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黄俞淞
  •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IX)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广西西北部维管植物11 个新记录种,即红秆凤尾蕨(Pteris amoena Blume) 、川黔肠蕨 Diplaziopsis cavaleriana (Christ) C. Chr. 、南川短肠蕨 Diplazium nanchuanicum (W. M. Chu) Z. R. He 、树形针毛蕨 Macrothelypteris ornata (Wall. ex J. Sm.) Ching 、秦氏贯众(Cyrtomium chingianum P. S. Wang)、邢氏贯众(C. shingianum H. S. Kung et P. S. Wang)、变叶锥 Castanopsis diversifolia (Kurz) King ex Hook.f. 、粗穗柯 Lithocarpus elegans (Blume) Hatus. ex Soepadmo 、镰叶茜草(Rubia falciformis H. S. Lo)、高艾纳香 Blumea repanda (Roxb.) Hand.-Mazz. 、腺毛合耳菊 Synotis saluenensis (Diels) C. Jeffrey et Y. L. Chen ,这些新 记录种的发现为广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资料,对植物资源创新利用以及植物多样性 保护等具有重大意义。文中还提供了各种的主要形态特征描述、标本引证、彩色照片以及地 理分布等。

  • 中国柿属植物二新记录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报道中国柿科(Ebenaceae)柿属植物二新记录种——粗毛叶柿(Diospyros dasyphylla Kurz)和苏门答腊柿(Diospyros sumatrana Miq.),提供了二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物候期、 生境特点和分布等信息,并基于国内的野外调查情况对其进行了濒危等级评估。粗毛叶柿与 木果柿(Diospyros xylocarpa Y. M. Shui, W. H. Chen Sima)相似,区别在于前者的幼枝及 叶背密被黄褐色糙毛,成熟果直径约6 cm,宿存果萼长8 mm;苏门答腊柿与椭圆叶柿 (Diospyros elliptifolia Merr.)相似,区别在于其前者的花冠白色,瓶状,果直径约2 cm, 宿存果萼直立。凭证标本存放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和北京林业大学博物馆(BJFC)。 这些资料为中国柿属植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广西植物名录补遗(Ⅷ)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9-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报道了17 个广西新记录物种——柔毛阴山荠[Yinshania henryi (Oliv.) Y. H. Zhang]、臭荠(Lepidium didymum L.)、小酸模(Rumexa cetosella L.)、浙江凤仙花(Impatiens chekiangensis Y. L. Chen)、贵州海 桐(Pittosporum kweichowense Gowda)、越南圆叶梭罗树(Reevesia orbicularis Tardieu)、冬青叶鼠刺(Itea ilicifolia Oliv.)、窄叶枇杷(Eriobotrya henryi Nakai)、瘤枝密花树[Myrsine verruculosa (C. Chen) Pipoly & C. Chen]、毛腺萼木(Mycetia hirta Hutch.)、二萼丰花草[Spermacoce exilis (L. O. Williams) C. D. Adams]、滇 苦菜(Picris divaricata Vaniot)、纤细通泉草(Mazus gracilis Hemsl. ex Forbes et Hemsl.)、皱叶荚蒾(Viburnum rhytidophyllum Hemsl.)、单花莸[Schnabelia nepetifolia (Benth.) P. D. Cantino]、蕨叶南川鼠尾草(Salvia nanchuanensis var. pteridifolia Sun)、四棱菝葜(Smilax elegantissima Gagnep.)。这些新记录种对广西植物 区系地理学研究、植物资源利用以及植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臭荠、二萼丰花草为外来物种, 文中对其入侵性进行了评估;柔毛阴山荠、臭荠、小酸模、滇苦菜、纤细通泉草、单花莸、蕨叶南川鼠尾 草、皱叶荚蒾、冬青叶鼠刺等是广西药用植物新记录,文中对其药用功效进行了简要概述。文中还提供了 新记录物种的引证标本、地理分布和彩色照片。

