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First histochemical examination of a Miocene ostrich eggshell with the oldest mineral-bound peptides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4-03 合作期刊: 《古脊椎动物学报》

    摘要: 古蛋白质比古DNA具有更高的保存潜力,因此蛋白质组学研究可以帮助阐明一些超出 古DNA研究领域的灭绝生物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多肽发现于中国西北地区晚中新世临夏盆地的鸵鸟蛋壳化石中,是与蛋壳矿化相关的蛋白质struthiocalcin (SCA-1) 的 一部分。前人认为SCA-1在蛋壳中均匀分布,并因其与方解石晶体结合的特性而得以在地 质历史中长时间保存。本次对同一鸵鸟蛋壳化石进行了组织学、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拉曼光 谱分析,发现蛋壳内侧锥体层的晶核含有部分磷灰石,其他部位则完全由方解石构成;这 些晶核部分应当是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经历了磷酸盐化。在对该化石蛋壳样品脱钙处理后, 其锥体层晶核部分存在残留物,呈现网络状纤维结构,其位置和形态与现生鸵鸟蛋壳中脱 钙后残留的有机质相似。结果表明,该化石蛋壳中的古多肽可能集中保存在锥体层晶核 处,而非在整个蛋壳中均匀分布。磷酸盐化可能是另一个有利于有机物长期保存的埋藏过 程。临夏盆地的古气候和埋藏环境可能为该古蛋白分子的保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建议在 未来研究中进行更深入的组织化学和矿物学分析,以进一步了解该盆地有机质和古蛋白的 保存机制。

  • 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3-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磷(P)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杉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 带地区,杉木林的土壤酸化,P 素利用效率低,研究杉木林转化后对土壤P 素的影响对生 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新 种植的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 土,重点探究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改造成阔叶林后土壤P 组分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 (1)改造后的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 量P 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林;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土壤全P 比 杉木林和米老排林更容易转化为速效P;(2)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 际土壤中氯化钙提取P 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米老排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 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酶提取P、盐酸提取P 和柠檬酸提取P 含量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红锥林; (3)RDA 结果表明调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 组分的关键因子分别是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 生物量碳。综上所述,将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有利于森林土壤P 的储存和供应。该研究为 提高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P 有效性的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策略等方面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 近自然化改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组分含量变化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1-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有机磷( Po 是土壤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探究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对土壤团聚体 Po分布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南亚热带的马尾松纯林( PP)和近自然化改造后的马尾松 −阔叶树种混 交林( CP)为对象,采集 0~10 cm土样后利用干筛法将其筛分为 >2 mm、 0.25~2 mm和 MRO P>MLO P>LO P,而在 CP中为 HRO P>MLO P>MRO P>LO P。( 3 CP中的 MBP和 ACP活性在原土及各团聚体径级中均显著 高于 PP 并 且随着团聚体径级的减小 ACP活性上升。( 4)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效磷 AP)、土壤 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 MWD)、 MBP和全氮( TN)为土壤 Po组分的主要驱动因子。综上认为,近自 然化改造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中磷的积累与转化,该研究结果为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质量和生产力 的提升提供了理论依据。

