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陕西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保护现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依据 2 021 版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和《陕西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名录》, 开展了 陕西省分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特征和保护现状 调查研究 。 结 果表明:( 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 38 科 67 属 104 种(含种下等级),含石松类 1 科 1 属 3 种,占总数的 2.88%2.88%;裸子植物 2 科 6 属 6 种 2 变种,占 6.73%6.73%;被子植物 35 科 60 属 85 种 1 亚种 10 变种,占比高达 90.38% 。( 2 )保护植物约占全省维管植物科的 18.18% 、 属的 5.09% 、种的 2%2%,秦岭石蝴蝶、长柱玄参为陕西特有种。 3 )新名录保留 1 999 版 国家 重点保护植物 26 种,新增 78 种,含原 陕西省 地方重点保护植物 24 种,象鼻兰、曲茎石斛、 紫斑牡丹等原无保护级别直接列入的共 54 种,占全省分布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总数的 52% 。 濒危等级分析显示,极危( CR 占 4.81% 、濒危( EN )和易危 VU )均 占 24.04% 。( 4 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在陕西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分布特征,镇坪县多达 60 种,占全省保护 植物的 57.69%57.69%,平利县和佛坪县均有 47 种。( 5 )全省各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 林公 园等共 249 个,在保护区内有分布的保护植物约 70 种,占总数的 67.31% 。建议开展新增物 种 、 尤其是原来无保护级别的 5 4 种 的资源和分布调查 与研究 更新 自然保护区 的保护植物 信息 并进行 动态监测 加大陕西省黄土高原区域植物园建设,为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提供 科学基础 。

  • 刈割对滇西北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环境干扰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本研究于2018~2020 年对 香格里拉市三个退化程度(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的高寒草甸开展刈 割试验,进而分析退化高寒草甸植物C、N、P 含量、C:N:P 比和N-P 幂函数关系在不同刈 割年限(0、1、2 a)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除莎草科植物P 含量外,草甸植物群落、 禾本科植物和杂类草的C、N、P 含量在退化梯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刈割年限增 加,退化草甸植物C、N、P 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P<0.05)。(2)草甸植物C:N 比和C:P 比在退化梯度间无差异(P>0.05)。从LD 到SD,植物群落、莎草科植物和杂类草的N:P 比先小幅下降再显著上升(P<0.05),禾本科植物的N:P 比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 随刈割年限增加,草甸植物的C:N 比和C:P 比呈先降后增、N:P 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刈割0 a 时,莎草科植物的C:P 比和N:P 比显著高于杂类草(P<0.05),与群落和禾本科植物无差 异(P>0.05);刈割1 a 和2 a 时,莎草科植物的C:P 比和N:P 比高于群落和其他功能群(P <0.05);在各刈割年限,群落和各功能群植物间的C:N 比无差异(P>0.05)。4)随刈割年 限增加,退化草甸植物的N-P 幂函数关系由弱变强、幂指数趋于稳定。莎草科植物的N-P 幂指数(小于0.1)与植物群落、禾本科和杂类草的幂指数(稳定在0.19~0.22)明显不同。 本研究发现,刈割干扰下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退化梯度间差异不大,但其 随刈割年限增加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滇西北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对刈割干扰可能具有相 似的响应过程。

