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郝力壮
  • 发酵底物锰含量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确定牦牛微量元素锰的需要量,本试验以甘氨酸锰为添加形式,研究不同发酵底物锰含量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共设定5个发酵底物锰含量,分别为35.00、40.00、50.00、60.00和70.00 mg/kg,采用体外瘤胃发酵技术进行48 h发酵,结束后测定产气量、瘤胃发酵特性以及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1)当锰含量为40.00 mg/kg时,发酵液氨态氮、微生物蛋白质、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60 mg/dL、3.90 g/L、47.12 mmol/L、19.45 mmol/L、0.35 mmol/L、5.41 mmol/L、0.96 mmol/L、0.50 mmol/L和72.24 mmol/L;2)当锰含量为50.00 mg/kg时,发酵液脂肪酶活力达最大值,为0.50 U/mL,乙酸/丙酸最低,为2.05。综合可得,出对于生长期牦牛,若以甘氨酸锰作为锰元素添加形式,推荐牦牛饲粮锰含量在40.00~50.00 mg/kg,有利于瘤胃发酵和饲草料降解。

  • 饲粮氮水平对牦牛尿嘌呤衍生物排出量与瘤胃微生物氮产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牦牛尿中嘌呤衍生物(PD)排出量对饲粮氮水平的响应规律,并基于此估测了瘤胃微生物氮(MN)产量,以期为高寒牧区牦牛的科学饲养提供参考。选取4头体重[(192±12) kg]相近、年龄(3岁)相同的去势公牦牛,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将牦牛分为4组,各组饲粮氮水平分别是1.03%、1.95%、2.85%和3.76%,每组1头;试验分为4期,每期21 d,包含15 d的预试期和6 d的正试期。结果表明,牦牛尿中PD主要由尿囊素和尿酸组成,尿囊素/PD和尿酸/PD分别为0.69~0.76、0.23~0.30,黄嘌呤与次黄嘌呤的含量极少。当饲粮氮水平升高时,尿中PD、尿囊素、尿酸以及马尿酸排出量都均线性增加(P<0.05),而尿酸/PD和嘌呤氮指数(PNI)均线性降低(P<0.05)。瘤胃细菌嘌呤碱基(RNA当量)含量、瘤胃细菌氮含量以及瘤胃MN产量都随着饲粮氮水平升高而线性增加(P<0.05),但饲粮氮用于合成MN的效率[即瘤胃MN/食入氮(NI)]却线性降低(P<0.05)。基于尿中PD排出量(mmol/d)和瘤胃MN产量(g/d)与NI(g/d)之间良好的线性关系,构建了如下数学模型:PD=0.58NI+18.28,MN=0.18NI+22.18。综合得出,当牦牛饲粮氮水平为2.85%时,牦牛瘤胃MN产量最大,为42.60 g/d,而PNI以及饲粮氮用于合成MN的效率却在低氮(1.03%)条件下达到最高,这一结果揭示了牦牛对低氮饲粮中氮素营养高效利用的特点,解释了牦牛对青藏高原饲料营养匮乏的适应性的营养机理。

  • 青海省海晏县放牧牦牛体重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全年监测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明青海省主要牦牛饲养区-海晏县牦牛的营养状况,为制定添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于2015-09—2016-08跟踪测定了青海省海晏县牧户草场天然牧草产量以及牦牛干物质采食量、体重和血清生化指标,同时分析平均日增重与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天然牧草可食草产量7月份高于其他月份;春季牦牛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秋、冬季(P<0.05),秋季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5);1月份、2月份、3月份、10月份、11月份、12月份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逐渐上升,6月份、7月份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5);血清GLU的含量7月份显著高于除6月份、10月份外的其他月份(P<0.05);2月份、3月份血清尿素氮(UN)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低于其他月份;由相关性分析可知,平均日增重与血清UN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综合得出,青海省海晏县10月份至次年3月份为饲草供给不足,牦牛平均日增重呈现负增长,4月份后平均日增重逐渐上升,因此,建议轮牧的放牧形式下,10月份至次年3月份,采用天然草场配合补饲饲料的饲养方式。

  • 饲粮碘含量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碘含量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以碘化钾作为添加形式,以牦牛饲粮为底物进行体外发酵,底物碘含量分别为0.1、0.3、0.5、0.7、0.9 mg/kg,共发酵48 h。发酵结束测定总产气量、瘤胃发酵特性指标及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当底物碘含量为0.3 mg/kg时,发酵液微生物蛋白质(MCP)、乙酸(C2)、丙酸(C3)、丁酸(C4)、异戊酸(i-C5)、戊酸(C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以及淀粉酶(AMS)、脂肪酶(LPS)、胰蛋白酶(TYS)活力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694 g/L、56.286 mmol/L、28.906 mmol/L、9.507 mmol/L、1.552 mmol/L、0.919 mmol/L、97.769 mmol/L、1.567 U/mL、0.453 U/mL、60.787 U/mL;当碘含量为0.5 mg/kg时,干物质消化率(DMD)达到最大值,为69.3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在碘含量为0.7 mg/kg时,发酵液纤维素酶(CLS)活力达到最大值,为79.956 U/mL,发酵液乙酸/丙酸最低,为1.636。综合各项指标得出,在体外条件下,在底物碘含量为0.3~0.7 mg/kg时,牦牛体外瘤胃发酵处较高水平

  • 饲粮铜含量对牦牛体外瘤胃发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了探究牦牛饲粮中微量元素铜的适宜含量,本试验以甘氨酸铜作为添加形式,以牦牛饲粮为底物进行体外瘤胃发酵,底物铜含量分别为5.0、10.0、15.0、20.0、25.0 mg/kg,共发酵42 h。测定发酵后的产气量、瘤胃发酵指标及消化酶活力。结果表明:当底物铜含量为15.0 mg/kg时,干物质消化率(DMD),微生物蛋白质(MCP)、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脂肪酶(LPS)、胰蛋白酶 (TYS)、纤维素酶(CLS)活力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63.858%、4.289 g/L、24.475 mmol/L、0.470 mmol/L、8.977 mmol/L、1.159 mmol/L、1.607 mmol/L、81.583 mmol/L、0.504 U/mL、84.167 U/mL、79.956 U/mL,乙酸/丙酸最低2.045;当铜含量为10.0 mg/kg时,MCP、乙酸浓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289 g/L、51.075 mmol/L,且其他指标也都处于较高水平。综合得出,在体外条件下,牦牛饲粮推荐铜含量为10.0~15.0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