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qqqq
注册 登录
EN | CN
  • 首页
  • 论文提交
  • 论文浏览
  • 论文检索
  • 个人中心
  • 帮助
按提交时间
  • 1
  • 2
  • 3
按主题分类
  • 4
  • 1
  • 1
按作者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按机构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当前资源共 6条
隐藏摘要 点击量 时间 下载量
  • 1. ChinaXiv:202503.00192
    下载全文

    昆明山海棠对肿瘤细胞具有毒性的松香烷型二萜类成分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5-03-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周堂 林芷淇 王吉 胡炜彦 张荣平 唐然 陈兴龙

    摘要: 为探究昆明山海棠(Tripterygium hypoglaucum)中具有细胞毒性的松香烷型二萜类 成分,该文采用硅胶、小孔树脂及半制备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技术对昆明山海棠乙酸乙酯 萃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及质谱等技术鉴定其结构;并通过CCK-8 法评价化合物对 SH-SY5Y 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W1990 人胰腺癌细胞、4T1 小鼠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 结果表明:(1)从昆明山海棠中分离得到10 个松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雷酚内 酯(1)、异雷酚新内酯(2)、triptobenzene I (3)、triptotin A (4)、triptotin B (5)、triptobenzene N (6)、triptobenzene M (7)、雷公藤酚F (8)、triptobenzene A (9)、对醌21 (10)。其中,化合 物4、5、6、7 为首次从昆明山海棠中分离获得。(2)化合物1 对SH-SY5Y 人神经母细胞 瘤细胞表现出细胞毒作用,其IC50 值为(1.10±0.03) μmol‧L-1;化合物1、7、8 对SW 1990 人胰腺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其IC50 值分别为(0.47±0.02) μmol‧L-1、(9.26±1.39) μmol‧L-1 和(4.81±0.77) μmol‧L-1;化合物7、8、9 对4T1 小鼠乳腺癌细胞具有细胞毒性, 其IC50 值分别为(3.98±0.73) μmol‧L-1、(0.79±0.05) μmol‧L-1、(2.12±0.08) μmol‧L-1。 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昆明山海棠的化学成分,为昆明山海棠抗肿瘤活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通过
     点击量 1421  下载量 172  评论 0
  • 2. ChinaXiv:201812.00802
    下载全文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闫昭明 陈清华 陈凤鸣

    摘要: 玉米赤霉烯酮(ZEA)是一种常见的饲料霉菌毒素,主要由多种镰刀菌产生。在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等谷物中均有检出,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ZEA会造成动物生殖机能异常,同时表现为生长性能的下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畜牧业由于ZEA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关键性问题。本文综述了ZEA的生殖毒性、免疫毒性、肝脏和肾脏毒性、遗传毒性及肿瘤诱发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概述。

    通过
     点击量 3456  下载量 1677  评论 0
  • 3. ChinaXiv:201812.00830
    下载全文

    二氢杨梅素-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细胞毒性初探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张慧 郭清泉 舒绪刚 谢宇 谭威 刘迪 张亚楠

    摘要: 本试验在合成二氢杨梅素-镍配合物(DMY-Ni)的基础上探讨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饲用安全性。以二氢杨梅素(DMY)和乙酸镍为原料,采用加热回流法合成DMY-Ni,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对其进行表征。采用噻唑蓝(MTT)法,研究不同浓度(10、20、40、80和160 g/mL)、不同作用时间(12、24、36和48 h)下,DMY与DMY-Ni对小鼠正常肝实质细胞AML12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DMY与镍离子配合后可生成DMY-Ni。10、20和40 g/mL DMY或DMY-Ni分别作用AML12细胞48 h后,AML12细胞的存活率与空白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80 g/mL及以上浓度的DMY-Ni作用AML12细胞48 h后,AML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或P<0.001),160 g/mL的DMY作用AML12细胞48 h后,AML12细胞的存活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1)。随DMY或DMY-Ni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AML12细胞的存活率逐渐降低。DMY与DMY-Ni对AML1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85.1、222.84 g/mL。由此得出,DMY与DMY-Ni对AML12细胞都具有相对低毒性,且DMY-Ni对AML12细胞的毒性较DMY稍有增加。

