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及其殖居植物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露石是岩溶生态系统的一个典型特征物,其上发育着多样的微生境并殖居着多样的 植物,但殖居植物与微生境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该文以西双版纳的一片发育在石灰山上的 热带季节性湿润林为研究对象,测量586 个露石微生境的自身特征与外界环境因子,并调查 其上殖居植物的物种组成情况,采用Pearson 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RDA)来揭示露石微 生境特征及环境因子对殖居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热带岩溶森林中露石微生境的土 深(4.92±4.00)cm、面积(532.28±1 575.10)cm2 等特征值变异性较大。(2)微生境中共 调查到44 科82 属90 种1 518 株乔、灌、草植物,其中在岩溶基质中具有优势的适宜种占 总物种数的35.6%。(3)微生境的面积与土深对殖居植物物种组成及丰富度的解释度大于 70%。(4)露石微生境内的殖居植物物种丰富度与面积之间,存在明显的递衰指数型种- 面积关系。综上所述,热带岩溶森林内露石表面微生境存在高度异质性,面积和土深是影响 植物殖居的关键因子,种-面积关系主导了露石表面微生境的物种丰富度格局。

  • 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与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基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 年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在文献研读、标本查阅、野外调查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整理出新版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 生植物名录,编制县域(市辖区)地理分布图,并从科学研究情况、受威胁现状和保护现状 等方面,介绍了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进展。结果表明:(1)湖北省现有国家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55 种,其中一级11 种,二级144 种。(2)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 物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分布于鄂西和鄂西南,以神农架林区和利川市最多。(3) 研究较多的物种为具有经济价值的物种、旗舰物种和区域代表性物种。此外,有超过1/3 的 物种(55 个)基本无研究涉及。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研究集中在遗传多样性与 遗传结构、全球变化条件下未来分布预测和谱系地理等方面。(4)参照《中国生物多样性 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湖北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包含9 个极危物种、30 个濒危物种、 41 个易危物种和19 个近危物种。受威胁因素主要为直接采挖或砍伐、生境退化或丧失和物 种内在因素。(5)目前湖北省有137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占比88%)全部或部分位 于自然保护地之内,其余18 种(占比12%)全部位于自然保护地之外。目前湖北省共引种 栽培了93 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其他62 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尚无迁地保护记录。此外, 仅有极少的物种有野外回归实践。(6)目前,湖北省有7 个野生植物(其中5 个为湖北特 有种)虽然分布范围局限,且受内因和人为干扰的影响,但是尚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 植物名录。此外,该文指出当前湖北省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和保护中的薄弱环节和 空缺,提出针对性的保护策略和研究建议。

  • 云南古林箐喀斯特森林大样地木本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以云南古林箐25 ha 喀斯特森林大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标本采集及 鉴定、植物区系分析、Jaccard 相似性系数和PCA 分析的方法,目的是探究云南古林箐大样地 的区系特征及地位以及与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之间的地理联系。结果表明:(1)DBH ≥1 cm 的木本植物约有78 科238 属406 种(含种下单位且不包括木质藤本)。(2)该大样 地科以含2~5 种和含1 种的科占优势,分别占总科数的37.18%和34.62%,属以含2~4 种和含 1 种的属占优势,分别占总属数的30.25%和65.13%。(3)通过对科和属分布区类型进行分析, 发现科的分布区类型有9 种类型和7 种变型,其中“泛热带分布”的类型占比最大,占50.77%, 热带区系成分与温带区系成分的比值(R/T)为4.42;属的分布区类型有11 种,以“热带亚 洲成分”为主,“泛热带成分”和“旧世界热带成分”次之,分别占33.47%、18.22%、13.98%, R/T 为10.25。(4)云南古林箐、云南补蚌和广西弄岗大样地科和属组成的Jaccard 相似性系 数比较显示古林箐和补蚌具有最高的科和属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674 和0.395),补蚌和弄 岗的科和属的相似性系数最低(分别为0.575 和0.297)。(5)属的植物区系谱PCA 主成分 分析与属的相似性系数分析结果类似,但是科的PCA 分析结果与科的相似性分析结果不同, 科PCA 分析结果显示古林箐和弄岗具有更多的地理联系。综上所述,该样地科属组成丰富、 热带性质显著、区系起源古老、过渡地位明显、区系联系广泛。但是,物种组成和植物区系 谱比较不能得出上述3 个地区一致的地理联系结果。

