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大肠杆菌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形态、存活和免疫应答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物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感染猪肠道上皮细胞(IPEC-J2细胞)形态、存活和免疫应答的影响。在体外条件下,采用吉姆萨和台盼蓝染色方法检测植物乳杆菌对大肠杆菌感染IPEC-J2细胞形态和存活的影响,并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研究了其对大肠杆菌感染IPEC-J2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能够缓解大肠杆菌引起的IPEC-J2细胞形态损伤。与大肠杆菌处理组相比,植物乳杆菌与大肠杆菌共同处理可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细胞死亡率(1、2 h,P<0.01;3 h,P<0.05)。植物乳杆菌可显著抑制大肠杆菌引起的IPEC-J2细胞Toll样模式识别受体2(TLR2)(2、3 h,P<0.01)、Toll样模式识别受体6(TLR6)(2 h,P<0.05;3 h,P<0.01)、NOD样模式识别受体2(NOD2)(1 h,P<0.05;2 h,P<0.01)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2、3 h,P<0.01)、白细胞介素-8(IL-8)(2、3 h,P<0.01)mRNA的过表达(P<0.05),还可促进IPEC-J2细胞NOD样模式识别受体1(NOD1)mRNA的表达(2 h,P<0.05;3 h,P<0.01)。结果提示,植物乳杆菌能够缓解大肠杆菌引起的IPEC-J2细胞形态损伤及死亡,并可通过调节模式识别受体TLR2、TLR6和NOD2 mRNA的表达缓解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胞炎症因子IL-6、IL-8 mRNA的过表达。

  • 和苦荞黄酮及其复合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和苦荞黄酮及其复合物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选取(35±3)日龄、平均体重为(7.85±0.67) kg断奶仔猪50头,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仔猪。负对照组(NC组)饲喂基础饲粮,其他各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硫酸黏杆菌素(正对照组,PC组)、1×109 CFU/kg植物乳杆菌(LP组)、40 mg/kg苦荞黄酮(BF组)和1×109 CFU/kg植物乳杆菌+40 mg/kg苦荞黄酮(LB组)。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BF组1~28 d仔猪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NC组和PC组(P<0.05),分别提高了52.74%和34.14%。2)NC组仔猪的各营养物质消化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LB组仔猪的总能、干物质、有机物和磷的消化率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3)BF组仔猪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葡萄糖、游离脂肪酸、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高于NC组(P<0.05)。LP组仔猪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高于NC组和PC组(P<0.05),而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NC组和PC组(P<0.05)。由此可见,苦荞黄酮提高了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而植物乳杆菌改善了断奶仔猪机体抗氧化能力,二者联合应用还改善了饲粮营养物质消化率。

  • 自然发酵泡菜汁中的分离鉴定与体外益生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利用MRS固体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泡菜汁中分离到1株优势乳酸菌,将其命名为菌株R1,经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特性和糖发酵试验将其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R1具有很强的产酸能力,24 h内可使MRS液体培养基pH从6.14降为3.59。菌株R1的发酵上清液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鸡肠炎沙门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体外益生试验表明,菌株R1能耐受0.3%的胆盐、pH 3.0的酸度以及60 ℃、30 min的热处理,对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也有很好的耐受性。菌株R1对头孢类和青霉素类抗生素较敏感,对诺氟沙星、卡那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不敏感。

  • -泰山松花粉多糖微胶囊对小鼠生长和肠道环境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植物乳杆菌作为微生态饲料添加剂饲喂后易受消化道胃酸、胆汁酸和消化酶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泰山松花粉多糖(TPPPS)作为一种水溶性植物多糖也易受到胃酸和酶的破坏。为了保护植物乳杆菌和TPPPS的生物活性,并探索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协同作用。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和TPPPS为芯材制备微胶囊,通过正交试验对包埋工艺进行优化,并对最佳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进行性能检测。选取体重20 g左右无特定病原体(SPF)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4组小鼠每天分别口服饲喂1 mL的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0.5% TPPPS、微胶囊、磷酸盐缓冲液(PBS)。饲养试验42 d。每隔1周各组随机取3只小鼠称重记录,剖检后无菌采集肠道组织,测定小肠绒毛和隐窝发育差异及乳酸菌和大肠杆菌定植情况。结果显示:1)微胶囊包埋率达81.6%,粒径为84.3 μm。在模拟胃液中处理120 min植物乳杆菌存活率为62.36%,37 ℃条件下存储120 d存活率达45.9%。2)与PBS组相比,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0.5% TPPPS、微胶囊均能不同程度促进小鼠体重增加,提高小肠中乳酸菌数量,降低大肠杆菌数量,改善小肠绒毛和隐窝发育,微胶囊效果最优。结果提示,植物乳杆菌协同TPPPS使用的益生效果显著优于单独的植物乳杆菌,二者制备的微胶囊能够进一步提高其益生效果。

  • 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发酵底物,分析不同添加水平的[0(对照)、0.25×107、0.50×107和0.75×107 CFU/mL]植物乳杆菌对发酵底物体外发酵产气量(1、2、4、6、12、24、36、48 h)、产气参数、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浓度及pH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玉米秸秆发酵初期产气速率和产气量(1~24 h)(P<0.05),以添加0.75×107 CFU/mL效果最为理想;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后期(36~48 h)产气量(P<0.05),而以添加0.25×107 CFU/mL效果最为理想。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的增加,2种底物体外发酵液NH3-N浓度均呈现显著的线性增加效应(P<0.05)。不同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对2种底物体外发酵NDFD、DMD、发酵液VFA(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和戊酸)浓度以及pH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试验结果推断,添加植物乳杆菌能促进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及其氮代谢,同时对维持pH的稳定平衡具有积极作用,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0.75×107和0.25×107CFU/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