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低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菌群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选取初始体重为(45.5±3.64) kg的“长×大”二元杂交生长育肥猪14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猪。对照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5.05%的正常蛋白质水平饲粮,试验组喂蛋白质水平为12.97%的低蛋白质水平饲粮。预试期为5 d,正试期为30 d。结果表明:1)低蛋白质水平饲粮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2)低蛋白质水平饲粮可提高生长育肥猪肠道菌群丰富度和多样性。2组试验猪粪便菌群组成在门水平上差异较小,而在属水平上差异较大。物种差异显著性分析显示除了门水平和纲水平,其他分类水平上细菌相对丰度2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低蛋白质水平饲粮能够显著提高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疣微菌科(Ruminococcaceae)、丁酸弧菌属(Butyrivibrio)和假丁酸弧菌属(Pseudobutyrivibrio)等可以利用碳水化合物和纤维分解产生丁酸的有益菌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Paraeggerthella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等易使机体受到感染的细菌相对丰度(P<0.05)。此外,群落组成差异分析显示低蛋白质水平饲粮组猪相比于正常蛋白质水平饲粮组猪有着不同的肠道微生物区系。由此可见,饲粮蛋白质水平降低2%对生长育肥猪生长性能无不利影响,还可改善肠道菌群平衡,有利于机体健康。

  • 植物多酚对黄羽肉鸡抗氧化性能、形态及肉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植物多酚对黄羽肉鸡抗氧化性能、肠道形态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1日龄雄性黄羽肉鸡28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各组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基础饲粮+100 g/t抗敌素(抗生素组)、基础饲粮+500 mg/kg植物多酚(BP500组)和基础饲粮+1 000 mg/kg植物多酚(BP1000组)。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1)21日龄时,BP500组和BP1000组肉鸡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56日龄时,BP1000组肉鸡血清中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21日龄时,BP500组和BP1000组肉鸡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低于抗生素组(P<0.05);56日龄时,BP500组肉鸡回肠V/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3)56日龄时,BP1000组胸肌肉色红度(a*)值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BP500组和BP1000组胸肌失水率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BP500组和BP1000组胸肌24 h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其他2组(P<0.05),BP1000组胸肌48 h滴水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500和1 000 mg/kg的植物多酚均能改善黄羽肉鸡肠道形态,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并改善鸡肉品质。植物多酚的推荐添加量为1 000 mg/kg。

  • 辣木的抗菌消炎作用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辣木原产于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是辣木属中利用及研究最多、商业价值最高的品种。大量研究表明,辣木根、树皮、叶、籽等多个部位含有生物活性物质,如黄酮、多糖、生物碱、酚类等。此外,辣木具有抗菌、消炎和促进肠道发育作用,在维持动物个体健康和预防疾病方面有潜在的利用价值。因此,本综述对辣木的营养价值、化学成分、药理特性以及其在抗菌、消炎和畜牧生产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旨在为开发辣木提取物作为天然功能性饲料添加剂提供理论基础。

  • 黏液屏障功能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哺乳动物肠道中存在多种防御机制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同时预防自身肠道菌群的影响。肠道分泌的黏液是多种防御机制中的第一道防线。黏液层通过自身的持续性分泌将细菌与上皮细胞分离并促进细菌的清除,从而减少肠道炎症和肠源性感染的发生。近期研究发现,致病微生物进化出了绕过这种黏液保护系统的机制。本文通过对肠道黏液屏障的基本特性及其在建立肠道共生菌群、防御致病微生物移植和入侵中发挥的作用等方面研究进展的综述,为更好地理解黏液屏障在维持肠道健康方面的作用提供借鉴。

