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西藏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5-1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煨桑是青藏高原上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民俗活动,在藏族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 地位。青藏高原上有着丰富的煨桑植物资源和相关的煨桑文化知识,为调查、记录和研究藏 族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该研究团队先后在西藏进行了4 次煨桑植物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访谈了23 个乡镇的459 位信息报告人,记录了19 科36 属83 种煨桑植物和相关传统知识。 结果表明:(1)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的人们普遍掌握着丰富的煨桑植物知识;(2)青稞 (Hordeum vulgare var. coeleste)、滇藏方枝柏(Juniperus indica)、髯花杜鹃(Rhododendron anthopogon)的文化价值指数(CV)较高,是煨桑活动中非常重要的3 种植物;(3)煨桑植 物的利用呈现出地域性和替代性的特点,展现出当地人对煨桑植物资源科学管理和可持续采 集的实践经验。该研究将有助于煨桑文化的传承以及煨桑植物资源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 利用。

  • 不同温度下PEG 模拟干旱对濒危植物狭叶坡垒种子萌发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2-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狭叶坡垒(Hopea chinensis)种子为典型的顽拗性种子。为探究种子萌发对温度和水 分的适应性,该研究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设置3 种温度(15 ℃、20 ℃和25 ℃),采用6 个 聚乙二醇(PEG-6000)质量百分比浓度(0、5%、10%、15%、25%和35%)模拟干旱胁迫 处理,研究狭叶坡垒种子的萌发特性。结果表明:(1)温度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同一 干旱胁迫浓度下,种子的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胚根长、芽长和活力指数随着温度升 高呈上升趋势,萌发时滞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萌发历期随温度升高而波动性上升。(2)干旱 胁迫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同一温度下,种子的萌发率、萌发势、萌发指数、萌发历期、 胚根长、胚芽长和活力指数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加重呈减小的趋势,萌发时滞随干旱胁迫程度 加重而升高。(3)温度和干旱胁迫的交互作用对种子萌发具有显著影响。干旱胁迫下,不同 温度条件下种子萌发的表现不同。在35% PEG-6000 胁迫下,20 ℃和25 ℃时,种子萌发率 为8.89%和15.55%,显著大于15℃(0%)。综上所述,适宜种子萌发的温度为20 ℃和25 ℃, 适宜幼苗早期生长最佳温度为25 ℃。干旱程度越大,种子萌发受到的抑制作用越强,干旱 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高于温度因素,适当增温可缓解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湖北的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07-1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明确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湖北省的入侵过程和影响因素能够为 其监测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该文结合相关报道和实地踏查搜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入侵分 布点,借助 ArcGIS 对其历史分布动态进行模拟重建,利用 MaxEnt 模型对其扩散动态和影 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湖北呈不连续聚集分布,由早期的 “跳跃式”入侵演变为由东向西北“渐进式”扩散,其中武汉、咸宁和宜昌中部地区入侵 程度最为严重;(2)人类活动是影响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的主要因素,其主要沿着公路、 铁路等交通方式实现远距离传播,入侵分布点数量与人类活动强度和路网密度呈正相关; (3)最干季度降水量(Bio_17)、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Bio_4)、最湿季度平均温度 (Bio_8)、土壤的酸碱度(t_pH)、有机碳含量(t_oc)和海拔(DEM)是影响其生长繁 殖的关键生态因子。在pH=4~7.5、t_oc=0.6%~1.12%的酸性或弱碱性土,及Bio4=880~920、 Bio_8>24 ℃时,加拿大一枝黄花最容易发生入侵,其在湖北省的中、高适生区面积可达 75 200 km2。综合其在湖北的历史扩散动态和影响因素来看: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适生区面 积和入侵点均呈现由东向西减少的趋势;人类活动是造成其入侵湖北和扩散的主要因素, 而自然因子则直接限制其在入侵点的种群大小和发生面积。该研究为加拿大一枝黄花的风 险评估、监测预警和防控治理等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