  • 广西植物标本馆馆藏模式标本现状与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模式标本是植物分类和命名的依据和凭证,也是植物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重要基本资料。为提 高模式标本的管理水平,促进其充分利用和互惠共享,该文对广西植物标本馆(IBK)馆藏模式标本的种 类组成、采集地、采集年代及采集人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1)本馆完成信息数字化的 模式标本共计4 645 号,5 736 份,隶属170 科619 属2 128 种(含种下等级),馆藏模式标本收集的优势 科有樟科、苦苣苔科、茜草科、山茶科、兰科、荨麻科、百合科、猕猴桃科、大戟科、柿科和杜鹃花科等, 优势属有秋海棠属、蜘蛛抱蛋属、马兜铃属、紫金牛属和冬青属等;(2)模式标本分别采自中国的20 个 省(区、市)以及其它2 个国家,模式标本采集较多的省份有广西(48.19%)、海南(24.14%)和广东(11.63%); (3)历年模式标本采集高峰期在上世纪30 年代和50 年代,模式标本命名高峰期在上世纪80 年代,与我 国植物分类学的兴起,以及开展《中国植物志》编研等有关,模式标本的橱柜时间(标本采集到命名的时 间间隔)平均为21 年,橱柜时间最长为82 年。该文还对模式标本的馆藏现状及数字化工作进行了讨论和 展望。

  •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初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国滇黔桂植物区和华南植物区的交错地带,也是古 北极与古热带两大植物区系交接过渡的中心地带,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中占据着不可 替代的地位。为摸清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物种多样性,该文基于历史文献整理、 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对该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物种多样性组成及其特 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维管束植物 1 735 种,包括石松类和蕨类植物218 种,种子植物 1 517 种,具有较丰富的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组成以及较复杂的植物区系成分。 (2)该区共有中国特有植物 486 种,广西特有植物 56 种,岩溶特有植物 262 种,具有显著 的植物特有性。(3)该区共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68 种,广西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153 种,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 4 种,受威胁植物 108 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 约》(CITES)附录植物 144 种,具有较高程度的植物珍稀濒危性。综上结果,该区是我国 重要的岩溶植物基因库,具有极其重要的保护价值。该研究结果将为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植物保护和利用以及其他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依据。

  • 多支守宫木在中国的发现及其补充描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多次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及大量文献查阅的基础上,我们确定了叶下珠科 (Phyllanthaceae)1 种中国新记录植物——多支守宫木(Sauropus racemosus Beille)。其为 多年生常绿灌木,枝叶无毛,叶片膜质,总状花序 3~5 支聚生于老茎下部的小枝脱落处,蒴 果扁球状,红色,果皮 6 爿裂,极易与守宫木属其他种区分,因其多支花序聚生于老枝而取 名为多支守宫木。该文详细描述了多支守宫木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植物彩色照片、分布信 息,并基于 IUCN 的评估标准对该种的濒危等级进行了评估。多支守宫木的发现再次丰富了中越边境地区植物物种的多样性,不仅体现了中越边境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和生 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同时也体现了该地区的植物调查尚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深入调 查研究。

  • 半蒴苣苔复合群的多样性、地理分布和物种界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半蒴苣苔(Hemiboea subcapitata)为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该种形态变异幅度大,曾包括多个变种;分布范围广,在多种类型的生境基质上皆有分布。本研究包括典型半蒴苣苔和与之近缘,且曾被归为其变种的翅茎半蒴苣苔(H. pterocaulis),以及我们新发现的与两者形态上分别最相近的另两种变异类型,对其关键形态、微形态的多样性进行了描述和比较;结合查阅标本、文献资料以及长期的野外追踪调查,统计分析了半蒴苣苔不同类型间的地理和生境分布;此外,通过DNA证据,初步重建各物种及变异类型间的系统发育和单倍型进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茎、叶、花和开花物候等多性状组合能够区分半蒴苣苔复合群各类型。(2)半蒴苣苔复合群四类型间在叶表皮细胞形状和气孔分布等方面无甚区别;而在表皮毛的有无、复表皮层数、维管束数量和排布存上存在差别,或有助于分类。(3)典型半蒴苣苔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至南部,向南延伸至越南北部,在石灰岩、丹霞等生境基质上皆有分布;翅茎半蒴苣苔仅分布于广西桂林市小部分区域的喀斯特山石灰岩基质上;而另两种变异类型则分布更为狭域,仅分布于桂林市永福县一个或相邻的数个喀斯特山石灰岩基质上。(4)DNA单倍型网络图分析表明,半蒴苣苔复合群四类型各自独享单倍型;但重建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则表明,金钟山居群与翅茎半蒴苣苔聚为一支,两者亲缘关系最近但相互之间不成单系,金钟山居群是否为独立物种还需更多证据加以检验,而半蒴苣苔则与永福半蒴苣苔两者间互为单系,支持两者为独立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