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红花檵木异常叶色现象与叶片内生细菌的相关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红花檵木叶片内生细菌与其季节性异常叶色现象的相关性,该文采用 平板分离培养法和16S rDNA 序列特征分析法从红花檵木五类异常叶色和正常红色 叶片*中分离鉴定内生细菌,分析不同叶色叶片的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菌水 平差异。结果表明:(1)五类异常叶色叶片内生细菌生物量更高,分离的906 株细 菌经鉴定分类为26 属40 种。(2)小叶类型叶片内生细菌种类最多且群落结构均匀, 而红黄类型的结果与其相反。(3)异常叶色叶片与正常红色叶片的菌群比较发现, 不仅其优势属、种差异明显,且在异常叶色叶片中富集大量甲基杆菌属和假单胞杆 菌属细菌,尤其是栖稻假单胞菌明显增多。(4)异常叶色叶片(小叶、红斑和红黄 类型)中富集了具有溶磷、固氮、产IAA、耐盐功能的细菌,其中有四株兼具以上 四种功能,这种富集功能菌的行为极有可能与异常叶色现象有关。该文揭示了红花 檵木异常叶色现象与特定内生细菌菌群富集密切相关,为红花檵木异常叶色的形成 机理研究提供线索,对红花檵木优质高效栽培有重要应用价值。

  • 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野生和栽培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差异,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野生和栽培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探 究。结果表明:(1)野生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显著高于栽培阿尔泰银莲花(P 0.05);NMDS 分析结果显示,野生和栽培阿尔泰银莲花 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差异更显著。(2)细菌9566 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 涉及39 门127 纲315 目500 科886 属,真菌2 670 个OTUs 涉及15 门57 纲138 目293 科597 属。在门水平上,细菌 群落中的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及真菌群落中的担子菌门、子囊菌门和被孢霉门均为野 生和栽培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优势菌门,但其相对丰度在不同生长方式下存在差异。(3)环 境因子关联(RDA)分析结果显示,有机质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子(P < 0.05),土壤 pH 值、碱解氮和有效磷是影响真菌群落的主要因子(P < 0.05)。综上,本研究表明野生和栽培 下的阿尔泰银莲花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生长条 件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密切的联系,研究结果对阿尔泰银莲花科学种植以及土壤改良具有一定 意义。

  • 热带北缘鹅凰嶂季雨林四种群落特征及成熟度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分析我国热带北缘季雨林的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特征,为解析其群落构建机制和森林结 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对广东阳春鹅凰嶂典型季雨林中 4 种不同植物群落 ABCD 展 开调查,对其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和空间结构等进行分析,判断其成熟度差异,预测演 替方向,并提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目前 4 种群落林层单一,小径级木与下层木占 主体地位,具有 1~3 种明显的优势树种。(2)Shannon-Wiener 指数为 2.72~3.74,Simpson 指数为 0.90~0.97,均匀度指数为 0.74~0.89,各群落多样性特征差异显著。(3)4 种群落乔 木胸径大小比数为 0.49~0.51,角尺度为 0.56~0.61,混交度为 0.54~0.83,林分空间结构指数 为 60.57~71.44,林分空间结构距离为 53.15~68.53。(4)综合群落基本特征、多样性和空 间结构特征分析得出,各群落的成熟度排名为 D>A>C>B。该研究结果表明,4 种群落都 处于演替前期或中期,乔木个体胸径和树高发展空间较大;群落整体处于中庸的生长状态, 个体均呈轻微聚集分布,树种表现为中度、强度或极强度混交,空间结构与理想林分存在一 定距离。随着成熟度增加,4 种群落都继续以阳性树种作为主要优势树种进行演替,并初步 具备该区域地带性顶极群落的典型植被特征。随着成熟度增加,季雨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提高, 并向混交度增加、空间结构优化、稳定性增强的趋势演替。未来应对该区域加强监管与保护, 同时应对该地区植被生态学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展开广泛监测与深入研究。

  • 黔中喀斯特次生林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0-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喀斯特地区群落结构动态研究,是生态重建和石漠化治理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黔中普定县6 块永久监测样地在􀀁2013 年、2015 年和􀀁2019 年的监测资料,分析􀀁7 年间喀斯特次生林重要值、物种消长结构、物种多样性、径级结构和垂直结构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刺楸(Kalopanax septemlobus)、朴树(Celtis sinensis)等乔木种的优势度增大,更新率较高,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杭子梢(Campylotropis macrocarpa)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等先锋种的重要值减少,且死亡率较高。(2)物种多样性指数各年间无显著差异,物种丰富度和􀀁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基本稳定,均匀度指数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在􀀁2013 年和􀀁2019 年之间差异显著。(3)径级和树高结构呈“倒􀀁J 型”和“左偏正态”分布,各年间差异不显著,乔木层大径级(DBH≥10 cm)个体数增加,但高大乔木(H≥9 m)个体数和种数减少,灌木层中火棘、杭子梢和小冻绿树(Rhamnus rosthornii)等灌木种在􀀁0 m≤H<3 m 和􀀁0 cm≤DBH<2.5 cm 的个体数减少,而刺楸、朴树等乔木种个体数增加。喀斯特次生林的自然演替过程较缓慢且复杂多样,层次结构不明显,群落总体􀀁处于演替进􀀁展􀀁的􀀁中前期,群落更新良好,􀀁将进一步以􀀁乔木占优势的方向发展。

