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driving factors in the Tianchi Bogda Peak Natural Reserve of Xinjiang, China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Nature reserv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viding ecosystem services and are key sites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The Tianchi Bogda Peak Natural Reserve (TBPNR), located in Xinjiang Uyg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i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barrier area in the temperate arid zone. The evaluation of its important ecosystem servi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efficiency of the reserv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ssessed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four ecosystem services (including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 water yield, soil conservation, and habitat quality) in the TBPNR from 2000 to 2020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and social data using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 model. In addition, the coldspot and hotspot areas of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identified by hotspot analysis, and the trade-off and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were analyzed using factor analysis in a geographic detector.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NPP and soil conservation values in the reserve increased by 48.20% and 25.56%, respectively; conversely, water yield decreased by 16.56%,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hange in habitat quality. Spatially, both NPP and habitat quality values were hig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and lower in the southern part, whereas water yield showed an opposite trend. Correlation analysis revealed that NPP showed a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 with habitat quality and soil conservation, and exhibited a trade-off relationship with water yield. Water yield and habitat quality also had a trade-off relationship. NPP and habitat quality were affected by 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respectively, while water yield and soil conservation were more affected by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EM). Theref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ynamics of trade-off and synergistic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system services in future ecological management. The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 a reference that could facilitate the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in the typical fragile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and prediction of water yield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Bosten Lake Basin based on the PLUS-InVEST model

    分类: 生物学 >>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4-06-21 合作期刊: 《干旱区科学》

    摘要: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alterations in water ecosystem service functions within arid watershed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Bosten Lake Basin, which is situated in the ari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The research was based on land use/land cover (LULC), natural, socioeconomic, and accessibility data, utilizing the Patch-level Land Use Simulation (PLUS) and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 models to dynamically assess LULC change and associated variations in water yield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analyses included the evaluation of contribution indices of various land use type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driving factors that influence water yield and water conserv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hange of LULC in the Bosten Lake Basin from 2000 to 2020 showed a trend of increasing in cultivated 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and decreasing in grassland, forest, and unused land. The unused land of all the three predicted scenarios of 2030 (S1, a natural development scenario; S2, an ecological protection scenario; and S3, a cultivated land protection scenario)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The scenarios S1 and S3 showed a trend of decreasing in grassland and increasing in cultivated land; while the scenario S2 showed a trend of decreasing in cultivated land and increasing in grassland. The water yield of the Bosten Lake Basin exhibited an initial decline followed by a slight increase from 2000 to 2020. The areas with higher water yield values were primarily located in the northern section of the basin,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altitude. Water conservation demonstrated a pattern of initial decrease followed by stabilization, with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demonstrating higher water conservation values. In the projected LULC scenarios of 2030, the estimated water yield under scenarios S1 and S3 was marginally greater than that under scenario S2; while the level of water conservation across all three scenarios remained rather consist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ejing County is an important water conservation function zone, and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Xiaoyouledusi Basi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should be protected.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offer a scientific foundation for advanc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arid watersheds and facilitating efficient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

  • Drishti Paint 3.2: a new open-source tool for both 2D and 3D segmentation

    分类: 生物学 >> 发育生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19

    摘要: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as been an important technology in paleontology for several decades. It helps researchers to acquire detailed anatomical structures of fossils nondestructively. Despite its widespread application, developing an efficient and user-friendly method for segmenting CT data continues to be a formidable challenge in the field. Most CT data segmentation software operates on 2D interfaces, which limits flexibility for real-time adjustments in 3D segmentation. Here, we introduce Curves Mode in Drishti Paint 3.2, an open-source tool for CT data segmentation. Drishti Paint 3.2 allows users to manually or semi-automatically segment the CT data in both 2D and 3D environments, providing a novel solution for revisualization CT data in paleontological studies

  • 健康人连续一个月摄入营养素补充剂后尿液蛋白质组的变化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6-18

    摘要: 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是一种常见的健康管理手段。还没有研究从尿液蛋白质组的角度探究复合营养素补充剂对健康人的整体影响。本研究对比分析了健康人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2周后、4周后与服用前的尿液蛋白质组,发现服用复合营养素补充剂2周后尿液蛋白质组的变化较为显著,差异蛋白及其富集到的通路与营养素补充可能相关,例如,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服用复合营养素两周后,9人中有4人发生从无到有的变化,9人的平均变化倍数(FC)达到450)。本研究的结果从尿液蛋白质组的角度提供关于复合营养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影响的新线索,有助于优化复合营养素补充剂的使用指南和建议,开发对于不同人群营养素补充的个性化策略。

