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不同生境下广西红鳞蒲桃幼苗的生态适应性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2-0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解在天然更新条件下三种不同生境的红鳞蒲桃幼苗对环境因子的适应性,该文以 广西滨海地区天然更新的当年生红鳞蒲桃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其叶片和根系的抗氧化酶活性、 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以及叶片的光合色素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对环境因子进 行方差分析表明:三样地间的光照强度差异极显著,地表温度和土壤含水率差异不显著。(2) 不同生境下幼苗叶片与根系的生理特征随着光照强度而变化。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幼苗叶 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可溶性糖(S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叶绿素 a/b 含量以及根系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生境B 显著高于生境A;而叶片的POD 活性、 叶绿素a 含量、叶绿素b 含量、总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的SOD 活性、SS 含量、MDA 含量 生境A 显著高于生境B。(3)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少,幼苗叶片的SOD 活性、MDA 含量以 及根系的POD 活性生境B 显著高于生境A;而叶片的POD 活性、SS 含量生境A 显著高于 生境B;叶绿素a 含量、叶绿素b 含量、总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的SS 含量、MDA 含量先 是生境A 显著高于生境B 随后变化成生境B 显著高于生境A;叶绿素a/b 含量以及根系的 SOD 活性先是生境B 显著高于生境A 随后变化成生境A 显著高于生境B。(4)综合分析 表明:三种生境的生理生化特征均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其中郁闭度最小的生境B 发生了 光抑制现象,因此需要人工调整郁闭度来创造适宜的光照环境,为幼苗的天然更新提供条件。

  • 根肿菌侵染下菘蓝生物碱合成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根肿菌胁迫对菘蓝生物碱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该文对根肿菌 侵染后0、7、14、21 d 的菘蓝进行病情形态分级、组织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转 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接菌后0、7、14、21 d 菘蓝根部分别发展为0 级、 1 级、3 级、5 级的肿根,且7 d 是皮层入侵的关键时间点。(2)接种根肿菌14 d 后,菘蓝 叶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 性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并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代谢组学一 共检测到161 种生物碱,其中吲哚类生物碱数量较多;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 21 d 分别存在16、17、39 种差异代谢物且各组差异代谢物多富集在生物碱和氨基酸代谢通 路。(4)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21 d 分别存在2 439、 256、6 437 个差异表达基因,这3 组共同富集到11 个生物碱相关的代谢通路;与未接菌相 比,接菌后7、14、21 d 有9 个基因(编码4 种酶THS、TAT、YUCCA、ALDH)表达量均 上升。以上结果揭示了芸薹根肿菌与菘蓝之间的互作机制,探究了根肿菌对吲哚生物碱合成 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影响,为后期研究菘蓝根肿病抗性基因及生物碱次生代谢途径奠定基础。

  • 八种红树植物幼苗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和活性对光强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我国南方海岸带生态恢复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然而,红树林群落的人工恢复和改造首先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进行红树种类的空间配置,这需要明确红树植物光适应的生理生态策略,为人工红树林群落的优化配置提供理论指导。该文选取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秋茄(Kandelia candel)、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卤蕨(Acrostichum aureum)、银叶树(Heritiera littoralis)和黄槿(Hibiscus tiliaceus)为研究对象,通过遮荫控制试验,研究这8种红树植物一年生幼苗在不同光照强度(自然光强的100%、45%、30%、10%)下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随光照强度下降,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受到的影响较小,无瓣海桑、秋茄、桐花、银叶树和黄槿的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则表现出下降趋势。(2)木榄、老鼠簕和卤蕨的SOD和APX等抗氧化酶活性在10%光照强度处理下的活性与对照并无显著差异,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的抗氧化酶活性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说明,从对光照的生理适应角度来看,木榄、老鼠簕和卤蕨具有一定耐阴性,适宜种植在光照条件稍弱的林下;无瓣海桑、秋茄、桐花树、银叶树和黄槿适宜作为中上层树种或在郁闭度较低的林下种植。