    通过
     点击量 3353  下载量 1715  评论 0
  • 4. ChinaXiv:201711.00338
    下载全文

    霉菌毒素对家禽生产性能的影响机制及污染控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陈继发 曲湘勇 彭灿阳 彭豫东 张佳鑫

    摘要: 家禽对饲料中霉菌毒素敏感性高,多种霉菌毒素对家禽均具有毒性作用。本文综述了常见霉菌毒素对家禽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及其机制,同时阐述了几种常见吸附剂对霉菌毒素的脱毒效果,并对霉菌毒素吸附剂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通过
     点击量 3535  下载量 1764  评论 0
  • 5. ChinaXiv:201711.00392
    下载全文

    玉米赤霉烯酮和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对雌性动物的生殖毒性及作用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高爽 梁珍 邓俊良 杨颜铱 陈芸

    摘要: 镰刀菌毒素玉米赤霉烯酮(ZEA)和脱氧血腐镰刀菌烯醇(DON)广泛存在于受污染的谷物和饲料中。体内和体外研究表明,ZEA和DON均可影响雌性动物的繁殖性能,引起生殖器官、胎儿形态,生殖细胞成熟率,性激素分泌的改变。本文综述了ZEA和DON对雌性动物繁殖性能的影响及潜在的作用机制。

    通过
     点击量 2147  下载量 1175  评论 0
  • 6. ChinaXiv:201707.00705
    下载全文

    共价连接BODIPY光敏剂的聚合物纳米胶束及其靶向光动力疗效的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07-24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周忠厅 张权 王胜涛 蔡颖 中西秀树 尹健

    摘要: 摘要 目的:利用聚合物纳米胶束靶向输送光敏剂分子已经成为光动力治疗癌症的研究热点。方法:本研究采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嵌段聚合物聚丙烯酸叔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PtBA-b-PGMA),共聚物的一端脱除叔丁基,通过缩合反应共价键连接甘露糖分子,另一端环氧基开环引入叠氮基,并通过“click”反应共价连接氟硼二吡咯光敏剂分子,最后制备得到表面甘露糖修饰的负载光敏剂聚合物胶束。利用核磁共振氢谱仪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进行结构确认;通过透射电镜和动态光散射等考察其理化性质;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MTT细胞毒性实验对其甘露糖受体靶向性及光动力疗效进行考察和评价。结果:聚合物PtBA-b-PGMA的相对分子量为16924,其分散系数为1.36。聚合物中环氧基开环引入叠氮后在2106 cm-1处出现叠氮基特征峰。经过“click”反应引入氟硼二吡咯光敏剂分子后,叠氮基特征峰消失,在1637 cm-1处出现三氮唑特征峰。聚合物胶束粒径分布均一,稳定性良好。胶束平均流体力学直径为178 nm,在水溶液中粒度分布较窄(PDI=0.298)。聚合物胶束对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和HEK293正常细胞均无暗毒性,在535 nm LED光照下对乳腺癌MDA-MB-231细胞具有较好的光动力治疗效果。结论:聚合物胶束能被MDA-MB-231癌细胞表面高表达的甘露糖受体特异性识别,并被内吞进入癌细胞内,具有较好的光动力杀伤作用。

    通过
     点击量 4090  下载量 1968  评论 0
友情链接 : ChinaXiv PubScholar 哲学社会科学预印本
  • 运营单位: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 制作维护: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知识系统部
  • 邮箱: eprint@mail.las.ac.cn
  • 地址: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
招募预印本评审专家 许可声明 法律声明

京ICP备05002861号-25 |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6号
版权所有© 2016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