  •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树种 幼苗群落对季节和地形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幼苗是植物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森林自然更新的关键时期。 为 探 究哀牢山 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树种 幼苗组成 、 季节动态 及其空间分布 该研究 以 20 h m 2 监测样地为 平台,通过对样地内 450 个 1 m × 1 m 样方连续 4 年( 20 19 20 22 年)的调查,对样地内树 种幼苗的组成、新增和死亡季节动态、空间分布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1 )调查期间 累计 调查幼苗 5 8 种, 2 928 株, 分属于 4 2 属 2 6 科。其中,新增幼苗 817 株,新增物种 4 7 种; 死亡幼苗 1 181 株,死亡物种 5 0 种。 2 )幼苗重要值在不同树种和年际间表现出较大的差 异,多花山矾( Symplocos ramosissima )和黄心树 Machilus bombycina )幼苗 始终是优势种, 重要值始终在前 2 位 而先锋种水红木( Viburnum cylindricum )重要值持续下降。 3 调查 期间 未监测到 幼苗物种丰富度 、 样方平均幼苗物种丰富度和 物种多样性( Shannon Wiener 指数 和 Simpson 指数 、 幼苗数量、新增幼苗数量、幼苗新增率、死亡幼苗数量和幼苗死亡 率 的 季节 性 差异 。 4 多数幼苗物种的空间分布范围较窄,仅有少数树种幼苗在整个样地广 泛分布。 地形决定树种幼苗的分布和多样性。 平地地形中的样方幼苗物种丰富度、幼苗 密度 和物种多样性( Shannon Wiener 指数和 Sim pson 指数 显著高于山脊和沟谷地形。 综上认为,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 中季节对树种幼苗组成、新增和死亡的影响不大, 地形决定树种 幼苗的分布和多样性。 该研究 结果 揭示了 树种幼苗新增和死亡的动态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 护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 First 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of a Miocene ostrich eggshell with the oldest mineral-bound peptides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古蛋白质比古DNA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帮助阐明一些超出 古DNA研究领域的灭绝生物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多肽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鸵鸟蛋壳化石中,是与蛋壳矿化相关的蛋白质struthiocalcin (SCA-1) 的 一部分。前人认为SCA-1在蛋壳中均匀分布,并因其与方解石晶体结合的特性而得以在地 质历史中长时间保存。本次对同一鸵鸟蛋壳化石进行了组织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 谱分析,发现蛋壳内侧锥体层的晶核含有部分磷灰石,其他部位则完全由方解石构成;这 些晶核部分应当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历了磷酸盐化。在对该化石蛋壳样品脱钙处理后, 其锥体层晶核部分存在残留物,呈现网络状纤维结构,其位置和形态与现生鸵鸟蛋壳中脱 钙后残留的有机质相似。结果表明,该化石蛋壳中的古多肽可能集中保存在锥体层晶核 处,而非在整个蛋壳中均匀分布。磷酸盐化可能是另一个有利于有机物长期保存的埋藏过 程。临夏盆地的古气候和埋藏环境可能为该古蛋白分子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在 未来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化学和矿物学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盆地有机质和古蛋白的 保存机制。

  • 云南元江不同胸径厚皮树的水力性状变异格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不同径级树木的水力性状变异格局对了解其体内的水分传输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本研究以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优势乔木树种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56 棵不同胸径(0 < DBH ≤ 9 cm)厚皮树的整枝(叶片和枝条)导水率、叶片导水率和枝条导水率分布格 局及其形态学特征,进而探讨这些性状在胸径径级(0 < DBH ≤ 3, 3 < DBH ≤ 6 和6 < DBH ≤ 9 cm)间的 变异格局。结果表明:(1)三个不同径级的厚皮树的枝条导水率均显著大于叶片导水率,表明其枝条和 叶片之间存在水力分割现象,且水力分割程度相似。(2)在三个不同径级之间,平均叶柄长度、树皮密 度、边材密度、胡伯尔值和比叶重等形态学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整枝、叶片和枝条导水率无显著差 异。(3)在三个径级中,整枝导水率与叶片导水率和枝条导水率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枝条导水率 与树皮密度显著负相关,与边材密度显著正相关。叶片导水率与胡伯尔值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尽管 一些形态学性状在不同径级之间有显著差异性,但在不同生长阶段,厚皮树叶片和枝条之间存在着类似 的水力分布格局。