  • 碳酸氢盐处理下桑树和构树的生长、光合和抗逆性差异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究喀斯特生境中,在碳酸氢盐的胁迫下 HCO3-对植株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以构 树和桑树幼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浓度 NaHCO3(0、15、30 mmol·L-1)处理下植株的生长情况、 光合能力、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细胞膜系统损伤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 HCO3-处理下,构树和桑树的生长和光合能力均受到抑制,叶片细胞内均发生显著的抗氧化和抗渗 透胁迫生理响应。(2)HCO3-对构树和桑树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其浓度有关,并有显著差异性(P < 0. 05)。(3)30 mmol·L-1 HCO3-处理对植株生长、光合、抗氧化酶系统和渗透调节系统的抑制作用以 及植物细胞的损伤情况要显著强于 15 mmol·L-1 HCO3-处理的效果。(4)同等浓度的 HCO3-处理下, 构树的生长、光合能力、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显著高于桑树,其叶片细胞损伤情况显 著低于桑树。综上结果均表明,构树对碳酸氢盐胁迫的耐受能力要优于桑树。该研究为阐明桑科植 物对喀斯特环境适应机制提供科学支撑。

  • 蒭雷草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蒭雷草对逆境的适应能力,揭示其耐盐机理;作者从西沙东岛采集蒭雷草,通 过分株繁殖挑选健壮植株为材料;模拟热带珊瑚岛生境设置不同浓度NaCl 处理,研究不同 程度的盐胁迫对其植株叶片丙二醛(MDA)、抗氧化酶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 明:(1)短期(28 d)盐胁迫下,NaCl 浓度的增加并未加速蒭雷草叶片细胞发生膜脂过氧 化作用,MDA 含量增加幅度较小;随着盐胁迫时间延长及NaCl 浓度增加,蒭雷草叶片细 胞膜脂过氧化损伤的程度加深,MDA 含量逐渐上升,最大值出现在400 mmol·L-1。(2)短 期(28 d)盐胁迫,低浓度(200 mmol·L-1)NaCl 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高浓度(400 mmol·L-1)NaCl 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而过氧化物酶(POD)活 性随盐胁迫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逐渐升高。(3)蒭雷草在盐胁迫环境下,机体组织不 断积累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含量以提高渗透调节能力,平衡细胞内外渗透势, 从而达到缓解盐害的目的。整个盐胁迫过程中,蒭雷草机体组织将抗氧化酶防御系统和渗透 调节机制相结合,减缓了细胞膜脂过氧化的损伤和细胞失水带来的生理干旱,表现出较强的 耐盐能力。研究结果可为蒭雷草在南海诸岛人工群落构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以及营造良好 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对中国热带珊瑚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 RLPK2 促进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的衰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11-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大豆RLPK2 基因(GenBank 登录号: AY687391)是一个编码􀀁N-末端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为分析大豆􀀁RLPK2 基因的功能,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野生型拟南芥,构建了大豆􀀁RLPK2 基因过表达载体。该研究以野生型拟南芥和大豆􀀁RLPK2 基因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为材料,分析了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酶活性及衰老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无论是野生型还是转基因拟南芥,随着叶片衰老进程的进行,光系统􀀁II(PSII)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II 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均呈下降趋势,但后者下降趋势更明显;(2) 激发压(1-qP)在叶片衰老前期的变化较为平稳,后期则急剧增加,且转基因型比野生型拟南芥增加更明显;(3)在叶片衰老的各个时期,转基因拟南芥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显著低于野生型;(4)实时荧光定量􀀁PCR 检测结果表明,RLPK2 转基因拟南芥中衰老标志基因􀀁ATSAG12,衰老关键转录因子􀀁ATNAP、ATWRKY6 和叶绿素降解关键酶编码基因ATACD1 等表达量显著上调。综上所述,大豆类受体蛋白激酶基因􀀁RLPK2 参与调控植物叶片衰老进程,其表达对叶片衰老起促进作用。

