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陕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保护现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依据 2 021 版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陕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名录》, 开展了 陕西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特征和保护现状 调查研究 。 结 果表明:( 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 38 科 67 属 104 种(含种下等级),含石松类 1 科 1 属 3 种,占总数的 2.88%2.88%;裸子植物 2 科 6 属 6 种 2 变种,占 6.73%6.73%;被子植物 35 科 60 属 85 种 1 亚种 10 变种,占比高达 90.38% 。( 2 )保护植物约占全省维管植物科的 18.18% 、 属的 5.09% 、种的 2%2%,秦岭石蝴蝶、长柱玄参为陕西特有种。 3 )新名录保留 1 999 版 国家 重点保护植物 26 种,新增 78 种,含原 陕西省 地方重点保护植物 24 种,象鼻兰、曲茎石斛、 紫斑牡丹等原无保护级别直接列入的共 54 种,占全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 52% 。 濒危等级分析显示,极危( CR 占 4.81% 、濒危( EN )和易危 VU )均 占 24.04% 。( 4 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在陕西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镇坪县多达 60 种,占全省保护 植物的 57.69%57.69%,平利县和佛坪县均有 47 种。( 5 )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 林公 园等共 249 个,在保护区内有分布的保护植物约 70 种,占总数的 67.31% 。建议开展新增物 种 、 尤其是原来无保护级别的 5 4 种 的资源和分布调查 与研究 更新 自然保护区 的保护植物 信息 并进行 动态监测 加大陕西省黄土高原区域植物园建设,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提供 科学基础 。

  • 大豆膨胀素基因GmEXPB5 和GmEXPB7 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膨胀素(expansin,EXP)通过调控细胞壁的松弛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为研究EXP 基因在大豆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对大豆中的两个EXP 基 因(GmEXPB5 和GmEXPB7)及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 GmEXPB5 和GmEXPB7 分别位于大豆第10 和12 号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分别为272 和267 个氨基酸。GmEXPB5 蛋白分子 量为29.07 kD,理论等电点为7.51;GmEXPB7 蛋白分子量为29.09 kD,理论等电点为8.66。 GmEXPB5 和GmEXPB7 均为稳定的亲水蛋白且定位于细胞壁中。GmEXPB5 和GmEXPB7 蛋白均含有一段信号肽序列和一个保守的DPBB_1 结构域。(2) GmEXPB5 蛋白与鹰嘴豆 CaEXPB15 蛋白亲缘关系最近,GmEXPB7 蛋白与密花豆、赤豆和豇豆的EXPB3 蛋白有着 较近的亲缘关系。(3) GmEXPB5 和GmEXPB7 在大豆根、茎和叶中均表达且它们在根和叶中 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茎中的表达量。(4) GmEXPB5 和GmEXPB7 在大豆幼苗中可以响应盐、 干旱和低温胁迫。(5) GmEXPB5 启动子区域含有两种与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 和 ARE);GmEXPB7 启动子区域含有五种与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ARE、 CGTCA-motif、TC-rich repeats 和MBS)。上述结果表明,GmEXPB5 和GmEXPB7 能够参 与大豆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 秦巴山区3种人参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秦巴山区3 种人参属药用植物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其叶绿 体基因组特征及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等,明确珠子参、羽叶三七和秀丽假人参3 种药用 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特征与系统发育关系,为珠子参药材的分子鉴定提供依据。结果表 明:(1)3 种人参属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序列全长为156 071~156 104 bp,总GC 含量为38.10%,基因组大小相似度较高。(2)均注释到133 个基因,包括88 个蛋白编码基因、37 个tRNA基因和8 个rRNA 基因。(3)3 种 人参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相似,密码子第3 位碱基以A/U 结尾为主 ,密码子使用模式在受到突变影响的同时,主要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4)系统发育 结果表明3 种人参属药用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且秀丽假人参同羽叶三七亲缘关系更 近。该研究表明秀丽假人参与珠子参基源植物之间存在近源关系,这项发现对于珠子 参中药材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并为进一步研究人参属物种的分类、系统发 育和进化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 绣球‘杜丽’AP3 基因克隆与基因编辑载体构建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绣球 (Hydrangea macrophylla) 是以花序为主要观赏部位的园林植物,多用作切花装饰和景观营造,在亚洲、美洲、欧洲广泛栽培。为探究 AP3 基因在绣球花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加快重瓣绣球新品种培育进程,该研究以绣球‘杜丽’为材料,克隆其 MADS-box B 类基因 HmAP3,并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基因功能;根据 HmAP3 序列信息,筛选出高特异性编辑靶点并构建 CRISPR/Cas9 基因编辑载体,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将载体整合到绣球基因组中。结果表明:(1) HmAP3 全长 546 bp,共编码 181 个氨基酸,测序结果表明其氨基酸序列与参考序列一致性为 100%,与拟南芥 AtAP3 相似度为 58.8%;(2)不同属植物 AP3氨基酸序列差异较大,在同属不同物种中 AP3 蛋白主要结构则较为保守,仅在少数基序上存在差异;(3)在 HmAP3 中共鉴定到 2 个高特异性靶点,并成功构建 2 个单靶点 CRISPR/Cas9基因编辑载体;(4)本研究共获得 5 株基因组内含有 Cas9 序列的抗性芽,但其靶点均未突变,在抗性芽中没有检测到 Cas9 表达。本研究探讨了 AP3 基因在重瓣绣球育种中的价值,对绣球的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进行了初探,为绣球优良品种繁育工作奠定基础。