  • 曼赛龙柚种子不同发育期高温耐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全球变暖导致极端高温频发,植物种子不可避免地置身于高温胁迫环境之中。为探究 种子高温耐性的生理基础,该文以中间型种子曼赛龙柚(Citrus maxima ‘Mansailong’)为实 验材料,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种子进行高温处理,并同步检测各个发育时期种子的形态变化、 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以及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从花后23 周到49 周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种子含水量明显降低,鲜重显著增加,干重与鲜重的百分比 也有明显的提高,这些指标均是在花后31 周前后快速变化,到花后41 周趋于稳定。(2) 种子在花后29 周获得完全的成苗能力和初步的高温耐性,此后高温耐性逐渐增加,并在花 后37~49 周之间快速提高。与种子高温耐性的变化相似,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 量在花后23~49 周均呈连续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这两者的积累与种 子的高温耐性呈显著的正相关。(3)超显微结构观察发现,随着种子的发育,胚轴细胞体 积逐渐变小,细胞中脂质体逐渐增多并且排列趋于规则,线粒体逐渐减少,同时液泡由小变 大且后期的液泡中充斥着黑色絮状物。以上结果表明,曼赛龙柚种子在花后41 周达到生理 成熟,没有明显的成熟脱水过程;其高温耐性是在发育过程中获得并逐渐提高的,直到种子 发育的后期;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的增加及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变化对种子高 温耐性的发育具有重要贡献。

  • 高黎贡山南段海拔梯度森林乔木层时空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时空动态对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分布规律以及预测全 球变化情景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山地生态系统中,不同海拔 梯度的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如何随着时间尺度的变化仍不清楚。该研究 以高黎贡山南段东、西坡海拔梯度(960~2 878 m)森林群落固定监测样带的17 个样方为 研究对象,基于2004、2008 和2013 年乔木层(DBH ≥ 5 cm)重调查数据,分析样方内物种 组成、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9 年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沿着海拔梯度,物 种多样性呈现单峰分布格局,系统发育多样性呈现上升的趋势,系统发育结构呈现聚集到 离散或者随机的结构。(2)在时间尺度上,9 年间森林乔木层在物种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 样性上并未发生显著性变化。然而,系统发育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更加聚集的趋势。 (3)在海拔梯度上,东坡低海拔区域(960~1 381 m)的森林群落样方呈现显著的物种丧 失,其植被完全被耕地所替代。其中,诃子(Terminalia chebul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清香木(Pistacia weinmanniifolia)、枳椇(Hovenia acerba)和假香冬青(Ilex wattii)等为主要的 丧失物种。相反,基于多度的β多样性分析表明,物种获得主要集中在西坡低海拔的样方, 群落中丰富度显著增加的物种主要为曼青冈(Cyclobalanopsis oxyodon)、华山矾(Symplocos chinensis)和台湾杉(Taiwania cryptomerioides)等。据此,我们推测高黎贡山海拔梯度森林乔 木层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在中高海拔受群落演替和气候变化的制约,而在低海拔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将加深对高黎贡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动态 变化的认识,也将有助于该地区精准保护策略的制定。

  • 蒜头果幼苗衰退过程中组织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8-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没有寄主植物存在的情况下,蒜头果幼苗长势随独立生长时间延长而逐渐衰退 是一种普遍现象。解析蒜头果幼苗衰退过程中组织养分含量变化和分布特征,可为寻找评 估蒜头果幼苗活力的方法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并为育苗过程中合理施肥提供科学指 导。该研究比较了独立生长半年、两年和三年的蒜头果植株各部分组织中N、P、K 元素浓 度变化,并用组织切片染色法定性评估了这些不同衰退程度幼苗的根和茎杆中淀粉分布和 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蒜头果幼苗在衰退过程中:(1)除侧根中K 浓度逐渐升高外,其余 器官中组织N、P、K 浓度逐渐降低,叶片N/P 比逐渐失衡,衰退程度不同的幼苗所受的养 分胁迫类型存在差异,其中独立生长半年的蒜头果幼苗主要受N 供应不足的限制(平均 N/P 比11.33),两年后转为P 限制(平均N/P 比17.81),三年后蒜头果幼苗叶片N/P 比严 重失衡(均值52.46),活力极低,不适合用于造林;(2)植株淀粉含量水平逐渐降低,独 立生长三年后蒜头果幼苗植株中淀粉消耗殆尽。幼苗茎根交界处、根顶膨大处、主根及侧 根的淀粉含量水平在不同衰退程度的幼苗间差异均较显著,可以作为评估幼苗活力的重要 参考,其中侧根可以作为微创法检测幼苗活力的理想取样部位。