  • 壳寡糖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组织结构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壳寡糖(COS)对异育银鲫生长性能、肠道组织结构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在含正常豆油、氧化豆油的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2%、0.04%、0.06%的COS,共配制成8种试验饲料(CG、OO、CG-200、CG-400、CG-600、OO-200、OO-400、OO-600)。其中,以油脂原料为豆油的未添加壳寡糖的饲料(CG)作为正对照组,以油脂原料为氧化豆油的未添加壳寡糖的饲料(OO)作为负对照组。将初始体重为(7.60±0.05) g的960尾异育银鲫随机分成8组,每组设3个重复(网箱),每个重复40尾鱼,在池塘网箱中养殖72 d。结果显示:与CG组相比,CG-200组的特定生长率(SGR)升高了16.20%(P0.05);CG-200组肠皱襞高度增加了86.84%(P0.05),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上升了6.59%(P>0.05),血清丙二醛(MDA)含量下降了16.94%(P>0.05);OO组SGR下降了8.10%(P0.05),血清SOD活性下降了27.35%(P0.05),其中OO-400组肠皱襞高度增加了18.89%(P0.05),血清SOD活性上升了40.90%(P0.05)。OO-400组在SGR、肠道结构、血清SOD活性及MDA含量等指标上达到了与CG组相同的水平。本试验条件下,根据结果得出:在含4%豆油的常规饲料中添加0.02%的COS可以促进异育银鲫生长,改善肠道结构,提高鱼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氧化豆油会对异育鲫鱼的生长和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在该饲料中添加0.04%的COS可改善由氧化豆油引起的负影响,使异育银鲫的健康程度达到正常水平。

  • 多孔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粪便中微量元素含量、盲肠内容物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及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多孔氧化锌对断奶仔猪粪便中微量元素含量、盲肠内容物及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192头体重为(6.32±0.24) kg的21日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仔猪(公母各占1/2)。其中,A组(正对照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 000 mg/kg普通氧化锌的饲粮,B组(负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C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750 mg/kg多孔氧化锌的饲粮,D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 500 mg/kg多孔氧化锌的饲粮。试验期14 d。结果显示:1)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仔猪粪便中锌含量显著降低(P0.05)。2)与B组相比,A组、C组和D组盲肠内容物中乙酸含量分别增加33.58%、44.74%、39.79%(P0.05);各组粪便中各短链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A组相比,B组、C组和D组空肠内容物特有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大幅度提高,且B组、C组、D组Chao1、ACE指数逐步提高,并有提高Simpson指数的趋势(P=0.095 9)。从菌群门水平分布看,随着多孔氧化锌添加量的增加,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增加,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从菌群属水平分布看,与B组相比,A组、D组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相对丰度增加,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降低,A、C组罗斯氏菌属(Rothia)相对丰度增加。由此可见,在断奶仔猪饲粮中添加多孔氧化锌能够提高盲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有利于提高肠道菌群多样性并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相比于普通氧化锌,多孔氧化锌还能减少断奶仔猪粪便锌的排放,节约锌资源,减少环境污染。

  • 饲粮不同油脂比例对冬毛期雄性银黑狐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形态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油脂比例对冬毛期雄性银黑狐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157日龄、平均体重为(5 450±140) g的健康雄性银黑狐,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4种试验饲粮中油脂比例不同,但添加量均为14%,其中Ⅰ组试验饲粮中油脂由12.00%的鱼油和2.00%的豆油组成,Ⅱ组试验饲粮中油脂由9.38%的玉米油和4.62%的豆油,Ⅲ组试验饲粮中油脂由12.00%的玉米油和2.00%的豆油组成,Ⅳ组试验饲粮中油脂由1.50%的鱼油和12.50%的玉米油。预试期7 d,正试期40 d。结果表明:1)饲粮不同油脂比例对银黑狐的体长有显著影响(P0.05)。Ⅱ组体长显著高于Ⅳ组(P0.05)。2)饲粮不同油脂比例对血清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0.05)。Ⅱ组血清TG显著低于Ⅰ、Ⅲ和Ⅳ组(P0.05)。Ⅱ组血清GLOB含量显著高于Ⅲ和Ⅳ组(P0.05)。4)饲粮不同油脂比例对血清补体4(C4)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Ⅲ组血清C4含量显著低于Ⅰ、Ⅱ和Ⅳ组(P0.05)。5)饲粮不同油脂比例极显著影响了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P0.05);Ⅱ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极显著高于Ⅰ组(P0.05)。综合本试验结果可知,饲粮油脂来源为9.38%玉米油和4.62%豆油时,降低了血清中TG和LDL-C的含量,升高了血清中GLOB的含量,改善了肠道形态结构,从而促进了冬毛期雄性银黑狐体长的增加。

  • 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胃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胃肠道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初生重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犊牛5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在饲喂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3 g/(头·d)酵母多糖。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Ⅱ、Ⅲ、Ⅳ组犊牛瘤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脂肪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高于Ⅰ组,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犊牛十二指肠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犊牛空肠淀粉酶(P<0.05)、胰蛋白酶(P<0.01)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Ⅱ、Ⅲ、Ⅳ组空肠脂肪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2)Ⅲ组犊牛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黏膜厚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十二指肠、空肠中段绒毛高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Ⅰ组(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添加酵母多糖能促进犊牛胃肠道形态发育,提高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在本试验条件下,哺乳犊牛饲粮中酵母多糖的适宜添加量为2 g/(头·d)。