  • 珙桐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对重金属铅、镉胁迫的响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9-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铅和镉在土壤中表现出很强的毒性,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发育。本研究着眼于中国特有濒危珍稀植物珙桐,探究盆栽实验条件下其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以及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对不同浓度重金属铅、镉胁迫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不同浓度铅处理下,珙桐幼苗丙二醛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镉胁迫条件下除10 mg·kg-1浓度外,其余处理组丙二醛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了铅和镉污染加剧了珙桐膜脂过氧化进程。(2)游离脯氨酸随着铅、镉浓度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分别在铅浓度≥800 mg·kg-1和镉浓度≥20 mg·kg-1处理下显著低于对照组。可溶性蛋白浓度随着铅浓度的增加也表现出先增后减的规律,其浓度在镉胁迫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的增加可以提高珙桐抵抗低浓度重金属危害的能力,但高浓度重金属对珙桐产生抑制作用。(3) 随着铅和镉浓度的增加,珙桐抗氧化酶活性也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表明了低浓度重金属(铅浓度≤600 mg·kg−1,镉浓度≤5 mg·kg−1)容易激活珙桐抗氧化应激反应,有效地减少重金属的危害,高浓度的重金属则会抑制抗氧化酶活性。(4)通过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表明,珙桐幼苗中抗氧化酶、游离脯氨酸可以较好地反映珙桐对两种重金属胁迫的响应规律。

  • 外源抗坏血酸缓解水稻幼苗的铝胁迫效应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外源抗坏血酸对铝胁迫下水稻氧化损伤的影响,以峰1A(不育系,籼稻)和滇优35号(杂交,粳稻)2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外源抗坏血酸(AsA) 对50 μmol·L-1 Al3+胁迫下水稻根尖H2O2和内源As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表明,铝胁迫24 h时,水稻根尖内源AsA含量为对照的0.90倍,与对照相比,根尖H2O2增加了0.55倍~1.3倍,SOD、POD、CAT及APX活性分别增加了0.83倍~1.6倍、1.0倍~1.3倍、0.85倍~1.2倍、1.0倍~1.8倍;外源AsA处理铝胁迫水稻24 h,水稻根尖内源AsA含量为比照的1.2倍,SOD、POD、CAT及APX活性分别增加了1.2倍~2.2倍、1.5倍~1.6倍、1.3倍~1.7倍、1.2倍~2.6倍,而根尖H2O2含量仅增加了0.1倍~0.6倍。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铝胁迫加剧了细胞膜的过氧化程度,并诱导抗氧化酶活性以清除活性氧。外源AsA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内源AsA含量以缓解水稻Al3+胁迫引起的氧化损伤,降低细胞膜系统伤害,促进水稻生长,为外源AsA提高水稻适应铝胁迫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 氨氮胁迫下饥饿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4.36±0.21)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饱食投喂28 d,2组试验鱼都暴露于5.7 mg/L总氨氮中。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体质量、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总免疫球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饥饿会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及健康造成抑制;饥饿后再投喂,黄颡鱼幼鱼表现出部分生长补偿,血液恶化、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 氨氮胁迫下饥饿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为了研究氨氮胁迫下饥饿再投喂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血液健康、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14.36±0.21) g的黄颡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对照组人工饱食投喂42 d,试验组饥饿14 d后恢复饱食投喂28 d,2组试验鱼都暴露于5.7 mg/L总氨氮中。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下饥饿14 d后,试验组黄颡鱼幼鱼体质量、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溶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黄颡鱼幼鱼头肾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和血清总抗体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饥饿会对黄颡鱼幼鱼的生长及健康造成抑制;饥饿后再投喂,黄颡鱼幼鱼表现出部分生长补偿,血液恶化、抗氧化酶活性和免疫抑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 茶树油对断奶仔猪血清、肝脏和肠黏膜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树油对断奶仔猪血清、肝脏和肠黏膜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1日龄体重[(6.73±0.12) kg]相近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5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T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硫酸黏菌素(10%)+75 mg/kg金霉素(15%)]、低茶树油组(LTO组,饲喂基础饲粮+50 mg/kg茶树油)、中茶树油组(MTO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茶树油)和高茶树油组(HTO组,饲喂基础饲粮+150 mg/kg茶树油)。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HTO组仔猪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LTO和MTO组(P<0.05),MTO组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HTO、CON和ANT组(P<0.05),LTO组仔猪血清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低于MTO、HTO和CON组(P<0.05)。2)与CON和ANT组相比,LTO、MTO和HTO组仔猪肝脏T-AOC显著提高(P<0.05),LTO和MTO组仔猪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H2O2含量显著提高(P<0.05),HTO组仔猪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相比,LTO和MTO组仔猪肝脏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3)HTO组仔猪空肠黏膜GSH-Px和SOD活性显著高于ANT组(P<0.05),LTO、MTO、HTO和ANT组仔猪空肠黏膜H2O2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4)HTO组仔猪回肠黏膜SOD活性和GSH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LTO、MTO、HTO和ANT组仔猪回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茶树油可提高断奶仔猪血清、肝脏和肠黏膜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血清、空肠黏膜H2O2的含量,进而提高断奶仔猪的机体抗氧化功能,总体效果优于抗生素,建议添加量为100 mg/kg