  • 白及锈病病原菌的鉴定及抗锈病资源筛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鉴定引起广西种植区白及锈病的病原菌种类并筛选抗锈病的白及资源,该文对 白及锈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同时通过人 工接种病原菌法对23 份白及进行了锈病抗性评价并筛选抗锈病白及资源。结果表明: (1)从白及感病叶片中分离的锈病病原菌X2 夏孢子呈金黄色,卵圆形或椭圆形, (21.43~30.95) μm × (13.10~19.05) μm ; 冬孢子呈橘红色、红褐色, 倒卵形或棍棒状, (17.25~30) μm × (5.5~6.65) μm。(2)把菌株X2 全长689 bp 的ITS 序列(OQ826009)与 GenBank 已登陆的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发现与Coleosporium sp.(KY783686.1)匹配度 最高,序列一致性为95.86%;但与C. bletiae(MN108161.1,OP363678.1)聚为一类群。 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株X2 为C. bletiae。(3)人工接种菌株X2 14 d 后,23 份 白及材料病情指数范围在0~70.7 之间,根据病情指数划分为6 个不同的抗性等级:免疫的 材料1 份,病情指数为0;表现为高抗的材料4 份,病情指数为1.7~4.7;表现为抗病的材 料6 份,病情指数为5.6~9.4;表现为中抗的材料5 份,病情指数为12.7~18.3;表现为感 病的材料5 份,病情指数为32.0~49.1;表现为高感的材料2 份,病情指数为62.2~70.7。 表现免疫和高抗的5 份白及(分别来自云南红河、广西恭城和百色、贵州遵义和湖北宜 昌)病情指数低,抗锈病能力强,可推广应用或作为培育抗锈病优良种质的亲本材料。该 研究可为后续开展白及锈病的防治与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支撑。

  •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IX)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西西北部维管植物11 个新记录种,即红秆凤尾蕨(Pteris amoena Blume) 、川黔肠蕨 Diplaziopsis cavaleriana (Christ) C. Chr. 、南川短肠蕨 Diplazium nanchuanicum (W. M. Chu) Z. R. He 、树形针毛蕨 Macrothelypteris ornata (Wall. ex J. Sm.) Ching 、秦氏贯众(Cyrtomium chingianum P. S. Wang)、邢氏贯众(C. shingianum H. S. Kung et P. S. Wang)、变叶锥 Castanopsis diversifolia (Kurz) King ex Hook.f. 、粗穗柯 Lithocarpus elegans (Blume) Hatus. ex Soepadmo 、镰叶茜草(Rubia falciformis H. S. Lo)、高艾纳香 Blumea repanda (Roxb.) Hand.-Mazz. 、腺毛合耳菊 Synotis saluenensis (Diels) C. Jeffrey et Y. L. Chen ,这些新 记录种的发现为广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植物资源创新利用以及植物多样性 保护等具有重大意义。文中还提供了各种的主要形态特征描述、标本引证、彩色照片以及地 理分布等。

  • 岑王老山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动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了解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变化,可以为森林的合理管理与经 营提供科学依据。该文利用2015 和2022 年两轮调查的数据,运用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主坐标分 析和空间点格局分析等方法,对岑王老山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海拔上3 个1 hm2 群落的 木本植物的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胸径结构特征的变化以及树木死亡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随着海拔升高,树木死亡率降低,树木死亡主要发生在小径级中,呈现非随机死亡模式且与活树密度无关。 (2)7 年间不同海拔群落的α多样性普遍减少,但不显著,α多样性指数变化率在不同海拔群落间相对一致。 各群落物种组成出现变化,但差异极小(P>0.99),不同海拔群落间的物种组成有趋同趋势。(3)不同 海拔群落树木的平均胸径与总胸高断面积增加,径级结构呈现倒“J”型,群落有着良好的自我更新和维持 群落稳定的能力。综上所述,岑王老山南亚热带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变化在不同海拔上总 体一致,群落结构稳定,未发生明显变化,各群落物种组成有趋同趋势;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变化较小,稀 有种消亡导致物种丰富度下降。

