchotherium)属,而美洲其他的短颌嵌齿象类中,脊乳齿象(Stegomastodon)有可能从铲 齿象科中的一支演化而来,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则可能与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相关;Sinomastodon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 zhupengensis),原来的属型种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intermedius)具有早出原同名,建议以它的早出异名仙台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sendaicus)取代S. intermedius。

  • Tracing the origin of SARS-CoV-2: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past

    分类: 生物学 >> 病毒学 分类: 医学、药学 >> 基础医学 提交时间: 2021-07-28

    摘要: 新冠病毒的起源仍不清楚。了解新冠病毒如何、何时以及在何处从其天然宿主传播给人类对于预防未来由冠状病毒引发的疫情至关重要。 从与病原体无休止的战斗中吸取教训,结合目前已知的关于新冠病毒起源和中间宿主的研究数据,我们提出全球多个地点都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起源地。

  •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Rhinocerotidae (Perissodactyla, Mammalia) from Xinyaozi Ravine in Shanxi, North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1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Abundant mammalian fossils were uncovered during the field exploration for Nihewan bed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1980s along Xinyaozi Ravine at Nangaoya Township of Tianzhen County, Shanxi Province in North China and the studied taxa indicate an age of the early Early Pleistocene. Recent studies on the rhino material not yet described show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species of rhinocerotids: Elasmotherium peii and Coelodonta nihowanensis. There might be a third taxon provisionally named as Stephanorhinus cf. S. kirchbergensis due to incompleteness of the specimens. Since its morphometric characters are between S. kirchbergensis and C. nihowanensis, it might be a variety of one of the two species although it is more similar to the former than the latter. In the same way, The rhino specimens from Xiashagou named as Rhinoceros sinensis (?) by Teilhard de Chardin and Piveteau (1930) might be a variety of S. kirchbergensis or C. nihowanensis. The rhinocerotids uncovered so far from the Early Pleistocene deposits in the generalized Nihewan Basin including two certain species and two uncertain ones. The localities yielding E. peii include Xiashagou, Shanshenmiaozhui, Daheigou and Xinyaozi; those yielding C. nihowanensis include Xiashagou, Danangou, Donggutuo, Shanshenmiaozhui and Xinyaozi. R. sinensis (?) appeared only at Xiashagou and Stephanorhinus cf. S. kirchbergensis only at Xinyaozi.

  • 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of Ulantatal sequence (Nei Mongol, China) in refining the latest Eocene and Oligocene terrestrial regional stages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1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Robust regional chronostratigraphic framework is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climatic and faunal events in the geologic history. One of the most dramatic faunal turnovers of the past 50 million years in Asia is linked to the Eocene–Oligocene Transition (EOT) at about 34 Ma. However, the chronostratigraph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faunal modulation and geologic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EOT in China have remained uncertain before and after the epoch boundaries, mainly due to the scarcity of continuous records and problems in correlating and subdividing the classic areas containing abundant mammalian fossils. Past decades have seen developments in establishing Chinese regional Paleogene Land Mammal Ages, and albeit many ages are well constrained, some, such as those of the latest Eocene and the Oligocene, have remained unsettle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how recent evidence from the fossiliferous Ulantatal sequence, Nei Mongol, China, provides better constraints to the latest Eocene and Oligocene Chinese Land Mammal ages (Baiyinian, Ulantatalian, and Tabenbulukian). We propose Ulantatal sequence as a new regional unit stratotype section of the Ulantatalian stage, and the lower boundary of Tabenbulukian stage to be reassigned to Chron C9r (27.7 Ma), with the lowest occurrence of Sinolagomys as the marker horizon.