  • 液态发酵饲料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现代意义上的液态发酵饲料是食品工业副产品及农副产品或饲料与水按1.0:1.5至1:4混合后,经充分发酵后形成稳定状态的饲料,具有抑制病原菌增殖、提高畜禽生长性能、改善胃肠道健康、扩大饲料来源、降低生产成本等优势。自欧盟宣布全面禁止使用抗生素类饲料添加剂以来,人们在安全、有效的无抗饲料的生产与应用技术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液态发酵饲料作为一种无抗饲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就液态发酵饲料的生产工艺、品质影响因素及其在养猪生产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液态发酵饲料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饲粮添加β–葡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β-葡聚糖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区系和微生物氨基酸脱羧酶活力的影响。试验选取30头28日龄断奶健康的(大约克荣昌)长白内三元杂交阉公仔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杆菌肽锌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00 mg/kg的杆菌肽锌,β-葡聚糖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0 mg/kg的β-葡聚糖。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28 d。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β-葡聚糖组和杆菌肽锌组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指数显著提高(P0.05)。与杆菌肽锌组相比,饲粮中添加β-葡聚糖能显著降低断奶仔猪回肠微生物色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脱羧酶活力(P<0.05)。杆菌肽锌组和β-葡聚糖组结肠微生物蛋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和赖氨酸脱羧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色氨酸脱羧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粮中添加β-葡聚糖未改变结肠微生物优势菌群的组成,但提高了结肠乳酸杆菌、韦荣球菌、拟杆菌、厚壁菌、毛螺菌等有益菌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有害菌梭状芽孢杆菌的相对丰度,且与添加杆菌肽锌效果相当。综上,在饲粮中添加400 mg/kg的β-葡聚糖提高了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降低了肠道中微生物氨基酸脱羧酶的活力,并提高了结肠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和降低了有害菌的相对丰度;β-葡聚糖在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方面优于杆菌肽锌。

  • 营养因子对非反刍动物黏膜免疫的调控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肠道具有将肠腔内容物与机体内环境隔离的功能,防止致病性抗原(肠腔内细菌、有毒物质、食物抗原等)侵入黏膜下层组织,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这一过程中黏膜防御体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组成结构、分类、主要免疫因子以及营养因子对肠道黏膜免疫的调控作用进行综述,旨在为营养素和非营养素对非反刍动物肠道免疫机能及其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茶籽多糖和博落回生物碱对黄羽肉鸡菌群的影响及博落回血根碱的抑菌活性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茶籽多糖和博落回生物碱对黄羽肉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博落回血根碱的抑菌活性。选取1日龄健康黄羽肉鸡750羽,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抗生素(1~28日龄为10 mg/kg抗敌素,29~56日龄为5 mg/kg黄霉素;抗生素组)、茶籽多糖(0.04%;多糖组)、博落回生物碱(1~28日龄为10 mg/kg,29~56日龄为20 mg/kg;博落回组)、茶籽多糖(0.04%)+博落回生物碱(1~28日龄为10 mg/kg,29~56日龄为20 mg/kg;多糖+博落回组)。试验期56 d。采用琼脂扩散纸片法和试管液体二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博落回血根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巴氏杆菌的抑菌效果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多糖组、博落回组和多糖+博落回组黄羽肉鸡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和抗生素组相比,多糖组、博落回组和多糖+博落回组黄羽肉鸡的空肠内容物中乳酸杆菌数量极显著升高(P<0.01)。博落回血根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巴氏杆菌中度敏感,对大肠杆菌低度敏感,对沙门氏菌高度敏感。博落回血根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25.00、25.00、12.50和1.56 μg/mL。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茶籽多糖和博落回生物碱均能替代抗生素,可有效改善黄羽肉鸡的空肠形态结构,提高空肠中的乳酸杆菌数量,二者联合使用与单独添加效果相当;博落回血根碱对沙门氏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其效果优于青霉素钠。