  • 茶树油对断奶仔猪血清、肝脏和肠黏膜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茶树油对断奶仔猪血清、肝脏和肠黏膜抗氧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21日龄体重[(6.73±0.12) kg]相近的健康“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仔猪。5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ANT组,饲喂基础饲粮+200 mg/kg硫酸黏菌素(10%)+75 mg/kg金霉素(15%)]、低茶树油组(LTO组,饲喂基础饲粮+50 mg/kg茶树油)、中茶树油组(MTO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茶树油)和高茶树油组(HTO组,饲喂基础饲粮+150 mg/kg茶树油)。试验期21 d。结果表明:1)HTO组仔猪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LTO和MTO组(P<0.05),MTO组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HTO、CON和ANT组(P<0.05),LTO组仔猪血清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低于MTO、HTO和CON组(P<0.05)。2)与CON和ANT组相比,LTO、MTO和HTO组仔猪肝脏T-AOC显著提高(P<0.05),LTO和MTO组仔猪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H2O2含量显著提高(P<0.05),HTO组仔猪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提高(P<0.05);与CON组相比,LTO和MTO组仔猪肝脏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3)HTO组仔猪空肠黏膜GSH-Px和SOD活性显著高于ANT组(P<0.05),LTO、MTO、HTO和ANT组仔猪空肠黏膜H2O2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4)HTO组仔猪回肠黏膜SOD活性和GSH含量显著高于CON组(P<0.05),LTO、MTO、HTO和ANT组仔猪回肠黏膜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综上,茶树油可提高断奶仔猪血清、肝脏和肠黏膜抗氧化酶活性,减少血清、空肠黏膜H2O2的含量,进而提高断奶仔猪的机体抗氧化功能,总体效果优于抗生素,建议添加量为100 mg/kg

  • 壳寡糖对小鼠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灌胃不同剂量壳寡糖(COS)对小鼠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细胞因子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60只5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1个对照组和5个试验组,每组10只。5个试验组小鼠分别按照0.2、0.4、0.6、0.8和1.0 g/kg BW的剂量灌胃COS(溶解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灌胃不同剂量COS对小鼠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2)灌胃0.6 g/kg BW COS可显著提高小鼠胸腺指数(P0.05)。5)灌胃0.6 g/kg BW COS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27.61%(P<0.05),灌胃0.8 g/kg BW COS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45.08%(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COS可促进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并具有调节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功能。