  • 甲基苯丙胺成瘾患者的尿液蛋白质组学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6-18

    摘要: 药物成瘾是一种严重的慢性复发性脑病, 甲基苯丙胺成瘾病程复杂,难以治疗,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负担。本研究对比分析了甲基苯丙胺成瘾急性戒断期患者(停止使用24小时以内)、甲基苯丙胺戒断康复期患者(停止使用3个月以上)、健康志愿者的尿液蛋白质组,甲基苯丙胺成瘾患者(甲基苯丙胺急性戒断期、甲基苯丙胺戒断康复期患者)的尿液蛋白质组与健康人之间显著不同,部分差异蛋白及其富集到的生物学功能,显示与成瘾或甲基苯丙胺的神经毒性有关,可能是药物成瘾的潜在的干预靶点;甲基苯丙胺戒断康复期患者仍难以恢复到正常人的水平,可能用于揭示甲基苯丙胺复吸率高的原因。本研究建立了一个从尿液蛋白质组学角度研究成瘾性药物的方法,证明了尿液蛋白质组能够相对系统、全面地反映甲基苯丙胺滥用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为临床成瘾性疾病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线索。

  • 多胺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增殖与体胚分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外源多胺(PAs)对荔枝胚性愈伤组织(EC)增殖及体胚分化的影响机制, 该研究以“妃子笑”荔枝EC 为材料,采用单因素法在增殖培养基中添加腐胺(Put)、亚 精胺(Spd)及精胺(Spm),分析了不同PAs 处理后EC 形态、结构、内源PAs 含量及相 关酶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1)外源Put、Spd 和Spm 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 增殖率,降 低了体胚诱导及萌发数量。经外源PAs 处理增殖的EC 胚性细胞大小较一致,染色深且均匀, 多细胞原胚减少,可见已经分化完全的早期子叶胚。(2)外源PAs 处理均显著提高了EC 中内源PAs 含量,其中Put 处理EC 中各类内源PAs 及总PAs 含量最高;当在含外源PAs 培养基上增殖的EC 转入不含外源PAs 的培养基上增殖时(恢复培养),EC 中的Put 含量 仍然显著高于对照,内源Spd 和Spm 则显著降低。(3)外源Put 处理显著提高了EC 中的 鸟氨酸脱羧酶(ODC)、精氨酸脱羧酶(ADC)和二胺氧化酶(DAO)活性,而外源Spd、 Spm 处理显著降低了EC 中的ODC 及ADC 活性,外源Spd 显著提高了多胺氧化酶(PAO) 活性;恢复培养后,EC 中ADC 和DAO 活性比恢复培养前显著降低,ODC、PAO 无显著 性差异。综上认为,外源PAs 可以通过调节PAs 代谢相关酶活性影响内源PAs 含量,进而 影响荔枝EC 增殖和体胚诱导。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PAs 调节荔枝体胚发生机制,提高 荔枝离体再生效率提供了基础。

  • 大豆膨胀素基因GmEXPB5 和GmEXPB7 生物信息学及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膨胀素(expansin,EXP)通过调控细胞壁的松弛在植物应对环境胁迫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为研究EXP 基因在大豆应对非生物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对大豆中的两个EXP 基 因(GmEXPB5 和GmEXPB7)及其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1) GmEXPB5 和GmEXPB7 分别位于大豆第10 和12 号染色体上,编码的蛋白序列长度分别为272 和267 个氨基酸。GmEXPB5 蛋白分子 量为29.07 kD,理论等电点为7.51;GmEXPB7 蛋白分子量为29.09 kD,理论等电点为8.66。 GmEXPB5 和GmEXPB7 均为稳定的亲水蛋白且定位于细胞壁中。GmEXPB5 和GmEXPB7 蛋白均含有一段信号肽序列和一个保守的DPBB_1 结构域。(2) GmEXPB5 蛋白与鹰嘴豆 CaEXPB15 蛋白亲缘关系最近,GmEXPB7 蛋白与密花豆、赤豆和豇豆的EXPB3 蛋白有着 较近的亲缘关系。(3) GmEXPB5 和GmEXPB7 在大豆根、茎和叶中均表达且它们在根和叶中 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茎中的表达量。(4) GmEXPB5 和GmEXPB7 在大豆幼苗中可以响应盐、 干旱和低温胁迫。(5) GmEXPB5 启动子区域含有两种与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 和 ARE);GmEXPB7 启动子区域含有五种与逆境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ABRE、ARE、 CGTCA-motif、TC-rich repeats 和MBS)。上述结果表明,GmEXPB5 和GmEXPB7 能够参 与大豆对非生物胁迫的应答。

