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酵母多糖对哺乳胃肠道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胃肠道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初生重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犊牛5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在饲喂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3 g/(头·d)酵母多糖。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Ⅱ、Ⅲ、Ⅳ组犊牛瘤胃淀粉酶、胃蛋白酶、脂肪酶和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高于Ⅰ组,Ⅲ组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犊牛十二指肠淀粉酶、胰蛋白酶、脂肪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犊牛空肠淀粉酶(P<0.05)、胰蛋白酶(P<0.01)活性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组,Ⅱ、Ⅲ、Ⅳ组空肠脂肪酶、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Ⅰ组(P<0.05)。2)Ⅲ组犊牛瘤胃乳头长度、宽度和黏膜厚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十二指肠、空肠中段绒毛高度显著高于Ⅰ组(P<0.05),隐窝深度显著低于Ⅰ组(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C)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添加酵母多糖能促进犊牛胃肠道形态发育,提高胃肠道消化酶活性。在本试验条件下,哺乳犊牛饲粮中酵母多糖的适宜添加量为2 g/(头·d)。

  • 酵母多糖对哺乳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初生重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犊牛56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1、2、3 g/(头·d)的酵母多糖。试验期60 d。结果表明:1)Ⅲ组犊牛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Ⅰ组(P0.05),以Ⅲ组最高;添加酵母多糖对犊牛的体高、体斜长、胸围和管围均无显著影响(P>0.05)。2)Ⅲ组犊牛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犊牛血清碱性磷酸酶、溶菌酶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犊牛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Ⅰ组(P<0.05)。综合分析表明,哺乳犊牛饲粮中添加酵母多糖可促进犊牛生长发育和营养物质消化吸收,降低犊牛腹泻率。在本试验条件下,哺乳犊牛饲粮中酵母多糖的适宜添加量为2 g/(头·d)。

  • 还原奶中添加营养复合剂对断奶前后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还原奶中添加营养复合剂对断奶前后犊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及养分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体重为(39.99±4.65) kg、健康的新生荷斯坦犊牛28头,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分成2组,每组14头,公母各1/2。试验分2个阶段进行,第1阶段(出生~70日龄),对照(CON)组犊牛饲喂纯奶粉兑成的奶液(即还原奶)和开食料;营养复合剂(NC)组犊牛饲喂纯奶粉+营养复合剂兑成的奶液(营养复合剂替代CON组纯奶粉添加量的10%)和开食料;第2阶段(71~98日龄),2组犊牛进行断奶过渡1周后停止饲喂奶液,至试验结束仅饲喂开食料。试验期98 d。结果表明:1)与CON组犊牛相比,营养复合剂显著提高了NC组犊牛全期的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开食料采食量干物质采食量以及98日龄体重(P0.05)。综上,在还原奶中添加营养复合剂可增加犊牛采食量,提高犊牛增重,改善犊牛断奶后瘤胃发酵环境,使犊牛更快适应断奶后固体饲粮的饲喂方式。

  • 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对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对犊牛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用18头3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公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犊牛饲喂β-内酰胺类抗奶,试验组犊牛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试验抗奶巴氏杀菌的条件为:63~65 ℃加热30 min,犊牛60日龄断奶,试验期为180 d。结果表明:1)与β-内酰胺类抗奶相比,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中总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极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60日龄时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由此可见,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提高了犊牛哺乳期的生长发育,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犊牛的胃肠道发育,主要体现在促进小肠形态学的发育。

  • 不同锌源对新生生长性能、血清激素及免疫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锌源对新生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激素及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36头新生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头。对照组无添加,试验组分别每日每头添加457 mg蛋氨酸锌和104 mg氧化锌(相当于80 mg锌),蛋氨酸锌和氧化锌混合到牛奶中进行饲喂。试验进行至犊牛生后14 d结束。犊牛4日龄时添加开食料,每天记录犊牛采食量和腹泻情况,试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犊牛体高、体斜长、胸围和体重;试验结束时采集犊牛血液样品,测定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和激素含量。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蛋氨酸锌显著提高了犊牛平均日增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氧化锌和蛋氨酸锌均可显著降低犊牛血清中胰岛素的含量(P0.05)。综上所述,给新生犊牛补充蛋氨酸锌可以有效促进犊牛生长,降低腹泻率;而补充氧化锌则有助于提高犊牛机体免疫功能。