  • 珍稀濒危飘带兜兰叶绿体全基因组种内变异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飘带兜兰(Paphiopedilum parishii) 分布范围狭窄,仅在中国、缅甸、泰国以及老 挝有少量分布。近年由于生境破坏和人为滥采导致飘带兜兰野生种群极度缩减。遗传多样性 代表着物种适应环境和生存发展的能力,保存珍稀濒危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是物种保护的重要 目标,但飘带兜兰的遗传信息还不清楚。该研究对飘带兜兰4 个野生个体经测序、组装、注 释获得的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与已公开的另外2 个个体的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比较,分 析种内差异。结果表明:(1) 飘带兜兰叶绿体基因组具有典型被子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环状四 分体结构,基因组长度为154 403~154 809 bp,共编码129 个基因,包括78 个蛋白质编码基 因、39 个tRNA 基因、8 个rRNA 基因,以及4 个假基因。(2) 在飘带兜兰6 个个体叶绿体 基因组中检测到103~107 个SSRs (simple sequence repeats) 位点,其中21 个SSR 位点具有 多态性。此外,6 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中还检测到60 个长序列重复,包括17~21 个正向重 复,18~29 个反向重复,9~16 个回文重复,4~9 个互补重复。(3) 通过比较6 个个体叶绿体 基因组序列的核苷酸多样性, 共发现70 处变异, 包括10 个SNPs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以及60 个插入缺失(InDels)。其中有3 个SNP 位点发生了非同义替换,导 致编码功能基因的氨基酸发生改变;19 个插入缺失多态性较高,具有开发为分子标记的潜 力。(4) 通过计算核苷酸多样性值(Pi) 共发现8 个有变异的区域,Pi 值为0 ~ 0.00632,其 中变异度较大的是rps3- rpl22、trnL-UAC-rpl32、rpoB- trnC-GCA 以及ycf4,这些高变区 可开发为分子标记用于评估飘带兜兰遗传多样性。(5) 系统发生分析结果表明,飘带兜兰6 个个体叶绿体基因组序列聚在一起,与长瓣兜兰互为姐妹群。综上所述,飘带兜兰叶绿体基 因组的SSRs、长序列重复、SNPs、InDels 以及核苷酸序列呈现了足够的种内多样性,可开 发成分子标记用于该种的系统演化及保护生物学研究。

  • 八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抗氧化酶活性对光强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我国南方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红树林群落的人工恢复和改造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进行红树种类的空间配置,这需要明确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为人工红树林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该文选取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遮荫控制试验,研究这8种红树植物一年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光照强度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无瓣海桑、秋茄、桐花、银叶树和黄槿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出下降趋势。(2)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S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10%光照强度处理下的活性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的抗氧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从对光照的生理适应角度来看,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一定耐阴性,适宜种植在光照条件稍弱的林下;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

  • 生物钟PRR蛋白促进拟南芥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物钟(circadian clock)是激发植物生理特征节律性表达并使之维持稳定的保守内源调节机制。PRR(PSEUDO-RESPONSE REGULATOR)蛋白家族是生物钟中央振荡器的重要组分,调控植物种子萌发、下胚轴伸长和开花等多种生命过程。花青素(anthocyanins)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的繁衍、生长发育和抵抗逆境胁迫有重要作用。该文以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为研究对象,探讨生物钟PRR蛋白对花青素生物合成的调控功能和分子机制。结果表明:(1)在PRR基因单突变体及多突变体幼苗中,花青素的积累明显降低,并且某些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2)相反,在PRR5过表达幼苗中,花青素的积累以及某些花青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升高。(3)蛋白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PRR5蛋白能与MYB75、TT8、MYB90及MYB113等花青素调控蛋白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4)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拟南芥PRR5诱导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依赖于MYB家族花青素调控蛋白。综上所述,生物钟PRR蛋白可能通过PRR5与MYB75、TT8等相互作用促进拟南芥幼苗中花青素的合成和积累。

  • 牛油果果实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确定牛油果的最佳采收期,该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灼烧法、茚三酮柱后衍生离子交换色谱法、回流提取法和GC-MS联用技术,研究了‘HASS’、‘V3’和‘V4’等3个品种牛油果果实中粗脂肪、氨基酸、矿质元素以及灰分在6—12月间的含量变化,以阐明牛油果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累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3个品种牛油果中油脂的主要成分均为油酸,其中,‘HASS’和‘V4’果实中的粗脂肪含量在12月份达到峰值,‘V3’的则在10月份即达到峰值,之后有所下降。(2)3个品种牛油果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包括7种人体必须氨基酸、2种儿童必须氨基酸以及8种人体非必须氨基酸,其中,‘HASS’和‘V3’果实中的17种氨基酸含量在11月达到峰值,而V4的则在10月份即达到峰值。(3)3个品种牛油果中均含有P、K、Ca、Mg、Zn、Fe、Mn、Cu、Na等9种矿质元素,其中,P、K、Zn、Fe、Na含量在10—12月累积至最大,其余4种矿质元素变化规律不明显。(4)灰分含量变化规律与粗脂肪相似。研究表明,3个品种牛油果的营养物质均在10月份即达到最佳值,可根据需求进行采收。

