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1-11
  • Revisit of Hsianwenia wui (Cyprinidae: Schizothoracinae) from the Pliocene of Qaidam Basin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26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The Qaidam Basin is a key area for understanding the paleoenvironmental and faunal history of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fossil schizothoracine fish, Hsianwenia wui, evolved extraordinarily thickened bones to adapt to the aridification of the Qaidam Basin during the Pliocene. However, the nature of the bone thickening itself remains elusive. To promote 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the pachyostosis and the phylogenetic interrelationships of Hsianwenia and all relevant cyprinids, here we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morphological study of Hsianwenia. We have new information on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cranial cavity, a large supraneural 3 in the Weberian apparatus, numerous procurrent caudal fin rays supported by the preural centrum (Pu) 5, and a neural arch on Pu2. We also find the differentiated pattern of the bone-thickening: the pachyostosis exists in the endoskeleton but not in the dermal skeleton; it is more obvious in ventral bones than in dorsal ones, when the thickening is present in the dorsally and ventrally grouped endoskeletal bones (e.g., the epineural and epipleural intermuscular bones). Considering the integrity of musculoskeletal system manipulating the chewing activities, we suspect that the thickened pharyngeal jaws and the hard food processing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unique hind protrusion (cleithral “humeral” process) of the dermal pectoral girdle of Hsianwenia.

  • A revision of the eggshell fragment of Spheroolithus megadermus from Laiyang,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26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In 1958, a special type of dinosaur egg was discovered in Zhaotuan, Laiyang,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lthough only a large eggshell fragment was collected, its extremely large thickness indicated that the eggshell fragment represented a new ootaxon. In previous studies, it was named Spheroolithus megadermus and assigned to the oogenus Spheroolithus under the oofamily of the Spheroolithidae based on the microstructure in radial view. Howeve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microstructure in tangential views between the large eggshell fragment from Laiyang and the recently reported Multifissoolithus from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nd Yamaguchi, Japan revealed that all of them have roughly paralleled and wavy clefts. Therefore, this study reassigned the large eggshell fragment from Laiyang to Multifissoolithus of the Dongyangoolithidae and discussed its unique compact layer near the eggshell’s inner surface, as well as the chronological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dongyangoolithid eggs. The reassignment of the holotype of Spheroolithus megadermus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referred specimen of Spheroolithus megadermus from Changtu, Liaoning Province becomes the holotype of a new oospecies Spheroolithus quantouensis.

  • A new aardwolf-line fossil hyena from Middle and Late Miocene deposits of Linxia Basin, Gansu,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26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The aardwolf Proteles cristatus is the only known hyaenid, living or extinct, to exhibit an extremely reduced dentition related to its termite-specializing diet. The fossil record of extant aardwolves extends to 2 to 4 million years ago, but records that inform its evolutionary origins are essentially nonexistent. Such circumstance renders it difficult to place this unusual hyena in the broader evolutionary context of small-bodied hyaenid species in Eurasian Neogene deposits. Here we describe a new genus and species of a small-bodied hyaenid, Gansuyaena megalotis, representing the closest morphological link to aardwolves to date. This new fossil hyena is based on a skull with associated mandible, a rostrum preserving several teeth, and several referred specimens. The new specimens were discovered in Neogene deposits in Linxia Basin, Gansu Province, China.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among early hyaenids, G. megalotis is most closely related, but unlikely ancestral, to the living aardwolf. Also recognized in this new species are the fossils previously referred to “Protictitherium” aff. P. gaillardi from Pasalar, Turkey. Additionally, “Plioviverrops” guerini from Los Mansuetos, Spain is interpreted to represent a second Gansuyaena species. In addition to the living aardwolf, Proteles cristatus, our analyses suggest that the proteline lineage includes the extinct genera Gansuyaena, Mesoviverrops, and Plioviverrops. Although the precise timing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of evolutionary divergence between the aardwolf and Gansuyaena remain elusive, critical new 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Gansuyaena specimens reinforce findings from recent genomic analyses that the aardwolf lineage has an ancient origin from small-bodied stem hyaenids prior to the appearance of large and robust bone-cracking hyaenines.