  • 闽楠幼苗适应弱光环境的可塑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深入研究闽楠幼苗在极弱光环境下的可塑性及生存策略,该研究以闽楠 2 年生幼苗为试验 材料,通过人工遮阴方式模拟不同光环境(100%、35%和 10%透光率),测定不同处理下闽楠幼苗 叶片表观形态、解剖结构和光合生理等参数,探讨幼苗形态、生理可塑性与光适应的内在联系。结 果表明:(1)闽楠幼苗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 SLA)均随着光强的减 弱而增加,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栅海比值等均以 10%透光率下最小。(2)35% 透光率的净光合速率(photosynthetic rate, Pn)、气孔导度(stomatal conductance, Gs)、蒸腾速(率 transpiration rate, Tr)、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 LUE)、光系统Ⅱ(PS Ⅱ)的光化学淬灭系数、 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有效光合量子产量及潜在光化学效率等均显著高于 100%和 10%透光率处理。(3) 叶绿素 a、叶绿素 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总量及 Fv/Fm 等均随着光强的减弱而增加,但叶绿素 a/b 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降低。(4)幼苗结构和生理可塑性指数显示,光合色素含量特征>形态特征> 光合特征>解剖结构特征>叶绿素荧光参数特征,其中叶面积、比叶面积、Pn、Gs、LUE 及光合色素 含量的可塑性指数在 0.455~0.755 之间。综上所述,闽楠幼苗不适宜在全光照下生长,在 35%左右的 透光率下表现良好;在 10%透光率下,闽楠叶片通过增加叶面积、比叶面积、Pn 及光合色素含量来 提高对光能的捕获;弱光下闽楠幼苗主要通过调节光合色素含量与形态的可塑性,协同解剖结构、 光合生理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可塑性的变化来适应弱光环境。该研究可为今后闽楠栽培管理提供理论 依据。

  • 碳氮源对花榈木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发育及有机物积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花榈木体胚发生过程中不同碳氮源处理对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发育 和有机物积累的影响,旨在筛选出有利于花榈木体胚发生的碳氮源,优化体胚发 生体系。以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单因素试验分析 3 种碳源、4 种蔗糖浓度和 6 种氮源处理下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发育和有机物积累的差异。结果表明:(1)蔗 糖中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显著高于葡萄糖和麦芽糖,但其体胚诱导率、体胚分化 率、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2)随着蔗糖 浓度的升高,胚性愈伤组织、体胚诱导率、体胚分化率、胚性愈伤组织重量和可 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以添加30 g·L-1蔗糖最高,而胚性愈伤 组织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呈增加的趋势。(3)在6 种氮源处理中,胚性愈伤组织 诱导率以添加500 mg·L-1 谷氨酰胺的处理最高,体胚诱导率则以添加谷氨酰胺和 水解酪蛋白的处理较高,但不同氮源处理间体胚分化率无差异;添加有机氮源的 处理其胚性愈伤组织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无氮源处理。总之,不同的碳氮源 通过影响花榈木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发育和有机物的积累,从而影响其体胚诱 导率,但对体细胞胚分化率影响不显著。初步认为 30 g·L-1 蔗糖和 500 mg·L-1 谷氨酰胺作为碳氮源可促进花榈木体胚发生诱导。