  • 壳寡糖对小鼠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灌胃不同剂量壳寡糖(COS)对小鼠生长性能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细胞因子水平、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60只5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ICR雄性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1个对照组和5个试验组,每组10只。5个试验组小鼠分别按照0.2、0.4、0.6、0.8和1.0 g/kg BW的剂量灌胃COS(溶解于生理盐水),对照组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1)灌胃不同剂量COS对小鼠体重无显著影响(P>0.05)。2)灌胃0.6 g/kg BW COS可显著提高小鼠胸腺指数(P0.05)。5)灌胃0.6 g/kg BW COS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中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27.61%(P<0.05),灌胃0.8 g/kg BW COS可显著提高小鼠血清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对照组提高了45.08%(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COS可促进小鼠免疫器官发育并具有调节血清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功能。

  • LED 不同光强对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给油茶苗培育提供有益参考和科学依据,该论文以两年生长林 4 号油茶扦插苗为试材,测定和分析 LED 红蓝 1︰9 复合光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可溶性物质含量、内源激素水平及抗氧化酶活性,探索了 LED 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差异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00 μmol·m-2·s-1 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 ZR 含量和 POD 活性,以及最低的 MDA 含量,但可溶性糖含量、IAA 含量和 GA 含量最低;150 μmol·m-2·s-1 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 ABA 含量,且可溶性蛋白含量和 SOD 活性最低;200 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 SOD 活性,但 POD 活性最低,且 MDA 含量最高;250 μmol·m-2·s-1 处理下油茶苗具有最高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IAA 含量、GA 含量和 CAT 活性;300μmol·m-2·s-1处理下油茶苗游离氨基酸含量、ABA 含量、ZR 含量和 CAT 活性均最低。与其他处理相比,250μmol·m-2·s-1处理更利于提高长林 4 号油茶苗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是培育油茶苗较为理想的光强。

  • 高温季节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消化酶及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8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高温季节饥饿后补偿摄食对团头鲂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不同越冬饲料对蜜蜂中肠消化酶活性、组织发育状态以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越冬饲料对蜜蜂中肠消化酶活性、组织发育状态以及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以便为广大蜂农选择越冬饲料提供参考。在2015年10月底选取群势相当的本地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越冬蜂群(群内无储备越冬饲料脾)9群(5框蜂/群),随机分为3个试验组(3群/组),从11月2号开始分别以蜂蜜(蜂蜜组)、果葡糖浆(果葡糖浆组)和白砂糖水(白砂糖:水=2:1,蔗糖组)为越冬饲料进行饲喂,饲喂至11月下旬蜂群进入越冬期。整个试验期为2015年10月底至2016年3月初。分别于越冬前(11月初)、越冬中期(1月初)和越冬后(3月初)采集蜜蜂中肠,测定中肠消化酶(淀粉酶、蔗糖酶和蛋白酶)活性,在越冬中期采集蜜蜂中肠用于中肠组织发育状态和抗氧化酶基因[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2)和过氧化氢酶(CAT)]相对表达量等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在越冬中期,果葡糖浆组和蜂蜜组的蜜蜂中肠内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组(P0.05)。在越冬中期,果葡糖浆组的蜜蜂中肠内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蔗糖组和蜂蜜组(P<0.05)。蜂蜜组和蔗糖组的蜜蜂中肠肠壁厚度极显著大于果葡糖浆组(P<0.01),且蜂蜜组和蔗糖组的蜜蜂中肠隐窝深度也极显著大于果葡糖浆组(P<0.01)。在越冬中期,蔗糖组的蜜蜂中肠Sod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蜂蜜组和果葡糖浆组(P<0.05)。由此得出,蜂蜜能够提高越冬蜂中肠消化酶活性,蜂蜜和白砂糖有利于越冬蜂中肠组织的发育,而且白砂糖能够提高越冬蜂中肠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因此,蜂蜜和白砂糖比果葡糖浆更适合作为蜜蜂的越冬饲料。