  • 中国花楸属单叶类群叶脉序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中国花楸属单叶类群(24 种)包含落萼组与冠萼组,亦有学者将其分为两个属(白花楸属和水榆属)或合并成为一个属(白花楸属)。由于其花序和果实的高度相似性,长期以来分类地位具有争议,而叶脉序特征在花楸属单叶类群中的分类作用尚不明确。因此,该研究以国产花楸属落萼组的􀀁13 个物种和冠萼组的􀀁7 个物种作为研究对象,以清净法制作标本对叶脉序特征进行观测研究,辅助部分叶形态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单叶花楸在叶脉构架上存在一些共性:脉型都为羽状脉、网眼发育情况中等、间二级脉频度在每个粗二级脉间区少于一条;(2)不同物种的粗二级脉构架及对数、有无细二级脉、粗二级脉与主脉夹角的大小、二级脉间三级脉结构、盲脉分支情况、锯齿类型、叶片大小等性状存在一定差异;(3)冠萼组和落萼组组间的脉序特征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如粗二级脉构架、叶片大小、盲脉分支情况等多个脉序特征组间存在交叉,基于脉序特征的系统聚类结果不支持冠萼组和落萼组的划分。综上结果可知,叶脉序特征虽然无法作为冠萼组和落萼组的分组依据,但可以为部分单叶花楸的分类提供依据。

  • 猫须草抗炎活性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猫须草(Clerodendranthus spicatus)抗炎活性成分。该研究采用活性追踪的方法,利用硅胶、MCI 柱色谱以及􀀁HPLC 等分离技术,对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分析和文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利用􀀁LPS 诱导的􀀁RAW264.7 巨噬细胞炎症模型进行抗炎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猫须草抗炎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泡桐素(1)、鼠尾草素(2)、对苯二甲酸二辛酯(3)、N-(N-苯甲酰基-L-苯丙酰基)-L-苯基丙醇(4)、fragransin B1(5)、6,7,8,4'-四甲氧基黄酮(6)、N-反式-阿魏酰酪胺(7)、􀀁N-顺式-阿魏酰酪胺(8)、trans-N-cinnamoyltyramine(9)、新海胆灵A(10),其中化合物􀀁1、􀀁4、8-10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抗炎结果显示,猫须草抗炎活性成分主要存在于中低极性部位,从中分离得到的大部分化合物显示出一定的􀀁NO 生成抑制活性,其中酰胺类成分(7-9)均具有较好的抗炎活性,表明该类成分是猫须草抗炎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该研究丰富了猫须草抗炎物质基础,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广西地不容(Stephania kwangsiensis)为防己科藤本植物,主要分布于广西,其药用部位(块根)中药名为“金不换”,有镇静、杀虫、抗炎、抗肿瘤、抗病毒、抑菌作用,也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为了充分利用该植物资源,明确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中的化学成分,发现相关的活性成分。该研究综合运用正相􀀁Sephadex LH-20、正相硅胶、正相聚酰胺、􀀁MCI gel CHP 20P 等多种柱色谱法对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所得单体化合物的结构经􀀁MS、1H NMR、13C NMR 等波谱学数据的分析以及相关文献的对照进行鉴定,同时用滤纸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开展抗细菌(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抗真菌(尖孢镰刀菌)的活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吐叶醇􀀁(􀀁1 )、􀀁蚱􀀁蜢􀀁酮􀀁(􀀁2 )、􀀁异􀀁紫􀀁堇􀀁定􀀁碱􀀁(􀀁3 )、􀀁2-O-β-D-glucopyranosyl-D-arabinitol(4)、(9S,12S,13S)-trihydroxyoctadeca-(10E,15Z)-dienoic acid(5)、magnoflorine(6)、corchoionoside C(7)、委陵菜酸(8)、紫堇定碱(9)、克班宁(10)。其中化合物􀀁1、2、4、5、6、7、8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5、7、8 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 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2)在所试验的化合物浓度为􀀁6 mg·mL-1时,化合物􀀁1、2、5 对大肠杆菌具有弱抑菌作用;化合物􀀁2对金色葡萄球菌也有弱的抑菌活性;化合物􀀁3 和􀀁8 对枯草芽孢杆菌有弱的抑制作用。广西地不容非药用部位含丰富的活性成分,具有开发利用的潜力。