  • 不同生境三种杜鹃属植物花特征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境影响植物花部特征的分化。为探究不同人为干扰强度生境是否影响杜鹃花特征分化和资源分配,以及不同颜色杜鹃花分布情况。本研究以百里杜鹃保护区高、中、低人为干扰强度生境的马缨杜鹃、迷人杜鹃和露珠杜鹃为实验材料,采用五点取样法统计不同生境杜鹃花的植株数量,游标卡尺测量花部特征,光学显微镜统计花粉数,海洋光谱仪测定花色的反射光谱,Gephi 软件绘制植株数量的网络图。结果表明:(1)迷人杜鹃植株数量显著多于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2)低强度干扰生境中马缨杜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指数大于高、中强度生境;不同干扰强度生境对迷人杜鹃花部特征的影响不明显;中、低干扰强度生境露珠杜鹃的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特征指数显著高于高强度干扰生境。(3)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的花色在 400~500 nm 波长有较高的反射,而露珠杜鹃的花色在 400~700 nm 波长有较高的反射。(4)在高、中等强度干扰生境中迷人杜鹃与其他两种杜鹃花都分布紧密,在低强度干扰生境中马缨杜鹃和迷人杜鹃分布更紧密。该研究对杜鹃花的种群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 多星韭(Allium wallichii)的传粉生态学初探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韭菜坪地区是世界最大的野生韭菜花带,全国唯一的野生韭菜花保护区。为探讨多星韭在该地区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以及生态适应性,本研究对多星韭的花期、形态特征、访花者进行了定点观察实验,通过人工授粉实验探究它的繁育系统;通过海洋光谱仪检测蜜蜂视觉对两种花色的显著性;通过气相色谱进行测定其各部分的次级代谢产物的组成。结果表明:多星韭花为雄先熟,单花期为7~8 d,花序持续开花时间为25~28 d;花蜜量为0.61±0.07 μL;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为主要有效传粉者,隧蜂、食蚜蝇、蝇类为偶见访花者;海洋光谱仪的测定结果表明紫色花色在绿叶中对蜜蜂视觉来说更显著。访花者在不同花色间的访花频率有显著性差异,但单次访花频率无差异。当两种花色同时存在时中华蜜蜂会优先访问紫色花的多星韭,在访紫花时,由于受到气味的影响,大部分蜜蜂也会访相邻的白花多星韭。多星韭的次级代谢产物分析结果表明,茎、子房和花梗含有多种刺激性含硫代谢物,花器官以及花蜜拥有多种花香类次级代谢物;其有性繁殖为自交和异交混合交配系统,具有无融合生殖。综上说明,多星韭在该地区不存在花粉限制,多星韭的繁殖学特征表明其具有能较好的环境适应性。本研究对多星韭在韭菜坪的资源保护和繁育调控奠定了基础。

  • 单种及混合种植对花叶芦竹铅积累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法,选取石菖蒲、水生鸢尾、美人蕉、花叶芦竹为试验材料,将石菖蒲、水生鸢尾、美人蕉与花叶芦竹混种,并以花叶芦竹单种作为对照,研究混种对花叶芦竹生物量、根冠比以及铅积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不同浓度铅污染处理下,与花叶芦竹单种相比,混种模式增加了花叶芦竹的根冠比,且随着铅污染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在单种和混种模式下花叶芦竹体内和土壤内的铅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浓度积聚效应。在混种模式下植物体内和土壤内的铅含量明显低于单种模式,且与单种模式之间的差异性显著(P<0.05)。(3)在高浓度铅污染处理下,单种和混种模式的花叶芦竹铅转运系数均大于1,而富集系数则表现为在低浓度和高浓度铅污染处理下均大于1。美人蕉+花叶芦竹的混种模式中,花叶芦竹的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的铅富集系数达到最大。因此,该研究认为美人蕉+花叶芦竹混种模式,显著提高了花叶芦竹的生物量和根冠比,并对铅污染土壤的净化效果最佳。