  • 广西被子植物新资料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8-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桂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广西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的关键地区,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基于该地区关键区域的深入调查,该文报道了广西被子植物新记录 20 种,即木姜叶征镒木[Wuodendron praecox (Hook. f. Thomson) B. Xue, Y. H. Tan X. L. Hou]、大果楠(Phoebe macrocarpa C. Y. Wu)、国楣铁线莲(Clematis fengii W. T. Wang) 、方籽栝楼(Trichosanthes tetragonosperma C. Y. Cheng Yueh)、枥叶花楸(Sorbus yunnanensis L. T. Lu)、长苞楼梯草(Elatostema longibracteatum W. T. Wang)、富宁槭(Acer paihengii Fang)、云南山茱萸(Cornus eydeana Q. Y. Xiang Y. M. Shui)、长梗杜鹃(Rhododendron longipedicellatum Lei Cai Y. P. Ma)、粉花安息香(Styrax roseus Dunn)、滇南山矾(Symplocos hookeri C. B. Clarke)、歧笔菊(Dicercoclados triplinervis C. Jeffrey Y. L. Chen)、海桐状香草(Lysimachia pittosporoides C. Y. Wu)、麻栗坡红丝线(Lycianthes marlipoensis C. Y. Wu S. C. Huang)、百节赛爵床(Justicia multinodis Benoist)、西畴黄芩(Scutellaria sichourensis C. Y. Wu H. W. Li)、折唇羊耳蒜(Liparis bistriata C. S. P. Parish Rchb. f.)、细茎阔蕊兰(Peristylus tenuicallus Ormerod)、滇南苹兰[Pinalia yunnanensis (S. C. Chen Z. H. Tsi) S. C. Chen J. J. Wood]、全唇线柱兰(Zeuxine integrilabella C. S. Leou),隶属于 17科20 属,其中征镒木属(Wuodendron B. Xue, Y. H. Tan Chaowasku)和歧笔菊属(Dicercoclados C. Jeffrey et Y. L. Chen)为广西新记录属,同时提供了这些物种的形态描述、引证标本、地理分布和图片。此外,基于收集的材料,就方籽栝楼、歧笔菊的部分关键分类学特征作了详细的补充与修订。最后,讨论了新记录属种发现的生物地理学意义以及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 枫香叶片变色期全长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枫香因其树形优美,入秋后叶色红艳或橙黄,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景观生态树种。 为了解枫香叶片变色及其次级代谢过程的遗传基础,该文以枫香 5 个变色期叶片混合样品为 材料,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PacBio 平台)对其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1) 全长转录组测序共获得 41.04 Gb 的高质量数据,从中鉴定出全长非嵌合序列 563 180 条,通 过聚类和去冗余,获得 27 269 条高质量全长转录本。在 27 269 条全长转录本中预测到 2 035 条长链非编码 RNA(lncRNA),并检测出 14 892 个简单重复序列(SSR)位点和 1 856 个转 录因子。(2)基因注释结果表明,NR、GO、COG、KEGG 等 8 个数据库共注释了 24 857 条转录本,KEGG 数据库共获得了 124 个条代谢途径,主要有核糖体、碳代谢、氨基酸生物 合成等,在类黄酮和叶绿素代谢途径中分别有 49 和 71 个转录本参与。上述结果初步揭示了 枫香叶片变色期转录组信息以及功能特性,为后续研究枫香叶片变色分子机制、色素代谢合 成途径和调控、相关功能基因克隆以及叶色改良提供基础数据。

