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热带森林附生植物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对光照变化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附生植物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多样性极高且极其脆弱敏感的生物类群之一。光照被认为是促进附生植物由陆生类群演化而来并决定其生长和分布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接近林冠和规范性采样的限制,附生植物与光照的关系仍亟待阐述。为揭示附生植物对光强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该研究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6 种附生植物(林冠层木本:鼠李叶花楸、毛棉杜鹃;林冠层草本:狭瓣贝母兰、毛唇独蒜兰;树干区草本:点花黄精、距药姜)为对象,对其在4 个光处理梯度下生长的叶片气孔特征及其可塑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 种附生小乔木的气孔面积(SA)、气孔密度(SD)、潜在气孔导度指数(PCI)和表皮细胞密度(ECD)均对光强改变显著响应。2 种附生兰科植物的SA 最大而SD 最小;附生乔木叶片SD 和ECD 的光响应趋势与陆生植物更相似,而附生草本则出现种间差异。(2)6 种附生植物的气孔、表皮细胞特性及其表型可塑性,在草本-木本、常绿-落叶植物、林冠-树干区之间,均无明显差别。(3)附生植物气孔特性和表皮细胞平均可塑性指数均低于陆生植物。研究结果表明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附生植物对于光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相对较弱。不同的附生植物可以通过不同程度地增加叶片SD 和ECD 来适应高光强生境,并通过对SD 和SA 的双重调节以增大潜在光合能力从而应对低光胁迫。

  • 龙脑香热带雨林附生苔藓沿宿主垂直梯度的微生境偏好及其指示作用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附生苔藓在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水分和养分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作用。然而,由于访问技术的限制,附生苔藓多样性及其在林冠三维空间中的分布格局却鲜为人知。本研究首次借助林冠塔吊调查了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龙脑香热带雨林样地内69棵树13个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植物,通过统计不同垂直高度上的苔藓物种及其生活型,并利用典范相关分析法(CCA)和物种指示法对该区域附生苔藓植物沿宿主垂直梯度上的微生境偏好及其指示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龙脑香热带雨林69棵树上共记录到隶属于25科60属的90种附生苔藓,其中细鳞苔科物种数最多,占比达25.6%。13个垂直高度上共划分出三种生态类型:喜阳苔藓(>45m散生巨树的垂直高度上),喜阴苔藓(<15m的乔木树干上),广布苔藓(通常广泛分布于各个宿主垂直高度上,生态位宽),并筛选出对微生境有特殊偏好的17种苔藓指示种(IndVal ≥ 0. 7,P < 0. 05)。随宿主垂直高度的升高,扇型和交织型的苔藓占比降低,悬垂型苔藓占比先升高后降低,细平铺型和粗平铺型的苔藓占比升高。大气湿度、水汽压、胸径以及树皮粗糙度对附生苔藓生活型的分布偏好具有显著影响。总之,沿宿主垂直高度上的附生苔藓对微环境变化在生活型和形态结构上有着不同的响应方式,而同一种生态型的苔藓群落有相似的适应机制。因此,在森林林冠生境变化的监测和管理中,对微生境具有明显偏好的附生苔藓物种或生活型可作为有效的指示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