  • 云南高原湖泊水葱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特征及影响因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生长与繁殖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掌握挺水植物的克隆生长与有性繁殖参数的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环境因子对植物繁殖的影响路径,该文利用云南高原的立体地形,通过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研究了􀀁6 个湖泊共有挺水植物水葱(Schoenoplectus tabernaemontani)的克隆生长、有性繁殖的地理差异和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水葱密度、株高、基径等克隆生长参数,以及结实率、穗生物量、穗生物量投资比、种子产量、活性种子数等繁殖参数在不同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2)水葱密度、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穗生物量投资比等参数具有显著的经纬度、海拔地带性分布特征。其中,密度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增加、随经度的增加而减小;而株高、结实率、穗生物量、穗生物量投资比随纬度和海拔的增加而减小、随经度的增加逐渐增大。(3)暖月和冷月均温,土壤全氮、全磷是影响水葱克隆生长(密度、株高)的关键因子,其中,暖月均温的影响最大;年均降水、土壤有机碳是影响水葱有性繁殖的关键因子,其中,年均降水的影响最大。研究进一步表明,气候因子(暖月均温、冷月均温和年均降水)是影响云南高原湖泊湖滨带植物水葱生长和繁殖的主要因子。

  • 净多样化速率和进化时间对虎耳草目科间物种多样性差异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5-2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不同生物类群包含的物种数目常存在巨大差异,这是生态学和生物学研究中普遍观察到的现象。然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仍然是未解之谜。从宏观进化的角度,进化时间假说和多样化速率假说是两个比较流行的假说。进化时间假说认为类群的演化时间越长,积累的物种丰富度越高;而多样化速率假说认为类群的净多样化速率越快,则其物种丰富度越高。为验证这两个假说,该文以一棵包含1 539个物种化石定年的虎耳草目系统发育树为基础,通过宏观进化分析获取了虎耳草目内15个科的物种形成和灭绝速率,并计算了每个科的平均多样化速率。结果表明:(1) 虎耳草目的物种多样化速率有着增加的趋势,并且多样化速率的增加主要出现在温带和高山类群,如茶藨子科、景天科和芍药科等。(2) 采用系统发育广义最小二乘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虎耳草目15个科的物种丰富度与科的分化时间和科内物种的最近共同祖先年龄都没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净多样化速率显著正相关(R2 =0.38,P<0.01)。该研究支持了多样化速率假说,认为不同科的净多样化速率的差异是导致虎耳草目科间物种数目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全球气候变冷可能为虎耳草目中草本、落叶乔木和灌木等能够适应寒冷环境的类群提供了分布范围扩张和物种快速多样化的机会。该研究表明在温带和高山扩张类群中,物种净多样化速率可能是导致不同类群物种数目差异的主要原因。