  • 钾肥对有柄石韦生理及绿原酸合成积累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氮磷钾3 种养分对有柄石韦生理及有效成分绿原酸合成积累的影响,该研究 以有柄石韦组培苗为材料,分别用低养分(不施肥:N0,P0,K0)、正常施肥(N:0.2 g·kg-1, P:0.15 g·kg-1,K:0.15 g·kg-1)和高养分(N1:0.4 g·kg-1,P1:0.3 g·kg-1,K1:0.3 g·kg-1) 3 个浓度梯度,设置7 个处理分别为NPK、N0PK、N1PK、NP0K、NP1K、NPK0、NPK1,测 定不同处理下有柄石韦的抗性生理指标、绿原酸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1) 氮磷钾肥对有柄石韦的抗性生理有显著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高氮和低钾处理 中活性显著增加,而3 种养分的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均会导致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 上升;(2)不同水平氮、磷和钾浓度对有柄石韦绿原酸含量存在显著影响,正常施肥的绿 原酸含量最高,达到12.92 mg·g-1,高钾施肥的绿原酸含量最低为7.79 mg·g-1,钾肥对绿原 酸含量影响最显著;(3)绿原酸合成关键酶活性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差异显著,绿原酸含量 与奎宁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QT)和香豆酰辅酶连接酶(4CL)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莽 草酸羟基肉酰转移酶(HCT)活性显著负相关,HQT、4CL 和HCT 是导致绿原酸含量差异 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有柄石韦药材的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 施盐和对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及养分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施盐磷对重要海防林树种台湾相思幼苗叶光合作用与养分特征的影响,该文 设置 0%(B0)、0.2%(B1)、0.4%(B2)、0.6%(B3)和 0.8%(B4)的 NaCl 溶液和不施 (P0)、0.5 g·kg-1(P1) 和 1.5 g·kg-1(P2) 3 个供磷水平过磷酸钙磷肥,在此基础设置盐磷 6 个耦合处理,测定幼苗光 合作用和养分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盐胁迫显著抑制台湾相思幼苗的生长发育,盐度 含量越高,影响程度越大。低盐施磷对台湾相思幼苗生长不利,中高盐施磷显著减缓盐对幼 苗生长的抑制作用。(2)台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受盐胁迫影响显著。中低盐施磷后气孔关 闭程度上升从而加剧盐胁迫对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但高盐适当施磷可显著提高台湾相思幼 苗光合能力。(3)盐胁迫显著降低叶绿素含量,且对光系统Ⅱ造成危害。低盐胁迫施磷对 台湾相思幼苗叶绿素合成不利,高盐适当施磷可以提高叶绿素合成量、稳定细胞膜结构以及 提高叶片潜在光合能力。(4)盐胁迫对叶的 Fe、Mn、Na、Cu 等金属元素含量有较强干扰。 盐胁迫基础上施磷有效促进幼苗对部分元素的吸收。整体上,盐胁迫条件上施磷可以提高台 湾相思幼苗光合作用和吸收养分的能力。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台湾相思树的耐盐性以及磷利用 率提供理论依据,为沿海防护林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意义。

  • 广西天坑森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酶活性和养分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6-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天坑负地形生境土壤酶活性、养分和木本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和内在联系, 为喀斯特地区植物资源的保护与重建提供理论基础。该文以广西大石围天坑群天坑森林为 研究区,基于天坑坑内—坑口—坑外群落多样性调查和土壤生境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 冗余分析方法,探究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坑内 木本植物有 21 种 31 属 20 科,坑口木本植物有 91 种 58 属 58 科,坑外木本植物有 47 种 30 属 30 科,天坑坑内 Margalef 指数和 Patrick 指数显著低于天坑坑口和坑外生境,沿天坑 坑内—坑口—坑外生境变化,物种分布总体较为均匀,但物种数量增多;(2)天坑坑外土 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坑内和坑口生境,坑内的土壤全镁、土壤全磷和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 高于坑口和坑外生境,坑外的土壤碱性磷酸酶和土壤脲酶活性显著高于坑口和坑内生境, 表明天坑坑内土壤磷含量较高,但土壤酶活性总体偏低;(3)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养分、土 壤酶活性相关性强。综上结果可知,天坑生境对物种多样性、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 的分布特征影响较大,土壤速效磷、土壤碱性磷酸酶、土壤含水量、土壤脲酶、土壤全镁 和土壤全磷是影响天坑森林木本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键因子。

  • 氮、、钾肥对绣球‘花手鞠’容器苗生长及养分状况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1-0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指导绣球容器苗的合理施肥,该研究以两年生盆栽绣球‘花手鞠’(Hydrangea macrophylla ‘Hanatemari’)为材料,利用“3414”平衡施肥设计,研究了氮(N)、磷(P)、钾(K)三种肥料的四个水平(N、K2O:0、4、8、12 g·plant-1;P2O5:0、1.5、3、4.5 g·plant-1)对‘花手鞠’生长及植物养分状况的影响,并利用临界浓度法确定适宜的施肥量,为绣球容器苗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N肥处理中‘花手鞠’苗高、蓬径、植物生长指数(PGI)、地上部分及全株生物量均随施肥量升高呈上升趋势,当施肥量超过“2”水平时这些指标变化不再显著,或略有下降。(2)低水平P肥(P1)和低水平K肥(K1)有利于􀀁‘花手鞠’生物量的积累。(3)绣球叶片和茎中的养分含量均随N、P、K施肥量的增加而升高;而根系中K含量随K肥水平的升高变化不显著,与对照无显著差异。(4)根据临界浓度法确定‘花手鞠’叶片中N和P的适宜范围分别为35.31~46.64 g·kg-1和1.88~2.28 g·kg-1。综合考虑养分含量、植物生长指标及生产成本,盆栽绣球N、P、K肥适宜的用量为N2(8 g N·plant-1)、􀀁P1(1.5 g P2O5·plant-1)和K1(4 g K2O·plant-1)。

