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陈静
  • 高原山地石漠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石漠化演替过程中不同石漠化等级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是评价石漠化地区土壤恢复效应的有效途径。本文以 5 个不同石漠化等级的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湿筛法分析 0~20 cm 土层土壤不同粒级团聚体分布状况、稳定性水平和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而言,无石漠化样地中>2 mm 和 0.25~2 mm 两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最高,其平均直径(MWD、GMD)最大,而可蚀性 K 值最低。(2)不同石漠化环境中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和全磷的变化范围是 20.78~56.28 g‧kg -1 、1.17~2.14 g‧kg -1 以及 0.41~0.97 g‧kg -1 ,无石漠化样地各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较高,全磷含量在 5 种环境中变化规律不明显;团聚体C/N、C/P 和 N/P 的变化范围分别是 11.50~28.60、25.19~121.75 和 1.65~4.69,无石漠化样地团聚体 C/N、C/P 和 N/P 均明显高于潜在、轻度、中度和强度,较小粒径 C/N 较高,而 C/P和 N/P 较高为>2 mm 和 0.25~2 mm 两粒径。(3)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别与其 C/N、C/P 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全磷含量则与 C/P、N/P 两者呈极显著负相关(PC/N>N/P。该地从无石漠化到强度石漠化演替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无石漠化土壤结构较好,团聚体中 N 元素成为影响该退化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性元素。

  • 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研究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饲料蛋白质的需求水平及适应策略,本试验首先对异育银鲫幼鱼[(11.6±0.4) g]持续饥饿处理90 d,期间水温(15.2±2.0) ℃,随后分别采用20%(P20)、25%(P25)、30%(P30)、35%(P35)和40%(P40)蛋白质水平饲料恢复投喂56 d,期间水温(24.4±2.2) ℃,监测饥饿和恢复投喂期间形体指标、脏器系数、体成分、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1)饥饿90 d后,鱼体体重显著下降(P<0.05),肝脏系数和肠长系数显著降低(P<0.05),肠道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鱼体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显著上升(P<0.05),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下降(P<0.05)。2)恢复投喂后,第14天时,各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0.05);第28天时,P20组体重显著低于P30、P35、P40组(P<0.05),第42和56天时,P35和P40组体重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这2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接近。3)恢复投喂第56天,P20组鱼体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P20和P25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高于P35和P40组(P<0.05)。4)恢复投喂后,肠道消化酶活性逐渐增强;蛋白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升高,第28天P35、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40组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淀粉酶活性随饲料蛋白质水平升高而降低,第28天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第56天P30、P35、P40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提示,长期饥饿后异育银鲫幼鱼对不同蛋白质水平饲料的利用及适应过程有较大差异;恢复投喂初期,饲料蛋白质水平对生长影响不大,机体摄食及消化功能逐渐恢复后,较高蛋白质水平(35%~40%)可有效促进生长,回归分析获得理论最适饲料蛋白质水平为38.1%。

  • 饲粮中添加肠杆菌肽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肠杆菌肽在断奶仔猪生产中的应用效果。选取144头28日龄且平均体重为(7.35±0.21) kg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猪(公母各占1/2)。对照组仔猪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仔猪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添加硫酸黏菌素(30 g/t)、天蚕素抗菌肽(300 g/t)以及肠杆菌肽(300、400和500 g/t)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28 d,分为试验前期(第1~14天)和试验后期(第15~28天)2个阶段。结果显示:1)试验前期、试验后期和整个试验期,400和500 g/t肠杆菌肽组的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料重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7、14和28天时,各试验组腹泻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其中以500 g/t肠杆菌肽组最低。2)试验第14天时,500 g/t肠杆菌肽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30 g/t硫酸黏菌素组(P<0.05);试验第28天时,400和500 g/t肠杆菌肽组血清U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500 g/t肠杆菌肽组还显著低于30 g/t硫酸黏菌素组(P<0.05)。试验第14和28天时,400和500 g/t肠杆菌肽组血清球蛋白(G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第14和28天时,500 g/t肠杆菌肽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较对照组分别高出17.27%(P<0.05)、16.20%(P<0.05)。试验第14天时,各抗菌肽组血清补体4(C4)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和30 g/t硫酸黏菌素组(P<0.05)。4)试验第14和28天时,各抗菌肽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和30 g/t硫酸黏菌素组(P<0.01)。试验第28天时,500 g/t肠杆菌肽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30 g/t硫酸黏菌素组(P<0.05)。综上所述,肠杆菌肽在提高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免疫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方面优于天蚕素抗菌肽,也优于抗生素硫酸黏菌素,饲粮中肠杆菌肽的适宜添加量为500 g/t。

  • 红花籽油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背最长肌脂代谢指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中添加红花籽油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和背最长肌脂代谢指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取平均体重为(60.00±6.00) kg的“杜×长×大”杂交育肥猪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4组育肥猪分别饲喂含1.20%大豆油(对照组)、0.80%大豆油+0.40%红花籽油(0.40%红花籽油组)、0.40%大豆油+0.80%红花籽油(0.80%红花籽油组)、1.20%红花籽油(1.20%红花籽油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7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各红花籽油添加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有增加的趋势,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有降低的趋势,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2)与对照组相比,0.80%和1.20%红花籽油组育肥猪的背最长肌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降低(P﹤0.05);0.80%红花籽油组的背最长肌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相比,各红花籽油添加组育肥猪的背最长肌棕榈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亚麻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红花籽油可改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促进脂代谢,提高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