  • 多刺绿绒蒿 WD40 基因家族的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WD40 转录因子家族广泛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物积累和环境适应等过程。为了探究􀀁WD40 家族在多刺绿绒蒿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物积累以及抗逆方面的作用,本研究基于多刺绿绒蒿全长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了所有􀀁WD40 基因,并对这些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19 个􀀁WD40 基因,编码的蛋白均具有􀀁WD40 结构域,氨基酸数目􀀁109~758 aa,分子量为11 830~84 130 Da,预测大多数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且都为亲水性蛋白;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多刺绿绒蒿与罂粟、博落回亲缘关系较近;WD40 基因启动子区域均存在数量不等的激素或逆境响应元件,表明该家族基因可能参与生长、发育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等多种生物学进程的调节;蛋白三级结构显示这些蛋白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进化。这些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多刺绿绒蒿􀀁WD40 基因家族在其响应逆境胁迫和次生代谢物积累等方面的具体机制提供前期基础。

  • 紫堇属模式标本馆藏现状及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模式标本是发表新种的依据,对稳定物种学名至关重要。紫堇属(Corydalis DC.)隶属于罂粟科(Papaveraceae)荷包牡丹亚科(Fumarioideae)紫堇族(Corydaleae),是分类学研究的困难属之一。该研究首先基于《中国植物志》、Flora of China以及全球物种名录查询获得被认可的526个紫堇属物种名录,然后通过检索全球数字化植物标本数据库、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数据库和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获得了其中395个物种1 894份模式标本,最后对获得的标本信息进行核实、整理和归纳,提取模式类型、馆藏地、采集人、模式产地和采集时间等关键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紫堇属每个物种平均仅有约5份模式标本;该属模式标本散落在全球80个标本馆中,其中约85%为国外采集者采集。未来应当结合文献,加强对该属模式标本的信息考证和规范化整理。

  • 红树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及其体外 抗乙肝病毒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树生境微生物菌群丰富,其次生代谢产物结构新颖,是挖掘新型药物的重要来源。该研究初步评价木榄沉积物、根、叶以及胚轴的可培养细菌多样性以及细菌生物活性,寻找抗乙肝病毒的药源菌株。利用纯培养技术和􀀁16S rRNA 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细菌种属并进行物种多样性分析。以􀀁HepG2.2.15 细胞株为模型,通过􀀁MTT 和􀀁PCR 技术测试细菌代谢产物的抗乙肝病毒活性。使用􀀁LC-HRMS 技术对活性菌株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研究共获得细菌􀀁59 种,分属􀀁4 门􀀁5 纲􀀁14 目􀀁23 科􀀁36 属,其中芽孢杆菌为优势菌属。􀀁菌株􀀁GXIMD07402 、􀀁GXIMD07665 、􀀁GXIMD07384 分别为Pseudooceanicola 属、Thioclava 属和􀀁Aestuariibaculum 属潜在新种。(2)抗乙肝病毒活性结果显示􀀁GXIMD07366、GXIMD07616、GXIMD07384 、GXIMD07550、GXIMD07445X提取物能显著降低􀀁HepG2.2.15 细胞上清􀀁HBV DNA 水平(P<0.05),抑制率分别为􀀁51%、􀀁47%、63%、52%、47%。(3)初步鉴定强活性菌株􀀁GXIMD07384 的􀀁4 个主要代谢产物有􀀁Adenosine 、􀀁Cyclo(L-Pro-L-OMet) 、􀀁Acremine G 和􀀁7,8-dimethylbenzo[g] pteridine-2,4(1H,3H)-dione。研究结果表明木榄生境中可培养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且含有能产生抗乙肝病毒活性化合物的菌株,为后续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应用提供了基础。

  • 氮、磷、钾肥对绣球‘花手鞠’容器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指导绣球容器苗的合理施肥,该研究以两年生盆栽绣球‘花手鞠’(Hydrangea macrophylla ‘Hanatemari’)为材料,利用“3414”平衡施肥设计,研究了氮(N)、磷(P)、钾(K)三种肥料的四个水平(N、K2O:0、4、8、12 g·plant-1;P2O5:0、1.5、3、4.5 g·plant-1)对‘花手鞠’生长及植物养分状况的影响,并利用临界浓度法确定适宜的施肥量,为绣球容器苗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N肥处理中‘花手鞠’苗高、蓬径、植物生长指数(PGI)、地上部分及全株生物量均随施肥量升高呈上升趋势,当施肥量超过“2”水平时这些指标变化不再显著,或略有下降。(2)低水平P肥(P1)和低水平K肥(K1)有利于􀀁‘花手鞠’生物量的积累。(3)绣球叶片和茎中的养分含量均随N、P、K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而根系中K含量随K肥水平的升高变化不显著,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根据临界浓度法确定‘花手鞠’叶片中N和P的适宜范围分别为35.31~46.64 g·kg-1和1.88~2.28 g·kg-1。综合考虑养分含量、植物生长指标及生产成本,盆栽绣球N、P、K肥适宜的用量为N2(8 g N·plant-1)、􀀁P1(1.5 g P2O5·plant-1)和K1(4 g K2O·plant-1)。