  • 菠萝转运蛋白1家族基因鉴定及特征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0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磷转运蛋白1 (phosphate transporter 1, PHT1)家族在植物对磷的吸收及再利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菠萝PHT1 (AcoPHT1)家族成员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编码蛋白保守功能域和基因表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鉴定到9 个AcoPHT1 基因,位于基因组7 个连锁群上,所有基因均含有1~3 个内含子,内含子相位类型多样。除AcoPHT1.8 外,AcoPHT1 蛋白均为碱性蛋白,所有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且含有10~13 个跨膜功能域,均具有保守的PHT1 蛋白标签序列GGDYPLSATIxSE,主要定位于叶绿体、细胞质中。AcoPHT1 蛋白聚类在单子叶植物组和单双子叶植物混合组中,相对于拟南芥,水稻PHT1 与菠萝PHT1 相似度更高。AcoPHT1 基因启动子区含有P1BS、W-box 等与磷吸收和响应胁迫有关的多个顺式作用元件。靶基因预测分析显示,AcoPHT1.2、AcoPHT1.8 和AcoPHT1.9 等3 个基因受多个miRNA调控。AcoPHT1 基因表达存在组织特异性和功能冗余性,不同PHT1 基因可能在菠萝不同组织或发育阶段发挥作用。研究结果为菠萝PHT1 家族基因的功能鉴定和育种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 广藿香FPPS基因原核表达及茉莉酸甲酯对FPPS表达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3-2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法尼基焦磷酸合酶(farnesyl diphosphate synthase, FPPS)是广藿香甲羟戊酸途径中萜类物质生物合成的关键酶,其催化异戊二烯焦磷酸( IPP) 和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合成萜类物质前体法尼基焦磷酸。为了进一步研究广藿香萜类合成途径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PTS基因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FPPS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结果表明该序列的开放阅读框全长1 050 bp,编码349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40 KD,等电点为5.43,存在一个结构域,参与异戊二烯化合物的合成,不存在信号肽,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广藿香FPPS氨基酸序列和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撒尔维亚(Salvia officinalis Linn)的氨基酸序列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研究其蛋白的表达情况,该文使用无缝克隆技术构建pET-32b-FPPS原核表达载体,并导入菌株BL21(DE3)中,考察不同浓度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对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融合表达蛋白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沉淀中,4个浓度的IPTG诱导蛋白表达效果差异不明显。最后,为研究茉莉酸甲酯(MeJA)对FPPS表达量的影响,该文采用荧光定量技术分析0.1、0.25 mmol·L-1 MeJA对FPPS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发现0.1 mmol·L-1 MeJA诱导后FPPS基因的表达量的趋势是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再降低;0.25 mmol·L-1 MeJA诱导后FPPS基因的表达量的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推测植物体内MeJA浓度的变化能影响FPPS基因的表达,高浓度具抑制作用,低浓度具促进作用。本研究为广藿香萜类合成途径的研究奠定基础,为后续基因功能验证提供理论参考。