  • 北美鹅掌楸LtAGO1 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启动子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叶原基来源于茎顶端分生组织(shoot apical meristem, SAM)的周围区,AGO1 基因在叶原基分化过 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入探究叶原基分化成叶器官的形态建成机制,该研究以北美鹅掌楸为材料,采 用 RT-PCR 和 RACE 克隆技术获得 LtAGO1 的 cDNA 全长和启动子序列,并预测其功能;通过 RT-qPCR 分析 LtAGO1 在鹅掌楸属中的组织表达模式。同时,经抗性筛选和 DNA 鉴定获得 ProAGO1 :: GUS 的转基 因拟南芥株系,并进一步对 T2 代阳性植株进行表型和 GUS 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结果表明:(1) LtAGO1 基因包含 3 300 bp 的开放阅读框,编码 1 100 个氨基酸,分子量为 122.14 kD,理论等电点(pI)为 9. 36。 (2)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 LtAGO1 含 Gly-rich-AGO1 和 Piwi 两个典型的 AGO 基因结构域,同源性分析表 明 LtAGO1 蛋白与沉水樟 AGO1 蛋白(RWR84608.1)亲缘关系最近。(3)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发现 LtAGO1 在北美鹅掌楸不同组织间的相对表达量为雄蕊>花芽>花瓣>花萼>叶片>雌蕊>叶芽>茎;LtAGO1 在北美鹅 掌楸叶片不同发育阶段的相对表达量为叶芽萌动期>幼叶期>衰老期>成熟期;AGO1 在鹅掌楸属叶缘的表 达量高于叶片的其他部位,且北美鹅掌楸叶凹陷部位的表达量高于叶尖部位。(4)获得叶中侧轴向和基顶 轴向的极性缺失、叶缘锯齿、重瓣花型的转化株系,GUS 组织染色发现 LtAGO1 启动 GUS 基因在叶芽顶 端稳定表达,且在新分化的叶柄上表达较强,在成熟期的茎、叶、花和果的维管束中均特异表达。LtAGO1 启动子的 GUS 活性强度为叶顶芽>花>维管束,这与实时定量 PCR 结果相一致。综上研究结果表明 LtAGO1 基因在顶端分生组织特异表达,且受到多种途径的调控而参与到叶和花器官的发育进程中。该研究为进一 步了解北美鹅掌楸 LtAGO1 基因的基本功能及其调控叶形发育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 氧化石墨烯对多年生黑麦草逆境生理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GO)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生理及光合特征的影响,该文采用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添加0、10、20、30、40 和50 mg·g-1 GO 进行多年生黑麦草培养,测定了植物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光合参数。结果表明:10 和20 mg·g-1 GO 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无显著影响;30~50 mg·g-1 GO 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50 mg·g-1 GO 浓度下多年生黑麦草株高和生物量均最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 16.8%和 27.1%。当 GO的浓度达到30 mg·g-1 时,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在 50 mg·g-1 GO 处理达到最低。高浓度的GO 处理(40 和50 mg·g-1)降低了多年生黑麦草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但增加了胞间CO2 浓度(Ci)。低浓度的GO 处理(10和 20 mg·g-1)对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GO 处理(40 和 50 mg·g-1)使多年生黑麦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MDA 含量和叶片质膜透性显著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下降,植物叶片受到损伤。该研究结果显示,高浓度 GO(40 和 50 mg·g-1)会对多年生黑麦草产生氧化胁迫,从而抑制了植物生长。