  • 鹧鸪花中一个新的木脂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7-0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明确鹧鸪花枝叶的化学物质基础,该文采用硅胶柱色谱、MCI、C18、Sephadex LH-20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对其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1)从鹧鸪花枝叶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richiconnarone A(1),3β, 21-dihydroxy-24-methylenecycloartane(2),3-Oxo-threo-23, 24, 25-trihydroxytirucall-7-ene(3),16-dehydeoxy-23β-hydroxymeliasenin F(4),ergost-5, 24(28)-diene-3β, 23S-diol(5),7α-羟基谷甾醇(6);(2)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2-4为三萜化合物,5和6为甾体化合物,化合物2-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该研究为鹧鸪花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基于分子与形态证据的傣药“傣百解”基原考证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2-03-18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傣百解”是傣医常用的一种解药,其基原植物最早记录是夹竹桃科苦绳(Dregea sinensis),后 来被鉴定是夹竹桃科通光散(Marsdenia tenacissima)。为了进一步澄清“傣百解”的基原植物,该研究 结合形态与分子证据对“傣百解”基原植物及近缘种进行了整合分析。结果表明:(1) 利用三个DNA 片段(psbD-trnT, trnL-trnF, ITS) 重建牛奶菜属(Marsdenia)及其它牛奶菜族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 “傣百解”样品与通光散样品构成一个独立的单系分支,并与灵药牛奶菜(Marsdenia cavaleriei)构成姐 妹类群。(2) 结合形态性状与模式标本的对比分析发现“傣百解”基原植物与通光散模式标本基本一致, 而其形态特征与姐妹种灵药牛奶菜存在明显差异。(3)进一步确定了“傣百解”的基原植物是通光散, 其叶形态与花部性状差异可作为区分通光散和灵药牛奶菜的重要特征。该研究通过整合形态特征与分 子证据完成了对“傣百解”的正本清源,可用于市场药材的快速准确鉴定,也为“傣百解”今后的开 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枫香变红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光合特性及色素含量变化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因其叶片入秋后逐渐变红,极具观赏价值,是优良的景观生态树种。 该文通过连续监测枫香叶片变红过程中组织结构、光合特性以及色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叶片结构与其光合 特性和色素的关系,旨在了解枫香叶片结构变化与叶色的关系。结果表明:(1)枫香叶片变色过程中,表 皮细胞均为椭圆形,紧密排列,未观察到明显的细胞变异,表面未附着绒毛和蜡质,且上表皮细胞与栅栏 组织细胞间排列紧密,没有出现较大的气室。(2)随着叶片逐渐变红,叶片结构变化显著,其中,叶片、 上表皮、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以及气孔开度均逐渐减小,而气孔器长和宽、单个气孔器面积则逐渐增 大。(3)随着叶片结构的变化,其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致使净光合速率逐渐减小,在出现光破坏时,叶 片通过在栅栏组织细胞液泡内合成花色苷来自我保护,而大量的花色苷致使叶片表面呈现红色。因此,叶 绿素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大量积累是导致枫香叶片变红的直接原因。综上所述,枫香叶色变红是其一系列 生理结构特征综合作用的结果。

  • 甜荞 pin 型花与thrum 型花雌蕊发育的比较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7-20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从形态上弄清甜荞(Fagopyrum esculentum)二型花发育的差异性,该文运用石蜡 切片技术对甜荞 pin 型花和 thrum 型花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观察 比较。结果表明:甜荞 2 种花雌、雄蕊发育的细胞学特征有很高的相似性,其直生胚珠、双 珠被、厚珠心;大孢子四分体直线型排列,合点端为功能大孢子,蓼型胚囊。其花药 4 室, 花粉囊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一层中层和一层绒毡层组成,其中绒毡层发育为腺质型,小孢 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常为四面体型,但 thrum 型花 花粉囊中偶见十字交叉型小孢子四分体;成熟花粉粒多数为 2 细胞型,少数为 3 细胞型。从 2 种花雌、雄蕊的发育的进度来看,与 pin 型花相比,thrum 型花小孢子发育相对较慢,雄 配子体发育较快,但开花时,两者雌、雄蕊均发育成熟。综合甜荞两种花生殖发育的过程来 看,其有许多相对原始的胚胎学特征,但也出现一些如直生胚珠、3 细胞型花粉等相对进化 的性状。该研究完善了甜荞二型花生殖发育的形态细胞学资料的同时,为理解石竹目中物种 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胚胎学证据。