  • 基于FUNGuild 的山药腐烂块茎真菌群落研究及潜在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山药腐烂块茎的真菌群落特征及主要病原,该研究采用ITS 扩增子测序技术 和FUNGuild 分析阐明了其真菌群落组成、网络特征及生态功能类群,并对潜在病原真菌 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 ( 1 ) 山药腐烂块茎中的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 (Ascomycota),优势属包括青霉属(Penicillium)、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镰刀 菌属(Fusarium)、篮状菌属(Talaromyces)和粉红螺旋聚孢霉属(Clonostachys)等。 真菌生态网络呈现明显的模块化和高比例的正相关边数(99.33%),真菌间趋向于极强的 正向合作。(2)FUNGuild 分析显示,10 个真菌生态功能类群与山药块茎腐烂高度相关。 其中, 凋落物腐生- 未命名腐生- 木腐菌( dung saprotroph-undefined saprotroph-wood saprotroph)和内生-植物病原真菌(endophyte-plant pathogen)的相对丰度分别达到33.74% 和23.64%,其代表性属分别为青霉和炭疽属。除此之外,与植物病原和木腐菌同时相关的 生态功能类群共有3 个,总相对丰度达到13.67%,代表性属为镰刀菌属。进一步Trait 分 析表明,青霉和镰刀菌等7 属真菌很可能与山药块茎腐烂密切相关。(3)共分离鉴定真菌 22 株,隶属于6 个属,包括镰刀菌属(9 株)、青霉属(5 株)和曲霉属(Aspergillus,4 株)等。该研究结果为阐明山药块茎腐烂的发病规律、定向使用农药及筛选生防菌提供了 很好的参考。

  • 贵州兔眼蓝莓不同品种香气成分的测定与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和明确贵州兔眼蓝莓不同品种的果实香气成分及含量,该研究采用顶空固相 微萃取和气相色谱-气质联用(HS-SPME/GC-MS)方法,对贵州主栽兔眼蓝莓‘杰兔’‘灿烂’ ‘顶峰’‘梯芙蓝’和‘粉蓝’等品种的果实香气组分含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1)5 个品种共检测出7 大类46 种香气成分,其中醇类有8 种、萜类有13 种、苯环类有9 个、醛 类仅3 种、酯类5 种、烷烃类有4 种、其他类有4 种。(2)‘顶峰’的香气成分最多,有33 种,‘粉蓝’最少,仅24 种;各品种香气组分中,醛类占比最大,其次为苯环类,‘灿烂’醛 类含量最高(59.32%),‘粉蓝’苯环类含量最高(42.58%)。(3)5 个品种中,‘杰兔’的香气 成分总含量最高,为172 872.20 ng‧g-1,其次是‘灿烂’,为162 200.87 ng‧g-1;‘顶峰’和‘粉 蓝’的香气成分总含量较低,分别为91 284.45 ng‧g-1 和97 511.10 ng‧g-1。5 个兔眼蓝莓品种在 香气成分和含量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为蓝莓品种的优选和深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了 重要依据。

  • 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解析赤皮青冈叶片黄化变异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揭示赤皮青冈叶色黄化变异机制,该研究以赤皮青冈叶色变异植株和正常植株的 叶片为试验材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和高通量RNA 测序技术分别进行代谢组 和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1)代谢组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分别检测出正常植株和突变体 之间存在257 个和357 个显著差异代谢物(significantly changed metabolites,SCMs),其中 槲皮素、白矢车菊素、杨梅素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糖苷衍生物(吡喃酮啡肽A、异鼠李 素3-葡糖苷酸等)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而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则 显著下降。(2)转录组测序检测出4 146 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其中1 711 个基因上调表达,2 435 个基因下调表达。(3)KEGG 富集分析表明, SCMs 和DEGs 显著富集到光合作用、卟啉与叶绿素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等途径。研究结 果表明突变体叶色黄化可能是受到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绿体发育异常以及黄酮物质合成增加 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此外,MYB 和bHLH 家族基因在突变体中显著上调,证实该两类转录 因子参与调控类黄酮生物合成。该研究结果为植物黄化突变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也 为叶色功能基因挖掘与园林植物育种工作提供了参考。

