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4-07-1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SPINDLY(SPY)是植物中特有的岩藻糖基转移酶,其介导的O-岩藻糖基化修饰作用 在维持细胞内稳态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玉米(Zea mays )岩藻 糖基转移酶基因(ZmSPY)的功能,本研究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ZmSPY 蛋白的保守 结构域、氨基酸序列以及理化性质等进行分析,并从玉米根系组织中克隆该基因,构建GFP 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分析其蛋白质亚细胞定位,同时通过外源激素处理分析ZmSPY 对不同 激素(GA、IAA、6BA、ABA)的应答。结果表明:(1) ZmSPY 蛋白归属于TPR 和SPY 超 家族,主要由TPR 结构域以及催化结构域构成。(2) SPYs 高度保守,ZmSPY 与高粱(Sorghum bicolor) SbSPY 的序列同源性最高。(3) ZmSPY CDS(coding sequence)区为2 736 bp,编码911 个氨基酸,所编码蛋白为亲水蛋白,无跨膜结构域,二级、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为 主,并含有33 个糖基化位点。(4) 亚细胞定位研究显示,ZmSPY 主要定位于细胞核。(5) ZmSPY 表达水平受GA、IAA、6BA、ABA 等外源激素信号调控,并呈现不同程度响应。该 研究结果为玉米SPY 的功能探究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也为植物中O-岩藻糖基化修饰的相关 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12-1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建立火索藤的鉴别方法及含量测定方法,解决其真伪辨别的问题,分析其药效不一的原因,该文采用基原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火索藤开展生药学研究。结果表明:(1)火索藤为多年生粗壮木质藤本,其茎、叶、花、果实表面均有红棕色茸毛分布。(2)茎横切面皮层可见大量石细胞群及晶纤维,髓部常见草酸钙簇晶、 方晶;叶横切面显示其叶为异面叶,皮层可见草酸钙簇晶、方晶,韧皮部可见分泌腔断续排列成环,韧皮部外侧常见晶纤维。粉末中可见草酸钙簇晶、晶纤维、石细胞、具缘纹孔导管、非腺毛、气孔。(3)各批次火索藤 TLC 斑点与对照品金丝桃苷、落新妇苷、槲皮苷在薄层色谱图的相同位置上显相同颜色荧光。(4)落新妇苷和槲皮苷进样量分别在 0.005 888~2.355 μg(R=0.999 6)、0.039 55~1.582 μg(R=0.999 8)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分别为 96.42%、104.2%,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值分别为 2.55%、 1.79%。该文建立了火索藤的生药学鉴别方法和一种同时测定其中落新妇苷、槲皮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简便、稳定、准确,可为该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依据。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4-29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土壤盐渍化严重影响小麦生产,提高小麦耐盐性是应对土壤盐渍化的主要生物途径之一。 小麦芽期亦是对盐分较为敏感的时期,小麦芽期耐盐性的强弱对对盐碱地小麦种植至关重要。为探 讨利用叶片生理指标进行小麦芽期耐盐性评价的可行性,该文以沧麦 6005 及其 73 个叠氮化钠诱变 家系为试验材料,在超纯水和 40%人工海水条件下,对芽期叶片中脯氨酸、可溶性糖、总蛋白和可 溶性蛋白的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 等进行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小麦芽期耐盐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在 40% 人工海水盐胁迫下,小麦芽期叶片中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总蛋白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而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减弱。(2) 主成分分析中第 1 和第 4 主成分是小麦芽期叶片耐盐的酶活响应因子,第 2 和第 3 主成分是小麦芽 期叶片耐盐的渗透调节因子。(3)在耐盐性评价中,沧麦 6005 芽期耐盐性鉴定等级为 2 级(耐盐), 耐盐等级鉴定为 1 级(高耐)的家系为 SAM1、SAM49 和 SAM59,这与田间生产实践经验一致。 综上认为,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以及脯 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可以作为叶片生理指标进行小麦芽期耐盐性评价。本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叶片生 理指标进行小麦芽期耐盐性评价提供参考。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0-08-03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该文以与头细蛾传粉相关的叶下珠科植物黑面神为材料,采用动态顶空吸附法分别收集了该物种雌花传粉前后释放的挥发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其化学成分,探索了三者间花气味的异同,并对其生态意义进行了讨论。结果显示:从该物种传粉前、传粉期和传粉后的雌花气中共分离出 22种挥发物(传粉前 12 种,传粉期 15种和传粉后 13 种),以脂肪酸衍生物和类型物质为主。3-己烯醛、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顺-乙酸-3-己烯酯、反-β-罗勒烯、β-石竹烯、β-蛇麻烯、反,反-α-金合欢烯和长叶烯是其主要挥发物。传粉前后雌花气味的化学种类及组成发生了显著分化,且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各时期主要挥发物发生改变而引起的。