  • 饲粮碘添加水平对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利用率及氮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碘添加水平对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养分利用率及氮代谢的影响,以确定五龙鹅饲粮中适宜的碘添加水平。选择4周龄健康五龙鹅360只,随机分成6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Ⅰ组为对照组,饲喂不添加碘的基础饲粮;试验组(Ⅱ~Ⅵ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5、0.30、0.60、1.20、2.40 mg/kg碘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2周。结果表明:Ⅲ组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Ⅰ、Ⅱ、Ⅳ、Ⅵ组(P<0.05),Ⅲ组的料重比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Ⅴ组(P<0.05或P<0.01)。2)Ⅲ组的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均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Ⅲ组的胸肌率显著高于Ⅰ、Ⅳ、Ⅴ、Ⅵ组(P<0.05),Ⅲ组的腿肌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Ⅳ组的腹脂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Ⅰ、Ⅱ、Ⅵ组(P<0.05或P<0.01)。3)Ⅲ组的粗蛋白质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Ⅴ、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粗脂肪、粗灰分利用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钙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磷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或P<0.01),Ⅲ组的中性洗涤纤维利用率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的酸性洗涤纤维利用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Ⅴ、Ⅵ组(P<0.05或P<0.01)。4)Ⅲ组的沉积氮和沉积效率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Ⅱ、Ⅵ组(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碘可提高五龙鹅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养分利用率,5~16周龄五龙鹅饲粮中碘的适宜添加水平为0.30 mg/kg。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调控因素及其在蛋鸡中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是一种调控血磷稳态的激素,能够促进尿磷的排出。本文对FGF23的调控因素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PTH)、钙、磷及FGF23在蛋鸡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蛋鸡FGF23的功能及通过调控FGF23的产生以减少蛋鸡排泄物中磷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 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安格斯牛生长性能和牛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安格斯牛生长性能和牛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24头平均体重为(447.78±2.53) kg、17~18月龄安格斯阉公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第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第2、3和4组分别按照干物质采食量的2.0%、4.0%和6.0%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试验全期77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7 d。结果表明:1)各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第3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5),第3组和第4组的粗脂肪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1组(P<0.05),第1组和第2组的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第4组(P<0.05)。3)第4组的背膘厚度显著高于第1组(P<0.05),各组的屠宰率、净肉率和眼肌面积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各组的pH、剪切力、蒸煮损失、失水率、肉色及肌肉化学成分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4)第1组背最长肌中C18:0含量显著高于第2组和第3组(P<0.05),第2组C20:4n6含量显著高于第1组和第4组(P<0.05),第2、3和4组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比第1组降低了8.41%、10.26%和5.4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提高了6.37%、9.41%和6.72%,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则分别提高了69.78%、33.19%和9.36%,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5)育肥前期第2、3和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第1组(P<0.05),育肥后期第3组和第4组血清丙二醛含量显著低于第1组(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饲粮中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对肉牛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无显著影响,有利于提高饲粮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表观消化率,可提高肉牛背膘厚度和机体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牛肉脂肪酸的组成;综合考虑,安格斯牛饲粮中过瘤胃不饱和脂肪最适宜的添加量为饲粮干物质采食量的4.0%。

  • 糖皮质激素和饲粮脂肪水平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DEX)和饲粮脂肪水平对肉鸡脂肪代谢的影响。选取22日龄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AA)肉鸡200只,随机分成低脂(LFD)和高脂饲粮(HFD)2个处理,每个处理100只,饲喂至38日龄。在35日龄时每个饲粮处理下设2个子处理,分别在皮下注射DEX(2.0 mg/kg BW)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个子处理50只,连续处理3 d。结果表明:1)LFD和HFD饲喂条件下,糖皮质激素均显著降低肉鸡体重和腿肌重(P<0.05),显著提高肝脏比重和血液甘油三酯(TG)含量(P<0.05)。2)LFD饲喂条件下,糖皮质激素显著提高腹脂比重及胸肌、腿肌的TG含量(P<0.05)。3)HFD饲喂条件下,糖皮质激素显著提高腹脂和腿肌的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含量(P<0.05),显著降低肝脏和胸肌的CPT1含量(P<0.05)。4)糖皮质激素导致糖皮质激素受体(GR)、过氧化物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脂肪酸转运蛋白1(FATP1)mRNA表达量在腹脂和胸肌中呈整体上调趋势,而在肝脏和腿肌中呈整体下降趋势。结果提示,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GR、PPARα和FATP1调控肉鸡的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在肌肉和肝脏的异位沉积。高脂饲粮可能通过激活腹脂和腿肌的CPT1,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利用,从而缓解糖皮质激素导致的脂肪沉积现象

  • 饲料花生四烯酸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花生四烯酸(ARA)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ARA纯化油,制成ARA水平分别为0.04%、0.17%、0.35%、0.66%、1.29%和2.16%(干物质基础)的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S1、S2、S3、S4、S5和S6)。将上述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3.77±0.98)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随饲料ARA水平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SGR和FE均在S4组有最大值,均显著高于S1组(P0.05),但显著高于S1与S6组(P<0.05)。S3与S4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S1和S6组(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在S4组最低,且显著低于S1与S6组(P<0.05)。4)肝脏和肌肉中C20:3n-6和C20:4n-6含量随饲料ARA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而C18:3n-6、C20:5n-3和C22:6n-3含量则随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水平(0.35%~0.66%)的ARA能够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与肝脏健康水平,以SGR与FE作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中ARA的适宜水平分别为饲料干重的0.45%和0.56%。