  • 酵母菌制剂在调控瘤胃发育及免疫功能方面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酵母菌制剂对平衡反刍动物瘤胃生态、促进消化器官发育、提高免疫功能有一定促进作用。犊牛处于微生态系统建立、瘤胃结构发育以及免疫系统完善的特殊生理阶段,酵母菌有助于改善犊牛生长性能。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研究结果,主要从酵母菌制剂对犊牛瘤胃发育和机体免疫功能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后续的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2月龄以内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腹泻状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白藜芦醇(RES)和血根碱(SAG)对2月龄以内荷斯坦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腹泻状况的影响。选用54头5日龄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18头。各处理分别饲喂代乳粉(MR)、MR+0.05 mg/kg BW SAG和MR+4 mg/kg BW RES。试验期55 d。在5、14、28、42和56日龄测定犊牛的体重和体尺,每天记录犊牛的腹泻情况。在60日龄采集血液,测定血清指标。结果显示:1)RES和SAG对犊牛总增重、干物质采食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日龄对体重的影响显著(P<0.000 1),但日龄与处理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P=0.853 9);2)体尺方面,RES和SAG处理胸围和十字部高增长均显著高于MR处理(P<0.005);3)各处理腹泻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4)RES处理血清生长激素(GH)、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浓度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P<0.05);5)SAG处理血清丙二醛浓度显著高于其余2个处理(P<0.05)。综上所述,代乳品中添加RES或SAG有提高2月龄以内犊牛体尺的作用;代乳品中添加RES能够显著增加犊牛血清GH、EGF和IGF-Ⅰ浓度;RES和SAG有作为犊牛生长促进剂的潜质。

  • 开食料中不同中性洗涤纤维水平对屠宰性能、器官指数及复胃发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索开食料中不同中性洗涤纤维(NDF)水平对犊牛屠宰性能、器官指数及复胃发育的影响。选用初生重[(42.0±2.5) kg]相近、饲喂足量初乳的1~3日龄中国荷斯坦犊牛60头,其中公犊牛36头,母犊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9头公犊牛,6头母犊牛,70日龄断奶。15日龄开始A、B、C和D组饲喂NDF水平分别为29.74%、31.37%、34.28%和36.53%的开食料。试验期112 d。结果表明:B组犊牛体增重显著高于C和D组(P0.05);从复胃发育来看,B组瘤胃重占复胃总重比例和网胃重占复胃总重比例显著高于D组(P<0.05),D组瓣胃重占复胃总重比例显著高于A(P<0.05);A和B组瘤胃中pH显著高于C和D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15~112日龄犊牛开食料中

  • 不同脂肪酸来源代乳品对哺乳期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通过以椰子油和棕榈油替代代乳品中的乳脂,研究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选取60头初生荷斯坦公犊牛,随机分成5组,分别饲喂等氮等能但脂肪源不同的5种代乳品:1)代乳品中脂肪全部来自于乳脂;2)代乳品中脂肪中50%来自于椰子油,50%来自于乳脂;3)代乳品中脂肪中100%来自于椰子油;4)代乳品中脂肪中50%来自于棕榈油,50%来自于乳脂;5)代乳品中脂肪中100%来自于棕榈油。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1)椰子油或棕榈油50%和100%替代乳脂对14~56日龄犊牛平均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腹泻率的没有显著影响(P>0.05);2)椰子油或棕榈油50%和100%替代乳脂对哺乳期犊牛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3)椰子油或棕榈油50%和100%替代乳脂对哺乳期犊牛干物质、有机物、粗脂肪、钙、磷表观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椰子油和棕榈油替代乳脂改变了代乳品中的脂肪酸组成,但不同脂肪酸组成的代乳品对哺乳期犊牛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无显著影响。