例如,反-β-罗勒烯在传粉期含量最高,而在传粉后显著下降,3-己烯、反-2-己烯醛、顺-3-己烯-1-醇和顺-乙酸-3-己烯酯在传粉前含量均最高,β-石竹烯含量在传粉后显著升高,且长叶烯仅在传粉后出现。在传粉期和传粉后β-蛇麻烯和反,反-α-金合欢烯的含量均显著上升。同时,传粉期雌花的释放的量明显高于传粉前和传粉后的。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黑面神雌花传粉前后花气味发生了质与量的改变。初步推测黑面神雌花传粉前后花气味的分化可能会有效阻止头细蛾对其进行再次访问,限制头细蛾在其雌花中过度产卵,进而来减少传粉头细蛾对宿主种子的取食,这无疑对维持叶下珠科植物–头细蛾专性传粉互利共生体系的稳定性具有重要的化学生态意义。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了探究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药效成分积累量与生物碱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采用UPLC-MS、qPCR技术分别测定不同产地11个样品中总生物碱(贝母素甲和贝母素乙之和)含量和3个参与生物碱合成途径相关基因(HMGR、FPS和DXR)的表达量,同时运用生物统计学方法分析成熟期鳞茎生物碱含量与各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浙贝母成熟期鳞茎总生物碱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0.2105% ~ 0.4612%。HMGR和FPS基因在盛花期组织表达、盛花期至成熟期鳞茎表达变化趋势同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DXR基因在成熟期鳞茎中表达量最高,盛花期组织表达、盛花期至成熟期鳞茎表达变化趋势同生物碱含量变化趋势大体不一致。HMGR、FPS基因表达量分别与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和总生物碱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性(P<0.05或P<0.01),以FPS基因表达量与生物碱含量相关系数为最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672,0.631,0.664,DXR基因与生物碱含量呈低度相关性。由此可以推断,生物碱的积累受MVA途径中HMGR、FPS基因协同调控或者修饰作用明显,受MEP途径中DXR基因调控作用不明显。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罗伊氏乳杆菌LR1对断奶仔猪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营养物质转运载体mRNA表达的影响。选取144头初始体重为(6.49±0.01) kg的21日龄杜×长×大断奶仔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抗生素组饲喂基础饲粮+100 mg/kg喹乙醇+75 mg/kg金霉素,罗伊氏乳杆菌组饲喂基础饲粮+5×1010 CFU/kg罗伊氏乳杆菌LR1。试验期为14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血清葡萄糖(GLU)的含量(P<0.05),且显著降低了血清尿素氮(UN)的含量(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胃动素(MLN)和空肠胆囊收缩素(CCK)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MLN的mRNA表达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Na+依赖性谷氨酰胺载体2(ASCT2)、阳离子氨基酸运载体1(CAT1)、小肽转运体1(PepT1)和空肠中性和碱性氨基酸转运载体(rBAT)以及空肠与回肠y+L氨基酸转运体1(y+LAT1)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空肠y+LAT1、CAT1、PepT1和空肠与回肠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mRNA表达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Cα)、脂肪酸合成酶(FASN)和十二指肠与空肠脂肪酸结合蛋白3(FABP3)以及十二指肠、空肠与回肠过氧化物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空肠ACCα的mRNA表达量(P<0.05)。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罗伊氏乳杆菌LR1显著提高了空肠和回肠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1(SGLT1)的mRNA表达量(P<0.05);饲粮添加抗生素显著提高了十二指肠SGLT1、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3(SGLT3)的mRNA表达量(P<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5×1010 CFU/kg罗伊氏乳杆菌LR1对断奶仔猪的肠道营养物质转运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促进断奶仔猪肠道物理消化和化学消化,促进小肽、氨基酸及脂肪酸吸收转运,增强脂肪酸的合成。罗伊氏乳杆菌LR1在替代猪饲用抗生素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可用于开发新型猪饲料抗生素替代物。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果胶对28~70日龄扬州鹅生长性能、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及脏器指数的影响。选用180只体重相近、健康的28日龄扬州鹅公鹅,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鹅。