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不同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马尾松人工林针叶和根系的养分变化特征,在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选择了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 种林分,分析了马尾松针叶和根系的C、N、P 含量和比值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结果显示:(1)所有龄林与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N:P 比值均大于16,表明该地区马尾松明显受P 限制,幼龄林更加明显。(2)马尾松针叶C 含量随着林龄增长逐渐增大后下降,N 与P 含量呈微弱下降趋势,导致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呈微弱上升趋势但没达到显著水平;根系C 含量、P 含量和C:N 比值逐渐增大,N 含量、C:P 比值和N:P 比值呈U 字型且都在幼龄林最大;针叶和根系在成熟林阶段均具有较高的P 含量和最高的C 含量。(3)中密度林的马尾松针叶的C 和N 含量较高且P 含量最高,C:N 比值较低且C:P 比值和N:P 比值最低;根系的C、N 和P 含量较高,而C:N 比值、C:P 比值和N:P 比值较低。(4)马尾松的根系养分尤其是P 含量在不同龄林和不同密度林之间的变化比针叶更加剧烈,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比针叶更强。上述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受P 限制,在低龄林加强P 肥管理和选择合适的林分密度(中等密度)则有利于缓解马尾松受P 限制的状态。

  • 不同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变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了解不同林龄和密度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叶养分结构和归还状况的影响,选择广西南宁市横县镇龙林场的四种林龄(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和四种密度(低密度林、中低密度林、中高密度林和高密度林)马尾松林共8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未破碎和破碎两个不同降解阶段的凋落叶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中,凋落叶初始C含量在过熟林和成熟林较高,N含量在过熟林和中龄林较高,而P含量没有显著变化,导致凋落叶的C﹕N比值和C﹕P比值在成熟林最大,而N﹕P比值不同林龄间无显著差异,说明处在较快生长期的幼龄林和中龄林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2)不同密度林中,随着林木密度的增加,凋落叶初始C含量逐渐升高,N含量无显著变化,而P含量在降低;高密度林凋落叶的初始C﹕P比值和N﹕P比值较高,说明高种植密度下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P素重吸收较强。(3)不同林龄和不同密度马尾松林的破碎凋落叶C含量、C﹕N比值、C﹕P比值和N﹕P比值比未破碎凋落叶的低,而N和P含量较高,说明凋落物在降解过程中出现N和P养分的富集现象。(4)中林龄和较高种植密度的马尾松破碎凋落叶与未破碎凋落物的C含量差值最大,而C﹕N比值和C﹕P比值也较低,说明这两种林分的凋落叶C的降解速率可能较大。上述结果表明,中龄林和中高、高密度林的马尾松可能对N和P养分的需求较大,重吸收效率较高,且凋落叶C的潜在分解速率较高,可能利于有机碳较快进入土壤中。

  • 桂北不同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桉树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响应特征,采用时空互代法,选择广西北部低山丘陵地区1~5 a生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在不同土层和季节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土层中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均随土层加深而趋于降低,且各土层间差异显著。(2)细菌、放线菌数量随季节的大小顺序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真菌的变化规律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而酶活性随季节变化表现为夏、秋季活性较高,春、冬季活性较低。(3)细菌、真菌、脲酶、过氧化氢酶随林龄增大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放线菌则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而蔗糖酶、酸性磷酸酶随林龄的增大趋于增大。(4)林地土壤中三大类群微生物与四种土壤酶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相互影响,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共同影响土壤的质量。不同土层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季节响应特征差异较大,总体在冬季最低,主要与气温、水分条件、凋落物养分的归还等影响有关。不同季节、土层、林龄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有显著影响。

  • 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和小叶杨人工林碳密度特征及其与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榆树(Ulmus pumila)疏林是浑善达克沙地的地带性隐域植被, 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是该区域主要的防风固沙造林树种。本文通过测定两种森林生态系统乔木层(叶、枝、干、根)、草本层(地上植被和地下根系)和土壤层(0-100cm)的碳含量, 比较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密度及其分配特征, 并运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 阐明了乔木层、土壤层和总碳密度随林龄增加的变化特征, 估算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速率。结果表明, 榆树疏林乔木层和土壤层平均碳含量都低于小叶杨人工林, 榆树疏林生态系统总碳密度是小叶杨人工林的1/2。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总碳密度中, 乔木层碳密度和土壤层碳密度总占比达到98%以上;土壤层与植被层碳密度的比值随林龄的增加而降低, 过熟林时该比值分别为1.66 (榆树疏林)和1.87 (小叶杨人工林);榆树疏林和小叶杨人工林的乔木层、土壤层和生态系统的总碳密度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乔木层碳密度与林龄以及榆树疏林总碳密度与林龄均呈现出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小叶杨人工林乔木层的固碳速率约为榆树疏林的5倍, 榆树疏林生态系统和小叶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总固碳速率分别为0.81 Mg C hm–2 a–1和5.35 Mg C hm–2 a–1。本研究结果有利于估算沙地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为区域生态环境恢复和增加碳汇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