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拟干旱胁迫下6个种源梓树种子萌发特性及地理变异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8-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测定了发芽率、发芽势和胚根长度等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梓树6个种源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大小,初步筛选出抗旱性较强的种源,以期为我国楸树嫁接繁育选出良种砧木,促进我国楸树良种繁育,为其规模化应用奠定物质基础。结果表明:随着溶液水势的降低,6个种源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相对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表现出持续下降趋势;除河南洛阳种源的胚根、胚轴长度以及甘肃正宁种源的胚根长度外,其余种源胚根、胚轴长度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溶液水势为-1.0 MPa时,河南洛阳种源失活,其余种源各指标趋于一致。将各种源种子发芽特性与原产地地理环境因子进行相关分析表明,种子活力指数与经、纬度呈显著正相关(0.903和0.871),经纬度较大的种源活力更强,抗旱性更佳;年均气温越高,种子发芽率和活力均降低;年降雨量与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呈中偏弱的负相关,但与胚根和胚轴的生长呈中等正相关。温度和降雨量对梓树种子的抗旱性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年均温和年降雨量越低,种子的发芽率越低。初步发现处于干旱和寒冷等相对恶劣环境下的梓树种源表现出以提高种子发芽率,降低种子胚生长活性的调节机制来适应不良环境。鉴于相关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运用聚类分析及隶属函数法对6个种源梓树种子萌发期抗旱性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辽宁恒仁种源种子抗旱性最强,而河南洛阳种源种子抗旱性最弱。综上所述,梓树6个种源抗旱性差异明显,温度和降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种子萌发的抗旱性。

  • 罂粟体内蒂巴因变化规律及水氮耦合对蒂巴因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19-02-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采用 HPLC 法,分析测定一年生罂粟植株体开花后不同生育期根、茎、叶、果壳中蒂巴因含量变化,通过研究罂粟体内蒂巴因的变化规律和水氮耦合对蒂巴因的影响,为合理开发和管理这一特种药源植物提供依据。结果显示:一年生罂粟植株体蒂巴因含量的变化范围在果壳中为 1.81%~4.54%,成熟期达到最高;叶片中为 0.30%~0.68%,膨大后期最高,采收期最低;根中为 0.03~0.28%,膨大前期最高,采收期最低;茎秆中为 0.23%~0.60%,呈递减趋势,采收期最低,茎上、中、下部的蒂巴因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 0.42%~0.97%、0.15%~0.60%、0.13%~0.37%。滴灌量和施氮量对一年生罂粟果壳中蒂巴因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罂粟壳质量最佳的水氮偶合条件为 I130N14,即滴灌量为 130 m3·(667 m2)-1,施氮量为 14kg·(667 m2)-1时,蒂巴因含量达最高。

  • 金华猪和长白猪粪便微生物移植小鼠的肠道古菌结构分析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23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比较肥胖型的金华猪和瘦肉型的长白猪肠道古菌结构差异,分析菌群移植小鼠肠道古菌结构。采集金华猪和长白猪的新鲜粪便,通过灌胃移植到经广谱抗生素处理过的小鼠肠道中,提取2种猪粪便及其移植小鼠的盲肠内容物总基因组DNA,使用古菌通用引物对古菌16S rRNA的V4区进行PCR扩增,通过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扩增产物进行高通量测序,使用QIIME等软件对测序序列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金华猪和长白猪粪便及其移植小鼠盲肠内容物中的古菌主要包含3个门,分别为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泉古菌门(Crenarchaeota),其中金华猪粪便中广古菌门的丰度高于长白猪;在属水平上主要包含5个已知属,优势属为餐古菌属(Cenarchaeum)。二者移植小鼠的盲肠内容物古菌结构,在门水平上,移植小鼠的奇古菌门比例占70%以上;奇古菌门的古菌几乎全部来源于餐古菌属;在门和属的水平上,金华猪和长白猪粪便移植小鼠的盲肠古菌结构无显著差异(P>0.05),但基于操作分类单元(OTU)水平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出很好的组内聚集。由此可见,奇古菌门的餐古菌属是金华猪和长白猪粪便和其移植小鼠盲肠中的优势古菌;金华猪粪便中广古菌门的丰度高于长白猪粪便,且二者移植小鼠盲肠内容物之间古菌结构在OTU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 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对后代仔猪肌肉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0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对后代仔猪肌肉生长和发育的影响。选取体重和日龄相近的长大(LY)杂交后备母猪33头,按体重[(150±9) kg]和日龄(255±10)随机分到3个组:低营养水平组(LN组)、适宜营养水平组(AN组)和高营养水平组(HN组)。每组11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妊娠前期(1~30 d)各组营养摄入量分别是0.75、1.0和1.5倍维持需要,妊娠中期(30~90 d)在前期基础上提高20%,妊娠后期(91~112 d)在中期基础上提高25%。结果表明:1)与LN组相比,AN和HN组仔猪出生体重和断奶体重及初生仔猪肌肉重(除比目鱼肌)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AN组仔猪半腱肌和背最长肌相对重极显著高于LN组(P<0.01),AN组新生仔猪肌肉蛋白质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高于LN和HN组(P<0.05或P<0.01)。2)AN组新生仔猪背最长肌肌球蛋白重链Ⅱx的mRNA表达量极显著低于LN组(P<0.01)。3)AN组新生仔猪背最长肌生肌调节因子4的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LN和HN组(P<0.05)。由此可见,母猪妊娠期营养水平能显著影响仔猪出生和断奶体重及肌肉重,但是过高或者过低的营养水平都会降低后代肌肉重和肌肉蛋白质的浓度,这可能与生肌调节因子4基因差异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