  • 仔猪胃内分泌细胞分布与化学感应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胃肠道内分泌细胞(EECs)是胃肠道黏膜特化的上皮细胞,其数量超过机体其他部位所有内分泌细胞的总和,构成了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研究发现,哺乳动物胃肠道至少有20多种EECs,其所分泌的胃肠激素在调节胃肠生理功能、能量平衡和摄食行为、胃肠化学感应、营养物质代谢以及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EECs的分类、EECs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仔猪EECs分布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EECs的化学感应作用、EECs与免疫功能,以及肠道微生物与胃肠化学感应等方面的进展,从而为实施改善仔猪肠道健康和生长发育的营养调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饲粮纤维对猪屏障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肠道屏障主要包括肠道内正常菌群、黏液层、肠上皮细胞以及免疫屏障,肠道屏障功能与饲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饲粮纤维是指在哺乳动物肠道内不能被其内源消化酶消化吸收的碳水化合物,通常被称为非淀粉多糖(NSP),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β-葡聚糖等,具有增强肠道黏膜屏障、改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改善益生菌和致病菌的比例等作用。本文综述了饲粮纤维对猪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理,以期促进纤维在猪生产中被合理、有效地利用。

  • 瘤胃保护性5-羟基色氨酸对绵羊胃内容物和血浆中5-羟基色氨酸、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绵羊胃肠道内容物中褪黑素的分布特点,探究瘤胃保护性5-羟基色氨酸对绵羊胃肠道内容物和血浆中5-羟基色氨酸、褪黑素含量的影响,探讨通过5-羟基色氨酸调节绵羊肠道中褪黑素合成的可能性。试验选取健康、平均体重为(47.79±3.70) kg的3岁哈萨克母羊15只,按体重分为3组,每组5只,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Ⅰ、Ⅱ组。每天每只羊的粉状精料饲喂量为体重的1.2%,玉米青贮饲喂量为0.9 kg,混合干草自由采食,在此基础上,试验Ⅰ、Ⅱ组羊只分别饲喂111、222 mg/kg BW瘤胃保护性5-羟基色氨酸,进行15 d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绵羊胃肠道内容物中5-羟基色氨酸含量的分布特点是:盲肠>空肠、结肠>瘤胃液、十二指肠、回肠;褪黑素含量分布特点是:十二指肠>瘤胃液、空肠>回肠、盲肠>结肠。除盲肠和结肠外,试验Ⅰ、Ⅱ组绵羊胃肠道内容物中5-羟基色氨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十二指肠内容物中5-羟色胺、N-乙酰-5-羟色胺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肠内容物中5-羟色胺、N-乙酰-5-羟色胺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空肠、回肠内容物中5-羟色胺、N-乙酰-5-羟色胺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试验Ⅱ组(P<0.01)。试验Ⅰ、Ⅱ组结肠内容物中褪黑素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Ⅱ组十二指肠、空肠内容物中5-羟基吲哚乙酸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试验Ⅱ组盲肠、结肠内容物中5-羟基吲哚乙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血浆中5-羟基色氨酸、5-羟色胺、褪黑素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由此可见,绵羊胃肠道内容物中5-羟基色氨酸含量的分布特点是:盲肠>空肠、结肠>瘤胃液、十二指肠、回肠;褪黑素含量分布特点是:十二指肠>瘤胃液、空肠>回肠、盲肠>结肠。瘤胃保护性5-羟基色氨酸补喂量为222 mg/kg BW时能提高胃肠道内容物中5-羟基色氨酸含量,但对5-羟色胺、褪黑素含量的影响在各胃肠段表现不同。瘤胃保护性5-羟基色氨酸补喂量为111、222 mg/kg BW时均能提高绵羊血浆中5-羟基色氨酸、5-羟色胺、褪黑素含量。

  • 黄芪多糖和丁酸梭菌对蛋雏鸭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形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丁酸梭菌及其复合剂对蛋雏鸭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以及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1日龄健康绍兴公鸭6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鸭。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Ⅴ组分别在基础饲粮的基础上添加40 mg/kg的杆菌肽锌(抗生素组)、800 mg/kg的黄芪多糖、250 mg/kg的丁酸梭菌以及800 mg/kg的黄芪多糖+250 mg/kg的丁酸梭菌的复合剂。试验期为28 d。结果表明:1)Ⅴ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Ⅳ组(P0.05)。2)Ⅴ组的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3)Ⅲ组、Ⅳ组、Ⅴ组血清和肝脏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Ⅰ组(P<0.05),血清和肝脏中的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均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Ⅳ组血清和肝脏中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4)Ⅴ组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的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Ⅰ组和Ⅱ组(P<0.05),Ⅴ组的空肠和回肠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显著高于Ⅰ组和Ⅱ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黄芪多糖和丁酸梭菌复合剂比单独添加黄芪多糖或丁酸梭菌更能更好地提高蛋雏鸭的免疫性能、抗氧化性能,改善肠道绒毛形态。