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Ⅱ、Ⅲ组分别饲喂添加1.5%和3.0%果胶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42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和3.0%果胶显著降低了42、56、70日龄扬州鹅体重(P<0.05),显著降低28~70日龄仔鹅的平均日增重(P<0.05),显著提高了28~70日龄仔鹅的料重比(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果胶显著降低了70日龄仔鹅的胸深和胸宽(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5%果胶显著降低了70日龄仔鹅的胸肌率(P<0.05),饲粮中添加3.0%果胶显著降低了70日龄仔鹅的胸肌率和腹脂率(P<0.05)。4)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3.0%果胶显著提高了70日龄仔鹅的脾脏指数和腺胃指数(P<0.05),显著降低了70日龄仔鹅的法氏囊指数和胸腺指数(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果胶对28~70日龄扬州鹅的生长性能、体尺性状、屠宰性能及脏器指数具有不良影响,这提示在生产实践中,对于一些富含果胶的饲料原料,应当注意其使用量。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黄精多糖对种鹌鹑生产性能、蛋品质、孵化性能及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取4 000只产蛋鹌鹑、500只雄性鹌鹑,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4%黄芪多糖及0.1%、0.4%和0.8%黄精多糖的试验饲粮,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只产蛋鹌鹑、25只雄性鹌鹑。预试期15 d,正试期30 d。结果表明:1)0.4%黄精多糖组和0.4%黄芪多糖组的产蛋率及平均蛋重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和0.1%黄精多糖组(P<0.05),0.4%黄精多糖组、0.8%黄精多糖组、0.4%黄芪多糖组平均日采食量、料蛋比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2)各试验组蛋黄色泽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4%黄精多糖组、0.8%黄精多糖组和0.4%黄芪多糖组哈氏单位显著高于0.1%黄精多糖组和对照组(P<0.05)。3)0.4%黄精多糖组、0.8%黄精多糖组及0.4%黄芪多糖组的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和入孵蛋孵化率都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4)0.4%黄精多糖组、0.8%黄精多糖组以及0.4%黄芪多糖组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血清丙二醛含量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和0.1%黄精多糖组(P<0.05)。结果提示,饲粮中添加0.4%和0.8%黄精多糖均能提高种鹌鹑生产性能,增加蛋黄色泽和哈氏单位,提高孵化性能,提高血清抗氧化性能,其中以0.4%黄精多糖的效果最佳。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能量限饲水平对肉鸡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22日龄科宝(Cobb)肉鸡72只,随机分为3个组,分别为对照组、试验1组(15%能量限饲组)和试验2组(30%能量限饲组),每组2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鸡。试验期20 d。分别于28、42日龄时屠宰取样。结果表明:1)15%和30%能量限饲组肉鸡的末重、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0%能量限饲组显著低于15%能量限饲组(P<0.05);30%能量限饲组22~42日龄时的料重比显著高于15%能量限饲组和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相比,15%和30%能量限饲显著增加28日龄时肉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和42日龄时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P<0.05),显著降低28日龄时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30%能量限饲显著增加28日龄时的血清IgA含量(P<0.05),显著降低28、42日龄时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以及42日龄时的血清甘油三脂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30%能量限饲显著增加28日龄时肉鸡的外周血CD8+ T淋巴细胞百分含量(P<0.05)。4)与对照组相比,30%能量限饲显著增加28日龄时肉鸡的法氏囊指数和42日龄时的脾脏指数(P<0.05)。由此可见,能量限饲降低了肉鸡的生长性能,提高了免疫功能,降低了血脂水平。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磷脂对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脂肪需要量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0.075±0.001) g的日本沼虾为试验对象,在室内养殖缸中进行为期8周的生长试验。将鱼油和豆油等比例混合均匀,再与大豆磷脂分别按2:1和1:2混合,使得大豆磷脂分别占脂类混合物的33.3%(低磷脂组)和66.7%(高磷脂组)。将2种脂类混合物分别按3%(低脂肪组)、6%(中脂肪组)、9%(高脂肪组)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配制出6种等氮等能的试验饲料。根据试验饲料中脂类混合物添加量和大豆磷脂添加量,将6种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L3P1、L3P2、L6P2、L6P4、L9P3、L9P6,实测试验饲料中脂肪水平分别为7%、7%、10%、10%、13%、13%。每种试验饲料投喂4缸试验虾,每缸放养150尾。结果表明:6组日本沼虾的成活率在47.8%~66.9%,以L6P4组成活率最高,其次是L3P2组,以L9P3组最差。高脂肪组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显著低于中、低脂肪组(P0.05),但脂类混合物添加量和大豆磷脂比例对肝胰腺T-AOC有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上述结果提示,日本沼虾饲料中磷脂应与脂肪保持一定的比例。