  • 针阔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可溶性有机碳释放的动态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调整低效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P)人工纯林的林分结构,探明其 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规律。该研究 以马尾松、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 C)和香椿(Toona sinensis, T)的凋落叶为 研究对象,将其按照不同树种和质量比例组合为15 个处理(3 个单一树种处理+ 12 个混合处理)后进行野外凋落叶分解实验, 探讨DOC 释放最佳的凋落叶树种 组合以及混合比例。结果表明: (1) 马尾松和大部分混合处理凋落叶(除了PT64)在分 解初期(0~6 个月)的DOC 含量均显著升高,出现富集现象,之后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而降 低,在分解中后期(12~18 个月)或分解末期(18~24 个月)再次出现小幅度的碳富集现象。阔叶 所占比例越高其后期DOC 含量越低。(2) 分解前期(0~6 个月)凋落叶DOC 释放的拮抗效应 较强(58.33%),仅有8.33%(1/12)的混合处理表现出协同效应。之后(6~18 个月)其协同效应逐 渐增强(18 个月, 91.67%),分解末期(18~24 个月)凋落叶的协同效应有所减弱(66.67%)。在所 有混合处理中,PT64 在整个分解期间均出现协同效应,其次为PT73、PCT622 以及PCT613 在大部分分解时期(3/4)出现协同效应。(3) 偏最小二乘法(PLS)回归分析表明,凋落叶初始质 量因子中N 含量、P 含量、木质素含量、缩合单宁含量、C/N、C/N、木质素/N 以及木质素 /P 是影响本研究区域中凋落物DOC 释放的重要因素。总体而言,马尾松与阔叶凋落叶 混合后的DOC 释放受到树种、混合比例及分解时间的共同影响。相对于其他混合处理, 阔叶占比≥ 30%且含有香椿(T)的混合凋落叶组合(PT64、PCT613、PCT622 以及PCT613) 更能促进DOC 的释放。

  • 利用CRISPR/Cas9 技术创制番茄青枯病抗性基因 Slmlo1/6 突变体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青枯病是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致病菌生理小 种复杂、易变异,而MLO 基因隐性突变mlo 具有广谱抗性,前期研究表明Slmlo1/6 可能参 与番茄青枯病抗性反应。为进一步研究番茄Slmlo1/6 青枯病抗性基因功能,该文利用 CRISPR/Cas9 技术创制Slmlo1/6 基因突变材料,并进行表型鉴定。结果表明:(1)首先设 计SlMLO1/6 靶点序列gRNA,并与U6 启动子组装,再将含高效靶点的U6-gRNA1/6 片段 通过Bsa I 酶切连入CRISPR 载体pBGK,构建形成双基因融合敲除载体pBGK-SlMLO1/6。 重组质粒经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感受态DH5α和平板培养,挑选阳性单克隆。验证 正确后,再经农杆菌(Agobacterium tumefaciens) GV3101 介导的遗传转化和潮霉素抗性筛选, 最终获得9 株番茄编辑苗。(2) 靶点区测序显示,植株M2 和M8 分别缺失177 bp 和7 bp 的SlMLO1 片段,M7 缺失12 bp 的SlMLO6 片段,M9 发生SlMLO6 单碱基T 插入,总计4 株单基因纯合突变体,其他均为杂合型突变。(3)RT-qPCR 分析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 变株SlMLO1/6 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降,尤其是M2、M7 和M8。(4)表型鉴定表明,SlMLO1/6 可能是番茄青枯病易感基因。总之,该文成功构建了MLO 基因编辑载体并实现了番茄转化, 纯合突变体获得了青枯病抗性。氨基酸丢失和移码突变可能是Slmlo1/6 抗性功能转变的主 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番茄抗青枯病基因功能研究和抗病育种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和遗传工 程材料。