  • 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茎生理特性及开花结果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不同光质补光对火龙果(Hylocereus polyrhizus)茎生理特性的影响,该文采用红光、白光、蓝光 3 种不同光质对火龙果进行夜间补光,测定火龙果茎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线粒体蛋白、线粒体膜电位及细胞分裂素(CTK)、吲哚乙酸(IAA)、赤霉素(GA)三种内源激素的含量,并统计茎长、开花数、果实产量相关指标。结果表明:3种光质补光均可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补白光效果最佳;3 种光质补光均可显著提高火龙果植株可溶性糖的含量,补蓝光效果最佳;补白光有利于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的含量增加,补红光对其影响不显著,而补蓝光会降低其含量;补白光和蓝光均能显著降低CTK 含量,补白光和红光均能显著提高 IAA 含量,补红光和蓝光均能显著提高 GA 含量;补白光显著降低线粒体蛋白含量,3 种光质补光对线粒体膜电位均无明显影响;3 种光质补光对火龙茎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补红光和白光能显著提高开花率,补红光能显著提高果实产量。综合以上结果可得,补红光与白光对火龙果茎代谢产物、叶绿素、内源激素含量及开花数、果实产量有较明显的促进效果,该研究结果为光质调控技术促进火龙果植株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提供借鉴。

  • 广东报春苣苔属一新种———黄进报春苣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东丹霞山发现了报春苣苔属一新种———黄进报春苣苔(Primulina huangjiniana),并对其进行了描述。该新种与同属物种短序报春苣苔(P. depressa)最为相似,但两者在以下的形态特征上能够很好地区别:黄进报春苣苔具有更短的、仅􀀁2.5~6 mm长的苞片(vs. 短序报春苣苔具长达􀀁15~30 mm 的苞片,顺序下同);花萼裂片等长(vs. 不等长),花丝基部附近膝状突起,中部以上具腺毛(vs. 于中部膝状突起且无毛);柱头倒三角形,深􀀁2 裂成两线形裂片(vs. 片状,稍􀀁2 浅裂,裂片为三角形),侧膜胎座(vs. 中轴胎座)。加上本新种在内,丹霞山目前共记录􀀁6 种报春苣苔属植物,其中丹霞小花苣苔(P. danxiaensis)和本新种均为丹霞地貌特有植物。黄进报春苣苔目前仅在丹霞山的两个地方有发现,成年植株不超过􀀁200 株,根据􀀁IUCN 红色名录标准,属于极危种。

  • 印度血桐与中平树基因组调查及 SSR 分子标记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印度血桐与中平树是大戟科血桐属植物,该属植物具有多种药用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医学中许多疾病的治疗,这两种植物种子中含有的神经酸也引起了研究者的高度关注。为确定适合印度血桐与中平树的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策略。本实验采用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首次测定了印度血桐与中平树的基因组大小、杂合率、重复率等基因组信息;初步分析了两种材料的

  • 有机肥对粉垄蔗地土壤养分及甘蔗产量品质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5-2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施用有机肥对粉垄条件下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蚯蚓粪、猪粪分别与复合肥配施于粉垄蔗地中,并以单施复合肥作为对照,研究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对粉垄土壤理化性状及甘蔗养分、产量、蔗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有机肥与复合肥混施可在不同时期分别提高粉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且对于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的提升主要集中于甘蔗生长前期(6月—8月),但在土壤pH值和容重方面影响不显著。(2)蚯蚓粪、猪粪与复合肥混施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甘蔗生长前期的+1叶和根系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含量,使产量分别比对照提升了28.09%和32.81%。砍收时甘蔗的茎长、茎径、单茎重、有效茎数、蔗汁糖分、甘蔗糖分高于对照但不显著,出苗率、分蘖率、锤度影响不显著。(3)粉垄耕作条件下,选择合适的有机肥与复合肥配施可增加土壤速效养分和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也能提高甘蔗根叶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提高甘蔗产量。

