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FUNGuild 的山药腐烂块茎真菌群落研究及潜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山药腐烂块茎的真菌群落特征及主要病原,该研究采用ITS 扩增子测序技术 和FUNGuild 分析阐明了其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特征及生态功能类群,并对潜在病原真菌 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 1 ) 山药腐烂块茎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 (Ascomycota),优势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刀 菌属(Fusar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粉红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等。 真菌生态网络呈现明显的模块化和高比例的正相关边数(99.33%),真菌间趋向于极强的 正向合作。(2)FUNGuild 分析显示,10 个真菌生态功能类群与山药块茎腐烂高度相关。 其中, 凋落物腐生- 未命名腐生- 木腐菌( dung saprotroph-undefined saprotroph-wood saprotroph)和内生-植物病原真菌(endophyte-plant pathogen)的相对丰度分别达到33.74% 和23.64%,其代表性属分别为青霉和炭疽属。除此之外,与植物病原和木腐菌同时相关的 生态功能类群共有3 个,总相对丰度达到13.67%,代表性属为镰刀菌属。进一步Trait 分 析表明,青霉和镰刀菌等7 属真菌很可能与山药块茎腐烂密切相关。(3)共分离鉴定真菌 22 株,隶属于6 个属,包括镰刀菌属(9 株)、青霉属(5 株)和曲霉属(Aspergillus,4 株)等。该研究结果为阐明山药块茎腐烂的发病规律、定向使用农药及筛选生防菌提供了 很好的参考。

  • 中国柿属植物二新记录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报道中国柿科(Ebenaceae)柿属植物二新记录种——粗毛叶柿(Diospyros dasyphylla Kurz)和苏门答腊柿(Diospyros sumatrana Miq.),提供了二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物候期、 生境特点和分布等信息,并基于国内的野外调查情况对其进行了濒危等级评估。粗毛叶柿与 木果柿(Diospyros xylocarpa Y. M. Shui, W. H. Chen Sima)相似,区别在于前者的幼枝及 叶背密被黄褐色糙毛,成熟果直径约6 cm,宿存果萼长8 mm;苏门答腊柿与椭圆叶柿 (Diospyros elliptifolia Merr.)相似,区别在于其前者的花冠白色,瓶状,果直径约2 cm, 宿存果萼直立。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和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BJFC)。 这些资料为中国柿属植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基于解剖学的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花叶类玉兰的全绿叶、花叶和全黄叶为试验材料,该研究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 片解剖结构、光响应曲线等方面探讨3 种类型叶片的解剖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从解剖学 揭示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成因。结果表明:(1)花叶类玉兰的黄色叶斑是由叶绿体结构异常 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形成的叶绿素型叶斑。(2)花叶类玉兰黄色区域类囊体结构异常,ATP 合成受阻,阻碍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3)解剖结构显示全绿叶栅栏组织发达,叶绿体完 整性和色素含量均高于花叶和全黄叶,其净光合速率较高。(4)全绿叶和花叶的最大净光合 速率和光饱和点存在显著性差异,全绿叶较花叶能够耐受更大范围的强光。该研究进一步阐 明了花叶类玉兰的叶绿体结构影响其光合特性,为花叶类玉兰的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参考。