  • 石韦不同极性萃取物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石韦95%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极性萃取物为试材,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采用pNPG法(p-nitrophenyl-α-D-glucopyranoside, pNPG)、DNS 法(3,5-dinitro salicylic acid, DNS)考察石韦不同极性萃取物的 α-葡萄糖苷酶和 α-淀粉酶抑制活性,并采用酶促动力学方法与Lineweaver-Burk 曲线分析最强活性萃取物对 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以期为石韦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石韦水萃取物对 α-葡萄糖苷酶和 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强,其 IC50 值分别为(4.71 ± 0.72)μg·mL-1、IC50 =(48.40 ± 0.32)μg·mL-1,并显著强于其他萃取物(P<0.05),且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 α-淀粉酶抑制作用弱于阿卡波糖。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的IC50 值分别为( 2 857.36 ± 1.35)μg·mL-1、(16.41 ± 0.63)μg·mL-1。酶促动力学显示水萃取物对 α-葡萄糖苷酶为可逆性抑制,Lineweaver-Burk 曲线显示为竞争性抑制。综上结果显示,石韦水萃取物具有较好的 α-葡萄糖苷酶和 α-淀粉酶抑制活性,是一种胃肠道副作用小、天然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来源。

  • 甘蔗耐寒相关miRNAs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靶基因预测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不同基因型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响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挖掘耐寒相关的 miRNA及相关靶基因,该文以低温胁迫4 ℃处理 24 h 后的3个不同耐寒性甘蔗品种的叶片为材料进行Illumina HiSeqTM2000 高通量测序,构建18 个低温胁迫前后sRNA文库。结果表明(:1)共获得分属于84个家族的已知miRNA 322个及预测得到110个新miRNA,并在已知 miRNAs中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100个(61个上调,39个下调),新miRNA中筛选出差异表达 miRNA37(15个上调, 22 个下调)。(2)利用 psRNATarget、TargetFinder 和Tapirhybrid软件对所获得的差异表达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预测得到1844个靶基因并进行GO 分析揭示了这些靶基因的3个主要功能类别,即分子功能、细胞组分与生物过程。(3)为验证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可靠性,筛选 14 个miRNA 及其靶基因进行qRT-PCR 验证,表明这些 miRNA 均被检测发现且大部表达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4)还鉴定出部分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这些基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及低温胁迫反应。综上结果表明,耐寒型甘蔗体内 miRNA 直接或者间接作用靶基因实现表达调控相关代谢途径,对其重要农艺性状均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

  • 基于cpDNA 单倍型多态性的草果栽培地理起源证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索草果(Amomum tsaoko)的栽培地理起源,该研究检测了草果、拟草果(A. paratsao-ko)的 cpDNA 序列变化,获取单倍型多态性信息。结果表明:20 个草果居群 259个植株、5 个拟草果居群58 个植株共检测到7 种单倍型;草果有 3 种单倍型(H1、H3、H6),拟草果有 6 种单倍型(H1、H2、H3、H4、H5、H7)。H1 和H3 为共享单倍型,H6 为草果私有单倍型,H2、H4、H5、H7 为拟草果私有单倍型。H1 为普通单倍型,H2 为祖先单倍型。草果居群遗传多样性远小于拟草果居群,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拟草果居群主要来源于居群间。麻栗坡铁厂(TC)、屏边玉屏(YP)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单倍型多样性高于其他 18 个草果居群。进一步分析表明:包含屏边、马关、西畴、麻栗坡的云南东南部前端地域,和邻接的广西那坡可能共同构成草果栽培驯化起源中心,以麻栗坡为核心区域,向周边的西畴、马关、屏边、那坡扩张。建议对 TC、YP、那坡下华(XH)居群加以保护。上述结果为草果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了遗传学信息。

