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葛 PtCHI 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和亚细胞定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葛根品种间异黄酮类物质代谢关键酶基因 PtCHI 分子机制差异,以初步揭示 其品种间异黄酮物质含量差异原因。该研究分别以野葛品种和粉葛品种“桂葛 1 号”为材料, 经乙醇提取并通过高效液相对野葛和粉葛中葛根素和总黄酮的含量进行测定;基于已报道的 野葛 CHI 基因,通过同源克隆方法分离粉葛中 PtCHI 基因,并在体外进行蛋白表达,同时 在拟南芥原生质体中研究 PtCHI 基因的定位。结果表明:(1)野葛中的葛根素含量显著高 于粉葛,且野葛的总黄酮含量也高于粉葛但不达显著水平;(2)成功分离粉葛 PtCHI 基因, 长度为 742 bp 且包含 672 bp 完整的 ORF 框,编码 223 个氨基酸,与野葛的 CHI 基因具有 99%的同源性;(3)CHI 基因在粉葛中的表达量为茎>根>叶子,野葛中则为根>茎>叶子; 此外除了叶子,野葛中的CHI 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粉葛;(4)预测为稳定的亲水性蛋 白且大小为 27.8 kD,二、三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具有 25 个磷酸化位点,与野葛、大豆和 乌拉尔甘草的亲缘关系较近,和 F3H2、F3H、4CL4、DFR2 及 CHS 发生互作的可能性较大; (5)在体外成功诱导并分离到 27.8 kD 的 PtCHI 单一蛋白;(6)通过拟南芥原生质体进一 步揭示 PtCHI 主要定位在叶绿体。该研究为进一步解析粉葛和野葛中的黄酮类物质含量差 异的问题,以及 PtCHI 的功能验证和异黄酮代谢途径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学其他学科 提交时间: 2021-08-11

    摘要: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具有复杂病因学的精神疾病,多发生于个体受到重大创伤事件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到环境和遗传易感性的共同作用,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而表观遗传学作为一门研究多变环境因素调控基因表达的可遗传变化的学科,近年来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表观遗传机制之一——组蛋白修饰机制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且由于组蛋白修饰可以受到多种酶的调控,其灵活的可逆化和精细调控为相应的药物研发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因此,深入探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机制,对于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及药物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组蛋白修饰研究主要使用动物模型,临床研究较少;组蛋白的类型则主要关注组蛋白H3和H4乙酰化;此外,同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组蛋白修饰水平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前额叶、海马体和杏仁核区域,参与免疫系统、血清素系统和神经肽Y能系统等相关通路的调节。当前PTSD组蛋白修饰的研究结果间还存在较大的异质性,未来的研究应采用更加一致和实用的分析和报道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研究的影响。

  • 转录因子KLF8基因结构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01-11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机体各种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都在分子水平上寻求到原因。转录因子作为调节基因转录的重要蛋白,一直在被人们进行种类发掘及功能鉴定。KLF8 (Krüppel-like factor 8)是属于KLFs(Krüppel-like factors)家族中的一种转录因子[“基因是…..转录因子”?不对应],在细胞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细胞致癌性转化和肿瘤、细胞周期循环、脂肪细胞分化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由于其在生物学功能上的多方面影响,使其逐渐成为科研人员探究的热点。对该转录因子的结构和作用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现就KLF8基因与蛋白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可为该基因作为遗传标记奠定基础并以期为相关研究如癌症调控、肥胖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提供参考。

  • 北疆草地典型灌木的碳氮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 提交时间: 2016-05-03

    摘要: 灌木是干旱半干旱区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植被类型。该研究调查了新疆北部草地典型灌木物种, 并分析了这些灌木叶、枝、茎的碳( C ) 、氮( N )含量特征, 可为新疆草地植被碳氮储量的准确估算以及碳氮循环过程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 北疆地区草地的典型灌木有白刺属(Nitraria)、刺旋花(Convolvulus tragacanthoides)、 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 )、 假木贼属(Anabasis)、 锦鸡儿属(Caragana)、麻黄属(Ephedr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 梭梭 属(Haloxylon) 、 金丝桃叶绣线菊(Spiraea hypericifolia) 、 驼绒藜属(Krascheninnikovia)、 小蓬(Nanophyton erinaceum)、 盐爪爪属(Kalidium)、 猪毛菜属(Salsola)等, 归属于蔷薇科、豆科、麻黄科、柽柳科、蒺藜科、蓼科、旋花科、藜科。北疆草地典型灌木各器官C含量大小为: 茎(45.76 ± 3.43)% >枝(44.27 ± 4.51)% >叶(39.15 ± 5.91)%, N含量为叶(2.21 ± 0.59)% >枝(1.55 ± 0.44)% >茎(1.34 ± 0.35)% , C: N为茎(36.74 ± 10.80) >枝(31.07 ± 10.43) >叶(18.94 ± 5.82)。灌木地上部分的C含量为(43.77 ± 4.43)% , N含量为(1.56 ± 0.45)% , C: N为(31.78 ± 10.12); C含量变异程度较小, 变异系数为10%, N含量的变异系数为27%, C: N的变异系数为32%。灌木同一器官的C、N含量及C:N在不同科间有显著差异, 蔷薇科各器官的C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 p < 0.05); 豆科叶和茎的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 p < 0.05), 麻黄科枝的N含量显著大于其他科( p < 0.05); 旋花科叶和枝的C: N显著大于其他科( p < 0.05), 蔷薇科茎的C: N显著大于其他科( p <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