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耳箬竹(竹亚科)的形态补充描述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3-10-22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半耳箬竹 Indocalamus semifalcatus (H. R. Zhao et Y. L. Yang) T. P. Yi 在原始文献中 仅有部分营养器官的描述。该文通过野外居群调查、室内体视解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新增了半耳箬竹的花器官描述和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完善了其营养器官的性状描述,更新 了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繁殖器官性状:花序为圆锥状,小穗及小穗轴密被白色短柔 毛,颖片、外稃及内稃光滑无毛,雄蕊3 枚,花药紫红色,柱头2,白色,羽毛状;(2)营养 体性状:秆高达4.5 m,径达2 cm,箨耳半镰形或微弱,箨片直立紧贴秆,叶耳微弱或无, 叶舌上具较发达的纤毛;叶片两面同色且无毛;(3)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气孔器凹陷不可 见,8~10 个长乳突平铺覆盖气孔,硅质体马鞍形,未见有大毛和刺毛;(4)新分布区域1 个, 即贵州省贵阳市观音山。该种与箬叶竹(Indocalamus longiauritus Hand.-Mazz.)最为相似,主 要区别在于该种的箨鞘和叶鞘上具有半镰形的箨耳或箨耳缺失,秆高达4~5 m,径达2 cm。

  • 笔竹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应用植物学 提交时间: 2021-05-27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为探讨笔竹(Pseudosasa viridula)结实率低的原因,该研究通过采用石蜡切片的方法结合显微技术对笔竹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笔竹的雄蕊多为 3 枚,极少有 6 枚,每枚花药具有 4 个花粉囊;花药壁发育为基本型,由 4 层细胞构成,由外向内依次为:表皮细胞、药室内壁细胞、中层细胞和绒毡层细胞,绒毡层发育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为左右对称型;成熟花粉粒为 2-细胞型和 3-细胞型,出现畸形或空腔花粉粒,败育多发生在花粉单核期。笔竹的子房 1 室,胚珠倒生,珠被 2 层,厚珠心;胚囊为蓼型,成熟胚囊由卵器、极核和3 个反足细胞构成。从大、小孢子的发生及雌、雄配子体发育的整个过程看,雌蕊结构完整,胚囊发育正常,而花粉败育可能是导致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阐明了笔竹大、小孢子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初步揭示了该竹种低结实率的原因,为笔竹杂交育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基础资料。

  • 6种酚类化合物及胡桃醌的体外抑菌活性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5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核桃青皮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本试验以核桃青皮及叶片中含量较高的7种植物次生代谢物为研究对象,评价其抑菌活性,为解析核桃青皮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及开发新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品提供参考。以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将7种植物次生代谢物——绿原酸、鞣花酸、丁香酸、芦丁、单宁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胡桃醌稀释至1.000 0、0.500 0、0.250 0、0.125 0和0.062 5 mg/mL,采用滤纸片扩散法以培养24 h后抑菌圈直径大小反映植物次生代谢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除大肠杆菌对羟基苯甲酸和单宁酸不敏感外,其他植物次生代谢物对3种受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的顺序为鞣花酸>胡桃醌>芦丁=丁香酸>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单宁酸;对枯草芽孢杆菌抑制作用的顺序为鞣花酸>绿原酸=对羟基苯甲酸>丁香酸>单宁酸>芦丁>胡桃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的顺序为胡桃醌>丁香酸>芦丁>单宁酸>鞣花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由此得出,绿原酸、鞣花酸、丁香酸、芦丁、单宁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胡桃醌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其中鞣花酸对大肠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胡桃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饲喂不同消化能和粗蛋白质水平的饲粮对泌乳前期伊犁母马泌乳性能及马驹生长发育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8-12-24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不同消化能(DE)、粗蛋白质(CP)水平的饲粮对泌乳前期伊犁母马泌乳性能、乳成分及马驹生长发育和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泌乳期伊犁母马能量和蛋白质的需要量提供参考依据。选取无亲缘关系,年龄、体重、胎次相近且处于泌乳前期的伊犁母马25匹,根据母马体重分成5组,每组5匹。试验期为60 d,分为2个泌乳月,每30 d为1个泌乳月。母马第1泌乳月DE、CP饲喂水平分别为101.41 MJ/d、1.38 kg/d(Ⅰ组),112.05 MJ/d、1.50 kg/d(Ⅱ组),122.40 MJ/d、1.63 kg/d(Ⅲ组),133.27 MJ/d、1.75 kg/d(Ⅳ组),143.84 MJ/d、1.87 kg/d(Ⅴ组);第2泌乳月DE、CP饲喂水平分别为129.73 MJ/d、1.82 kg/d(Ⅰ组),140.37 MJ/d、1.94 kg/d(Ⅱ组),150.72 MJ/d、2.07 kg/d(Ⅲ组),161.60 MJ/d、2.19 kg/d(Ⅳ组),172.17 MJ/d、2.31 kg/d(Ⅴ组)。每个泌乳月的第1~14天为预试期,最后10 d为采样期。结果显示:饲喂不同DE和CP水平的饲粮对泌乳前期伊犁母马的产奶量、常规乳成分和乳体细胞数无显著影响(P>0.05)。乳脂中饱和脂肪酸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Ⅱ、Ⅳ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Ⅰ组显著低于饲粮Ⅱ、Ⅳ、Ⅴ组(P0.05),但马驹的体高表现为Ⅰ组显著高于Ⅱ、Ⅲ组(P0.05)。由此可见,在第1和第2泌乳月,DE饲喂水平分别为101.41和129.73 MJ/d、CP饲喂水平分别为1.38和1.82 kg/d时已能满足伊犁马泌乳的营养需要,增加饲粮DE和CP水平可降低马乳中棕榈酸和棕榈油酸的含量,提高亚油酸的含量。