  • 不同水平对柱花草形态学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在不同磷素水平培养条件下,探讨磷胁迫对柱花草形态指标及生物量的影响,评价柱花草对磷浓度的耐受性。以12个不同基因型柱花草品种为材料,设置7个磷肥梯度, 分别为0.2、0.1、0.075、0.050、0.035、0.02 g·Kg-1,以不施磷肥为对照,采用盆栽方法进行施肥试验,比较不同柱花草品种形态指标对不同磷浓度的响应及生物量状况,旨在筛选出磷高效的柱花草品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磷浓度的逐渐增大,各品种柱花草均呈现分枝数、株高和茎粗均逐渐增大;根长逐渐减小;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升高的趋势。在低磷和高磷处理下西卡、库克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均小于每株9.64 g(以供试材料中最高生物量的约2/3为临界线),为磷低效型柱花草;有钩、GC1463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每株9.64 g,为磷高效型柱花草;澳克雷、CIAT11365、格拉姆、爱德华(90080-2)、热研5号、Capitata、GC1480、GC1576柱花草的地上生物量在低磷处理下小于每株9.64 g,在高磷处理下高于每株9.64 g,为磷敏感型柱花草。土壤磷含量对柱花草的形态指标影响较大,磷高效型柱花草对低磷土壤环境适应性较强。

  • 施肥与刈割对内蒙古草地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明确施肥和刈割对蒙古半干旱草地四种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2014年8月以内蒙古半干旱草地的四种植物冷蒿(Artimesia frigida)、菊叶委陵菜(Potentilla tanacetifolia)、羊草(Aneurotepidimu chinense)、扁蓿豆(Melissitus ruthenica)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分析对照、施氮肥、割草、割草和施氮肥处理下的植物碳、氮、磷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处理下碳氮比和氮磷比的变化。结果表明施氮肥与割草均未影响植物碳含量。施氮肥显著提高了植物氮含量 (P < 0.05),进而降低了碳氮比 (P < 0.05),提高了氮磷比 (P < 0.05)。割草处理后扁蓿豆的氮含量显著提高了0.18% (P < 0.05),羊草的氮含量显著降低了0.13% (P < 0.05),冷蒿与菊叶委陵菜的氮含量无显著变化。割草显著提高了冷蒿和菊叶委陵菜的磷含量 (P < 0.05),但是未影响羊草和扁蓿豆的磷含量。本研究证实了氮添加或割草会影响部分草地物种的化学计量特征,但是氮添加或割草对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存在种间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以为半干旱草地植物功能性状的研究提供部分数据支持。

  • 竹叶花椒ZaGGPPS基因克隆与表达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揭示竹叶花椒萜类代谢的分子机理及嫁接对其风味的影响,本研究依据转录组数据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方法从竹叶花椒(Zanthoxylum armatum)中克隆得到一个全新的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GGPPS)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ZaGGPPS。利用NCBI、ProParam、SignalP 4.1 server、DNAMAN和MEGA 7.0软件对ZaGGPPS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比较其在嫁接树和实生树中的表达量,结果表明:ZaGGPPS包含完整的cDNA开放阅读框(OFR),由1 086 bp组成,编码361个氨基酸。其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39 079.14 Da,理论等电点pI为6.38。Blast比对结果显示该蛋白质属于GGPPS家族蛋白,含有2个GGPPS蛋白特有的天冬氨酸富集基序,分别是“DDXXXXD”和“DDXXD”,以及5个特征性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竹叶花椒与芸香科植物甜橙(Citrus sinensis)、克里曼丁桔(C. clementina)、柚子(C. maxima)等亲缘关系较近。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ZaGGPPS基因在竹叶花椒中的表达量从高到低分别为:实生树的叶、嫁接树的叶、实生树的茎、嫁接树的茎。牻牛儿基牻牛儿基焦磷酸合成酶是竹叶花椒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通过嫁接可影响ZaGGPPS基因在叶和茎中的表达量。对竹叶花椒ZaGGPPS基因进行克隆与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竹叶花椒香气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选育优良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 锥(Castanopsis chinensis)低胁迫响应基因的功能及代谢通路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磷是限制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研究森林群落中优势木本植物对低磷胁迫响应的内在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鼎湖山20ha 固定监测样地常绿阔叶林中优势种锥(Castanopsis chinensis)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软件对锥基因组序列进行深入分析,完成锥基因组参考序列的草图拼接,并结合大样地土壤有效磷数据,共筛选出37 个显著性磷响应基因。对筛选出的锥磷响应基因进行GO 功能注释分析,结果发现30 个GO 注释分类中属分子功能类的基因数最多,共有13 条,所涉及的预测功能包括磷脂酶D 活性、细胞色素c 氧化酶活性、光电子传递、过氧化物酶活性等。对锥磷响应基因进行KEGG 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显著性富集的1 条代谢通路为psbD 基因参与调控的植物光合代谢途径。该研究表明,在锥生长期中,有众多基因与磷代谢相关, 并参与调控多种生物途径。其中psbD 基因作为锥叶片主要的磷响应基因可通过调控光合作用来调节植物生长,但其功能有待今后进一步验证。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调控因素及其在蛋鸡中的研究进展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是一种调控血磷稳态的激素,能够促进尿磷的排出。本文对FGF23的调控因素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PTH)、钙、磷及FGF23在蛋鸡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蛋鸡FGF23的功能及通过调控FGF23的产生以减少蛋鸡排泄物中磷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 甲酸钙和乳酸钙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乳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及钙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甲酸钙和乳酸钙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乳成分、血液生化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产奶量、胎次、乳成分和泌乳天数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以甲酸钙和甲酸钙+乳酸钙替代基础饲粮中50%的石粉,并使3组饲粮中钙水平一致。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乳蛋白率显著提高(P0.05)。各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乳糖率、乳磷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血浆骨钙素(OC)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血清中钙、磷、甲状旁腺激素(PTH)含量及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血浆中骨吸收标志物(CTX)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Ⅰ组与试验Ⅱ组钙、磷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钙、磷平衡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粪钙、粪磷含量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在奶牛饲粮中用甲酸钙和乳酸钙替换部分石粉,显著提高了泌乳奶牛乳蛋白率,对乳脂率和乳钙含量也有提升作用,显著提高了钙、磷表观消化率,减少了钙、磷排放量。