  • 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解析赤皮青冈叶片黄化变异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赤皮青冈叶色黄化变异机制,该研究以赤皮青冈叶色变异植株和正常植株的 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通量RNA 测序技术分别进行代谢组 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代谢组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出正常植株和突变体 之间存在257 个和357 个显著差异代谢物(significantly changed metabolites,SCMs),其中 槲皮素、白矢车菊素、杨梅素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糖苷衍生物(吡喃酮啡肽A、异鼠李 素3-葡糖苷酸等)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而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则 显著下降。(2)转录组测序检测出4 146 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1 711 个基因上调表达,2 435 个基因下调表达。(3)KEGG 富集分析表明, SCMs 和DEGs 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研究结 果表明突变体叶色黄化可能是受到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体发育异常以及黄酮物质合成增加 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此外,MYB 和bHLH 家族基因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证实该两类转录 因子参与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该研究结果为植物黄化突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 为叶色功能基因挖掘与园林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 烟草野火病叶际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叶际微生物种群稳定与烟株健康密切相关。为揭示感染野火病烟株叶际微生态特征,该 文采用Illumina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发病程度烟株叶片的病斑与健康组织进行微生物群落结 构与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病斑组织与健康组织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 子囊菌门(Ascomycota),且在病斑组织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织;优势属为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泛菌属(Pantoea)、链格孢属(Alternaria)、小不整球壳属(Plectosphaerella) 和锥盖伞属(Conocybe),仅假单胞菌属在病斑组织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织。(2)病斑组 织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健康组织,并随病害程度的增加,多样性指数呈先减后增、丰 富度指数呈先增后减趋势;病斑组织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随病害程度的增加先增后减, 轻度和中度病叶病斑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健康组织,但重病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 和丰富度低于健康组织。(3)病斑和健康组织细菌的基因功能信息及相对丰度基本类似,主要 为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环境信息处理3 类;真菌的优势功能类群为植物病原菌、动物病原菌- 内生真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真菌、未定义腐生真菌、木质腐生真菌和植物病原菌-木质腐生 真菌。该结果为认识烟草野火病演变规律及叶际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利用CRISPR/Cas9 技术创制番茄青枯病抗性基因 Slmlo1/6 突变体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青枯病是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致病菌生理小 种复杂、易变异,而MLO 基因隐性突变mlo 具有广谱抗性,前期研究表明Slmlo1/6 可能参 与番茄青枯病抗性反应。为进一步研究番茄Slmlo1/6 青枯病抗性基因功能,该文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创制Slmlo1/6 基因突变材料,并进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首先设 计SlMLO1/6 靶点序列gRNA,并与U6 启动子组装,再将含高效靶点的U6-gRNA1/6 片段 通过Bsa I 酶切连入CRISPR 载体pBGK,构建形成双基因融合敲除载体pBGK-SlMLO1/6。 重组质粒经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DH5α和平板培养,挑选阳性单克隆。验证 正确后,再经农杆菌(Ag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 介导的遗传转化和潮霉素抗性筛选, 最终获得9 株番茄编辑苗。(2) 靶点区测序显示,植株M2 和M8 分别缺失177 bp 和7 bp 的SlMLO1 片段,M7 缺失12 bp 的SlMLO6 片段,M9 发生SlMLO6 单碱基T 插入,总计4 株单基因纯合突变体,其他均为杂合型突变。(3)RT-qPCR 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 变株SlMLO1/6 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尤其是M2、M7 和M8。(4)表型鉴定表明,SlMLO1/6 可能是番茄青枯病易感基因。总之,该文成功构建了MLO 基因编辑载体并实现了番茄转化, 纯合突变体获得了青枯病抗性。氨基酸丢失和移码突变可能是Slmlo1/6 抗性功能转变的主 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番茄抗青枯病基因功能研究和抗病育种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遗传工 程材料。

  • 西藏札达县藏族有用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 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མངའ་རི, 转写:mngav-ri)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 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人群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 富的野生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为全面系统地调查、记录和研究札达县藏族对野生植物的传 统利用知识,该研究采用了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共访谈到173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 3 639 条利用报告(UR)。通过UV、CV 和CII 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以下结果:(1) 札达县藏族掌握着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传统知识,利用119 种野生植物,分属40 科83 属。 (2)该地野生植物利用类别多样,有8 个利用类别,且多种植物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用途。 (3)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植物是葛缕子(Carum carvi)(UV=1.220)、冻原白蒿(Artemisia stracheyi)(UV=0.919)、心叶大黄(Rheum acuminatum)(UV=0.890)、柏木(Cupressus sp.)(UV=0.769)和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UV=0.757),这些植物和当地藏族生活息 息相关。(4)复杂多样的高原环境显著影响该地区野生植物的利用。该研究不仅系统地记录 了札达县野生植物的利用知识和特征,有助于该地区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促进传统 知识的传承,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 Osteology of Turfanodon bogdaensis (Dicynodontia)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进化论 提交时间: 2024-05-31