  • 广西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西维管植物新记录9种,即刻节润楠(Machilus cicatricosa S. Lee)、四瓣马齿苋(Portulaca quadrifida L.)、腺果藤(Pisonia aculeata L.)、阳春山龙眼(Helicia yangchunensis H. S.Kiu)、小鹿藿[Rhynchosia minima (L.) DC.]、白皮素馨(Jasminum rehderianum Kobuski)、宿苞厚壳树(Ehretia asperula Zoll. et Mor.)、卵叶线柱兰(Zeuxine ovalifolia L. Li & S. J. Li)和羽状穗砖子苗(Mariscus javanicus Houtt.)。文中还提供了识别特征和彩色照片,并列出了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 LED 光质及光周期对香梓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香梓楠(Magnolia hypolampra)为我国珍贵阔叶树种,在用材、香料、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培育优良苗木和开发利用其非木质资源,该研究将香梓楠幼苗放置在由2个光周期(12、16 h·d-1)和4种光质(R: B=8:1、R: B=6:1、R: B: P: G =8:1:1:1、R: B: P: G =6:1:1:1,其中R、B、P、G分别代表红光、蓝光、紫光、绿光)两两组合成、光照强度一致的8个光照条件下生长。结果表明:(1)香梓楠幼苗的苗高和地径增长量、叶长宽比、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及光补偿点在12 h·d-1光周期R: B=6:1光质下最高,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在16 h·d-1光周期R: B: P: G =6:1:1:1光质下最高;(2)16 h·d-1光周期处理下的苗高增长量、叶面积、质量指数、叶绿素a+b、叶绿素a/b比值、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光饱和点均高于12 h·d-1光周期的;(3)在红蓝组合光质基础上添加紫、绿光提高了幼苗的质量指数,并影响光合色素的合成和积累;(4)红蓝光比例6:1与8:1相比,更具促进香梓楠幼苗苗高、地径、叶片生长及提高光合作用的潜力。综上结果可知,对于促进香梓楠幼苗生长和进行光合作用,光周期为16 h·d-1光质为R: B: P: G =6:1:1:1光照条件的潜力较大,其次为光周期为12 h·d-1光质为R: B=6:1的光照条件。

  • 叶面喷施钙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肉苹果酸积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讨叶面喷施钙镁肥对‘妃子笑’荔枝果肉苹果酸积累的影响,为我国荔枝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持。该文对‘妃子笑’荔枝树冠作喷布 0.3%氯化钙(Ca)、0.3%氯化镁(Mg)及其二者混合(Ca+Mg)等水溶液处理,以树冠喷布清水为对照(CK),测定不同生长时期果肉水溶性钙和镁、苹果酸等含量及苹果酸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并作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苹果酸含量呈“L”型变化,Mg、Ca 和 Ca+Mg 处理在果实发育前期促进苹果酸积累,Ca 处理在后期促进苹果酸积累;(2)果肉水溶性钙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溶性镁含量大致呈“M”的动态变化趋势;(3)CK 和 Ca 处理的苹果酸含量与NADP-ME 活性、Ca+Mg 处理的苹果酸含量与 PEPC 和 NAD-MDH 活性等均呈正相关,CK的苹果酸含量与 PEPC 活性、MS 活性呈负相关;(4)水溶性钙抑制 NAD-MDH、NADP-ME等活性,水溶性镁抑制 NAD-MDH、MS 等活性。综上可知,钙、镁叶面营养通过改变水溶性钙、镁等含量和苹果酸代谢途径不同关键酶活性而影响果肉苹果酸积累,其中 Ca 处理可能通过积累更多的苹果酸而抑制果肉呼吸作用,进而使果肉减少糖分损失,在生产中可作施肥技术应用。

