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喀斯特高原峡谷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阐明喀斯特高原峡谷区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探讨功能性状与根区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揭示植物适应特定生境的生存策略。该研究对喀斯特石漠化高原峡谷地区优势种的叶片功能J陛状进行了分析,调查了17种植物的叶片厚度、叶面积、叶片鲜重、叶片干重\叶干物质含量、比叶面积、叶组织密度等7项能反映植物生存策略且易于测量的叶片功能性状,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探究叶片功能性状与土壤4种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该区不同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差异明显,叶片厚度为0.180.78 mm,叶片鲜重为0.076.51 g,叶片干重为0.043.19 g,叶面积为3.07325.64cmzcm,叶干物质含量为318.61573.22 mg"g 1,比叶面积为60.98236.90 cm2"g',叶组织密度为0.02210.03 6 g"cW 3; (2)与其他地区的对比研究显示,该区植物通过较小的比叶面积与较大的叶干物质含量来减少水分散失、增加养分储存,以适应高温、缺水少土的环境;(3)叶片功能性状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关关系,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叶片厚度对鲜重、干重均表现为促进效应,比叶面积与叶干物质含量及叶组织密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抑制效应;(4)叶片功能性状随土壤养分的变化产生规律性变化。土壤全氮、全钾和有机碳对叶片功能性状产生显著影响,尤以土壤有机碳的影响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喀斯特高原峡谷地区植被恢复及重建的优势种或建群种为翅荚香槐、清香木、批把等;施用有机肥能够提高花椒、金银花等经济林树种的适应能力。上述研究结果深化了对喀斯特高原峡谷区植被的认识,对退化植被的恢复及重建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美洲大蠊内生菌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11-08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摘要【目的】对美洲大蠊内生粘质沙雷氏菌几丁质酶ChiA基因进行克隆、可溶性表达及功能验证。【方法】PCR扩增ChiA基因,TA亚克隆,构建重组表达载体ChiA/pET21b,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低温诱导表达、SDS-PAGE、Western-Blot鉴定,打孔法对几丁质酶活性检测。【结果】PCR成功扩增了ChiA基因序列,该序列与Gen Bank上的S.marcescens Chi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该序列编码571个氨基酸,并能够在原核系统中稳定表达。可溶性表达分析显示:通过低温诱导表达,获得可溶性的目的蛋白;活性试验发现:含目的蛋白的表达产物可分解几丁质,且活性强于美洲大蠊内生粘质沙雷氏菌。【结论】从美洲大蠊内生粘质沙雷氏菌基因组中成功克隆了几丁质酶ChiA基因,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获得了具有较强活性的可溶性几丁质酶ChiA,为其应用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