    摘要: Within the dicynodont genus Turfanodon, there are two recognized species, T.bogdaensis and T. jiufengensis. Both species are known by relatively complete cranial materials, but the mandibles and most postcranial bones have been described only for T. jiufengensis. This paper reports new dicynodont specimens from Turpan, Xinjiang, referring them to T. bogdaensis. They can clearly be differentiated from T. jiufengensis by the flatter lateral surface of the snoutregion, a prominent swelling on the lateral dentary shelf, and the rounded femoral head. Thediagnosis of Turfanodon is revised. The combination of a flat circumorbital rim, posterior portionof anterior pterygoid rami with converging ventral ridges, and a possible autapomorphy, a deepnotch on scapula forming procoracoid foramen, are confirmed. It also differentiated from alldicynodonts other than Myosaurus, Kembawacela and Lystrosaurus by having accessory ridgeslateral to the median palatal ridge.

  • 甲基苯丙胺成瘾患者的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5-25

    摘要: 药物成瘾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复发性脑病, 甲基苯丙胺成瘾病程复杂,难以治疗,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本研究对比分析了甲基苯丙胺成瘾急性戒断期患者(停止使用24小时以内)、甲基苯丙胺戒断康复期患者(停止使用3个月以上)、健康志愿者的尿液蛋白质组,甲基苯丙胺成瘾患者(甲基苯丙胺急性戒断期、甲基苯丙胺戒断康复期患者)的尿液蛋白质组与健康人之间显著不同,部分差异蛋白及其富集到的生物学功能,显示与成瘾或甲基苯丙胺的神经毒性有关,可能是药物成瘾的潜在的干预靶点;甲基苯丙胺戒断康复期患者仍难以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可能用于揭示甲基苯丙胺复吸率高的原因。本研究建立了一个从尿液蛋白质组学角度研究成瘾性药物的方法,证明了尿液蛋白质组能够相对系统、全面地反映甲基苯丙胺滥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为临床成瘾性疾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线索。

  • 健康人连续一个月摄入营养素补充剂后尿液蛋白质组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5-25

    摘要: 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是一种常见的健康管理手段。还没有研究从尿液蛋白质组的角度探究复合营养素补充剂对健康人的整体影响。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健康人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2周后、4周后与服用前的尿液蛋白质组,发现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2周后尿液蛋白质组的变化较为显著,差异蛋白及其富集到的通路与营养素补充可能相关,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服用复合营养素两周后,9人中有4人发生从无到有的变化,9人的平均变化倍数(FC)达到450)。本研究的结果从尿液蛋白质组的角度提供关于复合营养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影响的新线索,有助于优化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指南和建议,开发对于不同人群营养素补充的个性化策略。

  • Nrf1 acts as a highly-conserved determinon for maintaining robust redox homeostasis in the eco-evo-devo process of life histories

    分类: 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 Differential and even opposing functions of two major antioxidant transcription factors Nrf1 and Nrf2 (encoded by Nfe2l1 and Nfe2l2, respectively) are determined by distinctions in their tempospatial positioning, topological repartitioning, proteolytic processing, and biochemical modification, as well as in their shared evolutionary origin.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allelopathic potentials of Nrf1 and Nrf2 (both resembling two entangled ‘Yin-Yang’ quanta that comply with a dialectic law of the unity of opposites) are fulfilled to coordinately control redox physiological homeostasis so as to be maintained within the presetting thresholds. By putative exponential curves of redox stress and intrinsic anti-redox capability, there is inferable to exist a set point at approaching zero with the ‘Golden Mean’ for the healthy survival (i.e., dubbed the ‘zero theory’). A bulk of the hitherto accumulating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the set point of redox homeostasis is dictated selectively by multi-hierarchical threshold settings, in which the living fossil-like Nrf1 acts as a robust indispensable determinon, whereas Nrf2 serves as a versatile chameleon-like master regulon, in governing the redox homeodynamic ranges. This is attributable to the facts that Nrf2 has exerted certain ‘double-edged sword’ effects on life process, whereas Nrf1 executes its essential physiobiological functions, along with unique pathophysiological phenotypes, by integrating its ‘three-in-one’ roles elicited as a specific triplet of direct sensor, transducer and effector within multi-hierarchical stress responsive signaling to redox metabolism and target gene reprogramming. Here, we also critically reviewed redox regulation of physio-pathological functions from the eco-evo-devo perspectives, through those coding rules (redox code, stress-coping code, and topogenetic code). The evolving concepts on stress and redox stress were also further revisited by scientific principles of physics and chemistry, apart from two novel concepts of ‘oncoprotists’ and ‘reverse central dogma’ being introduced in this interdisciplinary and synthetic review.