  • 不同钙水平饲粮添加维生素D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胫骨质量和血浆钙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钙水平饲粮添加维生素D3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胫骨质量和血浆钙磷代谢的影响。采用3×3因子设计,即3个钙水平(3.0%、3.5%和4.0%)和3个维生素D3添加水平(0、2 500和5 000 IU/kg)。选取60周龄罗曼粉壳蛋鸡810只,随机分为9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采用玉米–豆粕型饲粮,试验预试期1周,正试期6周。结果表明:1)与未添加维生素D3组相比,添加维生素D3组蛋鸡平均日采食量和产蛋率极显著升高(P0.05)。2)与未添加维生素D3组相比,添加维生素D3组蛋壳强度、蛋壳重和蛋壳比重极显著升高(P0.05)。3)不同钙水平饲粮添加维生素D3对蛋鸡胫骨强度有极显著影响(P0.05),而饲粮钙水平为4.0%时,胫骨强度显著高于饲粮钙水平为3.0%和3.5%时(P0.05),与3.0%钙组相比,4.0%钙组血浆碱性磷酸酶显著降低(P<0.05)。结果显示,产蛋后期适当提高饲粮钙水平有利于蛋鸡生产性能,但维生素D3缺乏会降低生产性能,甚至引起停产;饲粮添加2 500 IU/kg维生素D3既能满足产蛋后期蛋鸡对维生素D3的需求,同时又不造成资源的浪费,节约成本。

  • 湘云鲫饲料中酸二氢钙的适宜添加量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以初始体重为(40.00±0.34) g的湘云鲫幼鱼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分别饲喂磷酸二氢钙(MCP)添加量为1.0%、1.5%、2.0%、2.5%、3.0%和3.5%的6种等氮等能的实用饲料,进行8周的养殖试验,旨在研究湘云鲫饲料中MCP的适宜添加量。结果显示:随饲料中MCP添加量的增加,湘云鲫的终末均重、增重率(WGR)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FCR呈现下降后上升趋势,终末均重、WGR均在MCP添加量为2.5%时达到最高值,FCR在MCP添加量为3.0%时达到最低值。随着饲料中MCP添加量的增加,湘云鲫全鱼、肌肉和肝脏粗脂肪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添加量为2.5%时达到最低值;而全鱼粗蛋白质含量以及全鱼和脊椎骨磷含量在该添加量下达到最高值,全鱼水分含量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MCP添加量为2.5%时,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胰蛋白酶活性以及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达到最高值,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和肝脏丙二醛含量达到最低值。血清胆固醇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血清磷含量随饲料中MCP添加量的增加呈先上升高后稳定趋势,血清钙含量各组间无差异显著(P>0.05)。以增重率、饲料系数、全鱼和脊椎骨磷含量为观测指标,通过二次曲线模型和折线模型分析得出,湘云鲫饲料中MCP的适宜添加量为2.55%~2.71%。