  • 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对生长发育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对犊牛生长发育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3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公犊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犊牛饲喂β-内酰胺类有抗奶,试验组犊牛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每组9头。巴氏杀菌条件为63~65 ℃加热30 min,犊牛61日龄断奶,试验期为180 d。结果表明:1)与β-内酰胺类有抗奶相比,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中总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3~60日龄期间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15和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降低(P<0.05),15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7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饲喂经过巴氏杀菌的β-内酰胺类有抗奶提高了哺乳期犊牛的生长发育,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犊牛免疫系统,但无法确定有增强或抑制作用

  • 含棕榈仁粕、油茶籽粕或茶籽粕饲粮对断奶消化代谢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含有棕榈仁粕、油茶籽粕或茶籽粕的饲粮时,断奶夏杂公犊牛生长性能、消化代谢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选取46日龄健康、平均体重为(79.5±0.79) kg的断奶夏杂断奶公犊牛48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4种全混合日粮,A、B、C、D组分别饲喂含豆粕、豆粕+棕榈仁粕、豆粕+油茶籽粕、豆粕+茶籽粕的4种等能等蛋白质全混合日粮,饲粮中棕榈仁粕、油茶籽粕、茶籽粕含量均为5%。试验期104 d,其中预试期14 d,正试期90 d。每日测定采食量,每30 d测量1次犊牛的体重;分别在犊牛90和150日龄时以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测定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率;每30 d颈静脉采血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全期B组平均日增重和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C、D组(P<0.05),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D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犊牛150日龄时,A、B组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D组(P<0.05);A组的中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A组酸性洗涤纤维显著高于B、D组(P<0.05);A、B、C组的消化能代谢率显著高于D组(P<0.05);B组的氮表观消化率、氮沉积率显著高于D组(P<0.05),与A组无显著差异(P>0.05)。3)61~150日龄,B组血清葡萄糖浓度显著高于A和C组(P<0.05),A组血清甘油三酯浓度显著低于D组(P<0.05),C组血清尿素氮浓度显著高于A、B、D组(P<0.05);90日龄时,B和C组血清总蛋白浓度显著高于A组(P<0.05);150日龄时,A组血清球蛋白浓度显著高于C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棕榈仁粕后可以达到与完全豆粕饲养时一样的促进夏杂公犊牛生长的效果,而且此饲粮易消化利用,采食后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并未影响犊牛健康;饲粮添加5%茶籽粕或油茶籽粕降低了犊牛的采食量、消化氮和氮表观消化率,影响了犊牛的生长发育。

  • 牛奶微生物群落与奶牛乳腺健康和胃肠道发育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微生物非培养技术的重大进展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对牛奶微生物这一复杂的群落有了新的认识,即牛奶微生物群落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和多方面的生物学作用,并且可以直观反映奶牛机体的代谢水平并影响新生犊牛的营养代谢与健康。因此,本文总结了奶牛牛奶微生物群的最新研究成果,重点描述了牛奶微生物的内源性途径假说,讨论了其在奶牛乳腺健康与犊牛胃肠道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并概述了包含16S基因组学和宏基因组学等在牛奶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饲粮阴阳离子差对围产期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围产前期饲粮阴阳离子差(DCAD)对产后奶牛血清生理生化指标及犊牛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取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选取2~4胎次、体重相近、预产期相近的围产前期(产前28天)中国荷斯坦奶牛20头,分为4组,每组5头。4组分别在围产前期饲喂DCAD为+262.31、+130.26、+78.51、+6.67 mmol/kg(干物质基础)的饲粮,阴离子盐的添加量分别为0、15.0、21.9、29.1 g/kg。试验期49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42 d。结果表明:降低奶牛产前饲粮DCAD能显著提高其血清钙含量(P0.05)。因此,添加阴离子盐降低产前奶牛饲粮的DCAD可以促进其血清钙稳态,诱发机体轻度代谢性碱中毒从而减少产褥热的发病率,并提高犊牛的抗氧化能力。本试验条件下,15.0 g/kg(干物质基础)为阴离子盐最佳添加量。