  • 乌蒙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特征研究

    分类: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学研究、实验与植物演化、发展 提交时间: 2018-06-25 合作期刊: 《广西植物》

    摘要: 乌蒙山位于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与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交界区,是云南省唯一分布峨眉栲、华木荷群系( Formation Castanopsis platyacantha, Schima sinensis)的地区,该群系处于中国西部常绿阔叶林向东部常绿阔叶林过渡的地带,群落更加复杂多样。乌蒙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属于云南的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但与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更为接近,其分布原因和群落特征都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为了更深入的了解该群系的群落特征,同时找出其与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的联系,本文对该类型群落进行了数量分类研究,并分析了聚类归并的各群落类型的乔灌优势种特征(径级结构、高度结构和重要值)。同时,采用DCA,CCA和DCCA排序分析进行群落特征分异的环境解释。最后,与四川峨眉山同类群落进行特征对比。结果表明:(1)乌蒙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可划分为6个类型:峨眉栲群落,峨眉栲、华木荷群落,峨眉栲、十齿花群落,水青冈(Fagus longipetiolata)、华木荷、峨眉栲群落,华木荷、硬斗石栎(Lithocarpus hancei)群落,十齿花(Dipentodon sinicus)、华木荷群落。(2)乌蒙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中,峨眉栲大树比例较高,华木荷小苗数量巨大,灌木层常以竹类为优势种。(3)海拔、坡度和太阳年辐射值是影响群落分布的主导因素。(4)峨眉山同类群落中优势种种群呈稳定型或增长型,而乌蒙山峨眉栲、华木荷群落中,峨眉栲和水青冈呈现下降型的特点。

  • 饲喂不同钙、磷水平饲粮对妊娠后期伊犁马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分类: 生物学 >> 动物学 提交时间: 2017-10-11 合作期刊: 《动物营养学报》

    摘要: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不同钙、磷水平饲粮对伊犁马妊娠后期营养物质消化代谢和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为明确伊犁马在妊娠后期对钙、磷的适宜需要量提供参考。试验选取年龄、胎次、体重相近、无亲缘关系、处于妊娠后期的伊犁母马25匹,按照体重随机分为5组,每组5匹。饲粮钙和磷日饲喂量分别为36.00和26.30 g/d(饲粮Ⅰ组)、39.00和28.30 g/d(饲粮Ⅱ组)、42.00和30.30 g/d(饲粮Ⅲ组)、45.00和32.30 g/d(饲粮Ⅳ组)以及48.00和34.30 g/d(第Ⅴ组)。饲养试验为期3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20 d。试验期间采集各组饲粮、剩料、粪便和尿液样本用于测定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试验结束后采集空腹血样以测定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饲粮钙、磷水平对各营养物质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总能、氮、钙、磷的保留率及可消化能、可消化氮、可消化磷的利用率均无显著影响(P>0.05),对血浆中离子钙、甲状旁腺素、骨钙素、胎盘催乳素、垂体泌乳素、孕酮、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氨酸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水平亦无显著影响(P>0.05)。此外,饲粮钙、磷水平对血浆中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的水平也无显著影响(P>0.05)。饲粮Ⅰ、Ⅱ和Ⅲ组可消化钙利用率显著高于饲粮Ⅴ组(P<0.05),当饲粮钙、磷水平分别超过42.00和30.30 g/d时,可消化钙的利用率逐渐下降。饲粮Ⅱ和饲粮Ⅴ组母马血浆中磷水平显著高于饲粮Ⅳ组(P<0.05)。除饲粮Ⅴ组外,随着饲粮钙、磷水平的增加,血浆中降钙素水平有升高的趋势(P<0.01)。饲粮Ⅱ和饲粮Ⅳ组血浆中雌二醇水平显著低于饲粮Ⅰ组(P<0.05),饲粮Ⅲ组则显著低于饲粮Ⅰ和饲粮Ⅴ组(P<0.05)。血浆中雌酮水平的变化规律与雌二醇一致。此外,提高饲粮钙、磷水平可增加血浆中生长激素的水平,除饲粮Ⅲ组外,其他各组血浆中生长激素水平均显著高于饲粮Ⅰ组(P<0.05)。由此可见,当饲粮钙水平在36.00~48.00 g/d、磷水平在26.30~34.30 g/d之间时,增加饲粮钙、磷水平不影响妊娠后期伊犁马营养物质的消化代谢,但血浆中雌二醇和雌酮水平降低,而生长激素水平增加。