  • 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及其殖居植物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露石是岩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物,其上发育着多样的微生境并殖居着多样的 植物,但殖居植物与微生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该文以西双版纳的一片发育在石灰山上的 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为研究对象,测量586 个露石微生境的自身特征与外界环境因子,并调查 其上殖居植物的物种组成情况,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来揭示露石微 生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殖居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岩溶森林中露石微生境的土 深(4.92±4.00)cm、面积(532.28±1 575.10)cm2 等特征值变异性较大。(2)微生境中共 调查到44 科82 属90 种1 518 株乔、灌、草植物,其中在岩溶基质中具有优势的适宜种占 总物种数的35.6%。(3)微生境的面积与土深对殖居植物物种组成及丰富度的解释度大于 70%。(4)露石微生境内的殖居植物物种丰富度与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递衰指数型种- 面积关系。综上所述,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存在高度异质性,面积和土深是影响 植物殖居的关键因子,种-面积关系主导了露石表面微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格局。

  • 澳洲坚果果仁MiMYB44L 基因克隆与结构功能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是一种高经济价值的常绿坚果树,其果仁富含 脂肪酸和蛋白等营养成分。为鉴定澳洲坚果果仁中与营养成分形成相关基因,该研究采用转 录组学、基因克隆、荧光定量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从澳洲坚果果仁营养成分含量显著差异品 种‘桂热1 号’和‘A4’的果仁转录组中挖掘调控基因。结果表明:(1)转录组分析发现‘桂热 1 号’相比‘A4’果仁中上调基因1 667 个,下调基因1 798 个,KEGG 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 主要在淀粉和糖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和碳代谢路径。(2)发现一个差异表达基因 gene-LOC122077931 编码R2R3-MYB 转录因子MYB44L,并采用RACE 技术在‘桂热1 号’ 果仁中克隆了MiMYB44L,其全长1 165 bp,ORF 长度999 bp,编码332 个氨基酸。(3) 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证明MiMYB44L 含有R2R3-MYB 家族特征的SANT 结构域,不含有 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含有磷酸化位点。(4)测定了10 个澳洲坚果品种果仁中蛋白质含量, 发现MiMYB44L 在澳洲坚果高蛋白含量品种中表达显著高于其在低蛋白含量品种中的表达 量,整体相关系数0.54,达到极显著水平。该研究结果为深入解析MiMYB44L 在澳洲坚果 营养成分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 海南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组成及区系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2021 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及相关资料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调查, 整合得出《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并分析其组成及区系特征。结果表明: (1)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原有的葫芦苏铁(Cycas changjiangensis)、海南苏铁 (C. hainanensis)、念珠苏铁(C. lingshuigensis)、台湾苏铁(C. taiwaniana)归并入闽粤 苏铁(C. taiwaniana);相比1999 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原有的半枫荷 (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和线苞两型豆(Amphicarpaea linearis)被解除保护级别, 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从一级保护降级为二级保护,新增127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加上原有的,共173 种(含变种),隶属53 科83 属,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 物8 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165 种,海南省特有种32 种,分属于4 个类群,其中被子 植物种类最丰富,有129 种。(2)依据多年的野外调查信息和本次调查结果,龙尾苏铁 (C. rumphii)、三亚苏铁(C. shanyagensis)、中华桫椤(Alsophila costularis)、紫纹兜 兰(Paphiopedilum purpuratum)一直尚未调查到。(3)173 种保护植物的生活型共有5 种 类型,以高位芽植物为主(115 种),其次是地面芽植物(34 种)和地下芽植物(22 种), 地上芽及垫型植物均为最少(1 种)。(4)在科水平上,兰科(Orchidaceae)种类最多, 含47 种(27.17%);在属水平上,石斛属(Dendrobium)种类最多,含21 种(12.14%)。 (5)区系成分复杂,具有明显的热带性质,科以泛热带及其变型分布为主;属以热带亚洲 及其变型分布为主。综上,海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热带性质及特有现象明显,新增 保护种较多,因此应持续开展本底调查和动态监测,加强执法力度,减少人为因素对生境 的干扰和破坏,针对性地采取就地、迁地保护措施以加强保护管理。

