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解剖学的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6-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以花叶类玉兰的全绿叶、花叶和全黄叶为试验材料,该研究从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 片解剖结构、光响应曲线等方面探讨3 种类型叶片的解剖结构与光合特性的关系,从解剖学 揭示花叶类玉兰光合特性成因。结果表明:(1)花叶类玉兰的黄色叶斑是由叶绿体结构异常 导致叶绿素含量降低形成的叶绿素型叶斑。(2)花叶类玉兰黄色区域类囊体结构异常,ATP 合成受阻,阻碍了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3)解剖结构显示全绿叶栅栏组织发达,叶绿体完 整性和色素含量均高于花叶和全黄叶,其净光合速率较高。(4)全绿叶和花叶的最大净光合 速率和光饱和点存在显著性差异,全绿叶较花叶能够耐受更大范围的强光。该研究进一步阐 明了花叶类玉兰的叶绿体结构影响其光合特性,为花叶类玉兰的优良种质选育提供了参考。

  • 不同生境下广西红鳞蒲桃幼苗的生态适应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在天然更新条件下三种不同生境的红鳞蒲桃幼苗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该文以 广西滨海地区天然更新的当年生红鳞蒲桃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和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 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以及叶片的光合色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对环境因子进 行方差分析表明:三样地间的光照强度差异极显著,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2) 不同生境下幼苗叶片与根系的生理特征随着光照强度而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幼苗叶 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 a/b 含量以及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生境B 显著高于生境A;而叶片的POD 活性、 叶绿素a 含量、叶绿素b 含量、总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的SOD 活性、SS 含量、MDA 含量 生境A 显著高于生境B。(3)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少,幼苗叶片的SOD 活性、MDA 含量以 及根系的POD 活性生境B 显著高于生境A;而叶片的POD 活性、SS 含量生境A 显著高于 生境B;叶绿素a 含量、叶绿素b 含量、总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的SS 含量、MDA 含量先 是生境A 显著高于生境B 随后变化成生境B 显著高于生境A;叶绿素a/b 含量以及根系的 SOD 活性先是生境B 显著高于生境A 随后变化成生境A 显著高于生境B。(4)综合分析 表明:三种生境的生理生化特征均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其中郁闭度最小的生境B 发生了 光抑制现象,因此需要人工调整郁闭度来创造适宜的光照环境,为幼苗的天然更新提供条件。

  • 不同光质与光周期对粗肋草生长、叶片和颜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0-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改良粗肋草叶色和优化粗肋草设施栽培体系,该研究以吉利红粗肋草水培苗为试验材料,设置6 种 光质(白光,R∶B=1∶1,R∶B=1∶2,R∶B=2∶1,R∶B=1∶3,R∶B=3∶1,其中R、B 分别代表红光、蓝 光)和2 种光周期(8 h‧d-1,12 h‧d-1)交叉培养,测定粗肋草的形态指标、生物量、土壤和作物分析仪器开发 (soil and plant analyzer development,SPAD)值、花色素苷含量和叶片颜色参数(色相值a*、色相值b*、明度 值L*、色调角h*),研究粗肋草对红蓝光质和光周期互作的响应。结果表明:(1)12 h‧d-1 光周期更有利于粗 肋草的生物量的积累,其中LP11(R∶B=1∶312 h‧d-1)处理的粗肋草苗木干重、鲜重均为最高,最有利于植 物生长及生物量积累;其次是LP5(R∶B=1∶38 h‧d-1)处理。(2)相同光质条件下,8 h‧d-1 光周期处理的粗 肋草叶片SPAD 值比12 h‧d-1 光周期处理高,12 h‧d-1 光周期处理的粗肋草叶片花色素苷含量高于8 h‧d-1 光周期 的处理,LP11 处理叶片SPAD 值最低,花色素苷含量最高。12 h‧d-1 光周期培养的粗肋草叶片颜色参数a*、b* 值比8 h‧d-1 光周期高,h*值比8 h‧d-1 光周期低。(3)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LP11 处理在促进粗肋草生长及 叶色改良方面效果最好。总之,12 h‧d-1 光周期更有利于粗肋草的生长和叶片颜色变化,其中LP11 处理为最佳 光质和光周期组合。