  • 基于分子与形态证据的傣药“傣百解”基原考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傣百解”是傣医常用的一种解药,其基原植物最早记录是夹竹桃科苦绳(Dregea sinensis),后 来被鉴定是夹竹桃科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为了进一步澄清“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该研究 结合形态与分子证据对“傣百解”基原植物及近缘种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三个DNA 片段(psbD-trnT, trnL-trnF, ITS) 重建牛奶菜属(Marsdenia)及其它牛奶菜族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 “傣百解”样品与通光散样品构成一个独立的单系分支,并与灵药牛奶菜(Marsdenia cavaleriei)构成姐 妹类群。(2) 结合形态性状与模式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傣百解”基原植物与通光散模式标本基本一致, 而其形态特征与姐妹种灵药牛奶菜存在明显差异。(3)进一步确定了“傣百解”的基原植物是通光散, 其叶形态与花部性状差异可作为区分通光散和灵药牛奶菜的重要特征。该研究通过整合形态特征与分 子证据完成了对“傣百解”的正本清源,可用于市场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也为“傣百解”今后的开 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海人树的生态生物学特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海人树(Suriana maritima)是海人树科的一种滨海观赏植物,在中国目前仅分布于南海诸 岛。该文以西沙群岛自然生长的海人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采样,分析测定其茎杆及其叶片 的形态解剖结构、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和抗逆渗透物质含量,以及叶片与生长土壤的营养元素含 量等生态生物学特性,旨在为其保护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人树的叶片小而厚, 角质层明显,栅栏组织发达,气孔密度小(8.64 n·mm-2),易于维持体内水分,能很好适应干旱 和高盐碱的环境;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低(0.76 mg·g-1),总抗氧化能力高(589.50 U·g-1),脯氨 酸含量高(1 123.64 μg·g-1),表明海人树光合利用效率高,抗氧化能力强。海人树根际土壤的养 分含量低,但叶片有机碳、氮和磷含量较高(分别为 490.27、18.10 和 3.81 g·kg-1),表明海人树的 土壤养分利用效率高,对贫瘠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因此,海人树对强光、干旱、高盐碱 和土壤贫瘠的热带珊瑚岛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作为热带珊瑚岛植被恢复和园林绿化的工 具种。

  • HCO3-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代谢的促进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重碳酸盐(bicarbonate, HCO3-)是碳酸盐岩经岩溶作用风化的产物,它深刻地影响 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往研究大都关注 HCO3-对植物生长代谢的负 面影响,如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破坏离子平衡等,少有人关 注其对植物生长代谢的积极作用。该文依据前人研究结果,综述了 HCO3-对植物生长代谢 的促进作用。已有的研究工作显示,HCO3-不仅在干旱等逆境胁迫下为植物提供短期的碳 源和水源,促进气孔打开,恢复光合作用;同时,它还通过调节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促进 植物的碳氮代谢,参与调控植物的碳同化和氮还原等复杂的生理过程;再者,HCO3-还通 过影响葡萄糖代谢歧化,改变植物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的分配,以增强植物的抗逆 能力,获取生存机会。HCO3-的这些积极作用不仅使之成为促进植物生理代谢的关键因 子,同时也成为连接光合作用和岩溶作用的纽带,阐明 HCO3-对植物生长发育的积极作 用,可为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优化喀斯特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 依据。