根据本试验结果,饲料中脂肪水平为10%、大豆磷脂添加量为4%时对日本沼虾比较适宜。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基于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与蛋白质体系(CNCPS)建立大麦秸秆营养组分数据库,并利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NIRS)建立其营养价值预测模型。试验采集甘肃省13个县市96份大麦秸秆样品,测定其干物质(DM)、粗灰分(Ash)、粗蛋白质(CP)、粗脂肪(EE)、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酸性洗涤木质素(ADL)、中性洗涤不溶蛋白质(NDIP)、酸性洗涤不溶蛋白质(ADIP)、可溶性粗蛋白质(SP)、钙(Ca)和磷(P)含量,利用CNCPS 6.5计算各样品碳水化合物(CHO)和蛋白质营养组分。分别用76份和20份大麦秸秆样品作为定标集和验证集评价NIRS预测模型。结果显示:1)大麦秸秆DM、Ash、CP、EE、NDF、ADF、ADL、NDIP、ADIP、SP、Ca和P含量分别为95.21%、7.38%、3.51%、5.68%、70.95%、45.16%、5.17%、1.02%、0.57%、1.65%、0.71%和0.09%。2)大麦秸秆CNCPS CHO各组分CHO、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NFC)、可溶性纤维(CB2)、可消化纤维(CB3)和不消化纤维(CC)含量分别为83.42%、12.47%、12.47%、58.55%和12.40%。大麦秸秆CNCPS蛋白质各组分可溶性真蛋白质(PA2)、难溶性真蛋白质(PB1)、纤维结合蛋白质(PB2)和非降解蛋白质(PC)含量分别为1.65%、1.23%、0.45%和0.57%。3)有机物(OM)、CP、NDF、ADF、CHO、NFC和CB2的交互验证决定系数(1-VR)>0.8,验证决定系数(RSQv)≥0.84,这些模型可用于日常分析。OM、CP、NDF、ADF、CHO、NFC和CB2的模型参数分别为标准正常化和去散射二阶导数处理(SNV and detrend 2,4,4,1)、SNV and detrend 2,4,4,1;标准正常化和去散射一阶导数处理(SNV and detrend 1,4,4,1);无散射一阶导数处理(None 1,4,4,1);SNV and detrend 2,4,4,1;无散射二阶导数处理(None 2,4,4,1);None 2,4,4,1。而其余成分所建模型未达到实用水平,模型须进一步完善。总之,本研究为大麦秸秆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提供基础的化学分析数据,并通过NIRS方法建立了主要营养成分的快速预测模型。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壳聚糖是一种天然多氨基葡萄糖,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研究显示,壳聚糖具有抑菌、抗炎症、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免疫等生物学功能。本文从壳聚糖对家禽脂肪的消化、体脂沉积、血清生化和脂肪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初步探讨了壳聚糖对家禽脂肪代谢的调控及其机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0-26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水杉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天然水杉原生群落仅分布在恩施州利川、重庆石柱、湖南龙山三县的局部地区。硒元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在水杉母树主要生长所在地-恩施境内形成立体的硒资源环境,而该区的水杉群落天然更新困难,林下鲜见更新幼苗或者幼树。因此结合硒资源,研究硒元素与水杉种子萌发的相互关系对水杉的天然更新繁育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通过测定不同环境条件下(温度:20℃、25℃、30℃;光照:12 h 光照/12 h 黑暗、24 h 全黑暗;是否浸种)原生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下种种子的萌发率,筛选出最适萌发条件,在此条件下采用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0、0.25、0.5、1.0、2.0、4.0、8.0、16.0 mg·L-1)对水杉种子进行处理,并观察其萌发的变化,以揭示硒元素对水杉种子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硒浓度为 0.25 mg·L-1 的亚硒酸钠溶液处理水杉种子时,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都为最高,分别为 34.0%、29.0%、13.9;当硒浓度大于0.25 mg·L-1 时,水杉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开始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硒浓度为 16.0 mg·L-1 时,三个指标都达到最低值,分别为 0.5%、0%、0.025。由此可知,低浓度的硒处理(0~0.25 mg·L-1)对水杉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当用高浓度的硒处理(>0.25 mg·L-1)对水杉种子的萌发则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水杉种子的田间育苗以及天然更新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8-10-09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重组蛋白/多肽类药物在人体血清内半衰期较短,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人血清白蛋白(HSA)具有半衰期长、生物相容性好、低免疫原性等优点,是理想的药物载体。各种基于HSA的蛋白药物长效化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前主要包括构建HSA融合蛋白,通过共价化学键与HSA偶联,通过非共价键与HSA可逆性结合。