  • 香蕉苗期氮素亏缺与补偿对植株生长和根系形态 的影响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氮素亏缺及亏缺后补偿供氮对蕉苗生长及其根系形态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主要栽培种基因组类型(AAA 型和􀀁ABB 型)的香蕉品种为试材,通过石英砂基质培养结合氮素亏缺与补偿处理,研究其株高、叶长、叶宽和新增绿叶数,地上部、根系的鲜重和干物质,根长、根表面积及根体积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亏缺􀀁30 d,香蕉苗呈现明显的缺氮表型症状,株高、叶长、叶宽及新增绿叶数均显著降低;根系干物质积累增加,品种Ⅰ、Ⅱ根系干物质分别提高􀀁64.71%、87.50%,根冠比增加;总根表面积分别增加􀀁4.38%、11.85%,体积增加􀀁71.78%、66.55%。(2)亏缺􀀁68 d,干物质积累受到明显抑制,品种Ⅰ、Ⅱ全株干物质降低􀀁33.74%、42.04%,根系干物质与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根系形态参数变化趋势与轻度亏缺一致。(3)亏缺后补偿供氮,缺氮症状消失,植株生长指标恢复正常水平;品种Ⅰ、Ⅱ根系干物质质量显著增加􀀁51.22%、􀀁52.38%,根冠比显著高于常规处理;根系趋向正常形态生长,且总根体积分别增加61.80%、45.92%。轻度氮素亏缺后适时补偿供氮,缺氮蕉苗可恢复正常生长,根系干物质及体积显著高于常规处理,且幼苗的长势更好。生产中可以综合利用亏缺胁迫后补偿供氮的方式来培育香蕉苗,以利于其在田间栽培的生长。

  • 民族药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及其抗炎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民族药刺梨根茎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广泛的应用,为验证该民族药化学成分的抗炎功活性。该文以民族药新鲜刺梨根茎为原料,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等方法对其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NMR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炎症模型,考察刺梨根茎化学成分对巨噬细胞经LPS刺激后产生的NO炎症因子的影响,评价其抗炎活性。结果表明:(1)从刺梨根茎乙醇提取物中共分离获得15个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刺梨苷(1)、野蔷薇苷(2)、蔷薇酸(3)、β-D-glucopyranosyl-(2a→1b)-2a-O-β-L-arabinopyranosyl-(2b→1c)-2b-O-β-L- arabinopyranosyl-(2c→1d)-2c-O-β-L-arabinopyranosyl-(2d→1e)-2d-O-β-L-arabinopyranosyl-(2e→1f)-2e-O-β-L-arabinopyranoside(4)、儿茶素(5)、3-O-methylellagic acid-4´-O-β-D- xylopyranoside(6)、3-O-methylellagic acid-4´-O-α-L-rhamnopyranoside(7)、委陵菜酸(8)、桦木酸(9)、spinosic acid(10)、arjunic acid(11)、β-谷甾醇(12)、β-胡萝卜苷(13)、α-tocopherol(14)、正二十六烷(15)。其中化合物4、6、7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2)对其中的化合物1-7进行体外抗炎活性实验,结果发现化合物1-7对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的NO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化合物1-7在抗炎作用上表现出较好活性,其IC50分别为25.07、24.56、17.65、9.80、16.67、40.83、34.98 μmol·L-1 (阳性对照地塞米松22.46μmol·L-1 ),其中化合物3、4、5的活性优于地塞米松。实验结果阐明了刺梨根茎中的三萜类、鞣花酸类、黄酮类和寡糖类化合物是其抗炎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和验证了刺梨根茎的民间抗炎功效。

  • 水杉凋落物水浸提液对其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水杉凋落物的化感作用是否是影响其天然更新的障碍因素,该文设置了8种水杉新鲜凋落物和自然凋落物水浸提液浓度200、100、50、20、10、5、2、1 g·L-1和CK,分析不同类型不同浓度凋落物水浸提液对水杉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化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杉新鲜凋落物水浸提液对水杉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影响不显著(P>0.05),对发芽指数有显著影响(P0.05),但浓度为5、10、50、200 g·L-1时有抑制效应。(2)水杉种子芽长、胚轴和主根长度均在不同浓度的新鲜和自然水杉凋落物水浸提液间差异显著(P<0.05),且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10 g·L-1)而逐渐降低,尤其是50~200 g·L-1范围内抑制作用显著增强。(3)新鲜和自然水杉凋落物水浸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后生长的抑制作用相较于种子萌发强,且新鲜凋落物的化感效应抑制强度大于自然凋落物。(4)种子萌发和生长指标中,主根对化感物质反应最敏感。(5)水杉种子的芽长生长动态变化符合“S”型生长曲线(R2≥0.988)。水杉凋落物对自身种子萌发和生长具有一定的化感抑制效应,影响其种群天然更新,建议在水杉种群管理中,适当清理林下凋落物,以促进水杉种群的天然更新。