  • 枫香变红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光合特性及色素含量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因其叶片入秋后逐渐变红,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景观生态树种。 该文通过连续监测枫香叶片变红过程中组织结构、光合特性以及色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叶片结构与其光合 特性和色素的关系,旨在了解枫香叶片结构变化与叶色的关系。结果表明:(1)枫香叶片变色过程中,表 皮细胞均为椭圆形,紧密排列,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变异,表面未附着绒毛和蜡质,且上表皮细胞与栅栏 组织细胞间排列紧密,没有出现较大的气室。(2)随着叶片逐渐变红,叶片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叶片、 上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以及气孔开度均逐渐减小,而气孔器长和宽、单个气孔器面积则逐渐增 大。(3)随着叶片结构的变化,其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致使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在出现光破坏时,叶 片通过在栅栏组织细胞液泡内合成花色苷来自我保护,而大量的花色苷致使叶片表面呈现红色。因此,叶 绿素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大量积累是导致枫香叶片变红的直接原因。综上所述,枫香叶色变红是其一系列 生理结构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 民族药马利筋内生真菌生物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活性物质,民族药马利筋生物活性广泛。为获得马利筋活性内生真菌资源,该研究基于“民族药-内生真菌-活性成分”的研究思路,考察了 168 株马利筋内生真菌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分别采用SRB 法、Griess 法、PNPG法和DPPH 法对内生真菌发酵液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抗肿瘤、抗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测定,并对活性菌株进行ITS 菌种鉴定。结果显示:所筛选的168 株内生真菌有22 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生物活性;其中9 株内生真菌具有显著抗肿瘤活性,其IC50 值在0.1 ~ 40 μg·mL-1 之间;菌株MJF-53 在2.5 μg·mL-1 时对LPS 诱导的Raw264.7 释放的NO 和 IL-1β 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 株内生真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 IC50 值在1.0 ~ 4.0 mg·mL-1,其中 MYF-16 和MYF-55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接近阿卡波糖;19 株内生真菌具有不同程度的 DPPH 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菌株 MYF-9、 MYF-19 和 MJF-84 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抗氧化活性,IC50 值分别为 13.562、17.776、12.395 μg·mL-1;ITS 菌株鉴定发现 22 株活性菌株分属于链格孢属(Alternaria)、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镰刀菌属(Fusarium)、间座壳属(Diaporthe)、踝节菌属(Talaromyces)和新壳梭孢菌(Neofusicoccum parvum)等不同种属。该研究表明马利筋内生真菌的生物活性具有多样性,为从马利筋内生真菌中挖掘潜在新型天然抗肿瘤、抗炎、降糖和抗氧化活性化合物奠定基础。

  • 寡聚核苷酸介导的基因突变技术创制抗除草剂烟草新种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进一步优化烟草‘K326’(Nicotiana tabacum ‘K326’)种质,该文使用寡聚核 酸介导的基因突变(Oligonucleotide-mediated mutagenesis,OMM)技术,利用植物中支链 氨基酸合成途径中第一个关键酶乙酰乳酸合成酶(acetolactate synthase,ALS)突变后烟草 对除草剂氯磺隆不敏感,产生抗性的特征,利用 NCBI 报道的 ALS 基因序列同源克隆了烟 草‘K326’中的 ALS 基因,并根据 ALS 基因序列设计用于定点突变的 RNA/DNA 嵌合体,导 入烟草‘K326’创制对氯磺隆除草剂具有抗性的烟草新种质。结果表明:(1)‘K326’具 有两条 ALS 基因,即 ALS SuRA 和 ALS SuRB,大小分别为 2 004 bp 和 2 010 bp。(2)根 据两个基因的保守位点ALS SuRA 588 脯氨酸位点和ALS SuRB 1 719 色氨酸位点设计了用 于 ALS 基因核苷酸第 588 位点的 Chl588 和第 1 719 位点的 Chl1719 嵌合体。(3)利用基 因枪成功将这两个片段导入烟草愈伤组织,愈伤依次经抗性芽分化和生根,一共获得氯磺隆 抗性植株 22 株。(4)抗性植株 ALS 酶活性测定表明,其中8 株抗性烟株具有较强的活性, 进一步对抗性植株中跨突变位点保守扩增、测序,最终确定有两个株(f11 和 b18)分别在 588 位点和 1 719 位点产生定点突变。综上研究结果表明,在获得‘K326’抗氯磺隆新种质 的同时,为培育抗性烟草新种质提供了理想的亲本材料。