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基于白蛋白药物长效化技术的发展,各项技术的优缺点及药物开发现状。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6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生物制品引发机体的产生非必要的免疫反应,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生物制品的进行免疫原性进行评估,包括上市后的监测。免疫原性评价是所有生物制品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监管部门对生物制品的免疫原性评估有严格要求,但是对于证据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缺少统一标准,也缺少生物制品免疫原性测定实验设计的指导文件或免疫原性比较的标准。由于检测方法技术进步,免疫原性检出率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只能进行“头对头”临床试验,对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免疫原性评估的发展。因此,研究机构,监管机构和临床医生都需要认识到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变化。在这里,我们讨论生物制品免疫原性的相关因素,潜在的临床后果,目前评估免疫原性的监管指导变化,非临床和临床研究的免疫原性评估方法的发展。以及讨论了生物仿制药免疫原性评估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分类: 生物学 >> 生物工程 提交时间: 2017-11-26 合作期刊: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摘要: 生物制品引发机体的产生非必要的免疫反应,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有必要对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的生物制品的进行免疫原性进行评估,包括上市后的监测。免疫原性评价是所有生物制品研发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监管部门对生物制品的免疫原性评估有严格要求,但是对于证据的类型,数量和质量缺少统一标准,也缺少生物制品免疫原性测定实验设计的指导文件或免疫原性比较的标准。由于检测方法技术进步,免疫原性检出率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只能进行“头对头”临床试验,对生物制药的免疫原性进行评估。新技术的出现促进了免疫原性评估的发展。因此,研究机构,监管机构和临床医生都需要认识到免疫原性分析方法的变化。在这里,我们讨论生物制品免疫原性的相关因素,潜在的临床后果,目前评估免疫原性的监管指导变化,非临床和临床研究的免疫原性评估方法的发展。以及讨论了生物仿制药免疫原性评估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一种重要的营养物质,是细胞膜磷脂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生物系统中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能够调节机体的脂类代谢、免疫,具有抗癌、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以及调控基因的表达等功能。本文就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来源及生物学功能进行阐述,并浅谈了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1-07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添加粪肠球菌对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脂质代谢和肠道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选择137日龄海兰褐壳蛋鸡450只,随机分成5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1.0×104、1.0×106、1.0×108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CGMCC1.2135T)的试验饲粮。试验期168 d。结果显示:1)试验第113~140天、第141~168天,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鸡的产蛋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141~168天,1.0×104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料蛋比显著低于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2)试验第56天,各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壳厚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1.0×104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84天和第140天,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白高度显著高于1.0×104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56天,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哈夫单位极显著高于1.0×104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84天,1.0×106和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哈夫单位显著高于1.0×104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5)。