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2020-03-06
  • Cryo-EM structure of SARS-CoV spike glycoprotein in post-fusion state

    分类: 生物学 >> 病毒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摘要: 冠状病毒SARS-CoV,MERS-CoV和新发现的2019-nCoV所引发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安全。位于冠状病毒表面的spike(S)糖蛋白在病毒传播及感染过程中负责结合宿主细胞受体,融合细胞中的膜结构等关键步骤,是病毒重要的药物靶点。其中在冠状病毒中高度保守的S2亚基作为融膜机器,介导了病毒与宿主之间的膜融合过程。我们运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技术解析了SARS-CoV S糖蛋白的融膜后构象的结构,展示了S2亚基在融膜过程中的结构特点和构象变化。结合保守性比对和糖基化修饰指认,这项工作分析了位于S2亚基的潜在药物靶点,有益于相关疫苗和药物的开发和设计。

  • 浙江木犀科一新种:浙南木犀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描述了采自浙江南部的木犀属Osmanthus Lour. 一新种—— 浙南木犀O.austrozhejiangensis Z.H. Chen, W.Y. Xie et X. Liu,并附有线描图和彩色照片。该种在具聚伞花序,叶柄、小枝、苞片、花梗被柔毛等性状上接近于毛柄木犀O. pubipedicellatus Chia ex H.T. Chang,不同之处在于叶片倒卵形、倒卵状椭圆形或椭圆形,长(5.5~)8~10(~13)cm,宽(2.2~)3~4.5(~5)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叶缘具尖锐细锯齿或全缘,侧脉8~10 对,花较大,花冠管长2.2~2.3mm,裂片长2.2~3.0mm,花丝长1.3~1.5mm,花药长约1.2mm。本种的发现,对研究东亚木犀属自西南向东北方向迁移与演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 马尾松组培苗对氮素形态的生长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马尾松属高氮需求树种,然而在苗木培育中马尾松对氮素,尤其是不同形态氮素的需求尚不明确。该文以马尾松组培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基质培养方法,针对硝态氮、铵态氮两种氮素形态均分别设置了2、4、8、16 mmol·L-1 4 个处理,以不添加氮素为对照,对苗木的高径生长、根构型参数(总根长、总表面积、总体积、平均直径和根尖数)以及生物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8 mmol·L-1 硝态氮处理下,除根冠比外,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不低于对照,其中以2 mmol·L-1 水平下苗木生长效果最好,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高于对照,而在16mmol·L-1 硝态氮处理下,苗高、总根长与根尖数低于对照;在2~16 mmol·L-1 供试范围内,铵态氮处理下的苗木根冠比小于对照,但其苗高、地径、根构型参数、生物量均不低于对照,整体上以4mmol·L-1 处理下的苗木生长表现最佳;在任一供氮水平,除根冠比和2 mmol·L-1 处理下的根总表面积与根尖数在两种氮素形态间无明显差异外,铵态氮处理下的苗木生长情况显著优于硝态氮处理,这说明马尾松组培苗偏好于吸收利用铵态氮。本研究初步认为,外施硝态、铵态两种氮素均能促进马尾松组培苗生长,但需控制在适宜浓度范围内,其中以2 mmol·L-1 硝态氮和4 mmol·L-1 铵态氮处理效果较佳。高浓度硝态氮会抑制苗木高度及根系发育,且在相同施肥水平下,对苗木生长的促进效果多弱于铵态氮。因此,今后为达到培育优质壮苗和提高肥效、减少肥害的目的,可考虑使用铵态氮肥。