  • 北美鹅掌楸LtAGO1 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启动子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叶原基来源于茎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的周围区,AGO1 基因在叶原基分化过 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探究叶原基分化成叶器官的形态建成机制,该研究以北美鹅掌楸为材料,采 用 RT-PCR 和 RACE 克隆技术获得 LtAGO1 的 cDNA 全长和启动子序列,并预测其功能;通过 RT-qPCR 分析 LtAGO1 在鹅掌楸属中的组织表达模式。同时,经抗性筛选和 DNA 鉴定获得 ProAGO1 :: GUS 的转基 因拟南芥株系,并进一步对 T2 代阳性植株进行表型和 GUS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表明:(1) LtAGO1 基因包含 3 300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1 100 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122.14 kD,理论等电点(pI)为 9. 36。 (2)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LtAGO1 含 Gly-rich-AGO1 和 Piwi 两个典型的 AGO 基因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 明 LtAGO1 蛋白与沉水樟 AGO1 蛋白(RWR84608.1)亲缘关系最近。(3)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发现 LtAGO1 在北美鹅掌楸不同组织间的相对表达量为雄蕊>花芽>花瓣>花萼>叶片>雌蕊>叶芽>茎;LtAGO1 在北美鹅 掌楸叶片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为叶芽萌动期>幼叶期>衰老期>成熟期;AGO1 在鹅掌楸属叶缘的表 达量高于叶片的其他部位,且北美鹅掌楸叶凹陷部位的表达量高于叶尖部位。(4)获得叶中侧轴向和基顶 轴向的极性缺失、叶缘锯齿、重瓣花型的转化株系,GUS 组织染色发现 LtAGO1 启动 GUS 基因在叶芽顶 端稳定表达,且在新分化的叶柄上表达较强,在成熟期的茎、叶、花和果的维管束中均特异表达。LtAGO1 启动子的 GUS 活性强度为叶顶芽>花>维管束,这与实时定量 PCR 结果相一致。综上研究结果表明 LtAGO1 基因在顶端分生组织特异表达,且受到多种途径的调控而参与到叶和花器官的发育进程中。该研究为进一 步了解北美鹅掌楸 LtAGO1 基因的基本功能及其调控叶形发育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甜荞 pin 型花与thrum 型花雌雄蕊发育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从形态上弄清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二型花发育的差异性,该文运用石蜡 切片技术对甜荞 pin 型花和 thrum 型花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 比较。结果表明:甜荞 2 种花雌、雄蕊发育的细胞学特征有很高的相似性,其直生胚珠、双 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直线型排列,合点端为功能大孢子,蓼型胚囊。其花药 4 室, 花粉囊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一层中层和一层绒毡层组成,其中绒毡层发育为腺质型,小孢 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常为四面体型,但 thrum 型花 花粉囊中偶见十字交叉型小孢子四分体;成熟花粉粒多数为 2 细胞型,少数为 3 细胞型。从 2 种花雌、雄蕊的发育的进度来看,与 pin 型花相比,thrum 型花小孢子发育相对较慢,雄 配子体发育较快,但开花时,两者雌、雄蕊均发育成熟。综合甜荞两种花生殖发育的过程来 看,其有许多相对原始的胚胎学特征,但也出现一些如直生胚珠、3 细胞型花粉等相对进化 的性状。该研究完善了甜荞二型花生殖发育的形态细胞学资料的同时,为理解石竹目中物种 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繁殖的影响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与宿主植物所形成的互惠共生体系是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共生体系代表类型之一。AMF 除能够促进宿主植物生长发育外,也可以对宿主植物的繁殖过程产生多方面影响。研究宿主植物在 AMF 共生状态下繁殖策略的变化规律,对于深入理解植物繁殖适合度的变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该文综述了 AMF 对宿主植物繁殖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 AMF 的侵染对宿主植物繁殖分配、花部特征、虫媒传粉和花期的影响。虽然目前已开展的研究发现 AMF 能够促进宿主植物繁殖投入的增加、增加花的大小和数量并增加花粉数量和花蜜量、影响访花昆虫的行为,以及造成开花提前及花期延长,但其作用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且因宿主植物的差异,目前并未有完全统一的结论。然而,由于 AMF 与植物共生的普遍性,其在植物繁殖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不可忽略。今后除了在以上所述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之外,可在 AMF 对宿主植物繁殖性状的影响机制、 AMF 共生条件下植物有性繁殖过程中雌雄功能的资源分配,以及对无性繁殖和后代的适应性等方面的影响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 金佛山方竹经营对扁刺栲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种群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金佛山方竹经营对扁刺栲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种群结构的影响,该研究以金佛山的扁刺 栲自然群落和方竹经营群落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两类群落的物种组成特征、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种群结构。 结果表明:(1)两种群落内共记录维管束植物 84 种,隶属于 40 科 63 属,以樟科、蔷薇科、壳斗科、山 茶科物种为主;扁刺栲为群落优势种,中华木荷和灰柯为次优种,金佛山方竹为灌木层优势种,其群落组 成与亚热带其他地区的扁刺栲群落相似。(2)方竹经营群落的灌木层物种丰富度显著低于自然群落,草本 层 Shannon-Wiener 指数和 Pielou 指数均显著低于自然群落。(3)扁刺栲和灰柯在自然群落中为稳定型种群, 而在方竹经营群落中为衰退型种群,中华木荷在两类群落中均为衰退型种群。(4)自然群落中扁刺栲、中 华木荷、灰柯种群的萌枝率、有萌个体率和幼苗优势度均高于方竹经营群落。综上结果表明,金佛山方竹 经营对金佛山扁刺栲群落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并显著影响扁刺栲群落优势种种群 更新和维持。