试验第28天,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104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56天,1.0×104、1.0×106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第112天,各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试验第140天,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蛋黄颜色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黄颜色极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其他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3)试验第56天和第112天,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蛋鸡的蛋黄总胆固醇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1.0×104和1.0×106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粪肠球菌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试验第84天的血清总胆固醇(P<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P<0.01)和第168天的血清甘油三酯含量(P<0.05)。4)1.0×106、1.0×108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回肠大肠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空肠大肠杆菌数量随粪肠球菌添加水平的增加呈线性降低(P<0.05)。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回肠粪肠球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0×104和1.0×108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P<0.01);1.0×108和1.0×1010 CFU/g粪肠球菌添加组的盲肠粪肠球菌数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饲粮添加粪肠球菌能提高蛋鸡的产蛋量、蛋白高度和蛋黄颜色,降低血清和蛋黄的总胆固醇含量,调节肠道微生物数量;粪肠球菌在蛋鸡饲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1.0×106或1.0×108 CFU/g。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蛋白质水平饲粮对藏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试验设计,选取2月龄断奶、体重(20.80±2.75) kg藏公羔羊90只,随机分成3个试验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0.8%、12.0%和13.2%的试验饲粮。试验期为127 d,其中预试期7 d,正试期120 d。结果显示:1)12.0%蛋白质水平组臧羔羊的试验第60~90天及第90~120天日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最高,料重比最低。2)12.0%蛋白质水平组臧羔羊的腹泻率及尿道感染率较低,死亡率最低。3)在试验第60天,12.0%蛋白质水平组血清总蛋白(TP)含量与10.8%和13.2%蛋白质水平组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0.8%和13.2%蛋白质水平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10.8%蛋白质水平组(P0.05)。4)12.0%蛋白组水平组的单位成本增重最高,达到73.05 kg/元,总收入和净收入最高,净收入达到7 800.51元。本试验条件下,饲粮蛋白质水平影响早期断奶藏羔羊的生长发育,12.0%蛋白质水平可提高藏羔羊的日增重,降低料重比和死亡率,改善血清生化指标,提高生长性能,并降低饲养成本。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研究以鱼油为主要脂肪源,配制脂肪水平分别为4.07%(L4组)、7.04%(L7组)、10.05%(L10组)和12.97%(L13组)的4种等氮配合饲料,并将1 200尾初始平均体重为(41.7±3.1) g的黄姑鱼幼鱼分成4组,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探讨饲料脂肪水平对黄姑鱼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成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100尾鱼。结果表明:L4和L7组黄姑鱼幼鱼的终末均重、终末均体长、增重率、成活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和脏体比均显著高于L10和L13组(P<0.05);L7组黄姑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肝体比显著高于L10和L13组(P<0.05),但L7和L4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4、L7和L10组黄姑鱼幼鱼的肌肉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L13组(P<0.05),L4、L7和L10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4组黄姑鱼幼鱼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L7、L10和L13组(P<0.05),L7、L10和L1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7组黄姑鱼幼鱼的肌肉粗灰分含量显著低于L4、L10和L13组(P<0.05),L4、L10和L1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L4和L7组黄姑鱼幼的血浆中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L10和L13组(P<0.05),而葡萄糖和胆固醇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则显著低于L10和L13组(P<0.05)。综合以上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黄姑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