  • 酸一二钙对肉仔鸡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磷酸一二钙(MDCP)和磷酸氢钙(DCP)对肉仔鸡生长性能、胫骨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以评价MDCP相对于DCP的生物学利用率。试验采用2×6双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采用MDCP和DCP 2种磷源,设6个磷添加水平(0、0.05%、0.10%、0.15%、0.20%和0.25%),将990只1日龄健康科宝肉公鸡按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11个组(对照组共用),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磷源和磷添加水平交互作用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养分表观代谢率、胫骨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P>0.05)。MDCP添加组肉仔鸡采食量、体增重、胫骨灰分含量、血清磷含量均显著高于DCP添加组(P<0.05),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低于DCP组(P<0.05),且随着磷添加水平提高,肉仔鸡采食量、体增重显著增加(P<0.05),而料重比和死淘率显著降低(P<0.05)。0.25%添加组的钙表观代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添加组(P<0.05),且其磷表观代谢率、胫骨钙含量、胫骨磷含量和胫骨强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磷添加水平的提高,血清磷含量显著提高(P<0.05),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综合考虑肉仔鸡体增重、胫骨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相对于DCP(100%),MDCP对肉仔鸡的生物学利用率是112.5%。

  • 酸一二钙对肉鸭相对生物学利用率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采用双因子随机分组试验设计,旨在研究磷酸一二钙(MDCP)和磷酸氢钙(DCP)及其添加水平(前期为0.075%、0.150%、0.225%、0.300%和0.375%,后期为0.12%、0.18%、0.24、0.30%)对肉鸭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胫骨指标的影响,以评价MDCP对肉鸭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试验前期(1~21日龄)共选用960只1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10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6只鸭;试验后期(22~42日龄)选用720只22日龄樱桃谷肉鸭,随机分成8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鸭。试验期42 d。结果表明:1)1~21日龄,随着MDCP或DCP添加水平由0.075%上升到0.225%,肉鸭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提高(P<0.05);0.075% MDCP添加组肉鸭的料重比显著高于其他MDCP添加组(P<0.05)。22~42日龄,0.12% MDCP或DCP添加组肉鸭的平均日增重、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MDCP或DCP添加组(P<0.05);0.12% DCP添加组肉鸭的料重比高于其他DCP添加组(P>0.05),0.30% MDCP添加组的料重比显著低于其他MDCP添加组(P<0.05)。2)磷来源与添加水平互作显著影响21日龄肉鸭的胫骨强度(P<0.05),MDCP添加组肉鸭的胫骨强度显著高于DCP添加组(P<0.05);磷添加水平对21日龄肉鸭胫骨指标的影响显著(P<0.05)。42日龄肉鸭的胫骨灰分、钙、磷含量以及胫骨强度随着磷添加水平的增加而线性升高;磷来源与添加水平互作对42日龄肉鸭胫骨钙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3)21日龄,MDCP添加组肉鸭的血清磷含量显著低于DCP添加组(P<0.05),0.075% MDCP或DCP添加组血清钙、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MDCP或DCP添加组(P<0.05),0.075%、0.150% MDCP或DCP添加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MDCP或DCP添加组(P<0.05)。42日龄,肉鸭血清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DCP或MDCP添加水平的升高而逐渐降低,0.12% DCP添加组的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DCP添加组(P<0.05)。结果提示,MDCP可以替代DCP作为肉鸭饲粮的磷来源;MDCP为磷来源时,1~21日龄肉鸭适宜的非植酸磷水平为0.355%,22~42日龄肉鸭适宜的非植酸磷水平为0.305%。综合肉鸭体重、体增重和胫骨矿化指标,肉鸭MDCP相对于DCP(100%)的生物学利用率是109.85%。

  • 反刍动物对的利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磷是参与动物机体多种生物学反应的必需元素之一,但畜禽养殖,尤其是反刍动物养殖过程中磷排泄带来的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如何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磷排泄是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反刍动物磷利用的相关研究进展,并结合其代谢特点归纳了提高磷利用率的措施,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