  • 不同物理形态开食料对生长发育、瘤胃发酵及血液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在湿热条件下,探究饲喂不同物理形态的开食料对犊牛生长发育、瘤胃发酵指标以及血液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36头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分别自由采食颗粒状开食料(PSA)、粉末状开食料(PSB)和多颗粒状开食料(TS)。试验期63 d,其中1~42日龄为正常饲喂牛奶时期(断奶前期);43~49日龄为断奶期;50~63日龄为断奶后期。在1、42、49以及63日龄晨饲前进行采血和称重,49和63日龄晨饲前胃管法采集瘤胃液。试验期间每天记录采食量和温湿度指数。结果表明,在湿热环境下:1)断奶期和断奶后2周TS组开食料干物质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和重料比高于PSA和PSB组,PSB组最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2)TS组犊牛初次反刍时间较PSA组提前3.8日龄,较PSB组提前4.7日龄,差异均显著(P0.05),TS组腹泻率最低。综合得出,湿热环境下,多颗粒状开食料较颗粒状开食料和粉末状开食料更能促进犊牛的生长发育,促进犊牛尽早产生反刍行为,促进了瘤胃功能的完善。

  • 不同固液比例饲喂模式对断奶前后营养物质代谢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前后犊牛在不同固液比例饲喂模式下,对营养物质代谢及其瘤胃发酵的异同,从而探索基于不同饲喂模式下的犊牛断奶方式。试验选用7日龄荷斯坦公犊牛36头,随机分成3组,各组采用相同原料组成、相同营养成分的代乳粉和颗粒料。在总干物质饲喂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改变固液饲料饲喂比例,形成3种饲喂模式组:高液体饲料比例(HL)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保持在1:2,56日龄断奶;对照(LS)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逐步降低到1:1,56日龄断奶;高固体饲料比例(HS)组,28~42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低至1:0,并于42日龄断奶。试验期77 d。分别于犊牛28、42、56和84日龄采集瘤胃液,35和63日龄进行断奶前后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断奶前,与HS组相比,HL、LS组犊牛总能代谢率相对较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后,HS组消化能代谢率、氮利用率及氮的生物学价值较HL组显著提高(P0.05)。84日龄时,HS组犊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HL组(P0.05)。综上可得,适量增加固体饲料饲喂比例有助于改善断奶前后犊牛瘤胃发酵环境,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提高断奶后犊牛饲粮能量代谢率、氮的生物学价值及氮利用率;采用高固体饲料饲喂模式,犊牛在42日龄固体饲料采食量达到1.0 kg/d实施断奶具有一定优势。 提高饲粮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利用率。

  • 饲粮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对肉公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断奶肉公犊牛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营养物质消化代谢的影响。选取2~3月龄健康、平均体重为(94.38±0.25) kg的断奶肉公犊牛6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头。分别饲喂粗蛋白质水平相近,NFC/NDF分别为1.35(A组)、1.23(B组)、0.94(C组)和0.80(D组)的4种全混合日粮。试验期10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90 d。每日测定采食量,每隔15 d测量犊牛的体重;于15、30、45、60、75和90 d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葡萄糖(GLU)、生长激素(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瘦素(LEP)、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PG)和甘油三酯(TG)的浓度;分别在3 0和90 d时以全收粪尿法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1)高NFC/NDF饲粮提高了犊牛的平均日增重,A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2)A组血清LEP浓度显著高于C组和D组(P<0.05),D组血清IGF-Ⅰ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90 d时,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及总能消化率、总能代谢率和消化能代谢率随饲粮NFC/NDF的降低而降低,A组均显著高于D组(P<0.05),D组甲烷能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A组尿能、尿氮和消化氮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综上所述,NFC/NDF为1.35的饲粮可以满足3~6月龄肉犊牛对营养物质的需求,采食该饲粮不但可以使肉犊牛保持较高的平均日增重(1.14 kg/d),而且此饲粮易消化利用,采食后相关血清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并未影响犊牛健康。