  • 硒源与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硒源和硒水平对军曹鱼幼鱼生长性能、肝脏和血清抗氧化指标及组织硒含量的影响,以确定军曹鱼幼鱼对不同硒源的最适需要量。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3、0.6、0.9和1.2 mg/kg(以硒计)的亚硒酸钠(Se-S)和蛋氨酸硒(Se-Met),配制9种试验饲料(共用对照饲料),饱食投喂初始体重为(22.18±0.35) g军曹鱼幼鱼10周。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30尾试验鱼。结果表明:1)硒水平对特定生长率(SGR)和增重率(WGR)有极显著影响(P0.05);硒源及硒源与硒水平的交互作用对SGR、WGR、FCR和SR均无显著影响(P>0.05)。SGR和WGR随着硒水平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2)硒水平极显著影响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及血清GSH-Px活性(P<0.01),并显著影响血清GR活性(P<0.05);硒源极显著影响肝脏GR、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性(P<0.01);硒源和硒水平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肝脏CAT活性和MDA含量及血清T-SOD活性(P<0.05)。肝脏和血清GSH-Px活性随着硒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稳定趋势,GR活性呈先下降后稳定趋势。2种硒源均在添加量为0.9 mg/kg时有最高的肝脏GSH-Px活性,最低的肝脏GR活性。肝脏CAT活性随着硒水平的升高逐渐升高。3)脊椎骨、全鱼和肝脏硒含量随硒水平的升高而增加。硒源极显著影响脊椎骨硒含量(P<0.01),硒源和硒水平的交互作用极显著影响肝脏和脊椎骨硒含量(P<0.01)。以蛋氨酸硒和亚硒酸钠为硒源,通过二次回归曲线分析得出饲料硒水平分别为1.29和1.46 mg/kg时军曹鱼幼鱼可以获得最大SGR。以SGR和全鱼硒含量为判据,军曹鱼幼鱼对蛋氨酸硒的生物利用率分别相当于亚硒酸钠的1.20和2.90倍。

  • 变温条件下不同投喂水平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代谢酶和活性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变温条件下不同投喂水平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代谢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试验水温设恒温[(22.0±0.1) ℃]和变温[(22±2) ℃]2种模式,并根据投喂水平分为6组,分别为恒温100%饱食组(HW-100组)、变温100%饱食组(BW-100组)、变温90%饱食组(BW-90组)、变温80%饱食组(BW-80组)、变温70%饱食组(BW-70组)、变温60%饱食组(BW-60组)。将平均体重为(34.9±0.8) g的施氏鲟幼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养殖周期为42 d。结果表明:变温条件下,在60%~80%范围内,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胃及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与HW-100组相比,BW-60组与BW-70组的胃和瓣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变温条件下,十二指肠和瓣肠淀粉酶活性及瓣肠脂肪酶活性均随投喂水平的降低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BW-80组十二指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HW-100组及BW-100组(P<0.05),BW-80组和BW-90组瓣肠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所有变温投喂组瓣肠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HW-100组(P<0.05)。各变温投喂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均显著高于HW-100组(P<0.05)。与HW-100组相比,BW-60组、BW-70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在变温条件下,在60%~90%范围内,鱼体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黄嘌呤氧化酶(XOD)活性均随着投喂水平的降低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且均在投喂水平80%时降至最低值。与HW-100组相比,BW-60组、BW-70组及BW-100组血清T-AOC显著升高(P<0.05),且BW-60组和BW-90组血清XOD活性显著升高(P<0.05)。综上所述,在周期性变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可通过提高蛋白酶活性,即提高对饲料蛋白质消化效率的方式来补偿其对饲料蛋白质摄入的不足。与恒温100%饱食相比,变温条件下各投喂水平均可提高施氏鲟幼鱼血清ALT活性。

  • 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肉牛血清激素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在夏季高温条件下添加金银花提取物对热应激肉牛血清激素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体重(360±20) kg的健康锦江黄牛20头分为4组,分别在精料中添加0(对照)、0.2%、0.4%和0.6%金银花提取物,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1)在40 d,0.2%和0.6%组试验牛的体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肉牛的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含量升高,皮质醇(COR)含量下降。3)试验组肉牛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提高,丙二醛(MDA)含量降低。结果提示,金银花提取物可改善肉牛抗氧化性能,缓解肉牛热应激反应,但对增重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各项指标认为精料中添加0.2%较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