  • 不同松树种间杂交类型的可育性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探究不同松树种间杂交可育性,为松树种间杂交育种亲本选配提供依据,进而为松树的杂种优势研究积累材料。本研究利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92 个松树种间杂交组合与20个半同胞对照,分析9 种松树种间杂交类型子代的平均球果产种数,平均球果产种量,百粒重,发芽率与成苗率5 项育性指标,综合球果、种子与苗期三方面的表现,利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松树种间杂交类型进行可育性综合评价。分析得出:加勒比松×湿地松(C×E)、湿地松×加勒比松(E×C)与湿地松×火炬松(E×T)三种杂交类型育性表现优于或接近相应的半同胞对照,马尾松×湿地松(M×E)、马尾松×火炬松(M×T)、马尾松×加勒比松(M×C)、火炬松×加勒比松(T×C)、火炬松×马尾松(T×M)与火炬松×湿地松(T×E)杂交类型育性表现远低于半同胞对照,表现出低育性甚至不育。综合5 项育性指标,亚组内杂交育性的整体表现明显优于亚组间杂交;湿地松与加勒比松为母本的三种杂交组合育性表现总体水平明显优于马尾松与火炬松为母本的另外六种杂交组合。9 种杂交类型中除了火炬松×湿地松(T×E)外,均获得了具有生活力的杂交子代,尤其马尾松与3 种国外松的杂交子代在相关研究中是首次获得,对松树种间杂交育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长期氮沉降下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与土壤的C、N、P 化学计量特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长期氮沉降条件下林木凋落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选择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模拟氮沉降处理第12 年时,分析了杉木林凋落物不同组分(叶、枝、果)与不同土层土壤(0~20 cm、20~40 cm、40~60 cm)的C、N、P 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氮沉降处理分4 个水平,分别为N0(0 kg·N·hm-2·a-1)、N1(60 kg·N·hm-2·a-1)、N2(120 kg·N·hm-2·a-1)、N3(240 kg·N·hm-2·a-1),每处理重复3 次。结果表明:(1)凋落物各组分的C、N、P 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均高于土壤,凋落物和土壤化学计量比均表现为C/P>C/N>N/P。凋落物不同组分的C、N 含量表现为叶>果>枝,而P 含量表现为叶>枝>果。(2)12 年氮沉降增加了凋落物叶、枝和果的N 含量,增幅分别为4.24%、15.97%、6.47%。增加了凋落物枝N/P,降低了凋落物枝C 含量、C/N 和C/P。中-高(N2、N3)氮沉降增加了土壤N 含量,低(N1)氮沉降增加了土壤C/P、N/P。(3)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N 与土壤N 显著正相关,土壤C/P 与凋落物C/P、N/P 显著负相关,土壤P 与凋落物N/P 显著负相关。说明凋落物N 是土壤N 的重要N 素来源之一,而土壤N 可能是决定长期氮沉降后凋落物N/P 的主要因素。

  • 温度对兰州百合鳞片埋培繁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以兰州百合鳞片为材料,采用温度(20、25、30 ℃)和鳞片层次(外层、中层、内层)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探究了二因素对兰州百合鳞片埋培繁殖效果的影响。目的在于筛选出鳞片埋培繁殖的最适温度和鳞片层次,依此来解决兰州百合种源不足、繁育周期长的问题。通过对鳞片疑似发病率、分化率及小鳞茎分化数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处理及各鳞片层次对鳞片疑似发病率、分化率及小鳞茎分化数的影响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1)温度越高,鳞片的疑似发病率越低,在埋培2W时20℃下疑似发病率最高(38.67%),30 ℃下最低(10%);各层次鳞片的疑似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外层>中层>内层。(2)在25 ℃和30 ℃下小鳞茎分化率最高,埋培结束(6W)时分别为91.33%和90.89%;中层及内层鳞片小鳞茎分化率极显著高于外层鳞片。(3)30℃处理下鳞片形成小鳞茎数最多,在埋培6W时达到2.00粒/片;同时中层及内层鳞片小鳞茎分化数显著高于外层鳞片。综上结果得出兰州百合鳞片埋培繁殖以选用中层(3~4层)、内层鳞片(5~7层)在25~30℃条件下繁殖效果最好。