  • 杭白芷根中分泌道发生方式、分布及其挥发油积累过程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明杭白芷(Angelica dahurica var. formosana)根中分泌道发生方式、分布及其挥发油转运积累特征,利用光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了分泌道发生过程及挥发油转运特征,结合组织化学定位确定挥发油的主要积累部位。结果表明:杭白芷根中分泌道由中柱鞘细胞最先发生,次生结构中分泌道主要分布在韧皮部和皮层中。挥发油的合成不仅与分泌细胞中质体及细胞质有关,还与周围细胞关系密切。分泌细胞内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丰富,可能通过形成小泡参与转运,再经由细胞壁向腔道内转移。相邻分泌细胞靠近角隅处的细胞壁分泌活动活跃,腔道内积累大量电子致密物质。成熟分泌道中分泌细胞及其腔道内积累大量油滴,因此挥发油主要积累场所为分泌细胞及其腔道。本研究明确了杭白芷根中分泌道的发生方式、分布及其挥发油积累部位,揭示了分泌道发育过程中挥发油的转运积累特征,为进一步阐明分泌组织生长发育与有效成分积累关系研究提供详细理论依据。

  • 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的筛选、鉴定及酶活力初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植物内生真菌是挖掘不同类型壳聚糖酶及发现新酶的资源宝库。本研究从122株柑橘和血散薯内生真菌中筛选能产生壳聚糖酶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初步研究酶活力影响因素,为后期其酶学性质及产壳聚糖酶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病害防御互作关系的研究奠定基础。通过透明圈法初筛结合液体发酵法进行复筛,得到两株可产生壳聚糖酶的内生真菌Stdif9和Stdif9-4,并发现Stdif9-4最高酶活力(0.968 U·mL-1)显著高于Stdif9(0.780 U·mL-1)。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将菌株Stdif9-4鉴定为青霉属菌株,即Penicillium sp. Stdif9-4。通过DNS试剂法初步研究影响该菌株产壳聚糖酶活力的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培养时间对菌株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显著影响,在培养96 h时,壳聚糖酶活力达到最大值。9种金属离子对菌株的酶活力具有不同影响,其中Mn2+和Ca2+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明显的激活作用;Ag+、Zn2+、Cd2+、Ba2+和Fe3+对壳聚糖酶活力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Ag+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K+和Na+对壳聚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不同培养代数菌株产酶活力无显著差异,说明其产酶活力稳定。

  • 鹅掌楸AOX家族基因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交替氧化酶(AOX)为植物呼吸作用电子传递链末端氧化酶,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中,研究表明AOX在植物生长发育及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作用。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为重要的珍贵用材及园林观赏树种,开展抗逆基因的研究,对于提高鹅掌楸适应性有重要意义。该文以鹅掌楸为研究对象,通过采用RT-PCR与RACE相结合的方法克隆获得3个AOX基因,其ORF长分别为858 bp、1 032 bp和1 044 bp,相应编码氨基酸数为285 aa、343 aa和347 aa,分别命名为LcAOX1a、LcAOX1b和LcAOX2。蛋白同源性分析发现鹅掌楸AOX家族蛋白序列高度保守,尤其在C端保守性极高,且均含有“EXXH”、“EEE-Y” 铁离子结合保守结构域。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LcAOX1a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及叶绿体之外的其他位置,LcAOX1b蛋白在叶绿体和线粒体中均有定位,LcAOX2蛋白定位于线粒体基质。采用RT-qPCR方法研究AOX基因在鹅掌楸茎、叶片、叶芽、花芽、花萼、花瓣、雄蕊、雌蕊8个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发现鹅掌楸AOX基因在花器官中表达量明显高于营养器官,LcAOX1a与LcAOX1b基因在雄蕊中表达量最高,特别是LcAOX1a基因在雄蕊中特异性表达,其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而LcAOX2基因在花瓣中表达量最高。该研究克隆3个AOX基因并进行相关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 茶树CsPLK 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6-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茶树中富含茶氨酸、儿茶素和咖啡碱等重要功能成分,具有较高的价值功效。茶树在生命周期中经常遭受逆境胁迫,VB6 在植物体内参与逆境应答,吡哆醛激酶(PLK,pyridoxal kinase)是维生素B6(VB6)补救途径中的关键酶。为进一步了解PLK在茶树生物合成的功能和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以龙井43 为材料,采用逆转录PCR(RT-PCR)的方法从茶树中克隆出CsPLK 的基因。该基因序列长为1179bp,编码393 个氨基酸。CsPLK 蛋白和已知物种中PLK 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都是核糖激酶超家族成员。通过构建pET-CsPLK 载体进行原核表达,并鉴定出重组蛋白有很强的催化活性。组织表达特异性分析表明,叶中的表达量比茎、根的高,在根中最低。荧光定量PCR 表示,低温诱导CsPLK 上调表达,干旱诱导CsPLK 下调表达,发现该基因在茶树中有明显的逆境应答,推测CsPLK 在茶树的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发挥重要作用。