  • 雏禽体温调节机能的发育规律及神经内分泌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从种蛋入孵到生后早期,禽胚和雏禽的体热平衡依次受到种蛋和禽胚的高热导性、蛋壳和尿囊绒毛膜对氧气的扩散阻力、甲状腺的发育程度和幼雏的代谢能力限制。一直到种蛋孵化的后期,禽胚对冷刺激才表现出产热反应。在出壳前后,雏禽已经具备良好的体表和体核温度感知功能,下丘脑神经元对冷表现出高敏感性。中枢激素如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对雏鸡产热具有重要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从孵化中期开始发挥作用,到后期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互作,但至今尚未发现甲状腺激素、皮质酮调控新生仔鸡体温发育的直接证据。本文综述了雏禽体温调节机能的发育规律及神经内分泌机制,以期为家禽热舒适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的调控提供参考。

  • 牛至油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产奶性能和氮排泄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牛至油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产奶性能和氮排泄的影响。试验选取40头体况良好,年龄、体重、胎次、产奶量、乳成分及泌乳期[(90±15) d]相近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对照组、试验1组、试验2组和试验3组奶牛饲粮中分别添加0、10、13和16 g/(d·头)牛至油。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9.77%(P0.05)、8.36%(P0.05);在乳脂率方面,试验2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乳体细胞数方面,各试验组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以试验2组最低。3)在总氮排出量方面,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6.84%(P<0.01)、11.14%(P<0.01)、4.72%(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奶牛饲粮中添加牛至油具有增加瘤胃微生物蛋白产量、提高产奶性能及降低氮排泄的作用。综合考虑上述指标,奶牛饲粮中牛至油的最适添加量为13 g/(d·头)。

  • 控制摄食对小鼠肝脏及肾上腺胆固醇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控制摄食对小鼠肝脏及肾上腺胆固醇代谢的影响。采用雄性ICR小鼠为试验对象,先适应性饲养3 d,在体重达24~25 g后,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对照组(自由摄食)、摄食4.0 g组[摄食量:4.0 g/(只·d);控食比例:正常摄食量的88%]、摄食3.0 g组[摄食量:3.0 g(只·d);控食比例:正常摄食量的66%]、摄食2.0 g组[摄食量:2.0 g(只·d);控食比例:正常摄食量的44%]和摄食1.5 g组[摄食量:1.5 g(只·d);控食比例:正常摄食量的22%]。各组自由饮水,控食14 d后处死小鼠,取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胸腺及睾丸称重并计算脏器指数,取肝脏和肾上腺组织分别抽提总RNA和总蛋白,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胆固醇代谢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以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类固醇合成急性调节蛋白(StA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并以ELISA方法检测血清皮质酮含量。结果表明: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控食组小鼠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胸腺均有不同程度的萎缩。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摄食3.0 g组、摄食2.0 g组和摄食1.5 g组小鼠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B类清道夫受体1(Scarb1)、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激素敏感脂酶(Lipe)、载脂蛋白E(Apoe)、ATP结合盒转运体G5(Abcg5)、ATP结合盒转运体G8(Abcg8)、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7A1(Cyp7a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肝脏X受体β(Nr1h2)、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γ(Pparg)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或P<0.01),而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基因的表达则显著下调(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摄食2.0 g组和摄食1.5 g组小鼠肾上腺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A1(Cyp11a1)、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1A1(Cyp21a1)基因的表达均显著上调(P<0.05),摄食1.5 g组小鼠肾上腺StAR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B1(Cyp11b1)基因的表达也显著上调(P<0.05),而摄食3.0 g组、摄食2.0 g组和摄食1.5 g组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11B2(Cyp11b2)基因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此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控食组小鼠肾上腺StAR蛋白表达均增强且随着摄食量的降低而增强。由此可见,严格控制摄食会影响小鼠免疫器官脾脏与胸腺,同时代谢器官肝脏也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胆固醇在肝脏与肾上腺的代谢与转化。