  • 生长素输出载体蛋白PIN1在作物根和胚中的亚细胞定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生长素输出载体在植物发育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生长素输出载体蛋白PIN1在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根和胚中的亚细胞定位尚不清楚。在该项研究中,我们首先分析了OsPIN1b和它的同源物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发现小麦(TaPIN1)、玉米(ZmPIN1b)和大豆 (GmPIN1b)中的PIN1序列与水稻的OsPIN1b序列分别具有61.5 %、62.5 %、61.9 %的相似性。我们进一步根据水稻Nipponbare的OsPIN1b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OsPIN1b多肽并注射入健康的新西兰白兔获得了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在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的有效性后,发现可以利用该抗体可以有效检测到水稻叶片及根中OsPIN1b的表达。为检测OsPIN1及其同源物在不同作物胚根和胚中子叶细胞的定位,利用制备的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并通过免疫组化实验,发现水稻的OsPIN1b、小麦的TaPIN1和玉米的ZmPIN1b非极性定位在早期的胚根和胚中子叶的表皮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大豆中的GmPIN1b非极性定位在胚根表皮细胞的质膜上,而在胚的子叶细胞中是胞质定位。为进一步检测水稻中OsPIN1b的亚细胞定位,对水稻根分生区表皮细胞用蛋白质转运抑制剂BFA (brefeldin A)及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处理后,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发现水稻中的OsPIN1b可以通过胞吞转运途径从水稻根表皮细胞膜进入细胞质中。本研究利用抗兔的OsPIN1b多克隆抗体有效检测了OsPIN1b及其同源物在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的胚根表皮细胞及胚中子叶表皮细胞的亚细胞定位,这将有助于进一步揭示生长素输出载体OsPIN1b及其同源物通过调控生长素极性运输而参与作物发育的作用机制。

  • 我国亚热带次生林乔木地上生物量估算的适宜样地面积初探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我国亚热带森林生物量估算研究常基于400-900 m2 的小面积样地,但到底多大面积样地才较为适宜却鲜有探究。该文以浙江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3 个1 hm2 样地亚热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回归方程估算了木本植物(胸径≥1 cm)的地上生物量,分析了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利用移动窗口法探讨了3 个次生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的适宜样地面积。结果表明,3 个次生林木本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分别为63.75 Mg·hm-2(大岩前)、84.70Mg·hm-2(八通岭)和128.20 Mg·hm-2(屁股窟),地上生物量集中分配在个体数量较少的大径级个体。屁股窟次生林的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程度高于大岩前和八通岭次生林。利用移动窗口法确定的3 个次生林木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估算的适宜样地面积分别为2 025 m2(大岩前)、2 500 m2(八通岭)和3 600 m2(屁股窟),森林地上生物量越高且空间变异程度越高,所需调查的样地面积越大。该文可为我国亚热带森林地上生物量估算的样地面积设置提供证据,并为该区域森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的估算提供基础数据。

  • 椰子脂肪酸积累及与FatB 基因表达关系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分别对椰子果实发育四个时期的脂肪酸成分及含量变化,FatB 基因的表达变化进行分析,明确椰子脂肪酸积累及FatB 基因表达量变化之间的关系,为将来筛选控制椰子果实中低碳链脂肪酸积累的关键FatB 基因奠定基础。以海南本地高种绿椰为试验材料,参考国家标准GB/T 2906-1982 谷类、油料作物种子粗脂肪测定方法,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果肉脂肪酸,应用气质联用检测技术测定各脂肪酸含量及组分。应用qRT-PCR 对椰子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FatB1、FatB2 及FatB3 进行相对定量。分析椰子果实发育四个时期脂肪酸组分及含量、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FatB1、FatB2 及FatB3 表达量之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椰子油含9 种脂肪酸成分,在椰子果实发育的早期(第6、第7 个月),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含量较高,月桂酸和肉豆蔻酸相对含量较低,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发现,此时FatB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高。而在椰子果实发育的后期(第8、第9 个月),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的相对含量迅速降低,月桂酸和肉豆蔻酸相对含量迅速升高,FatB2 和FatB3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较高,FatB1的表达量略有降低。该研究初步掌握了椰果各发育时期FatB 基因表达量与脂肪酸成分间的变化趋势,该结果为将来筛选控制椰子果实中低碳链脂肪酸积累的关键FatB 基因奠定基础,同时为椰子脂肪酸成分的分子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NaHCO3 胁迫对紫根水葫芦形态学指标和光合参数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NaHCO3 胁迫对紫根水葫芦的形态学指标及光合参数等的影响,为紫根水葫芦在碱性水体中的应用及改善水体盐碱化提供理论支持,该文以紫根水葫芦为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碱性盐NaHCO3 溶液处理成株紫根水葫芦,测定在NaHCO3 胁迫下紫根水葫芦的植株株高、根长、根冠比、生物量、含水量和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 浓度(Ci)、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结果表明,紫根水葫芦在20 mmol·L-1 NaHCO3 浓度下的水溶液pH 值最为平缓;在低浓度NaHCO3 溶液中(≤40 mmol·L-1),相比CK,紫根水葫芦的形态学指标呈现增长或无显著影响情况,而在高浓度NaHCO3 溶液中(≥60mmol·L-1),随着NaHCO3 浓度的升高,紫根水葫芦形态学指标显著降低,且与NaHCO3 浓度呈负相关;NaHCO3 胁迫对紫根水葫芦的光合参数影响显著,随着NaHCO3 浓度的增加及试验处理时间的延长,紫根水葫芦的Pn 呈持续下降的趋势,Ci、Tr 和Gs 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光合作用主要受到的是非气孔限制。综合分析,紫根水葫芦具有一定的耐NaHCO3 能力,能正常生存在不超过40 mmol·L-1 NaHCO3 浓度的水体中,且能改善低NaHCO3 浓度下的水体pH 值。