  • 珍贵固氮树种降香黄檀与二代巨尾桉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和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以二代巨尾桉/降香黄檀混交林(M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邻接的二代巨尾桉纯林(PP)作为对照(CK),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和土壤酶活性分别表征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重点探究南亚热带 PP 引入降香黄檀混交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PP 相比,(1)MP 的土壤有机碳(SOC)、总氮(T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 pH 值分别显著或极显著增加了 61.92%(P<0.05)、60.12%(P<0.05)、72.87%(P<0.01)、488.49%(P<0.01)和 15.97%(P<0.05);(2)MP 的真菌/细菌(F/B)显著降低,但总微生物生物量、革兰氏阴性菌/阳性菌(G-/G+)并无显著变化;(3)MP 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而 pH 值、NH4+-N 和 C/Nlitter是驱动其微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异的最显著性因子;(4)MP 的β-葡萄糖苷酶(BG)和 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提高,而过氧化物酶(PER)活性显著降低,酚氧化酶(PO)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没有显著变化。该研究说明在连续短周期经营的桉树林中套种固氮树种降香黄檀,将可能是提高桉树林土壤质量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管理措施。

  • 拉萨河流域亏组山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0-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及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能够为区域草地资源评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拉萨河流域林周县卡孜乡亏组山为研究地点,对山体垂直样带(3 900~5 100 m) 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研究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山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域共设置13 个样带(每隔100 m 设一个样带),每样带设置0.5 m×0.5 m 的5 样方进行植被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PCA) 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 对植物群落进行排序和分类;运用冗余分析法(RDA) 对群落及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该山体植物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含7 个群丛;影响区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其次是坡度;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分种盖度呈单峰关系,与总盖度、坡度、生物量呈正相关。

  • 泌桐高速公路生态护坡不同草灌混播 10 年后的植被群落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稳定的边坡群落是公路边坡生态防护的目标。该文为探究高速公路生态护坡工程 10年演替后群落特征,以泌桐高速公路为依托,布设自然恢复、单一狗牙根播种和5个不同播种密度的草灌混播生态防护措施,研究不同恢复方式对边坡群落组成、生活型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调查样方内共有 52 种植物,分属于 17 科 49 属。禾本科、菊科和豆科植物共 26 属 29 种,占种总数的 55.77%,表明这 3 科植物在边坡群落演替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10 年演替后不同恢复方式下群落中多年生植物比例高于一年生草本植物。(3)在草灌混播样地中,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单峰变化趋势,在播种密度 500 株·m-2 处达到最大。(4)草灌混播的生态恢复效果优于纯草本种植和自然恢复方式。(5)播种密度对草灌混播群落类型,地上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从植物的生长效果及成本方面考虑,初播密度为 500 ~ 600 株·m-2 的草灌混播可构建较为稳定的边坡植物群落,实现最佳的边坡恢复效果,可应用于类似区域边坡生态恢复工程。

  • 罗霄山脉中段地区银木荷群落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银木荷(Schima argentea)是山茶科常绿高大乔木,常作为防火树种用于造林,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罗宵山脉是亚洲东部重要的生境栖息地。为充实罗宵山脉地区的植被类型研究,探讨银木荷群落与海拔和纬度的关系,文章采用群落学研究方法,调查了罗宵山脉中段井冈山、齐云山、南风面和五指峰 4 处典型的银木荷群落,结果表明:(1)4 个群落分别有维管植物 30 科 50 属 84 种、45 科 70 属 106 种、33 科 47属 78 种和 38 科 66 属 99 种。(2)银木荷在井冈山和齐云山中均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在群落中最高;在南风面和五指峰中为次优势种。(3)井冈山、齐云山和五指峰的银木荷群落物种丰富度高,且分布均匀。南风面的银木荷群落物种丰富度偏低,且分布不甚均匀。(4)4 个群落中银木荷所处的演替阶段不同,井冈山和齐云山种群为从稳定型向衰退型的过渡,南风面种群处于衰退型,五指峰种群经历一段时间的衰退后,可重新侵入到群落中。(5)4 个群落的高位芽植物均高于总种数的 75%,其次是地下芽植物和地面芽植物。结论:4 个银木荷群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南风面群落,以猴头杜鹃(Rhododendron simiarum)林的特点为主;第二类是井冈山、齐云山和五指峰群落,其群落种类丰富,生物多样性高,以热带性属为主,物种数量随海拔增高而减少,随纬度升高而减少。银木荷群落是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典型代表。不同演替阶段银木荷群落同时存在,是罗宵山脉中段地区作为植物栖息地的又一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