  • 复合特异性卵黄抗体对18~28日龄生长、腹泻和免疫力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饲粮中添加复合特异性卵黄抗体(IgY)探究其对18~28日龄犊牛生长、腹泻和免疫力的影响。选取初生中国荷斯坦公犊牛20头,10日龄之前饲喂鲜奶,之后随机分为2组,对照(CON)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IGY)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5 mg/d的复合特异性IgY。预试期为犊牛11~17日龄,期间进行代乳品过渡,正试期为18~28日龄。分别于犊牛18和28日龄晨饲前称重,每天记录犊牛采食量并进行粪便评分。试验结束当天(28日龄)晨饲前颈静脉采血,测定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以及免疫球蛋白、一氧化氮(NO)、溶菌酶(LZM)浓度。结果表明:饲粮添加复合特异性IgY虽然对犊牛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无显著影响(P>0.05),却有助于降低犊牛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作用显著(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复合特异性IgY通过提高犊牛免疫球蛋白浓度和抗氧化能力以及发挥IgY本身抗原抗体反应,增强犊牛免疫能力和抵抗外界应激能力,降低了腹泻率,促进了犊牛健康。

  • 代乳品蛋白质来源对早期断奶营养物质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代乳品中不同蛋白质来源对早期断奶犊牛营养物质消化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体重相近、(21±5)日龄的中国荷斯坦公犊牛50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头犊牛,对照组(MP组)代乳品采用乳源蛋白质,试验组代乳品采用植物源蛋白质和乳源蛋白质[粗蛋白质(CP)比为70:30],植物源蛋白质分别为大豆浓缩蛋白(SP组)、改性小麦蛋白(WP组)、花生浓缩蛋白(PP组)、大米分离蛋白(RP组)。试验期42 d,在28、42和56日龄采集瘤胃液测定瘤胃发酵指标;在29~35日龄、57~63日龄分别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显示:1)22~63日龄各组犊牛干物质采食量(DMI)平均值无显著差异(P>0.05),57~63日龄SP和RP组DMI显著高于MP、WP和PP组(P<0.05)。2)29~35日龄,有机物(OM)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WP、PP、RP 3组(P<0.05);粗蛋白质(CP)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而SP、RP组显著高于WP、PP组(P<0.05),WP组显著高于PP组(P<0.05);粗脂肪(EE)消化率MP、SP、RP组显著高于WP、PP组(P<0.05);钙(Ca)消化率MP、RP组显著高于WP、PP组(P<0.05);磷(P)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SP、WP、PP组(P<0.05)。57~63日龄,OM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WP、PP组(P<0.05);CP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WP、PP、RP组(P<0.05);Ca消化率MP组显著高于SP、WP组(P<0.05);EE消化率MP组与SP、WP、PP、RP 4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P消化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28和42日龄,各组间各瘤胃发酵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56日龄时,SP和RP组瘤胃液pH显著低于WP和PP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MP组与其他4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PP组显著低于SP和RP组(P<0.05);SP和RP组丙酸、丁酸浓度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MP、WP和PP组(P<0.05),异戊酸、戊酸浓度MP组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所述,在本营养调控条件下,犊牛对植物源蛋白质的消化率低于乳源蛋白质,随日龄的增长,消化率差距减小;植物源蛋白质中大豆蛋白具有较高的消化率;相对于乳源蛋白质,植物源蛋白质可以促进犊牛瘤胃尽早发育。

  • 热带假丝酵母菌与桑叶黄酮对营养物质代谢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热带假丝酵母菌(CT)与桑叶黄酮(MLF)对断奶前后犊牛能量与氮代谢、瘤胃微生物蛋白合成以及瘤胃发酵的影响。选取(20±2)日龄中国荷斯坦公犊牛48头,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CON)饲喂基础饲粮,断奶前为代乳品和开食料,断奶后为开食料;CT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CT;MLF组添加MLF;CM组添加CT和MLF。犊牛于56日龄断奶(代乳品),试验期60 d。分别于犊牛28、42、56和80日龄采集瘤胃液,35和63日龄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CT组相比,CM组犊牛断奶前代谢能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相比,56日龄MLF组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果提示,饲粮添加CT有助于改善断奶前犊牛瘤胃液pH和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添加CT和MLF有助于提高断奶前犊牛饲粮代谢能和氮的生物学价值,提高断奶后犊牛总能代谢率和氮的利用率,降低粪能和总排出氮量,同时具有改善瘤胃发酵的作用,并且CT与MLF联合使用效果优于单一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