  • HCO3-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代谢的促进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重碳酸盐(bicarbonate, HCO3-)是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风化的产物,它深刻地影响 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往研究大都关注 HCO3-对植物生长代谢的负 面影响,如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破坏离子平衡等,少有人关 注其对植物生长代谢的积极作用。该文依据前人研究结果,综述了 HCO3-对植物生长代谢 的促进作用。已有的研究工作显示,HCO3-不仅在干旱等逆境胁迫下为植物提供短期的碳 源和水源,促进气孔打开,恢复光合作用;同时,它还通过调节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 植物的碳氮代谢,参与调控植物的碳同化和氮还原等复杂的生理过程;再者,HCO3-还通 过影响葡萄糖代谢歧化,改变植物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分配,以增强植物的抗逆 能力,获取生存机会。HCO3-的这些积极作用不仅使之成为促进植物生理代谢的关键因 子,同时也成为连接光合作用和岩溶作用的纽带,阐明 HCO3-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积极作 用,可为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优化喀斯特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 依据。

  • 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冠层和林下层优势种叶功能性状响应异质生境的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可通过改变功能性状适应环境变化,不同类型的植物如何调整表型来适应环境一 直是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为探究南亚热带森林不同生长型植物对异质生境的生态响应机制, 该研究沿广东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 hm2 样地的三条山体选取不同海拔和凹凸度的 27 个样方(20 m × 20 m)中的 5 种优势树种(包括 2 种冠层树种和 3 种林下层树种),测定 每株树的胸径及 8 种叶功能性状,包括 4 种结构性状(叶片厚度、长宽比、干物质含量和比 叶面积)和 4 种化学计量性状(δ13C、δ15N、叶片氮含量和叶片磷含量),以从叶功能性状角 度对比分析两种生长型的优势树种响应海拔和凹凸度等异质生境的差异。结果表明:(1) 各树种均存在若干叶功能性状与海拔呈显著相关关系;在凹凸度方面,仅有厚壳桂的比叶面 积与凹凸度呈现正相关,柏拉木的叶片氮含量与凹凸度呈负相关。(2)比叶面积、叶片厚度 与δ15N 等性状更普遍地对海拔因素存在响应,而叶长宽比和叶干物质含量响应程度较低。(3) 冠层与林下层优势种比叶面积、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片氮含量在各类生境中均存在显著差异; 相较冠层树种而言,林下层树种有着相对较低的叶片厚度、叶干物质含量和δ13C。同时,冠 层和林下层树种的叶功能性状对海拔和凹凸度的响应程度不同,林下层树种具有更多的功能 性状在不同类型生境下存在显著差异。综上结果说明,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不同层片 的优势树种(冠层和林下层优势树种)对异质生境的响应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林下层 树种在异质生境中表型更易随环境变化以适应更多样的环境条件。另外,比叶面积、叶片厚 度与δ15N 等是指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响应异质生境的重要且有效的性状。