  • 杜仲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杜仲基因密码子使用模式,以杜仲基因组密码子为研究对象,运用CodonW软件对杜仲的320个蛋白编码基因进行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频率(RSCU)分析、ENC-GC3S关联分析编码基因的密码子ENC值、PR2-plot偏倚分析编码基因的密码子碱基使用频率。运用CUSP软件与Codon Usage Database软件对杜仲基因密码子的GC含量、使用频率与代表性物种烟草、拟南芥、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的密码子GC含量和使用频率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杜仲基因密码子的RSCU>1的密码子有30个,其中18个以G/C结尾、12个以A/U结尾;说明杜仲基因密码子偏好以G/C结尾,且偏好性较强。有效密码子数(ENC)范围为30~60,该范围内的密码子距离标准曲线较近其ENC值小,偏好性较强。PR2-plot偏倚分析碱基使用频率显示G>C、U>A。杜仲与代表性物种的GC含量分析显示杜仲的GC12、GC3以及平均GC含量均高于代表性物种;杜仲与代表性物种的密码子使用频率分析表明杜仲与烟草、酿酒酵母的密码子偏好较为接近,杜仲与拟南芥、大肠杆菌的密码子偏好差距较大。杜仲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中药材对其进行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研究其密码子偏好规律,为杜仲植物基因工程中外源基因的改良及表达提供理论基础。

  • 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对乡土种桐花树和正红树的化感作用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外来红树植物拉关木对乡土红树植物的化感作用,本研究观察了不同浓度(0.1、0.3、0.5 g·mL-1)的拉关木根、叶水浸提液对乡土红树植物桐花树和正红树的胚轴(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拉关木水浸提液对桐花树种子的成苗率、萌发指数和根长均存在抑制作用,其中,对根长的抑制作用随水浸提液浓度的提高而增强。根水浸提液对桐花树幼苗的根长、苗高、生物量等生长指标的影响总体上均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拉关木水浸提液对正红树胚轴的萌发率、萌发指数、生长指标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且根0.1、0.3 g·mL-1 处理组的芽长以及根、叶0.1、0.3 g·mL-1 处理组的生物量显著大于对照组。拉关木水浸提液对正红树幼苗的生物量也表现为促进作用。抗性生理方面,随着拉关木水浸提液浓度的升高,桐花树和正红树幼苗SOD 活性降低,正红树幼苗POD 活性在根0.3 g·mL-1 和叶0.1 g·mL-1 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乡土植物对拉关木化感作用的敏感性不同,拉关木水浸提液抑制了桐花树的生长,而对正红树的生长则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 同域分布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披碱草属(Elymus L.)是禾本科(Poaceae)小麦族(Triticeae)中的一个多年生属,该属在青藏高原地区有广泛分布,多数物种是草原和草甸的组成成分,许多种类为品质优良的牧草。垂穗披碱草(E. nutans)和达乌力披碱草(E. dahuricus)同为禾本科小麦族披碱草属异源六倍体物种,染色体组组成皆为StYH。为探究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形成的内在机制,本研究利用微卫星(SSR)分子标记,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同域分布的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两个居群共58 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8 对引物在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扩增条带分别为163 条和124 条,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分别为89.71%和76.07%,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介于0.583~0.929 和0.524~0.830 之间。垂穗披碱草遗传多样性(He=0.69,I=1.34,Pp=100%)高于达乌力披碱草(He=0.53,I=0.80,Pp=93.75%),同域分布的垂穗披碱草和达乌力披碱草居群,垂穗披碱草呈现出更高的遗传多样性。AMOVA 分子变异显示两个物种居群内遗传变异分别80.92%和63.62%,而居群间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遗传结构分析揭示两个物种间有基因流存在。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地区种间杂交基因渗透引起的种内遗传分化在这两个物种多样性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5 种含笑属植物叶片抗寒结构指标的筛选与抗寒性评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筛选醉香含笑(Michelia. macclurei Dandy)、‘丹霞’含笑(M. ‘Danxia’)、紫花含笑(M. crassipes Law)、‘玉霞’含笑(M. ‘Yuxia’)和云南含笑(M. yunnanensis Franch.ex Finet et Gagn)的抗寒结构指标,从叶片解剖结构角度评价这5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该研究分别测定常温、自然降温和低温越冬3 个温度节点5 种植物的叶片厚度等9 项结构指标。通过聚类分析结合相关指数公式和指标变化率结合主成分分析这两种方法筛选抗寒结构指标,并运用隶属函数法来评价5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结果表明:不同降温阶段聚类分析筛选出的抗寒指标不同,常温下,栅海比、海绵组织和下表皮厚度为代表指标;自然降温阶段则是栅海比、海绵组织和角质层厚度为代表指标;而到了低温越冬时期,代表指标变为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上表皮厚度,隶属函数分析显示三个时期5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排序完全不同。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的指标为上表皮厚度、栅海比与细胞结构疏松度。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5 种含笑属植物的抗寒性排序为醉香含笑>紫花含笑>‘丹霞’含笑>云南含笑>‘玉霞’含笑,与田间观测和生理生化评价结果一致。由此得出结论,以单一时期的叶片结构指标为依据进行聚类分析来筛选抗寒指标评价抗寒性的方法存在一定的不足,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指标来进行抗寒性评价的方法更具有参考价值。