  • 淫羊藿属植物形态分类性状评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11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淫羊藿属是分类学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类群发表和修订均较频繁。为更清晰掌握淫羊藿属的性状变异,该文在查阅该属研究成果和标本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野外调查和分析,对该属重要性状进行系统梳理。花瓣式样是淫羊藿属分类的最重要依据,但并非绝对稳定,种内花瓣形态可能存在丰富变异。花瓣颜色、花药颜色,甚至花的大小至少在部分类群中不宜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根茎性状在多数类群中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分类性状,但不能一概而论,应基于广泛调查。多数类群的花茎上叶的类型及小叶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非腺毛特征十分复杂,不同样本存在不同程度差异,不宜作为物种鉴别的关键依据。淫羊藿属植物栽培后植株普遍更矮小,提示开展自然生境下的调查和形态观测对掌握物种形态特征非常必要。中国淫羊藿属类群仍处于活跃进化中,其形态变异复杂,物种鉴定和资源利用时应足够谨慎。

  • 黄土高原油松和辽东栎林下植物β多样性差异及影响因素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4-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β多样性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论题,相同的β多样性格局可能由不同的生态过程所决定。该研究通过构建零假说模型和典范变异分解的方法,比较了黄土高原油松人工林(Form.Pinus tabulaeformis)和辽东栎天然林(Form. Quercus wutaishanica)林下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确定了环境过滤和扩散限制在β多样性形成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旨在揭示两种林型林下植物群落β多样性形成过程的差异,为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表明:(1)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的林下群落均具有相似的β多样性大小,也均呈现了明显的种内聚集过程。(2)环境和空间共同解释了两种林型林下物种组成的较大变化(草本层:[E + S] = 33-45%;灌木层:[E + S] = 21-35%),且主要以环境解释量为主(包括纯环境变量[E | S]和空间化的环境变量[E ∩ S])。(3)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林下群落β多样性形成过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生境异质性差异以及特定的环境因子间,海拔梯度、枯落物厚度以及土壤养分(速效氮和速效钾)是引起两种林型林下物种差异的显著环境因子。结果说明,黄土高原的油松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林的群落构建均由确定性的环境过滤为主导;但是,两种林型的环境过滤过程并不一样,主要表现为生境异质性的差异和不同的环境限制因子。对于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首先应该保证不同群落的生境异质性,同时,不能忽视扩散限制及其与生境异质性二者交互作用对β多样性的影响

  • 山西吕梁山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山地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一直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为探究吕梁山草本群落不同尺度物种多样性(α、β、γ多样性)的海拔梯度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该研究采用样方法在吕梁山从北向南选取管涔山、关帝山、五鹿山,并对每个山地划分出高、中、低3个海拔梯度,对草本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α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先升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峰值出现在中海拔;β多样性中Cody指数在1 900~2 000 m间出现峰值,而Bray-Curtis 指数出现最小值,表明1 900~2 000 m海拔带是草本群落物种更新速率和组成变化较快的过渡地带;γ多样性随海拔升高也呈先升后减的单峰变化格局(R2=0.406,P<0.01)。(2)海拔对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极其显著(P<0.01),海拔、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共同影响着物种的α多样性,其中海拔是主要影响因素(P<0.05),温度、湿度影响不显著(P>0.05)。因此,吕梁山草本群落多样性在海拔梯度上多表现为 “中间膨胀”变化格局,海拔变化是影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吕梁山系草本群落研究进行一定的补充和完善,并为该地区的草本生态资源的管理提供参考。

