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穿心莲内酯类成分积累与生物合成的调控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穿心莲是我国重要的南药之一,其主要活性成分穿心莲内酯类成分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等功效,在抗 HIV 病毒、抗血栓、保肝等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由于其人工合成困难,通过栽培调控或育种方法增强穿心莲体内内酯类成分的生物合成对提升穿心莲药材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给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该文综述了穿心莲内酯类成分积累与植物发育的关系,栽培措施和环境因子对穿心莲内酯类成分积累的影响,以及近十年来国内外在穿心莲内酯类成分的生物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未来在以增强穿心莲内酯类成分生物合成和提高穿心莲内酯类成分积累为目标的研究中需重点关注的 3 个方面:(1)深入解析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合成通路及关键基因的功能,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穿心莲内酯类成分积累的机制;(2)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和作物栽培学理论深入研究穿心莲生长发育与产量和质量形成的规律及相互关系;(3)揭示穿心莲内酯生物合成的信号调控网络。

  • 濒危种观光木小枝生物量分配与功能性状的纬度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以濒危物种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广西地 区 5 个不同纬度上观光木当年生小枝及叶片功能性状,探讨观光木当年生枝条生物量的分配 规律和叶片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纬度的增加小枝总重 和总叶重总体呈异速生长关系,其生物量更多的趋于对小枝的构建。(2)观光木叶功能性 状呈现一定规律:从南向北随纬度的增加,其叶面积、叶重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叶厚度、叶 干物质含量、气孔长、气孔大小、气孔密度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比叶面积、叶含水率、气孔 宽先增大后减小,总体呈逐渐减低的趋势,叶组织密度先减小后增大,反映观光木可通过叶 片形态可塑性以应对地理环境的变化。(3)比叶面积与叶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叶鲜重、 叶干物质含量、气孔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叶干物质含量与叶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反映观光 木可通过叶片性状组合的调整和平衡以响应环境变化。(4)CCA 分析显示,坡度是影响观 光木功能性状的最显著变量,年平均温度对观光木功能性状也具有显著影响,年均降水量和 相对湿度对植物功能性状具有一定的强度的影响,但不起显著作用,观光木功能性状主要受 坡度和年平均温度环境因子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观光木对环境的适应特征,其对纬度 变异的响应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 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种类组成及其环境解释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落叶阔叶林是亚热带岩溶石山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之一,为了了解此类森林植被的群落类型和组成结构,本研究在桂林阳朔县和灵川县岩溶生境典型的落叶阔叶林内设置了 49 个 20 m× 20 m 的随机样方,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群落数量分类和排序,对其群落类型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群落种类组成、结构及其分布与环境因子的耦合关系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1)桂林岩溶石山落叶阔叶林可划分 3 个群丛组类型,即群丛组 A:南酸枣-喜树+巴豆群丛组(ASS. Choerospondias axillaris-Camptotheca acuminata+Croton tiglium),群丛组 B:光皮梾木-喜树群丛组(ASS. Swida wilsoniana-Camptotheca acuminata),群丛组 C:麻栎-檵木群丛组(ASS. Quercus acutissima-Loropetalum chinense)。(2)不同群落类型中常绿和落叶物种的丰富度、多度、胸高断面积及重要值的变化:在乔木层中,3 个群丛组均为落叶物种占优势;在灌木层中,群丛组 A、B 以落叶物种占优势,群丛组 C 以常绿物种占优势。(3)在 1~5 cm 和5~10 cm 径级内,群丛组 A 和 B 的落叶物种在 4 个度量指标上均大于常绿物种,群丛组 C 除了物种丰富度以外,均为常绿物种大于落叶物种;在 ≥10 cm 径级中,除了群丛组 B 的物种丰富度外,3 个群丛组中的各项指标均为落叶物种占主导地位。(4)岩石裸露率、海拔、坡向、土壤含水量、土壤 pH、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钾、林冠开阔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研究区不同类型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 山西吕梁山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与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山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探究吕梁山草本群落不同尺度物种多样性(α、β、γ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样方法在吕梁山从北向南选取管涔山、关帝山、五鹿山,并对每个山地划分出高、中、低3个海拔梯度,对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先升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峰值出现在中海拔;β多样性中Cody指数在1 900~2 000 m间出现峰值,而Bray-Curtis 指数出现最小值,表明1 900~2 000 m海拔带是草本群落物种更新速率和组成变化较快的过渡地带;γ多样性随海拔升高也呈先升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R2=0.406,P<0.01)。(2)海拔对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极其显著(P<0.01),海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共同影响着物种的α多样性,其中海拔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温度、湿度影响不显著(P>0.05)。因此,吕梁山草本群落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多表现为 “中间膨胀”变化格局,海拔变化是影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吕梁山系草本群落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并为该地区的草本生态资源的管理提供参考。