  • 乳酸菌和酵母菌复合制剂及其与维吉尼亚霉素联合使用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乳酸菌和酵母菌复合制剂(LS)及其与维吉尼亚霉素(VM)联合使用对肉仔鸡血清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400只1日龄的健康爱拔益加肉仔鸡公雏,据体重相近原则分为4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0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0 mg/kg VM(VM组)、15 mg/kg VM+0.1%LS(VM+LS组)、0.1% LS(LS组)的试验饲粮。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VM+LS组和LS组42日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但在数值上VM+LS组和LS组均高于对照组和VM组。LS组21日龄肉仔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S组42日龄肉仔鸡的血清IgG、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VM+LS组42日龄肉仔鸡的血清IgG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添加0.1%的LS及其与15 mg/kg的VM联合使用均可提高肉仔鸡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功能,且以单独添加0.1%的LS效果更明显。

  • 新疆南疆地区肉羊常用精饲料体外产气量与有效降解率的相关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分析了新疆南疆地区肉羊常用精饲料体外产气量与有效降解率的相关性,旨在寻找肉羊常用精饲料干物质有效降解率的简易评价方法。以新疆南疆地区肉羊常用的6种蛋白质饲料和7种能量饲料为试验材料,采用体外产气法与人工瘤胃持续发酵法,在测定产气量(GP)与干物质有效降解率的同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及常规营养成分对干物质有效降解率的影响,建立了以GP、常规营养成分预测干物质有效降解率的模型。结果显示:1)潜在产气量及8、16、24、36、48 h产气量均与干物质有效降解率呈正相关关系(P<0.05);以相关性最强的3个预测值潜在产气量及24和36 h产气量为预测因子,分别建立干物质有效降解率的预测模型,其决定系数(R2)分别为0.553、0.613和0.612。2)饲料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与干物质有效降解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干物质有效降解率与饲料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饲料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建立以ADF、NDF含量预测饲料干物质有效降解率的一元、二元预测模型,二元预测模型[EDIVDMD=88.481-0.484ADF-0.231NDF(P<0.01)(EDIVDMD为干物质有效降解率)]R2最高,为0.855。综合得出,体外产气法可以代替尼龙袋法预测肉羊常用精饲料的干物质有效降解率,可对饲料的降解性能做出快速、合理、有效的评价;利用饲料中的纤维含量来预测其他主要营养物质在瘤胃内降解率的方法切实可行。

  • 饲养密度和高蛋白质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公母分饲肉鸡生长性能和腿部健康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养密度与高蛋白质(前期23%,后期21%)饲粮代谢能水平对公母分饲肉鸡生长性能和腿部健康的影响。试验采用2(性别)×2(饲养密度)×3(饲粮代谢能水平)三因子完全随机设计,选用1日龄罗斯308(Ross 308)肉鸡公雏1 872只和母雏2 160只,随机分成12个组,每组8个重复。试验设高、低2个饲养密度,以出栏体重计,分别为42[高饲养密度(HSD),16公/m2或18母/m2]和26 kg/m2[低饲养密度(LSD),10公/m2或12母/m2]。试验饲粮分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35日龄)2个阶段配制,饲粮代谢能设高、中、低3个水平,其中,高代谢能(HME)水平饲粮前期和后期的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2.81和13.23 MJ/kg,中代谢能(MME)水平饲粮前期和后期的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2.18和12.60 MJ/kg,低代谢能(HME)水平饲粮前期和后期的代谢能水平分别为11.55和11.97 MJ/kg。结果表明:1)饲养密度与饲粮代谢能水平对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1~21日龄时,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HSD组平均日增重的增加幅度和料重比的降低幅度均小于LSD组;22~35日龄时结果正好相反。性别与饲养密度对肉鸡的平均日采食量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随着饲养密度增加,公鸡平均日采食量的降低幅度大于母鸡。2)HSD极显著降低肉鸡的胸肌率(P<0.01),母鸡的胸肌率和腹脂率显著高于公鸡(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和饲养密度对肉鸡的腿肌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LSD组肉鸡的腿肌率降低,而HSD组基本不变。3)高饲粮代谢能水平极显著降低肉鸡的脚垫损伤评分(P<0.01),公鸡的步态评分和脚垫损伤评分显著高于母鸡(P<0.05),垫料水分含量显著低于母鸡(P<0.05)。饲粮代谢能水平与饲养密度对肉鸡的脚垫损伤评分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随着饲粮代谢能水平增加,HSD组脚垫损伤评分的降低幅度大于LSD组。以上结果表明,高饲养密度降低肉鸡的平均日增重,增加料重比;35日龄前,公鸡比母鸡的空间需求更高;提高高蛋白质饲粮的代谢能水平可以缓解HSD对肉鸡生长性能和脚垫健康的不利影响。