  • 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及优势种叶片性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1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明不同等级石漠化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叶片性状的变化规律,探讨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以无、轻度、中度和重度石漠化地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Shannon-Wiener 多样性、Margalef 丰富度、Pielou 均匀度和Simpson 多样性等多样性指数以及优势种LA、LT、LDMC 和13C 等叶片性状研究石漠化梯度上的物种多样性和叶片性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6 个样方共有维管植物188 种,隶属69 科141 属。随着石漠化程度加剧,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不同等级石漠化物种多样性差异:乔木层>灌木层> 草本层。优势种LA 随着石漠化程度的加剧呈降低趋势,而LT、LDMC 和13C 呈升高趋势, 不同石漠化等级叶片性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合CCA 分析,表明土层厚度和土壤含水量是影响石漠化地区植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RDA 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与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速效钾、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土层厚度和有机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和植物叶片性状的主导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西南喀斯特植被生态保护和石漠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

  • 生长期肉鸡不同豆粕净能值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利用禽用开放式呼吸测热装置进行能量代谢试验,通过间接测热法结合替代法测定生长期肉鸡不同豆粕净能值。采用近似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共分6期,每期均选用同一孵化场的1日龄罗斯308雄性肉鸡60只,随机分为6个组,每组10只鸡。基础饲粮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试验饲粮组分别饲喂5种豆粕(3种带皮豆粕、2种去皮豆粕)按25%比例替代基础饲粮组成的试验饲粮。每期31 d,1~20日龄鸡舍内饲养,21日龄称重后从每组中选择2只健康、接近平均体重的试验鸡,分别放入呼吸测热装置的代谢室内9 d,测定气体交换和排泄物总量,其中适应3 d,呼吸测热3 d,绝食测热3 d,呼吸测热的同时进行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与基础饲粮组相比,试验饲粮组的表观代谢能、代谢能摄入量、沉积能和净能显著降低(P<0.05)。本试验得出,3种带皮豆粕对生长期肉鸡的表观代谢能值分别为9.39、9.70、9.71 MJ/kg,2种去皮豆粕分别为10.35、10.47 MJ/kg。3种带皮豆粕对生长期肉鸡的净能值分别为5.71、5.84、5.50 MJ/kg,2种去皮豆粕分别为6.04、6.31 MJ/kg。

  • 膨化苜蓿草粉–亚麻籽对母猪繁殖性能及其初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妊娠后期及哺乳期母猪饲粮中添加不同量的膨化苜蓿草粉–亚麻籽对其繁殖性能及初乳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选用80头妊娠后期(妊娠83 d)长×大二元初产母猪,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5%、10%和15%膨化苜蓿草粉–亚麻籽。试验预试期7 d,正试期55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膨化苜蓿草粉–亚麻籽可显著提高母猪平均日采食量(P0.05);3)仔猪断奶(21日龄)时,15%膨化苜蓿草粉–亚麻籽添加组的均匀度最好。由此可见,膨化苜蓿草粉–亚麻籽可以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及初乳中MUFA含量与UFA/SFA值。

  • 家畜热应激小肠损伤修复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热应激在现代集约化养殖模式中已成为常见的应激源之一,家畜受到热应激时,其肠道形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遭到破坏,肠道内菌群失衡,免疫防御系统遭到严重破坏,致使采食量下降,饲料转化率降低,生产性能下降,各种疾病发病率升高,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就修复热应激造成的小肠损伤的措施及机理进行综述,以期为实际生产中修复热应激损伤提供有效措施,从而降低热应激致肠道损伤对畜牧生产造成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