  • 利用叶绿体基因组数据解析锦葵科梧桐亚科的系统位置和属间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分子系统学研究将传统梧桐科与锦葵科、木棉科和椴树科合并为广义锦葵科,并进一步分为9个亚科。然而,9个亚科之间的关系尚未完全明确,且梧桐亚科内的属间关系也未得到解决。为了明确梧桐亚科在锦葵科中的系统发育位置,厘清梧桐亚科内部属间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对锦葵科8个亚科进行取样,共选取55个样本,基于叶绿体基因组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1)广义锦葵科中,刺果藤亚科和扁担杆亚科组成Byttneriina分支,Malvadendrina分支中山芝麻亚科为其他亚科的姐妹群,随后分出梧桐亚科(WCG、LSC和SSC矩阵构成的数据集),以及Malvatheca分支(木棉亚科和锦葵亚科)与非洲芙蓉亚科-椴树亚科的姐妹关系;(2)在梧桐亚科中,可乐果属分支(Cola clade)是独立一支,随后是酒瓶树属分支(Brachychiton clade)与苹婆属(Sterculia clade)+ 银叶树属分支(Heritiera clade)形成姐妹关系(WCG、LSC和CDS矩阵);(3)在可乐果属分支(Cola clade)中,可乐果属等为梧桐属(含闭果桐属)和胖大海属+舟翅桐属的姐妹群。该研究基于叶绿基因组数据基本澄清了广义锦葵科的亚科系统关系以及梧桐亚科内各属关系,系统发育树框架基本明晰,但梧桐亚科在Malvadendrina分支的位置和酒瓶树属在梧桐亚科的位置,以及梧桐属的概念及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结合核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

  • 质体系统发育基因组解析旋花科系统发育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旋花科是一个世界广布的热带类群,具有丰富的形态特征和重要的经济价值。然而,目前该科主要分支或族间的系统发育关系一直未解决。为解析旋花科内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代表性取样旋花科内 8 个族 40 个物种,基于质体全基因组数据,使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推论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旋花科质体基因组均为四分体结构,基因组大小为 113 273~164 112 bp,蛋白质编码基因数目为 66~79 个。(2)基于五种 DNA 矩阵(即 WCG、 CDS、LSC、IR、SSC)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WCG 和 CDS 矩阵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仅少数分支的支持率略有差异;LSC 区和 WCG 矩阵的拓扑结构差异在于菟丝子族、马蹄金族和盐帚花族的系统位置;AU 和 SH 检验表明 WCG 矩阵和 SSC 与 IR 区矩阵的拓扑结构有显著冲突。(3)所有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均显示,菟丝子属和马蹄金族都包括在旋花亚科内,应处理为族等级。(4)基于 WCG 和 CDS 矩阵较好地解决了旋花科 8 个族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即心被藤族和丁公藤族聚为一支,最先从旋花亚科分化出来,随后是菟丝子族,剩下 的五个族分成两个分支。(5)系统发育基因组分析证实鱼黄草族是一个多系类群,特别是鱼黄草属,因此需重新修订该族的分类地位和鱼黄草属的划分。

  • 西印度醋栗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西印度醋栗为大戟科叶下珠属常绿灌木或乔木,主产泰国、越南、缅甸、老挝等地,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和元江有引种栽培。该植物果实可食用,枝叶、根茎、果实等在东南亚各国被广泛用于治疗高血压、哮喘、糖尿病、皮炎、发烧、天花等,印度尼西亚、泰国、印度等地区亦用其叶做蔬菜食用。有关其化学和药理活性研究,主要集中于根、茎和枝叶。根、茎主要含倍半萜、二萜和三萜,枝叶则主要为黄酮类成分。部分化合物显示有显著的抗乙肝病毒、抗菌、抗炎、保肝和降压等活性,其中,多个降没药烷型倍半萜对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和 e抗原(HBeAg)的 IC50 值为 0.8~36 mol·L-1,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倍半萜结构中 C-5 位的缩酮和C-13 位的糖基取代可能对抗 HBsAg 和 HBeAg 的选择性有贡献。本文综述 1966—2020 年西印度醋栗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为该植物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和依据。

  • 飞机草对热带珊瑚岛的生理生态适应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入侵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探究其入侵性的基础。西沙群岛为热带珊瑚岛,具有高盐、强碱、高温、强光、干旱等恶劣环境特点。近年来,西沙群岛的一些原生植物群落中出现了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入侵现象,可能会对当地脆弱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危害。该文研究了西沙群岛原生植物群落林窗中和文昌市郊飞机草的叶片形态解剖结构、生理学特征、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等,拟探讨飞机草对热带珊瑚岛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与生长在文昌市的飞机草植株相比,生长在热带珊瑚岛的飞机草叶片较厚、气孔密度较低、叶绿素a及丙二醛含量较低、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高,有利于其适应热带珊瑚岛的强光和季节性干旱等环境,并造成较大的潜在入侵性。因此,在热带珊瑚岛植被的保护与恢复过程中,加强对飞机草的监测及防控非常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