  • 胱氨酸类硒源对产蛋鸡蛋品质、抗氧化能力和蛋中硒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硒代胱氨酸(SeC)、L-硒甲基硒代半胱氨酸(L-MSC)、L-硒代半胱氨酸(L-SeCys)和亚硒酸钠(SS)对产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抗氧化能力和蛋中硒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富硒鸡蛋的生产提供依据。选用26周龄体况良好、产蛋率接近的海兰灰蛋鸡450只,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额外补充硒),其他4组饲粮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30 mg/kg硒,分别来自SeC、L-MSC、L-SeCys和SS,各组饲粮中硒含量实测值分别为0.08、0.36、0.35、0.31和0.37 mg/kg。预试期1周,正试期4周。结果表明:1)与SS组和对照组相比,胱氨酸类硒源各组产蛋鸡的平均蛋重、产蛋率和料蛋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L-SeCys组平均日采食量在试验1~2周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4周末,SS组蛋黄颜色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对照组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3种胱氨酸类硒源可增强机体抗氧化水平,提高蛋中硒含量,其中SeC和L-MSC效果更好。

  • 育成期京红1号母鸡饲粮赖氨酸需要量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育成期京红1号商品代母鸡的饲粮赖氨酸(Lys)需要量。选取450只8周龄京红1号商品代母鸡,随机分成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Lys水平为0.56%、0.62%、0.68%、0.74%和0.80%的饲粮,试验期为9周。结果表明:随饲粮Lys水平的增加,9~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平均日增重(ADG)和群体均匀度均呈显著先升高再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料重比(F/G)呈显著先降低再升高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0.62%Lys组的ADG显著高于0.56%和0.80%Lys组(P<0.05),F/G却显著低于以上2组(P<0.05),0.68%Lys组的群体均匀度显著高于0.56%和0.80%Lys组(P<0.05)。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体重、胸宽和胫长随饲粮Lys水平的增加均呈显著先升高再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0.68%Lys组的体重、胸宽和胫长均显著高于0.74%和0.80%Lys组(P<0.05)。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卵巢重量、卵巢指数、输卵管重量、输卵管指数及输卵管长度随饲粮Lys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先升高再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0.68%Lys组的生殖器官发育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随饲粮Lys水平的增加,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卵巢中各级卵泡数均呈显著先增加后降低的二次曲线关系(P<0.05);0.68%Lys组的总卵泡数、初级卵泡数、次级卵泡数和小黄卵泡数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根据17周龄京红1号母鸡的卵巢重、卵巢指数、总卵泡数、初级卵泡数和次级卵泡数各自拟合二次曲线,得出饲粮Lys需要量分别为0.65%、0.65%、0.64%、0.64%和0.64%。综上所述,推荐9~17周龄京红1号母鸡饲粮Lys需要量为0.6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