  • 黑老虎叶总黄酮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1-1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研究超声波辅助提取黑老虎叶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及其抗氧化活性,以黑老虎叶为研究对象,采用超声波提取法提取黑老虎叶总黄酮,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提取温度、料液比对黑老虎叶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其提取工艺条件。测试了最优条件下提取的黑老虎叶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及超氧负离子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黑老虎叶总黄酮超声辅助提取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时间 35min、乙醇浓度80%、提取温度50℃、料液比1∶20 mg·mL-1,最佳条件下提取率为4.83%。抗氧化活性测试表明,黑老虎叶总黄酮表现出较好的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及超氧负离子能力,其抗氧化能力为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清除•OH自由基能力。在浓度为0.8 mg·mL-1时,黑老虎叶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及超氧负离子的能力相当于同浓度下Vc的97.6 %、82.1 %、95.5 %,黑老虎叶总黄酮是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该研究为黑老虎叶活性成分的提取及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 CygoSTK基因在普通春兰与奇花品种'天彭牡丹'中的表达比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深入研究春兰(Cymbidium goeringii)与奇花品种花器官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用同源克隆方法,分别从普通春兰与春兰奇花品种‘天彭牡丹’的花芽中克隆得到1个cDNA长为849 bp D类MADS-box基因CygoSTK(Genbank 登录号为MH917912.1),该基因序列在2种春兰中高度一致,包含1个长705 bp的完整ORF,编码1个由23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STK进化系MADS-box转录因子。结构分析表明:CygoSTK转录因子包含1个高度保守的MADS结构域(MADS domain)(1~57)和1个次级保守的K结构域(91~172),其C末端的转录激活区含有两个高度保守的基序:AGI基序和AGII基序。进一步用qPCR检测CygoSTK基因在春兰与奇花品种‘天彭牡丹’不同花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发现CygoSTK在普通春兰和‘天彭牡丹’子房中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该基因在相应品种其他花器官中的表达量(LSD,P<0.05)。该研究结果表明CygoSTK基因在功能上有很强的保守性,主要参与春兰子房的发育。

  • 2种藓在超低温胁迫与恢复生长状态下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研究一号冰川下不同基质两种藓类植物水中土生的金黄银藓(Anomobryum auratum)和岩面土生的刺叶墙藓(Tortula desertorum)在常温,超低温胁迫和经胁迫后的恢复状态的超微结构对比,探讨高寒冰缘区的藓类植物在超微水平的抗寒机制。用超声波仪超声清洗后,分成-80℃超低温胁迫,室温恢复培养以及常温三组,通过戊二醛、磷酸缓冲液、锇酸、乙醇、丙酮等试剂的处理制作超薄切片,染色后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分析。室温下藓类植物叶肉细胞结构完整、清晰。-80 ℃超低温胁迫处理后叶肉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为两种藓类植物叶肉细胞大多数未出现质壁分离,但会出现质壁结构模糊,细胞质收缩;细胞器遭到破坏甚至解体;淀粉粒、脂滴和液泡数量大大增加。在室温恢复过程中,线粒体数量增加,各个细胞器结构比超低温胁迫状态下完整性增加。根据该文的亚显微结构的分析推测这些变化是为了适应细胞迅速恢复生理功能,-80℃超低温胁迫没有完全使藓类植物丧失生理功能,还可以进行恢复。岩面土生刺叶蔷藓的叶细胞胞壁厚度1 100~1 300 nm大于水中土生金黄银藓的叶细胞胞壁厚度200~700 nm,刺叶墙藓叶细胞胞壁比金黄银藓更厚,分析推断刺叶墙藓细胞器的抗胁迫能力也更强。说明一号冰川的这两种藓类植物抗寒能力极强,它们独特的抗寒机制不仅与超微结构下植物淀粉粒、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完整有关,还与其生境有关。

  • 播种季节和种植方式对多年生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3-14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研究播种季节及种植方式对多年生苦荞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本文选取6个多年生苦荞新品系,对春、秋季直播与秋季再生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播种季节对多年生苦荞新品系的主花序的花粉可育率、总结实率、有效结实率、植株株高、主茎粗、主茎分枝数、主茎节数及籽粒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秋播主花序花粉可育率、总结实率、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分枝数,籽粒百粒重、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均极显著高于春播;植株株高、主茎粗、主茎节数均极显著低于春播,主花序花朵大小、籽粒种子长宽比无显著差异。不同种植方式对主花序花粉可育率、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节数及籽粒百粒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秋季再生主花序花粉可育率、籽粒单株粒数显著高于秋季直播,主花序有效结实率,植株主茎粗、主茎节数,籽粒百粒重显著低于秋季直播,主花序花朵大小、总结实率,植株株高、主茎分枝数,籽粒种子长宽比、单株产量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各生长季节下主花序有效结实率及单株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均是最高。所有参试品系中,1612-241秋季直播的单株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系;1612-16、1612-33秋季再生单株产量较正季优势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筛选出适宜一季播种两季收获的优良品系,为今后多年生苦荞的选择育种提供线索基础。