  • 53个猕猴桃品种(品系)亲缘关系的SCoT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现有主流猕猴桃品种的遗传背景相对单一,亲本来源地理分布狭窄,亲缘关系不清晰。为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该研究以广西植物研究所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的53个猕猴桃品种(品系)叶片为材料,使用SCoT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0 条引物在53份猕猴桃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110 条带,各引物扩增的条带在 8~15 条之间,引物平均扩增条带数为 11 条;其中多态性条带 101 条,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数为10.1 条,多态性比例为 91.81%。聚类分析显示猕猴桃品种(品系)没有按类型、倍性或选育地等形成明显有规律的聚类关系。但相对来说,同一杂交后代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比亲本与后代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芽变品种与原品种并没有表现出特别近的遗传距离,说明芽变材料的突变可能在基因组或染色体层面发生了较大范围的重组、复制或丢失;‘楚红’‘桂红’‘湘吉红’和‘龙藏红’4个红肉品种与‘红阳’亲缘关系明显较远,说明其可能由不同亲本衍生而来;初步验证了 ‘桂海四号’可能为 ‘Hort16A’亲本之一的推测。

  • 谷子 PAL 基因家族全基因组的鉴定和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苯丙氨酸解氢酶(Phenylalanine ammonia-lyase,PAL)基因家族参与苯丙烷类代谢过程,通过调控植物抗病次生物质的合成在植物抗逆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明确谷子 PAL 基因家族在逆境胁迫下的表达规律,该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谷子 PAL 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谷子具有 11 个PAL 基因,在进化树中可分为 3 个亚家族,SiPAL7 独自进化为一支。通过构建蛋白结构域发现 PAL 基因家族成员均含有保守的 PAL 结构域。启动子分析显示,PAL 基因含有应答激素、逆境胁迫等多种因子的顺式作用元件,说明 PAL 基因广泛参与不同生物学调控过程。qRT-PCR 结果显示,谷子 PAL 家族基因多为诱导型表达,不同光照条件下 PAL 基因表达量变化明显,不同基因具有不同响应模式,说明谷子 PAL 基因家族在参与光调节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谷子 PAL 基因高度保守,广泛响应不同非生物胁迫,具有表达特异性。该研究结果可为揭示 PAL 基因家族在调节谷子抗性及胁迫应答过程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 施硒对3 个香蕉品种植株生长、生理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以‘南天黄’ ‘中蕉 9 号’ ‘红香蕉’3 个香蕉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土壤淋施硒酸钠溶液对香蕉植株 生长、果实产量和品质,以及叶片 MDA、脯氨酸、硒含量的影响,为富硒香蕉的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表明:0.25、0.50 g·株-1 施硒处理能显著促进 3 个香蕉品种株高的增长,对‘南天黄’ ‘红香蕉’基茎围的增长促进作用显著,对‘中蕉 9 号’基茎围促进作用不显著。施硒对植株营养生长过程中叶片 MDA 含量的影响 较小,只在部分时间段 MDA 含量显著升高或降低。0.25、0.50 g·株-1 的硒酸钠处理能显著降低 3 个香蕉品种叶片中脯氨酸含量。施硒对香蕉叶片中硒含量具有显著影响,施硒浓度越高,叶片中硒含量越高。施硒 能显著提高各香蕉品种单株产量,对‘中蕉 9 号’ ‘红香蕉’单果重促进作用显著,对‘南天黄’单果重促进作用 不显著。0.25 g·株-1 硒处理‘中蕉9 号’单株产量24.38 kg,单果重165.86 g,分别比对照高出了12.80%、14.69%。土施适宜浓度的硒酸钠能提高香蕉果实中维生素 C、钾含量,‘南天黄’ ‘中蕉 9 号’ ‘红香蕉’3 个香蕉品种施硒后维生素 C 含量最高值可达到 12.7、13.9、10.6 mg·100g-1,比对照分别提高了 12.72%、18.83%、29.39%; 钾含量最高可达 349、279、397 mg·100g-1,比对照分别提高 29.62%、33.28%、47.77%。硒处理浓度越高, 果实中硒含量越高。对照处理的香蕉果实硒含量未达到富硒标准,经 0.25、0.50 g·株-1 硒酸钠处理后 3 个香 蕉品种的果实硒含量均达到富硒标准。综上结果表明,土壤淋施硒酸钠溶液能提高香蕉果实中的硒含量, 促进香蕉植株生长、提升果实品质,且对降低叶片中 MDA 和脯氨酸含量具有一定影响,但对不同香蕉品种 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