  • 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尿液蛋白质组的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分类: 生物学 >> 分子生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1-02

    摘要: 目的:对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尿液蛋白质组的比较。方法:收集肥胖人群和正常人群的尿液样品,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的非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进行鉴定。筛选肥胖人群与正常人群尿液蛋白质组的差异蛋白进行蛋白质功能和生物学通路分析;将肥胖个人与正常人群尿液蛋白质组进行比较,统计共有差异蛋白进行蛋白质功能和生物学通路分析;在肥胖个人尿液蛋白质组中检索已被报道的肥胖生物标志物。结果:肥胖人群相对于正常人群尿液蛋白质组可鉴定到38个差异蛋白,其中有些蛋白已经被报道与代谢、肥胖相关,差异蛋白富集到的生物学过程也与代谢等过程相关;肥胖个人与正常人群尿液蛋白质组比较富集到8个共有差异蛋白,其中有蛋白已经被报道与代谢、肥胖相关,差异蛋白富集到的生物学过程也与代谢等过程相关;在肥胖个人相对于正常人群尿液蛋白质组的差异蛋白中,能匹配到已被报道的肥胖生物标志物。结论:尿液蛋白质组能进行正常人与肥胖者的区分,尿液蛋白质组差异蛋白中具有已知和肥胖、代谢相关的关键蛋白,且差异蛋白能富集到营养、代谢等相关生物学过程。尿液蛋白质组具有探究肥胖发生机制、提供个性化治疗的潜力。

  • 通过尿蛋白质组探究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化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摘要: 如何鉴别诊断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一直都是临床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从尿液蛋白质组学的角度出发,从两家医院收取年龄相近的尿液样本,利用成组分析和一对多分析两种方法,探究鉴别诊断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候选生物标志物。成组分析的实验结果显示,抑郁组与双相组相比,在严格的筛选条件下,筛选标准为FC≥2或≤0.5,双尾非配对t检验P < 0.01可鉴定到108个差异蛋白,随机产生的差异蛋白平均为3.7个,这些蛋白和疾病差异相关的可信度96.6 %。在一对多分析中,有24个差异蛋白被13例抑郁患者样本共同鉴定到,其中的16个差异蛋白在所研究的所有抑郁患者中呈现出完全一致的表达变化趋势,且其中有6个差异蛋白与免疫球蛋白有关;有41个差异蛋白被13例中的12例抑郁患者样本共同鉴定到,且其中的19个差异蛋白在12例抑郁患者中呈现出完全一致的表达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均反映出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蛋白具有很强的一致性。12例及以上抑郁患者样本共同鉴定到的差异蛋白富集到了多个与免疫系统相关的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这一结果和以往的研究一致:免疫机制可能是重度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具有主要免疫靶点的药物可以改善抑郁症状。未来或许可通过观测抑郁症患者机体的免疫状态对精准治疗抑郁症提供方向和依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尿液蛋白质组可以鉴别诊断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为治疗抑郁症与双相情感障碍提出可能的机制和潜在的靶点,为今后疾病的鉴别诊断及精准治疗提供了工具。

  • 峨眉拟单性木兰雄性不育的细胞形态学及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峨眉拟单性木兰(Parakmeria omeiensis)是木兰科(Magnoliaceae)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 的常绿乔木,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极度濒危植物。为了探究峨眉拟单性木兰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 的时期及花药不同发育时期的生理生化特性,以两性花中的不育雄蕊和雄花中的可育雄蕊为试材, 利用石蜡切片观察两种雄蕊的花药发育过程,并测定不同发育时期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 脯氨酸含量,分析过氧化氢酶(CAT) 、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结果表明:(1)不育雄蕊与可 育雄蕊在减速分裂时期出现明显差异,不育雄蕊的绒毡层致密、没有发育,四分体未形成,随后解 体,花粉囊中无花粉。可育雄蕊的绒毡层和小孢子母细胞发育正常,成熟时花粉囊开裂,花粉 粒溢出。(2)不育雄蕊的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在减数分裂时期、单核期 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低于可育雄蕊。(3)不育雄蕊 POD 活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减数分裂时期、 单核期和花粉成熟期都显著高于可育雄蕊;不育雄蕊 CAT 活性整体呈下降趋势,显著低于同 时期的可育雄蕊。综上可知,两性花中雄性败育发生在减速分裂时期,其败育的主要原因是物质 能量代谢降低,绒毡层没有进一步发育,不能给小孢子母细胞提供营养物质;过氧化氢酶( CAT) 及过 氧化物酶( POD) 的活性异常,造成细胞内不能及时清除自由基,使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受阻, 无法形成四分体。