  • 益生菌影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及肝脏代谢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益生菌是一种通过改善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对宿主机体健康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其作为一种饲料添加剂而被广泛应用于畜牧业中。益生菌不仅能促进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还能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有效预防代谢病。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益生菌影响动物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及肝脏代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益生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牛磺酸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健康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磺酸(Tau)对早期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血清指标、肠道黏膜形态结构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对比Tau和谷氨酰胺(Gln)的添加效果。选择(17±2)日龄断奶、平均体重为(5.17±0.04) kg的健康“(长×大)×荣昌”早期断奶仔猪30头,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 Tau(T组)和1.0% Gln(G组)。试验期17 d,其中预试期3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Tau和Gln能显著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P<0.05),降低腹泻率,Gln的效果优于Tau。2)T组早期断奶仔猪的血清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G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T和G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提高(P<0.05),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降低(P<0.05)。3)与对照组相比,T和G组早期断奶仔猪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4)T组早期断奶仔猪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G组(P<0.05);T和G组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组效果较好。5)与对照组相比,除色氨酸(Try)、组氨酸(His)、异亮氨酸(Ile)、苯丙氨酸(Phe)、缬氨酸(Val)和谷氨酸(Glu)外,T和G组早期断奶仔猪的血清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均呈升高趋势,血清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均呈降低趋势;其中,饲粮中添加Tau对血清赖氨酸(Lys)、蛋氨酸(Met)和精氨酸(Arg)含量的提高效果显著优于Gln。6)T和G组早期断奶仔猪的空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7)T和G组早期断奶仔猪空肠和回肠黏膜的β-连环蛋白(β-catenin)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组最低。本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0.1% Tau或1.0% Gln能提高早期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促进肠道发育,添加1.0% Gln的效果略优于0.1% Tau。

  • 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蓝狐菌群多样性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蓝狐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多样性。选取8只健康育成期(5~6月龄)雄性舍饲蓝狐,采集新鲜粪便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蓝狐肠道菌群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8只健康蓝狐粪便中共获得569 930条有效序列、操作分类单元(OTU)范围为468~574,分布于16个门的209个属。在门水平上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e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Fusobacteria)为主,其中厚壁菌门所占比例最高,为62.97%,其余依次为22.05%、8.89%、5.15%、0.88%。在属水平上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所占比例最高,为11.75%,其次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9.86%)、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9.28%)、巨型球菌属(Megasphaera)(8.21%)、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7.27%)、Blautia(7.08%)、拟杆菌属(Bacteroides)(5.64%)。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发现蓝狐具有复杂的肠道菌群结构,且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

  • 饲粮中维生素B12添加水平对5~15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发育和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维生素B12添加水平对5~15周龄五龙鹅生长性能、肠道发育和盲肠菌群结构的影响,探索5~15周龄五龙鹅饲粮中维生素B12的适宜添加水平。试验选用4周龄末五龙鹅3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公母各占1/2)。Ⅰ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维生素B12的基础饲粮(实测基础饲粮中维生素B12含量为0),Ⅱ~Ⅵ组为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0.005(Ⅱ组)、0.010(Ⅲ组)、0.015(Ⅳ组)、0.020(Ⅴ组)和0.025 mg/kg维生素B12(Ⅵ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1周。结果表明:1)Ⅱ~Ⅳ组的终末体重(FBW)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Ⅲ~Ⅳ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各试验组的空肠绒毛高度(VH)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以Ⅲ组的VH最高;各试验组的空肠隐窝深度(CD)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以Ⅲ组的CD最低;各试验组的空肠VH与CD的比值均显著或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或P<0.01),以Ⅲ组的VH与CD的比值最大。3)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B12能够改变肉鹅盲肠优势菌群纲、科、属水平相对丰度。在纲水平上,梭菌纲、拟杆菌纲和δ-变形菌纲变化明显;在科水平上,拟杆菌科、疣微菌科和脱磷弧菌科变化明显;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和脱磷弧菌属变化明显。由此得出,饲粮中适宜添加水平的维生素B12可提高5~15周龄五龙鹅的生长性能,改变盲肠的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以FBW和ADG为评价指标,建议5~15周龄五龙鹅饲粮中维生素B12的添加水平为0.012 6~0.013 4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