  • 苦苣苔科植物Lysionotus bijantiae的名实订正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标本,我们发现近期发表的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一新种——Lysionotus bijantiae D. Borah & A. Joe 实为鉴定错误,应是汉克苣苔属的长圆叶汉克苣苔(Henckelia oblongifolia (Roxb.) D.J.Middleton & Mich. Möller) [原长圆叶唇柱苣苔Chiritaoblongifolia (Roxb.) Sinclair] 。因此, 我们将Lysionotus bijantiae 处理为Henckeliaoblongifolia 的新异名,同时我们也提供了吊石苣苔属和汉克苣苔属的的区分方法和主要识别特征。

  • 基于ISSR 分子标记的叶子花亲缘关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0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研究从DNA 模板浓度、引物浓度、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等方面优化了叶子花ISSR-PCR 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利用11 个ISSR 引物对131 个叶子花品种进行PCR 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分析品种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距离,并构建品种聚类图和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优化的ISSR-PCR 反应体系中DNA 模板浓度为0.5 ng·μL-1,引物浓度为0.5 μM·L-1,引物UBC813、UBC814、UBC815、UBC823、UBC824、UBC835、UBC840、UBC841、UBC843、UBC844 和UBC876 的最佳退火温度分别为52.3、55.9、54.3、54.3、53.6、56.2、56.2、51.9、54.4、54、50 ℃,循环次数为32。用11 个ISSR 引物对131 个叶子花品种扩增出161 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56 条,多态性比率为96.89%。单个引物的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Nei’s 基因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s信息指数分别为1.86~2.00、1.33~1.68、0.21~0.39 和0.34~0.57,平均值分别为1.969、1.478、0.294 和0.447。引物UBC841 的鉴别率最高(80.92%),可有效鉴别106 个品种,再与引物UBC876 结合可将131 个叶子花品种完全鉴别开,建立了各品种的指纹图谱。叶子花品种的遗传距离范围为0.00~0.60,平均值0.365,遗传多样性较低,在遗传距离0.58 处,131 个品种分为6 大类群,聚类分析表明同一个种的品种大多数聚在一类,但同一个种仍有品种未聚在一类或亚类、也有多个种的品种聚在一类。该研究较为准确的揭示了叶子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建立的指纹图谱为叶子花品种登记、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品种鉴定提供了可靠技术和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