  • 婆婆纳抗黑瘤物质基础的初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婆婆纳(Veronica didyma Tenore)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及物质基础,该文采用 CCK8 法评价了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四个萃取部位(石油醚层、乙酸乙酯层、正丁醇层、水层)、 乙醇提取物及单体化合物对黑色素瘤细胞株(B16 和A375)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利用植 物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对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研究。结果表明:(1)乙 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较其他样品有更好的抑制B16 和A375 细胞增殖的作用,其IC50 值分别为0.177 mg·mL-1(B16)、2.826 mg·mL-1(A375)。(2)从活性部位PPNE 中得到 7 个单体化合物,即对羟基苯甲醛(1)、胡黄连苷II(2)、isoscutellarein 7 - O - (6''' - Oacetyl) - β - allopyranosyl (1'''→2'') - β - glucopyranoside(3)、3' - hydroxyl - 4' - O - methylisoscutellarein 7 - O - [6''' - O - acetyl - β - D - allopyranosyl - (1→2) - β - D - Glucopyranoside(4)、6 - O - veratroylcatalposide(5)、Veronicoside(6)、isoscutellarein 4' - methyl ether 7 - O - (6''' - O - acetyl) - ballopyranosyl (1'''→2'') - β - glucopyranoside(7),7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 分离得到,HPLC 分析显示这7 个化合物是PPNE 的较大量成分。除化合物1 外,其他6 个 单体化合物均有较好的抑制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作用,该文首次报道了化合物3、4、7 的抗 黑色素瘤活性。婆婆纳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PPNE)为其抗黑色素瘤活性部位,环烯醚萜 类化合物2、5、6 和黄酮类化合物3、4、7 可能为PPNE 抗黑色素瘤的活性基础。该研究结 果为合理利用其资源奠定了科学基础。

  • 黄果龙葵幼苗对镉胁迫的生理生长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黄果龙葵(Solanum diphyllum)是茄科的小灌木,已有的研究对黄果龙葵的镉(Cd) 响应知之甚少。该研究采用水培控制试验,在 160 μM Cd 胁迫下,测定了黄果龙葵幼苗在 不同胁迫时间点(0、0.5、1、3、7、19 d)的生长、耐性系数(TI)、Cd 富集特性、超氧化 物歧化酶(SOD)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色素等指标,以探究其对重金属 Cd 胁迫的生 理生长响应和忍耐特性。结果表明:在胁迫 0~3 d 时 Cd 对黄果龙葵幼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 胁迫 3~19 d 时表现为明显抑制,且毒害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加重。与对照组相比,Cd 胁迫使 黄果龙葵幼苗的生物量降低 13.28%~62.40%。黄果龙葵幼苗的最大 Cd 积累量为 60.14 μg·plant-1,其地上部份的 Cd 积累量占植株的 15.46%~35.24%。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 趋势,根的 MDA 含量最大增幅为对照组的 5.25 倍。SOD 活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 叶绿素 a、叶绿素 b 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黄果龙葵幼苗的耐性系数 TI 随胁迫时间延长而降低,最小值为 0.64。研究表明:黄果龙葵幼苗对高浓度的 Cd 胁迫在 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耐性,是一种潜在的 Cd 忍耐植物。黄果龙葵可能通过渗透调节和 根系固持来缓解 Cd 毒害。本研究为寻找合适的植物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 乌骨鸡黑沉积机理及相关候选基因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乌骨鸡的乌色度与其营养特性和药用价值密切相关,是乌骨鸡重要的经济性状之一。乌骨鸡乌色度受机体黑色素沉积影响。本文对黑色素发生、沉积机理进行较为全面的综述,并讨论了影响乌骨鸡黑色素沉积的候选基因,旨在增进对乌骨鸡黑色素性状及相关分子选育的理解和研究。

  • 微藻生物质成分检测方法评述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不断发展的微藻产业需要统一可信的生物质检测方法体系来评估微藻研究、培养及生产中的各种生物质指标。本文对目前常用的微藻生物质组成的检测方法进行综述及评估,以期推动微藻产业的生物质分析平台标准化。

  • 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催化细胞C赖氨酸残基的定点修饰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研究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mTG)催化细胞色素C(Cyt C)的PEG定点修饰的可行性,并优化修饰条件,研究PEG修饰对Cyt C性质的影响。将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氨(mPEG-NH2)与N-苄氧羰基-谷氨酰胺-甘氨酸(CBZ-QG)共价结合制备含谷氨酰胺残基的甲氧基聚乙二醇衍生物(N-苄氧羰基-谷氨酰胺-甘氨酰-单甲氧基聚乙二醇,CBZ-QG-mPEG);mTG分别催化mPEG-NH2、CBZ-QG-mPEG(mTG)修饰Cyt C,研究酶法定点修饰Cyt C残基的可行性;改变酶的用量、温度、反应时间和pH值等反应条件优化谷胺酰胺转氨酶催化修饰Cyt C的条件。研究结果表明:(1)mPEG-NH2不能作为mTG的底物修饰Cyt C,甲氧基聚乙二醇氨(mPEG-NH2)分子上引入谷氨酰胺残基后,在mTG的催化作用下了实现Cyt C 的PEG修饰,而且基于mTG的底物特异性实现了PEG定点修饰Cyt C的赖氨酸残基;(2)37°C温度下,pH值8.0的溶液中,1 mg/mL的mTG催化修饰反应2 h是最佳修饰反应条件;(3)化学法PEG修饰Cyt C产物复杂,是多种多点修饰产物的混合物,酶法催化PEG修饰Cyt C只产生单一产物;(4)与天然Cyt C相比,修饰后Cyt C的活力、稳定性都有所提高。本研究提出的谷胺酰胺转胺酶催化修饰法解决了蛋白质Lys残基难以定点修饰的难题,拓展了mTG在蛋白质修饰方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