  • 水分和土壤微生物对干热河谷山合欢和银合欢生长性状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被恢复是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的有效途径,干热河谷生态修复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外来种。为比 较本地种和外来引进种对水分与微生物的响应差异,该文选取当地乡土种山合欢(Albizia kalkora)和外 来种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采用气候箱模拟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条件,通过土壤水分控制和微 生物接种研究了水分和各自的土壤微生物对两种豆科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于银合 欢,山合欢的种子发芽率、根生物量、根冠比和氮磷比较银合欢高58.82%、76.13%、90.59%和18.42% (P<0.05);(2)干旱条件下山合欢的根生物量和氮浓度比湿润条件低33.67%和8.65%(P<0.05),银 合欢的株高、地上生物量、根生物量在干旱条件下较湿润条件低了39.32%、40.06%和39.61%(P<0.05), 表明干旱抑制了植物生长和养分吸收;(3)山合欢在干旱条件下的根瘤数量多于湿润条件(P<0.05), 而银合欢在湿润条件与干旱条件下的根瘤数量没有显著性差异;(4)除枯叶生物量比例,土壤微生物接 种、土壤微生物与水分的交互作用对山合欢和银合欢的生长并没有造成显著影响。以上研究表明山合欢 较银合欢可能更适宜干旱环境,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物种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土壤微生物对植 物生长的影响还值得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 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与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基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 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在文献研读、标本查阅、野外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版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名录,编制县域(市辖区)地理分布图,并从科学研究情况、受威胁现状和保护现状 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湖北省现有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5 种,其中一级11 种,二级144 种。(2)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鄂西和鄂西南,以神农架林区和利川市最多。(3) 研究较多的物种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旗舰物种和区域代表性物种。此外,有超过1/3 的 物种(55 个)基本无研究涉及。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研究集中在遗传多样性与 遗传结构、全球变化条件下未来分布预测和谱系地理等方面。(4)参照《中国生物多样性 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包含9 个极危物种、30 个濒危物种、 41 个易危物种和19 个近危物种。受威胁因素主要为直接采挖或砍伐、生境退化或丧失和物 种内在因素。(5)目前湖北省有137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比88%)全部或部分位 于自然保护地之内,其余18 种(占比12%)全部位于自然保护地之外。目前湖北省共引种 栽培了93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他62 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尚无迁地保护记录。此外, 仅有极少的物种有野外回归实践。(6)目前,湖北省有7 个野生植物(其中5 个为湖北特 有种)虽然分布范围局限,且受内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但是尚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名录。此外,该文指出当前湖北省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和保护中的薄弱环节和 空缺,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研究建议。

  • 氮素形态对穿心莲氮吸收、分配和内酯成分积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明确药用植物穿心莲(Andrographis paniculata)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利用特征 及其与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的关系,以硝态氮(NN)、铵态氮(AN)、酰胺态氮(UN)和 氨基酸态氮(GN)为单一氮源,采用15N 同位素示踪和生理生化分析,研究了氮素形态对穿 心莲不同生长时期(快速生长期、拔节期、现蕾期、开花期)氮素吸收、分配和穿心莲内 酯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和根中氮含量随生长时期逐渐下降,NN 处理氮 含量较低。(2)穿心莲氮吸收速率在营养生长期较高,生殖生长期急速下降,穿心莲对 AN、UN 和GN 的吸收速率较高。(3)现蕾期叶片氮分配比例减少,茎氮分配比例增加,与 NN 处理相比,该时期AN、UN 和GN 处理降低了叶片氮分配比例,而提高了茎和根氮分配比 例。(4)快速生长期NN 处理的光合作用最大羧化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较低,叶片氮 在羧化系统和生物能学组分中的分配比例也较低;UN 和AN 处理分别在现蕾期和开花期降 低了叶片氮在羧化系统中的分配。(5)AN、UN 和GN 提高了穿心莲内酯和脱水穿心莲内酯 含量,降低了现蕾期和开花期14-去氧穿心莲内酯含量,不同氮素形态对新穿心莲内酯的 影响较小。(6)穿心莲内酯和新穿心莲内酯含量与叶、茎、根氮含量、氮吸收速率及叶和 根中氮分配比例显著负相关,而与茎中氮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14-去氧穿心莲内酯则相反。 综上所述,营养生长期是穿心莲氮吸收的主要时期,穿心莲能更好地利用铵态氮、酰胺态 氮和氨基酸态氮,并通过优化氮分配促进穿心莲内酯成分积累。