  • 拉萨河流域亏组山植物物种丰富度和群落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10-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草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及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能够为区域草地资源评估、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拉萨河流域林周县卡孜乡亏组山为研究地点,对山体垂直样带(3 900~5 100 m) 植物群落特征、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为研究区域植物物种多样性和山地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区域共设置13 个样带(每隔100 m 设一个样带),每样带设置0.5 m×0.5 m 的5 样方进行植被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PCA) 和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 对植物群落进行排序和分类;运用冗余分析法(RDA) 对群落及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植物物种丰富度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其结果显示,该山体植物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含7 个群丛;影响区域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和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其次是坡度;物种丰富度与海拔、分种盖度呈单峰关系,与总盖度、坡度、生物量呈正相关。

  • 不同及破壳处理对锥栗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锥栗C Castanea henryi Rehd. & Wils)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木本粮食树种和特色果树资源,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为了探明最适宜锥栗种子萌发的条件,为锥栗种苗繁育提供理论基础,该试验以当年采收的锥栗种子为材料,研究了温度、光照、基质、基质含水量以及破壳处理等对锥栗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锥栗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25℃,其最终萌发率为(92.672.67,在其它温度条件下,锥栗种子的萌发率有所下降,但与25 0C条件下的萌发率无显著差异;黑暗条件可缩短锥栗种子发芽时间,明显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发芽势,但黑暗条件下的种子胚根长度显著小于周期性光照条件下的胚根长度;锥栗种子在泥炭土中的萌发率和发芽势均高于在河沙中的萌发率和发芽势,且泥炭土中种子胚根长度显著长于河沙中的种子胚根长度;基质含水量对锥栗种子萌发率和发芽势无显著性影响;种皮的机械阻碍是限制锥栗种子萌发的因素之一,破壳处理后,锥栗种子的萌发率明显提高,其发芽势和胚根长度与未破壳相比差异显著,实际生产中剪破种壳能加快种子的萌发进程。

  • 温热影响肉鸡采食的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采食量是影响肉鸡健康生长的重要因素,摄入的营养物质除一部分用于维持肉鸡基本生命代谢需求外,大部分用于保障肉鸡良好的生长性能。下丘脑作为中枢神经系统调节采食量的重要部位,它可以整合外周环境和各种信号分子,使得机体做出适当的反应,最终调节肉鸡的采食量。温热环境因子是实际生产中影响家禽采食行为和生长性能的重要环境因素,本文就温热环境因子对肉鸡采食行为的影响、下丘脑的摄食信号整合机制以及关键热信号分子的调控机制作一综述,以期为肉鸡温热环境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 天山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科学估算亚洲中部天山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生态系统碳密度与碳储量是评价新疆森林碳汇潜力、评估森林在减缓大气CO2浓度上升、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功能的关键,这对干旱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育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在天山雪岭云杉林区布设的70个野外样地调查数据,结合新疆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全面估算了天山雪岭云杉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和碳储量,分析了其分布格局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天山雪岭云杉不同龄组叶、枝、干和根的含碳率变化不显著,其乔木层平均含碳率为49%,而林下植被(凋落物、草本等)平均含碳率仅为42%。雪岭云杉森林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物量为187.98 Mg?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98.93%;乔木层各组分生物量大小为:干>根>枝>叶,而各龄组生物量排序为:成熟林>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幼龄林。雪岭云杉生态系统碳密度为544.57 Mg?hm-2,碳储量为290.84 Tg C,其中植被碳密度为92.57 Mg?hm-2,植被碳储量为53.14 Tg C,土壤碳密度为452.00 Mg?hm-2,土壤碳储量为237.70 Tg C。天山雪岭云杉生态系统碳密度分异与不同林区林带垂直宽度变化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其生态系统碳密度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和它所处的环境因子西优东劣的变异是相一致的,即不同的环境因素组合是造成天山雪岭云杉生态系统碳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