  • 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壤养分对泡核桃功能性状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究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物叶片功能性状及影响因素,可揭示其对石漠化环境的适应机理。该文以中国南方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的泡核桃(Juglans sigillata)为对象,揭示土壤养分对叶片结构和光合性状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1)泡核桃叶功能性状随石漠化等级增加,叶面积减小,比叶面积增大,叶干物质含量和叶组织密度先降后升,蒸腾速率、胞间CO2 浓度、气孔导度和光能利用率先下降后升高,其他性状变化趋势不显著。(2)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养分能够解释 37.4%的光合性状变异与 53.4%的结构性状变异,其中全磷和溶解性有机碳对光合性状影响最大;对结构性状影响最显著的是碱解氮和速效磷。(3)比叶面积分别与叶干物质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极显著正相关,叶厚度与叶组织密度极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胞间 CO2 浓度、气孔导度极显著正相关,水分利用速率与蒸腾速率、胞间 CO2 浓度、气孔导度极显著负相关;光能利用率与净光合速率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泡核桃为适应喀斯特石漠化的特殊生境采取增强生长功能性状,同时提高资源获取能力的开拓型生长策略,以提高对环境胁迫的抵御和适应能力。

  • 滨海沙地植物厚藤叶片生理特征的季节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滨海沙地条件恶劣,季节气候环境差异较大,植物生存困难。厚藤是南方滨海沙地广泛分布的重要固沙植物。为探究厚藤对不同季节环境变化的适应机制,研究了其叶片生理性状的季节变化。该文以广西滨海沙地自然生长的厚藤为试材,分别测定了不同季节厚藤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渗透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理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叶绿素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一致,春季均显著大于夏秋冬季节,但叶绿素a/b在各季节间无显著变化。(2)叶绿素荧光参数的Fv/Fm和Fv/Fo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整体表现为夏季、冬季显著高于春季、秋季。(3)脯氨酸含量随季节逐渐增大,冬季时含量最高;可溶性糖含量冬季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季节;丙二醛(MDA)含量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4)春季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夏秋冬季节间无显著差异;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各季节间差异不显著。(5)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显示,各生理指标与气候因子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温度和日照数显著影响可溶性糖的含量;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厚藤对季节气候变化的响应。厚藤可通过调节叶绿素a与叶绿素b含量使叶绿素a/b保持稳定,同时提高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以适应季节变化,其中光合作用和抗氧化酶系统是影响其季节性适应能力的关键。

  • 不同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以􀀁1 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 含量,探讨不同􀀁N、P、K 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 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 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 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存在极显著影响;施􀀁K 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 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P 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 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 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 含量的影响最大,K 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 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 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 水平利于叶绿素􀀁a 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 含量的积累,P4 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及养分􀀁P 含量的积累。综合分析可知,马尾松幼苗前期应以施􀀁N 为主,配施􀀁P 和􀀁K 相辅,配施􀀁N3P4K2 营养液利于提升幼苗综合质量,即N、P、K 浓度分别􀀁8.25、1.00、1.50 mmol·L-1。

  • 茶树TIFY基因家族鉴定及非生物胁迫下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TIFY基因家族在茶树激素信号转导及其逆境胁迫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该文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茶树基因组中的TIFY家族进行了鉴定,并分析其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基因结构、染色体定位、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组织表达模式并通过荧光定量对部分TIFY家族成员进行了非生物胁迫响应。结果表明:(1)茶树TIFY家族基因成员19个(CsTIFY1~CsTIFY19),分属于4个蛋白亚家族TIFY、JAZ、ZML 和PPD且不均匀的分布在8 条染色体上,按照进化关系及结构特点可分为7 组,每组内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与保守基序组成。(2)CsTIFYs基因的启动子区具有多种包含激素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定量RT-PCR分析其家族成员对在茉莉酸甲酯、盐(20%氯化钠)、冷(4 ℃)以及干旱(20% 聚乙二醇6000)处理下反应强烈,部分基因在根与顶芽中有较高的表达量。根据以上结果推测TIFY基因家族可能在茶树非生物胁迫防御反应等多方面发挥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