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斯特林地细根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细根养分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植被适应土壤环境的一种策略。为了解喀斯特地 区不同林地类型细根碳(C)氮(N)磷(P)的生态化学计量比值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我们研究了喀斯特地区灌木林和乔木林活细根和死细根的C、N、P 含量和比值及其与环境 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总体上乔木林两类细根C、N、P 含量高于灌木林,表明乔木 物种细根对养分的吸收和储存比灌木物种更强。另外,两种林地类型活细根C 含量显著高 于死细根(P < 0.05),而活细根N、P 含量则低于死细根。(2)两种林地类型的两类细根 C 含量在雨季均低于旱季;灌木林活细根N、P 含量在雨季高于旱季,而乔木林相反。灌木 林活细根C∶N、C∶P 和N∶P 比值在雨季均低于旱季;乔木林两类细根的C∶N 和C∶P 比值在雨季高于旱季,而N∶P 比值则是雨季低于旱季。雨季较低的活细根N∶P 比值,表 明灌木林和乔木林的植物在雨季的P 限制程度较低。(3)两种林地类型上坡两类细根的C 含量均高于中坡和下坡,而灌木林下坡N、P 含量相对较高,乔木林中坡N、P 含量相对较 高;灌木林上坡两类细根C∶N、C∶P、N∶P 比值相对较高,乔木林下坡两类细根的C∶N 比值高于其它坡位而C∶P 和N∶P 比值是上坡高于其它坡位,表明两种林地中的植物在上 坡受P 限制影响较强,在中下坡受影响较弱。(4)冗余分析表明,林地类型、有效磷、季 节是细根C、N、P 养分含量及比值的主要影响因子,它们的单独解释量分别为18.8%、6.6%、 6.5%。上述结果表明,在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时应考虑适当的林地类型、季节以及坡位差异 造成的N: P 比值变化的影响,以便于加快喀斯特生态系统的恢复。

  • 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对根际土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植物根系分泌物酶活性对根际土酶活性和养分的影响,我们测 定了灌草丛、灌木林、灌乔林和乔木林4 个植被恢复阶段群落水平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土的 β-1,4-葡萄糖苷酶(βG)、β-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 磷酸酶(ACP)的活性与土壤碳氮磷的含量,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根际 土以及根系分泌物的4 种酶活性在植被恢复后期显著高于植被恢复前期;乔木林的根系分 泌物酶活性C:P 和N:P 比值显著高于其他植被恢复阶段,而根际土酶活性比值相反。相关 分析显示,根系分泌物酶活性与对应的土壤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相对于根系分泌物酶活 性,土壤酶活性与相关养分的相关性程度明显变强了。另外,根际土以及根系分泌物βG、 NAG 和LAP 酶活性与根际土有机碳(SOC)和全氮(TN)呈显著正相关,根际土以及根 系分泌物ACP 酶活性与根际土速效磷(AP)呈显著正相关。上述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对 根系分泌物酶和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具有正向的作用。根系分泌物酶是土壤酶的有利补充, 在碳氮磷养分循环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调控根系分泌物分泌及其酶活性可能为喀 斯特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提供新的视角。

  • 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C:N:P比值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3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态恢复模式对土壤酶活性及其C:N:P比值的影响,该文在广西环江县的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地选取了3种土地利用方式[退化干扰地、牧草地和果树(枇杷)林地]和4种恢复模式(常绿乔木林、落叶乔木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自然恢复林)为对象,分析4种土壤酶[β-1,4-葡萄糖苷酶(βG)、β-1,4-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C:N:P比值变化与土壤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恢复模式土壤的四种酶活性均高于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中,牧草地4种酶的活性、C:P和N:P比值高于其他两种土地利用方式;在不同恢复模式中,落叶乔木林的βG和ALP酶活性显著高于自然恢复林和常绿乔木林,常绿乔木林的NAG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而落叶乔木林的酶活性C:P比值和常绿落叶混交林的酶活性N:P比值均显著低于其他3种恢复模式。另外,酶活性计量比值矢量角度分析显示,所有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受磷限制。(2)四种酶活性均与土壤有机碳(SOC)、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全磷(T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βG酶活性还与速效磷(A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ALP酶活性与全氮(T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冗余分析(RDA)显示,土壤TP、NH4+-N、NO3--N和AP含量分别解释了土壤酶活性和C:N:P比值变化的38.3%、9.5%、9.3%和8.0%。综上所述,喀斯特不同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中土壤磷限制普遍存在,意味着土地利用开发和恢复过程中磷的赋存和转化是土壤质量改善的重点。另外,由于牧草地、常绿落叶混交林和落叶乔木林相对于其他土地利用和恢复模式具有较高的土壤酶活性和C:P比值以及速效磷含量,表明牧草和落叶植物可能对喀斯特土地利用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改善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