  • 六盘山区幼龄辽东栎根系共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从不同年龄的幼龄辽东栎(Quercus wutaishansea)根系分离可培养共生真 菌,菌落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物种进行鉴定,阐明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 共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从幼龄辽东栎根系中分离获得249 株 真菌, 经鉴定隶属于2 门5 纲7 目8 科15 属18 种, 其中2 种隶属于担子菌门 (Basidiomycetes),16 种隶属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种水平上,以灰粉无柄盘孢 菌(Pezicula pruinosa)分离频率最高,占分离菌株总数的81.93%;托雷斯氏丛赤壳菌 ( Dactylonectria torresensis ) 、强壮土赤壳菌( Ilyonectria robusta ) 、北美黑盘菌 (Atrocalyx nordicus)次之,分别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02%、2.01%和2.01%。(2)共生 真菌种类和数量在不同树龄的辽东栎中表现出较大差异,其中4-5 年生植株分离频率最 高(44.98%),依次为三年生植株(29.32%)、二年生植株(19.68%)和一年生植株 (6.02%)。综上所述,宁夏六盘山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共生真菌种类丰富,随树龄增 长其种类和数量增加;灰粉无柄盘孢菌是六盘山幼龄辽东栎根系可培养共生真菌的绝对 优势物种。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挖掘植物共生微生物资源、探索辽东栎与共生微生物互 作在本地逆境的适应机制奠定了基础。

  • 水母雪兔子通气组织形成相关基因SmPAD4 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通气组织是水母雪兔子(Saussurea medusa)应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性结构,其形成 通常伴随着细胞程序性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PCD)的发生,而细胞的死亡与通气 组织的形成通常受到PAD4 基因(Phytoalexin deficient 4)的调控,但PAD4 如何调控水母雪 兔子通气组织形成的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以水母雪兔子为试验材料,利用同源克隆和 RACE 技术克隆了通气组织形成相关基因SmPAD4,对其序列、系统进化、表达和亚细胞定 位等进行分析,并采用hi-1IL PCR 技术扩增其启动子,以探讨该基因在环境适应中的功能。 结果表明:(1)SmPAD4 基因cDNA 全长为2 047(GenBank 登录号为OR766038),包括1 866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621 个氨基酸,分子式(C3163H4906N848O910S26),该蛋白为碱性 亲水性不稳定蛋白。(2)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SmPAD4 与刺苞菜蓟(Cynara cardunculus) CcPAD4 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3)扩增出1 049 bp 的SmPAD4 启动子序列,包含有 光响应元件、低氧应答元件、干早、生长素应答元件等顺式作用元件。(4)实时荧光定量 分析显示,SmPAD4 基因在根、茎和叶中均有表达,且在叶中的表达量最高;在紫外和低氧 胁迫下SmPAD4 基因在叶和茎中表达量均上调,根中表达量下调。(5)亚细胞定位显示, SmPAD4 分布于细胞核、细胞膜和叶绿体。该研究表明,SmPAD4 基因拥有独特的蛋白结构 域,并且响应低氧和紫外两种环境胁迫,在通气组织的形成以及对逆境胁迫的响应中具有重 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究SmPAD4 基因在水母雪兔子环境适应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 西藏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 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西藏进行了4 次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访谈了23 个乡镇的459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19 科36 属83 种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 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们普遍掌握着丰富的煨桑植物知识;(2)青稞 (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滇藏方枝柏(Juniperus indica)、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的文化价值指数(CV)较高,是煨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3 种植物;(3)煨桑植 物的利用呈现出地域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展现出当地人对煨桑植物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采 集的实践经验。该研究将有助于煨桑文化的传承以及煨桑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 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