  • 胍基乙酸的生理作用和机理及其在肉鸡、猪生产方面的应用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胍基乙酸作为一种新型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对提高肉鸡和猪生产性能、促进能量代谢、加速蛋白质沉积、提高抗氧化能力、改善肉品质等方面具有一定效果。本文综述了胍基乙酸的代谢途径、生理作用及其机理,以及其在肉鸡和猪生产性能、肉品质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胍基乙酸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提供参考。

  • 不同品种奶牛产奶量、乳成分、血清生化指标与乳钙含量的相关性研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通过检测不同品种奶牛的产奶量、乳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研究其三者与乳钙含量的相关性,为获取高钙奶源提供理论依据。从饲养娟姗牛、西门塔尔牛、西门塔尔牛与荷斯坦杂交牛(西荷F1牛)和荷斯坦牛的4个牧场中分别选取50头泌乳天数为100~150 d、胎次1~3胎、健康无疾病的奶牛,于气温(14±4) ℃的某日采集样品。记录当日3次产奶量,采集当日早、中、晚3次奶样,再从其中随机挑选30头牛,采集早、中、晚3次血液样品。即每个品种奶牛采集150个奶样,检测乳成分;采集90个血样,检测生化指标。并对不同品种奶牛乳钙含量与产奶量、乳成分和血清生化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荷斯坦牛的产奶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奶牛(P0.05)。综上所述,品种对于乳钙含量的影响较大,娟姗牛和西门塔尔牛乳钙含量较高,荷斯坦奶牛的乳钙含量最低但产奶量最高。乳钙含量与乳蛋白率和乳锌、乳磷含量呈正相关,与血清ALP活性和PTH、维生素D、钙、磷、镁含量无相关性。

  • 不同类型维生素D3对奶牛产奶性能、血液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类型维生素D3(维生素D3和25羟基D3)对荷斯坦泌乳奶牛产奶性能、血液指标及钙磷代谢的影响。选取产奶量、胎次、乳成分和泌乳天数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4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 000 IU/(头d)的维生素D3,试验Ⅱ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60 mg/(头d)的25羟基D3。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表明:1)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乳蛋白、乳钙和乳锌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乳体细胞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干物质采食量、产奶量和其他乳成分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2)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血液骨钙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液骨吸收标志物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组之间血液甲状旁腺激素、钙、磷和镁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差异(P>0.05)。3)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乳钙排出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粪钙排出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钙、磷沉积量和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维生素D3和25羟基D3可显著提高奶牛钙、磷表观消化率和沉积量,显著提高乳蛋白、乳钙和乳锌含量,显著降低乳体细胞数,改善乳品质,从而提高奶牛生产性能。

  • 外源蛋白酶对肉鸡饲粮体外降解效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外源蛋白酶对肉鸡饲粮体外降解效率的影响,并确定蛋白酶的最适添加量,为快速评价蛋白酶有效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在肉鸡前期(1~21日龄)和后期(22~42日龄)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400和800 mg/kg外源蛋白酶,通过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Ⅲ)建立肉鸡体外模拟消化模型测定体外降解效率。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根仿生消化管。结果表明:肉鸡前期饲粮中添加蛋白酶能显著提高饲粮总能消化率(GED)和酶水解物能值(EHGE)(P<0.05),200 mg/kg蛋白酶组的干物质消化率(DM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肉鸡前期饲粮DMD、GED和EHGE与外源蛋白酶添加量呈显著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线性关系(P<0.05);肉鸡后期饲粮中添加蛋白酶能显著提高饲粮DMD、GED和EHGE(P<0.05),且三者与外源蛋白酶添加量呈显著先升高后降低的二次线性关系(P<0.05)。由此可见,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中添加适量外源蛋白酶,可显著提高肉鸡饲粮体外降解效率;在本试验中,200 mg/kg蛋白酶组体外降解效率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