  • 西藏札达县藏族有用野生植物的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野生植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提供了诸多生计必需品。札达 县,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མངའ་རི, 转写:mngav-ri)的西南部,与印度相邻,是通往 南亚的重要通道。该地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藏族人群在适应恶劣的环境中掌握了丰 富的野生植物利用的传统知识。为全面系统地调查、记录和研究札达县藏族对野生植物的传 统利用知识,该研究采用了民族植物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共访谈到173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 3 639 条利用报告(UR)。通过UV、CV 和CII 等定量分析方法,得出了以下结果:(1) 札达县藏族掌握着丰富的野生植物利用传统知识,利用119 种野生植物,分属40 科83 属。 (2)该地野生植物利用类别多样,有8 个利用类别,且多种植物同时具有两种及以上用途。 (3)人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植物是葛缕子(Carum carvi)(UV=1.220)、冻原白蒿(Artemisia stracheyi)(UV=0.919)、心叶大黄(Rheum acuminatum)(UV=0.890)、柏木(Cupressus sp.)(UV=0.769)和异株荨麻(Urtica dioica)(UV=0.757),这些植物和当地藏族生活息 息相关。(4)复杂多样的高原环境显著影响该地区野生植物的利用。该研究不仅系统地记录 了札达县野生植物的利用知识和特征,有助于该地区植物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利用,促进传统 知识的传承,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积极意义。

  •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Primulina pingguoensis H.S. Ma & B. Pan),该新种与同属的囊筒报春苣苔(Primulina carinata Y.G. Wei, F. Wen & H.Z. Lü)最为相似,但两者从形态上能明显地区别,平果报春苣 苔花冠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型,长宽比>2 (vs.圆形至卵圆形,长宽比<1.5,顺序下同), 花冠内部具紫色条纹,与花冠同色,无明显导蜜线(vs.棕色条纹,与花冠不同色,具两条 黄色导蜜线),花冠筒管状,腹面隆状,(vs.狭漏斗状,明显隆起,形成一清晰的龙骨), 叶片椭圆形到宽卵形,6.5~9.5 × 4.5~6.5 cm (vs.宽椭圆形到卵形,4.0~5.0 × 3.0~4.0 cm)等。 该新种目前只在模式产地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及周边发现有分布,目前该溶洞内开始发展 畜牧养殖,对该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压力。该文对该新种的分布区(EOO)和占有面积(AOO) 分别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根据IUCN 红色名录标准,可 暂定为“极度”级别。该种作为传统中药,被当地居民用于新生儿去胎毒等方面,有一定的 保护和利用价值,此物种的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研究今后可进一步开展。该种面临生境 破坏和野外采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与该种同一乡 镇分布的物种紫麟报春苣苔(Primulina purpureokylin F.Wen, Yi Huang & W.Chuen Chou), 后者花冠筒漏斗状,叶片深绿至紫色,叶两面具紫红色粗伏毛而明显区别;距离该种5 km 内分布有小白花报春苣苔(Primulina alba R.F.Li & B.Pan),后者花明显小型,花冠筒状, 纯白色,与该种相区别。通过比较该种与报春苣苔属其他物种,发现也有一些物种花筒或多 或少有膨大,例如浅黄报春苣苔(Primulina lutescens B.Pan & H.S.Ma)、粉花报春苣苔 [Primulina roseoalba (W.T.Wang) Mich. Möller & A. Weber]、中华报春苣苔[Primulina dryas (Dunn) Mich. Möller & A. Weber]、多莛报春苣苔[Primulina polycephala (Chun) Mich. Möller & A. Weber]以及崀山报春苣苔[Primulina langshanica (W. T. Wang) Yin Z. Wang]等,初步推断 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花筒膨大可能与特定传粉者有关,然而这一假设需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和实 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